01.28 莫泊桑《项链》:在世人认为的虚荣中,伪装着“黄金时代情结”


莫泊桑《项链》:在世人认为的虚荣中,伪装着“黄金时代情结”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莫泊桑《项链》:在世人认为的虚荣中,伪装着“黄金时代情结”

莫泊桑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用流畅的语言、朴素精炼而又带有教育意义的文字,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与契科夫、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的作品所展现出的最大的闪光点便是:有一种非凡的捕捉生活的本领。他善于从平常人视而不见的平淡生活中,挖掘出生命和生活的本质意义与美学价值。

在他诸多的短篇中,《项链》便是他平淡中捕捉真理的代表作之一。

它讲述了一对普通的职员夫妇,在一个机缘巧合下得以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而妻子苦于没有漂亮的衣物首饰,便向好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然而,在舞会结束后,他们却发现项链不知丢在了何处。于是,夫妇二人借下高利贷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钻石项链还给好友。接下来的十年他们便活在了辛劳之中,并尽力偿清了欠款。当再次在路上遇到好友时,妻子将当年项链丢失的事情对好友和盘托出,却被好友告知那串丢失的项链其实是赝品。

这篇短篇小说虽然只有几千字,但是却向我们传递出许多哲理。还记得在上学期间学习《项链》的时候,主旨是:小说尖锐地批判了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然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多年后,我再次回头看这篇小说后却深深地觉得:她并非世人所认为的“虚荣”,她只不过是万千爱美女人中的其中一个而已。她虽然活在幻想中,但是她从未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也没有逼迫丈夫为自己一掷千金。相反,她用自己的青春弥补了当初的那个“错误”。

如果真的要归因的话,一切不过是时代造就,命运造化下的莫泊桑式的悲剧体现。

莫泊桑《项链》:在世人认为的虚荣中,伪装着“黄金时代情结”

电影《项链》

同样是为了舞会,灰姑娘受人赞许,而玛蒂尔德却被贴上虚荣标签

“有些女子,天生丽质,妩媚娇柔,偏偏由于命运的阴差阳错,竟降生在清寒的工薪家庭,她便是此中的一人。”

玛蒂尔德是一位十分美貌的女子。在19世纪的法国,因为身份的原因,这样美丽的女子却没能找到一个既有财富又有社会地位的人与她相识。无奈之下,她只能将就着和一个小科员结了婚。

她自恃美貌的同时不禁开始自怨自艾,并认为是身世的原因让她显得寒酸。即使在丈夫费尽周折地拿到上流社会舞会的请柬之时,她并没有显露出多开心的样子,而是看着贫寒的家境和自己的素面朝天,伤心地哭泣。

于是丈夫将自己的积蓄为玛蒂尔德定做了一件礼服裙子,她又去朋友那里借了一串钻石项链。终于,美貌的她在舞会的当晚如愿以偿的成为众人的焦点,也定格成为她的高光时刻。

而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同样面对王子的舞会时,灰姑娘辛德瑞拉也曾经有过和玛蒂尔德相同的苦恼。

灰姑娘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了家里,她坐在榛树下悲伤地哭泣:“榛树啊,请你帮帮我,我想要一套参加宫廷舞会的金银礼服!”

莫泊桑《项链》:在世人认为的虚荣中,伪装着“黄金时代情结”

令人庆幸的是,神仙教母的出现帮灰姑娘解决了眼前的窘迫。她穿上华丽的礼服,坐着金黄的南瓜马车,脚下是价值连城的水晶鞋。她的出现使人惊艳,就连仓皇逃跑时丢失的那一只水晶鞋,也成为成就她美好姻缘的定情信物。

而《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却因为在经历了耀眼夺目的夜晚过后,因为丢失了项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一直受人诟病直至今日。

同样的行为,一个因为最后的美满结局,广受称赞,成为了女孩心中的白天鹅;而另一个因为丢失项链而背负巨额贷款,就被多加以指责,冠以“爱慕虚荣”的标签。

在我看来,这一切不过是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资本主义恶性发展,所造就的玛蒂尔德的悲剧。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法国政府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

这种社会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由于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却屡屡失败。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处于小资产阶级的玛蒂尔德便是这种时代风气中产生的“牺牲者”。

莫泊桑《项链》:在世人认为的虚荣中,伪装着“黄金时代情结”

电影《项链》剧照

恪守“契约精神”,玛蒂尔德并非世人眼中的,那个虚荣的女人

“她突然果断地下定了决心,那笔骇人的借款是一定要偿还的。她已做好尽力偿还它的准备。”

在得知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在沉重的打击和高额的债务面前,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迅速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并下定决心同丈夫一同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玛蒂尔德这样的行为,恰恰就是一种“契约精神”的良好体现。

所谓契约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的交换正义概念,便是对于契约精神的前世影响,而交换正义便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不得损人利己则是交换正义的基本原则。

当玛蒂尔德向朋友借下这串钻石项链的时候,隐形的契约便在她的心中生效。所以,尽管知道金额巨大,但是她还是选择不去损人利己,并和丈夫开始了漫长的十年还债之旅。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把某处屋顶的阁楼租来居住。

我有时候会想,在当时道德沦丧的法国,玛蒂尔德完全有机会买一串假的钻石项链来鱼目混珠,或者和丈夫离婚,撇清他签下的债务关系。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使得玛蒂尔德恪守允诺,她选择用辛苦劳作来偿还债务,

做起了各种粗重的家务活和厨房里繁琐的日常事务。她曾经细嫩的手指被罐子和锅子的油垢磨坏,虽然还清了贷款,但是却彻彻底底变成了贫苦又苍老的女妇人。

莫泊桑《项链》:在世人认为的虚荣中,伪装着“黄金时代情结”

电影《项链》剧照

然而擅长悲剧色彩的大师莫泊桑,仍旧在结尾描绘了整部小说最大的讽刺画。

朋友得知真相后拉着玛蒂尔德的手说:

“唉!可怜的马蒂尔德,我的那一串是假的,最多只值五百法郎……”

这样戏剧性的结尾,虽然令人意想不到,但是更多突出的便是人在时代和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也让人们不禁深思其中的深刻意义。

对痛苦现实的拒绝,使得玛蒂尔德陷入了“黄金时代情结”

“要是换成另外一个与她同阶层的妇女,对所有这一切肯定是不会在意的,而她却觉得苦不堪言,满肚子的闷气。”

她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作为代价,但结局仍旧是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莫泊桑如此精妙的情节设计是在告诉我们:玛蒂尔德从始至终都陷进了“黄金时代情结”之中。

“黄金时代情结”,这一词语来源于电影《午夜巴黎》。现实的诸多不顺使得主人公认为,20世纪是自己所认为的黄金时代。然而当他穿越到心心念念的黄金时代后,却又发现当代的人们也在嫌恶自己所处的时代,也都在幻想自己认为的黄金时代。这时候,主人公才意识到: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黄金时代。

莫泊桑《项链》:在世人认为的虚荣中,伪装着“黄金时代情结”

电影《午夜巴黎》

“如果你留在这里,这里就变成你的现在,不久以后,你就会开始想象另外一个时期才是黄金时期,这才是现实,不尽如人意,由于生活本来就是不尽如人意的。”

玛蒂尔德也是如此,她因为自身的美丽与身份不对等而郁郁寡欢,她看到女佣在给自己打扫房间时,便产生了一系列的幻想,幻想着自己如果出生在上流社会的家庭,有着高贵的血统,便会过上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她幻想着自己住在富丽堂皇的山庄,认识的都是知名绅士。她拒绝现实生活中的那个带着污渍的小小餐桌,拒绝像丈夫一样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

“她自己坐在窗前,总不免回想起,在从前的那次舞会上,她是多么漂亮,多么令人倾倒。”

而在后期辛苦劳作还债时,她却又开始怀念当初自己曾经那些平淡朴实的日子,怀念那个丢失项链之前的美妙瞬间。她又开始幻想着,如果没有去借那一串钻石项链,自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种对痛苦现实的拒绝,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只有无法掌握当下的人,才会选择逃避与幻想。玛蒂尔德无法接受自己不体面的现在,而又在困苦之时开始怀念那时候不体面的生活。

深陷“黄金时代情结”的她无法活在当下,永远都活在幻想中,永远都在逃避真实的生活。

莫泊桑《项链》:在世人认为的虚荣中,伪装着“黄金时代情结”

电影《午夜巴黎》

最后的启示:命运多变,世事无常,珍惜当下才是莫泊桑想要传递的宗旨

“人生瞬间变化,世事无常,无论是打击你的还是拯救你的,都只需要一件小事。”

人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的欲望与现实的相对差值,即使再贫穷,如果我们很容易满足,那么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即使再富有,可如果我们想要的更多,那么只有郁郁寡欢。

所以,最难的便是面对真实的生活。

莫泊桑在《人生》中也曾经说过: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我不禁设想,如果当初玛蒂尔德认清现状,安于与丈夫过平淡的生活,也许她的人生会大有不同也未可知。

但是莫泊桑未曾在故事中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一切在最后的反转处戛然而止,玛蒂尔德与丈夫以后的生活我们无从知晓。

莫泊桑《项链》:在世人认为的虚荣中,伪装着“黄金时代情结”

也许,这就是莫泊桑给我们所留下的无尽的启示。虽然这一切都是他“悲观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但是他想通过这样“以小见大”的手法告诉世人,他除了对法国大资本主义的抨击外,更多的想表达的是:

人是最渺小的,在时代与命运面前是最无能为力的,我们无法左右时代与命运,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左右自己的内心。

没有谁知道今天守候在你身边的人,明天又会走向什么地方,没有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与其活在“黄金时代”,不如抛开手中幻想的花朵,珍惜当下拥有的真实。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