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嵩明“孫髯翁”長聯


嵩明“孫髯翁”長聯

張國興書法 李雲飛撰文


這幅長聯效法孫髯翁《大觀樓長聯》,應嵩明法界寺二天門“嵩明往事山莊”外大門門聯而作,全聯共一百八十字,仄起平收,力求對仗工整,從“嵩明的山根在藥靈山,嵩明的水根在嘉麗澤,嵩明的文化魂在宗鏡寺”宏觀上三條線定位嵩明,回答兩個問題,上聯寫嵩明的過去,下聯寫嵩明的現在。

嵩明“孫髯翁”長聯

藥靈山


嵩明“孫髯翁”長聯

嘉麗澤

上聯由藥靈山之巔遠眺滇池小五地著筆,全面回顧嵩明獨特的地理人文和文明歷史,登絕頂小滇池。下聯從嵩明壩子八條河流匯成牛欄江流入金沙江,最後注入長江著筆,全面回顧嵩明的獨特自然風光和歷史沿革,吞河澤大長江。

全聯如下:

登絕頂小滇池,田廣地袤,日月同輝,聚寶盆中壓銅鈴。聽:莊蹻築城,梁王點兵,武侯結盟,蔡鍔治水。咽喉要道留下幾行陳跡,宗鏡寺中,祖宗德行曾供奉;翻歷史雲河,追憶點嵩明往事,念過往:千年糧倉,萬畝魚池,七彩花燈,五味肥酒。

吞河澤大長江,嵩秀澤明,雙江競流,美人峰上懸玉鏡。 說 :青銅鑄楚,驛道通秦,漢郡置縣,元州革府。彈丸之地記得百年大計,嘉麗澤上,洪荒心血都歷盡;閱桑田滄海,品味些人世風雲,記今朝:幾多得失,半生冷暖,三分天下,一馬平川。

上聯

登絕頂小滇池(1),田廣地袤(2),日月同輝(3),聚寶盆中壓銅鈴(4)。聽:莊蹻築城(5),梁王點兵(6),武侯結盟(7),蔡鍔治水(8),咽喉要道留下幾行陳跡(9)。宗鏡寺中,祖宗德行曾供奉(10);翻歷史雲河,追憶點嵩明往事。念過往:千年糧倉,萬畝魚池,七彩花燈,五味肥酒(11)。

下聯

吞河澤大長江(12),嵩秀澤明(13),雙江競流(14),美人峰上懸玉鏡(15)。 說 :青銅鑄楚(16),驛道通秦(17),漢郡置縣(18),元州革府(19),彈丸之地記得百年大計(20)。嘉麗澤上,洪荒心血都歷盡(21);閱桑田滄海,品味些人世風雲。記今朝:幾多得失,半生冷暖,三分天下,一馬平川(22)。

雲飛自注:

(1)登絕頂小滇池:嵩明的山根在藥靈山。藥靈山地理位置獨特,雄踞嵩明壩子東北面扼住牛欄江河口,直插天表,徐霞客稱讚它為“聳秀插漢,環州之山,惟此為最耳。” 晴空登上藥靈山之巔遠眺,遠處能夠看到小小的滇池,昆明、嵩明、尋甸、馬龍和宜良五地的山水清晰可見,一覽眾山小五地。

(2)田廣地袤:嵩明壩子土地平曠,《徐霞客遊記》中記載,“中環海子,田澤沃美。西邵甸,南楊林,皆奧壤也。”

(3)日月同輝:嵩明的山高日月為什麼獨特?因為是壩子,壩中東邊太陽昇起,西邊月亮還沒有落下去,出現日月同輝的獨特景像,高山挺拔,日月增輝。在高原湖泊嘉麗澤消失之前,高山,日月,倒映在河澤波光之中,日月分明。

(4)聚寶盆中壓銅鈴:嵩明壩子東面是五龍山系東山羅良巍峨,西面梁王山脈逶迤連綿,也就是徐霞客描述的“八字排開”,壩子中間曾經的高原湖泊嘉麗澤波光粼粼,彷彿這個壩子就是一個聚寶盆。而嘉麗澤湖泊對面是雄偉的藥靈山,好像一個銅鈴倒掩,壓在河口。

(5)莊蹻築城:戰國後期,秦國和楚國多次爭奪今四川、重慶和貴州的部分地方。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前277年),派遣莊蹻率領軍隊順著長江而上,奪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區。莊蹻一直打到滇池(今昆明市一帶)。後歸路斷絕,“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莊蹻入滇,是古滇王國文明的開始。在莊蹻進入雲南後,命其下屬在嵩明的“西湖”大成村一帶築土城。

(6)梁王點兵:嵩明的梁王山經歷歷代梁王經營,築有大小不等的營盤、寨子,用於駐兵,至今遺存梁王山兵營遺址。《徐霞客遊記》記載,“其注東葛勒山,則曰:“在邵甸縣西北,高三十里,為南中名山,遠近諸峰,高無逾此。則所謂三十里者,又指此為東葛勒山矣。但土人莫諳舊名,困梁王結寨其頂,遂以梁王名之。”

(7)武侯結盟:嵩明古盟臺一側的諸葛祠內,《重修古盟臺諸葛武侯祠碑記》(清 程藎)碑文記載,“嵩城之南有諸葛丞相祠,相傳為七擒孟獲盟於此處,其詳不可得而聞矣”,《重修武侯祠碑記》(清 雷御龍)碑文,“嵩明,古崧盟郡。昔武侯南征,擒孟獲於秀崧山(今藥靈山),築臺盟此,遂以名郡。臺曰蠻盟臺,世祠祭之,以至於今。”

(8)蔡鍔治水:民國二年(1913),嵩明壩子內經常遭受水災的48 村沿澤民眾要求治理嘉麗澤,引起都省督府關注。雲南都督府都督蔡鍔親自視察小新街(今牛欄江)到嘉麗澤的洩水河道後,提出加寬加深改直牛欄江,讓夏秋季洪水從牛欄江暢洩。當即下令,於當年10月10日,正式組建嵩明縣水利局,負責治理嘉麗澤水利,趙伸任局長,劉僴任副局長兼工程主任。

(9)咽喉要道留下幾行陳跡:咽喉要道,也就是北方人進入雲南必經的要塞。《徐霞客遊記》曾經記載過嵩明通往雲南省城昆明的三條路,“蓋楊林為大道最南而迂;兔兒為中道,最捷而坦;邵甸為北道,則近依梁王,最闢而險”。幾行陳跡,指莊蹻築城、梁王點兵、武侯結盟、蔡鍔治水等嵩明大事件。

(10)宗鏡寺中,祖宗德行曾供奉:嵩明最早的根,就在宗鏡寺。相傳宗鏡寺是供奉當時嵩明彝族部落的首領夫婦靈位的地方,以祖宗的德行為鏡,因此命名宗鏡寺。代表嵩明最古老的宗教和以彝族為主流的少數民族文化,是嵩明文化的源頭,和雲南其他地方一樣。

(11)千年糧倉,萬畝魚池,七彩花燈,五味肥酒:特指被稱為滇中糧倉、花燈之鄉、肥酒之鄉的嵩明。

(12)吞河澤大長江:嵩明壩子中的嘉麗澤,是牛欄江上游支流的匯聚地帶。古為高原湖泊稱"東湖",後來被上游有水源河流8條河(果馬河、普沙河、彌良河、天化河、對龍河、楊林河、腸子河、白丁河)淤積成澤,集雨澤積910平方公里。八河流入嘉麗澤,匯成牛欄江,注入金沙江,最後流入長江。

(13)嵩秀澤明:嵩明之美名,來源於"嵩秀澤明"的山水之美。嵩秀,即藥靈山原名秀崧山,後來“崧”改“嵩”,秀崧山俊秀,則稱為嵩秀。澤明,即嵩明壩子中水波盪漾,波光粼粼。

(14)雙江競流:嵩明是盤龍江和牛欄江的源頭水系。

(15)美人峰上懸玉鏡:藥靈山橫看成嶺側成峰,從牛欄江鎮果子園看,形如睡美人。月明之夜,藥靈山上冉冉升起的月亮,就彷彿美人峰上高懸的一面玉鏡,清輝一瀉千里,照亮古今。

(16)青銅鑄楚:嵩明具有歷史悠久的青銅器文明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楚威王時期,莊蹻王滇。嵩明先民使用陶輪紡織,用石範(模子)鑄造青銅器具。1989年,縣城北山口鳳凰窩古墓群出土百件精美的青銅器等文物,翻開了古滇文化嵩明文明史的重要一頁。

(17)驛道通秦:秦代嵩明通五尺道至味縣(今曲靖),經嵩明縣境轉滇池。

(18)漢郡置縣:西漢的嵩明,是司馬遷記載的勞浸、靡莫部落。設益州郡,首置牧靡縣(今嵩明、尋甸)。

(19)元州革府:元憲宗十五年(1278),將嵩盟萬戶府升為崧盟府。元二十二年(1285),降崧盟府為崧盟州,後知州高阿況改“崧盟州”為“嵩明州”。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嵩明”,後來沿用至今。

(20)彈丸之地記得百年大計:翻開嵩明近百年的歷史,嵩明壩子內最大的變化就是曾經的高原湖泊嘉麗澤水色消失。將滄海變為桑田的百年大計。如上聯所對,咽喉要道,就是彈丸之地。

(21)嘉麗澤上,洪荒心血都歷盡:治水之初是為了革除沿澤居民水患之苦,歷經幾代人治理嘉麗澤水患,正如清代地方官查連升在《開挖海河以除水患而廣地土興農業而開財源論》上疏朝廷的觀點:“從來財源處於農桑,須無曠土,無遊民,無棄物。水患不除,水利不興。水患除而水利興,雖不敢雲雄視他州,而易貧為富,轉弱為強,即在此一舉,一勞永逸。”嘉麗澤水利先後經歷五個時期的水土變化,湖—海—澤—田—谷,耗盡了壩子內六鄉群眾,歷代能人志士移山填海的八荒之力,才有了後來近三萬畝的肥沃良田、魚米之鄉,才有了今天的昆明嘉麗澤恆大養生谷。

(22)幾多得失,半生冷暖,三分天下,一馬平川:喟問民生水利,對個人來說,是得失冷暖;對人世來說,則是人民群眾、國營和私企三分天下的地利,一馬平川的壩子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