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道德經》宣揚的是無為,是道德無為,還是無為道德,你怎麼理解呢?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總結何謂道,何謂德?

道有先天自然之道(難說清楚的)。有天之道,天然萬象氣侯。有地之道,山林水火,自然萬物之道。有人之道,治國理政(領導管理)激發人心自覺性和適應性與及方法工具運用之道,制度法制。普通人就是謀生有道,升級階層,樂天知命(沒有使命召喚順其自然又積極向上)之道。德就是現代個人素質的條件,有成就又影響利及他人叫積德累功(現代叫社會責任)。現代生產力提高,貨幣創造流通,有剩餘積累,政治制度,法制保障利益擁有者和私人權益。所以社會進步,影響環境變化日新月異,謀生之道增加,要求提高,享受時代紅利的群體因近水樓臺先得月易中產至以上,沒地利人和的事倍功半,就是這差異。一般來說,道的水平是看自己工作範圍知行合一的發揮,一形成主見又有可行性,二是發現專業知識無法解釋的問題,三是知不足,四是能力圈內融匯貫通運用自如。其中不可解釋有部分是德行的差異,意外阻礙或意外驚喜。五是一覽眾山小(智慧),六是通透明亮(大智慧)。


股經匯播


《道德經》宣揚的無為,是道德無為,還是無為道德?要解理這個問題,就一定要搞清楚“德”與“道”的關係,和“德”的表現形式,才能夠理解無為與道德關糸。才有正確“無為”答案。

先來論述一下“德”與“道”的關糸。

“德”與“道”的關係就是,“德”是“道”的具體體現。“道”是“德”的實現內涵。

“道”是無形的,抽象的,捉不到,摸不到,看不見的。而“德”是有形的,外在顯現出來的。隱含在內的就是“道”,外在顯現出來的就是德。

我們經常說道德為一整體,就是“道”為體,“德”為用,體和用必然統一的,兩者是不可分開的,這就是“道”與“德”關糸。(認明白這點非常重要)

現在來論述“德”的表現形式,也就是顯示出什麼樣的表現行為。

《道德經》中的“德”分上下兩個層次:上德和下德,就是有上等德性和下等的德性。區分的標準就是表現形式,是或不是有意地把“德”的行為表現出來。

“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現出德性,也就是無心地表現出德性,是自然而然的。

“下德”卻是有意地表現出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操作的,虛偽的,產生故意的成份在裡面。

為了更好理解“下德”的表現形式,舉例來說明一下:

比如某建設單位要建工程,面向社會建築單位招標承建,引來好幾家建築隊招投標,本來這很公平很透明操作,即可確定建築隊來承建。可是有的建築隊為了得到承建權,就不擇手段,找關糸來打聽標底。採取找客觀原因拖交預算標表。從表面看請客送禮很有德的表現,其實這個德的表現是有目的搞到承建權。這就是下等的德性表現,很明確就是“下德”。

綜上所述,道和德的關糸和德的表現形式已一目瞭然清楚了。《道德經》宣揚的無為,是道德無為,還是無為道德。為此,再來論述無為和道德的關糸。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道德經》第三八章。

《道德經》這句話就是說,上德的人是不妄為的,而且無以為。“無以”就是無意,是無意地去作為。下德的人是有所作為的,而且是有意去作為,行為帶有主觀的意念。為此,這裡所說的“無為”與上德和下德在以上理解的表現形式中是一樣的。這也就清楚了無為和道德的關係實質就是,無為和上德下德關係。

為此,以上多論為證,《道德經》宣揚的無為,是道德無為,還是無為道德,這個問題最終理解就是無為道德(無以為道德)。有了無為道德才可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完全正確!


劉夢輝1445414400581


恕本民科直言,看來炎黃子孫們幾乎無人真正理解老子的‘無為’的觀點,其實老子說得非常非常明白,並未故弄玄虛: ‘道生之,德畜之’,即道只管創造宇宙,卻不去管理宇宙,而管理宇宙交給‘德’去做,但是: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即‘道’所制定的規則‘德’,是遵循‘道’的旨意行事的,所以看起來‘道無為’,什麼事情也不幹,但是‘道’可以通過‘德’來‘無所不為’!本民科認為,這恰恰顯示出‘道’的大智慧!看看今天的形形色色的‘神’: God,耶穌基督,聖父聖子聖靈,釋迦牟尼,...哪一個不事必躬親,親歷而為?創造世界,萬物和人類,或收人的供奉,為人辦事,消災,...豈不是要累死?所以這些愚蠢的神,只能是偽神!

‘無為,無不為’的觀點反映到現實的人類社會就是‘無為而治’,比如法制國家,雖然有總統,但不是總統在‘人治’,而是國家的憲法在治理國家,於是,國家的興衰,與人(總統)無關,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這就是人無為,而法律有為的(人)無為而治!

假如2000多年,中國按老子的‘無為,無不為’治國,就絕不會落到封建王朝走馬燈似的更迭,大起大落,民不聊生的慘狀!

當然,歸根結底,人類的一切法律最終必須與掌控著宇宙,萬物和人類,一切的一切的‘德’相符合,否則便是‘惡法’,比如秦朝的法律就是惡法。

那麼,老子的‘無為,無不為’,諸位網友明白了吧?


外星文明新時代


道德經這本書,首先你要知道,他是寫給統治者看的,寫給君主看的,裡面的聖人,指的就是君主,而非後世理解的聖人,

這本書實際上是教君主如何做好一個君主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瞭解這個之後,再讀道德經就很好理解了,

有句話叫道法同源,道家和法家的思維是一致的,這點從韓非子的《解老》《喻老》可以看出來。

至於你說的無為,很多人看無為,從字面瞭解,就想當然的認為是什麼都不幹,讓事物按照自己的發展規律發展,再想想“道”就是自然規律,於是就認為是對的。

其實,是大錯特錯,完全誤解了“無為”的意思。

從道德經可能很難理解“無為”,但是,從韓非子就很好理解無為了。

韓非子裡“無為”的意思是,天子應該隱藏自己,不讓人看穿自己,少說話,少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少表露自己的表情、情緒、喜好,讓別人不知道他的存在,

韓非子裡說,“明君無為於上,君臣竦懼乎下。”

明君不表露情緒、喜好,臣子就戰戰兢兢,不敢忽悠他,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君;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太上,不知有之”,最優秀的君主,天下人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親而譽之”,次一點的君主,別人喜歡他,讚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一點的君主,別人怕他

“其次,辱之”,最差的君主,天下人罵他。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子沒有個人喜好,對老百姓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這樣看,韓非子對道德經的解釋,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南朝居士


說道德經是講無為的人都是不帶腦子讀書的人。

我記得道德經第十一章的內容是: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很多人都瞎著眼只注重的去理解“當其無”後面的內容,而完全忽略了前面的“三十輻共一轂”“埏埴以為器”等等,然後就覺得自己貌似領悟到了道德經的精髓就是無,覺得“無”有用,延伸到“無為”就是老子提倡的主流思想。

但事實卻是,老子已經明確的告訴你了,需要“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才能有車之用。

老子所言的“無為”也是如此,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自己都沒有幾斤幾兩,又怎麼能承載得了無為之用。能稱之“無為”的,你首先要能大有作為,否則那根本就不是無為,而是無能。

我記得零幾年的時候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說是有個高考生,在高考的時候交了白卷,是為了抵制什麼所謂的應試教育。這事當時還上了新聞,想必不少人都聽說過。

我不知道你們看了他的行為是什麼感覺,但我當時只覺得這個人不是腦子進水了,就是壓根沒腦子。

這件事情,也就在那麼一兩天裡火了一下。後來那個人也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

他就是典型的拿無知當無為的那種人。

當初他要是有本事,能做到不去上學,也能考出以最優異的成績,取得中國最高學府的入學通知書。這時他再以放棄入學的方式告訴大家抵制應試教育,想必所有人都會覺得,他確實說的有道理。

不學也能考入最高學府,這是有為,以放棄入學來批判他認為的應試教育,這叫無為。這才能稱之“無為之用”,而不是像他那樣,用交白卷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無私無為”,因為那其實不過是無能的表現而已。

然而現在很多人對“無為”的理解就如同上述的那個人一樣,把無能當無為,有的人還因此而自鳴得意,覺得自己體悟了聖人的思想,有的人卻因此而對聖賢肆意抨擊,所謂聖人也不過如此,自己的在智慧上碾壓聖人。這些人也委實可笑之極。

因此老子才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或存或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為道。

因為人從智商上確實是分三六九等的,這一點從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可以看出一二來,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是也八九不離十。

目前有些人窮,倒也不是因為他不夠聰明,只是時機未到。但很有一部分人,那是真的窮,這種窮可以說是思想上的窮,就算你給他再多的錢,他還是會坐吃山空,最終又變回窮人。這就是智商上的差距。


姜子鈞


理解無為,必先理解無、無極。

無,道家稱為虛,佛家稱為空。無的極限叫做無極。

道的本質是無,無產生了一切,叫做無中生有。無是永恆的,有是暫時的,有最終迴歸無。道就在無有間週而復始。

無中充滿了能量,能量振動因頻率不同,產生無形的暗物質(稱為陽)和有形的物質(稱為陰)。能量振動是本能產生的,自然而然的,這就是無為。

無為是道為,與無為相反的是人為。

比如,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所有生物莫不如此,唯人敢反其道而行之。人為啥要這樣呢?作也好、息也罷,道讓你咋樣你就咋樣,此外別無所求,求也無用,從無來、歸無去,概莫能外,但人偏不信,所謂人生哲學是迷信有,誤解無。

無為是能量之為,能量猛則為烈,能量大則為盛,能量存則生,能量絕則死。作是釋放能量,息是補充能量。夜夜不息必病必短壽,這種人為是自殺行當。

科技創造了神奇,只不過利用了能量而已。戰爭你死我活,無非爭奪能量。看似紛紜繚亂,逃得出無為所述嗎?

把無為理解成什麼都不做,望文生義之蔽,以訛傳訛而已。


太極拳玄機


現在世面讀的《道德經》在兩千多年的時候就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

漢代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老子和楚墓出土的楚簡版老子,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

所以老子寫的是《德道經》。

先說老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說什麼是無為。

大家一定要明白,老子是一個開悟覺醒、明心見性的人。和釋迦摩尼佛,是同一個級別。這樣的人清晰明確地洞察了宇宙天地萬物的規律和真相,並把這些規律轉化成文字般若,就是《德道經》,那是誰修改了老子的原文呢?是帝王。帝王害怕人民知道了規律和真理,推翻他,所以基本每一個帝王都改一次,而每一個有大成就的帝王都是運用老子原文治理天下。

道經開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無是萬事萬物的源頭,那源頭在哪裡呢,宇宙奇點。

我們是不是就是來自於宇宙奇點。

無為就是宇宙本源的規律。

用宇宙本源規律去做事,就是符合天道,這樣自然在人道層面呈現就是德。這也是德高鬼神驚的真諦。

無德、無才是真正有大才,有智慧但不顯露。


國學興道場


老子著述完5000言《道德經》,一騎青牛,決然而去,不知始終,成為了歷史上的謎團。

老子是世界上公認的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道德經,充滿了唯物辯證論。是被當代科學所證實了的真理。

道德經的開篇語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妙意之處不可言說,不可言說就要恆悟。宇宙的玄奧,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透,總結出來的。

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這裡的道有深層含義,即天道、地道、人道。地道和天道往往能被人們所感知,總結。而惶惶天道,當你悟出了它的真諦的時候,是不可言說的。

所以說,一部《道德經》,它不是道德層面的經典著作。而是涵蓋了宇宙玄奧的秘密,大自然運行的潛在規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認知與總結。

那麼,《道德經》在當代社會的作用又是什麼呢?有哪些被公認的地方呢?

在當代科學領域突飛猛進,信息化的文明社會,無論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人文社科領域,《道德經》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美學價值等。

科學家讀《道德經》,認為它是流傳千年的科普文獻;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專家讀《道德經》,感嘆千年以前,老祖宗的智慧與思維力量;文學家讀《道德經》,領悟它的深奧意向與辭藻;哲學家讀《道德經》, 將世界分辨得更加清明;思想家讀《道德經》,謂嘆他的頂級思維力量;社會學家讀《道德經》,深刻體味它的廣博與玄妙……

《道德經》對傳統的宗教理論著述,也有深刻影響。道教,將《道德經》列為思想的鼻祖;佛教,將《道德經》列為,洞察世界的真理無二選本。

總之,一部5000言《道德經》,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思維結晶。人類社會科學文明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鉅著!


綠野165123487


“無為”是我華民族的文學始祖老子,從“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治理萬物的模式中抽象出來的,最重要的治國之道。即老子認為既然“道”能依靠“無為法冶”(即以不亂干預而釆用能左右萬物成長的定式定規)的模式“以輔萬物之自然”發展。那麼我們人類社會只要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民立契治天下而不違之,就能夠“道者同於道”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如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守,萬物將自化”與“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即政治應民主)”以及“故有德司契(即法治),無德司徹(即人治)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即預言有德司契者必勝)。”的政治理念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老子反對一切(有違於道的)主觀有為的人治主張。如儒家的政治核心“克己復禮為仁”的政治主張,即君主專制的禮制制度,以及其分支法家嚴刑峻法的政治,都屬於主觀有為的人治政治。又如漢初四朝,只不過是牛刀小試了一下“無為而治”中不亂干預,與民休息與藏富於民的政策,就取得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可惜這樣好的治國之道,卻被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所中斷了。因此漢武帝與這孔儒學說就是阻礙社會文明自然進步與發展的罪魁禍首。所以老子曰:“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與“我無為而民自化。”以及“候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有德司契


人法地為義,地法天為仁,天法道為禮,道法自然為智,此為明德,即為至善,俗稱信仰,簡曰信!

孔子中庸,講求天時為仁,地利為義,人和為禮,也是智信,俗稱五常,簡曰孝!

佛陀五戒,不殺為仁,不盜為義,不淫為禮,不妄為智,不飲為信!

故老子持三寶以終:

一曰慈(慈心不殺)!

二曰儉(修十善業)!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仁義為上)。

佛心道法儒行,五戒作到是五常!五常作到是五行!五行生剋是五德,即天道人德!

仁不殺天為木性德!

義不盜地為金性德!

禮不淫人為水性德!

智不妄語為火性德!

信不酗酒為土性德!

相生為德相剋為道!

制約五行是克!反克五德是乘!反克五常是侮!

不僅德要相生,也要相剋!這就是道的真諦!明德真相所在!在社會中,信德的人不計其數,克德的人也不計其數!歷史上侮五行和五常五德的“偽君子們"不計其數,但德乘侮而不滅,而侮德的人死無葬身之地!說明什麼?五行生剋是永恆之道!陰陽變化是宇宙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