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比八達嶺還要早1000多年的長城,如今狀如長龍縱貫南北

比八達嶺還要早1000多年的長城,如今狀如長龍縱貫南北

說起長城,世人沒有不知道的,東邊臨海的山海關,西邊接到嘉峪關,在北京附近有八達嶺,作為世界奇蹟屹立在東方,甚至從月球上發回的映像還能看到。

但是可能你不知道,在中原地區也有長城,而且比北京八達嶺的明長城要早1000多年。這段長城就在河南境內,彎彎曲曲沿著太行山脈。其中在林州、輝縣境內的一段,被稱為趙南長城。

比八達嶺還要早1000多年的長城,如今狀如長龍縱貫南北

在林州黃華山口的高家莊村東就有一段趙南長城,縱貫南北,穿山越嶺,蜿蜒於林慮山的邊緣。這段長城遺址全長10公里,基寬8到11米左右,殘高不足3米。從其材質來看,當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山石和沙土混築。如今雖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仍然清晰可辨。

之所以稱其為趙南長城,是因為它建於戰國時期,由趙國建造,又因它分佈在趙國的南部,故名趙南長城,專家考證距現在已約有2300餘年的歷史,比北京八達嶺明代長城(公元1500年)早1800餘年。

這個遺址應是如今發現最早的長城形態了。春秋戰國時代,四方諸侯爭霸,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各個諸侯國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受侵犯,就在疆域的邊沿上修建長城,抵禦其他諸侯國的侵擾,算是自己的第一道防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長城是我國古代軍事戰爭防禦的產物。

當時趙國國都設在邯鄲,林州屬於趙國的管轄範圍。《史記·趙世家》記載了趙肅侯修長城的經歷:“(趙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圍魏黃,不克,築長城。”可見當時趙國的本意是要攻打魏國,可惜在戰場上失利,為了防止魏國乘勝追擊反攻趙國,無奈在邊境上修築了這道防線。

清代王士俊纂修的《河南通志》和乾隆十七年(公元1725年)纂修的《林縣誌·古蹟》也有關於趙南長城的記載:“秦王堤,在縣西十里,南接河內(今沁陽縣),北至滏陽(今河北省武安縣),古志雲,秦趙分界堤。”又云:“關牆嶺,在縣南輝縣接界之分水嶺上,壘石為之,或有或無,或高或低,長數十里,蓋昔人防戌所設,然時代不可考矣。”這些歷史記載與現在所留遺址位置相符。由此可知,當年趙國在南部邊境修築的長城先是為了防範魏國,後來主要成為抵禦強秦的屏障。可惜這些並沒有能夠阻止秦國的鐵騎,趙幽謬王八年,秦軍終於攻陷邯鄲,趙國舉國而降。

比八達嶺還要早1000多年的長城,如今狀如長龍縱貫南北

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中原之後,為了加強統治,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北部修築長城。他們把原來北方的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重新加固擴充,終於造就了一條萬里長城。到了明朝,長城再一次成為重要的防禦工程,也成為其建造的最高峰,不僅工程浩大,而且其建築技術相當精湛,成為華夏曆史上獨一無二的世界奇蹟。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不光是秦、漢、明等漢族統治者修築長城,像北魏、北齊、北周、東魏、金等少數民族統治者也都修築過長城,其中尤以金朝修築的長城為最,不僅長達2500公里,而且是少數民族修築長城時間最長的朝代。

比八達嶺還要早1000多年的長城,如今狀如長龍縱貫南北

如此細細數來,從春秋戰國到明朝近兩千年的時間裡,先後有20餘次大規模修築長城。雖然各個時期修築的長城長短不一,縱橫交錯,甚至分佈在我國的不同地區,但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兩千年來發展的見證。

如果我們把歷朝歷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其總長度可達10萬餘公里,有人做過粗略計算,假如將個個朝代修築的長城所用的磚石沙土堆成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足足可以繞地球10圈。

長城依山而建,既是當年保家衛國的一道屏障,也是國人心中的一種信念。長城永遠不會倒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