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比八达岭还要早1000多年的长城,如今状如长龙纵贯南北

比八达岭还要早1000多年的长城,如今状如长龙纵贯南北

说起长城,世人没有不知道的,东边临海的山海关,西边接到嘉峪关,在北京附近有八达岭,作为世界奇迹屹立在东方,甚至从月球上发回的映像还能看到。

但是可能你不知道,在中原地区也有长城,而且比北京八达岭的明长城要早1000多年。这段长城就在河南境内,弯弯曲曲沿着太行山脉。其中在林州、辉县境内的一段,被称为赵南长城。

比八达岭还要早1000多年的长城,如今状如长龙纵贯南北

在林州黄华山口的高家庄村东就有一段赵南长城,纵贯南北,穿山越岭,蜿蜒于林虑山的边缘。这段长城遗址全长10公里,基宽8到11米左右,残高不足3米。从其材质来看,当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山石和沙土混筑。如今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然清晰可辨。

之所以称其为赵南长城,是因为它建于战国时期,由赵国建造,又因它分布在赵国的南部,故名赵南长城,专家考证距现在已约有2300余年的历史,比北京八达岭明代长城(公元1500年)早1800余年。

这个遗址应是如今发现最早的长城形态了。春秋战国时代,四方诸侯争霸,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各个诸侯国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侵犯,就在疆域的边沿上修建长城,抵御其他诸侯国的侵扰,算是自己的第一道防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战争防御的产物。

当时赵国国都设在邯郸,林州属于赵国的管辖范围。《史记·赵世家》记载了赵肃侯修长城的经历:“(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可见当时赵国的本意是要攻打魏国,可惜在战场上失利,为了防止魏国乘胜追击反攻赵国,无奈在边境上修筑了这道防线。

清代王士俊纂修的《河南通志》和乾隆十七年(公元1725年)纂修的《林县志·古迹》也有关于赵南长城的记载:“秦王堤,在县西十里,南接河内(今沁阳县),北至滏阳(今河北省武安县),古志云,秦赵分界堤。”又云:“关墙岭,在县南辉县接界之分水岭上,垒石为之,或有或无,或高或低,长数十里,盖昔人防戌所设,然时代不可考矣。”这些历史记载与现在所留遗址位置相符。由此可知,当年赵国在南部边境修筑的长城先是为了防范魏国,后来主要成为抵御强秦的屏障。可惜这些并没有能够阻止秦国的铁骑,赵幽谬王八年,秦军终于攻陷邯郸,赵国举国而降。

比八达岭还要早1000多年的长城,如今状如长龙纵贯南北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原之后,为了加强统治,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北部修筑长城。他们把原来北方的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重新加固扩充,终于造就了一条万里长城。到了明朝,长城再一次成为重要的防御工程,也成为其建造的最高峰,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其建筑技术相当精湛,成为华夏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迹。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不光是秦、汉、明等汉族统治者修筑长城,像北魏、北齐、北周、东魏、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也都修筑过长城,其中尤以金朝修筑的长城为最,不仅长达2500公里,而且是少数民族修筑长城时间最长的朝代。

比八达岭还要早1000多年的长城,如今状如长龙纵贯南北

如此细细数来,从春秋战国到明朝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先后有20余次大规模修筑长城。虽然各个时期修筑的长城长短不一,纵横交错,甚至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两千年来发展的见证。

如果我们把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其总长度可达10万余公里,有人做过粗略计算,假如将个个朝代修筑的长城所用的砖石沙土堆成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足足可以绕地球10圈。

长城依山而建,既是当年保家卫国的一道屏障,也是国人心中的一种信念。长城永远不会倒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