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说海瑞一生都未被重用,这是为什么?你怎么看?

生活360x


提起海瑞,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对其印象大多止于“清官”二字,甚至还有许多人认为他是迂腐不堪的道德君子,是不折不扣的“腐儒”。那么,明朝的名臣海瑞,难道真是个无能的清官吗?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的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半生宦海浮沉,官至南京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为官清廉,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从一品),去世时身家仅有八两银子,甚至还不够安葬费用。

而海瑞并非一无是处的清官,相反,他为官期间做了许多实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参加乡试中举,经多年考进士未果,最后决定去吏部报道,被派任为福建南平教渝,平日里治学严谨,规范了考勤制度,不收受礼金,不为难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明世宗朱厚熜晚年,不理朝政,深居西苑,专心设坛求福。嘉靖四十五年(1566),海瑞里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一家老小皆托付给友人,向明世宗呈上那封名动天下的《治安疏》:“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臣不胜战栗恐惧之至,为此具本亲赍,谨具奏闻。”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并因此疏而入狱,在嘉靖死后才复职。

隆庆三年(1570),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外放应天巡抚,在此期间,许多贪官污吏纷纷辞职收敛,除此之外,海瑞兴利除害,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他的的灵柩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明史》有载:“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海瑞虽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可绝非一无是处的“清官”,只是他的清廉之名太盛,掩盖了他为官之时的政绩,再加上后世之人杜撰的野史小说,才让人误认为他是个一无是处的“清官”。

以上说了海瑞并非一无是处的“清官”,我们再来说说他是否是迂腐不堪的“腐儒”呢?

在海瑞任淳安知县之时,当时的直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喜好游玩,游经各府县时,当地知府知县必是隆重招待,而有一次他正好途径海瑞管辖的淳安,在海瑞的示意下,当地仅以粗茶淡饭招待,不料胡公子不肯作罢,还出手伤人,本以为他乃总督之子,也没人敢奈他何,不料海瑞竟是派人将他也打了一顿,并且还将他身上的银子搜刮出来充公。小小的知县打了总督之子,海瑞这官本该做到头了,可海瑞倒也聪明,写了一封信给胡宗宪道:“总督大人,闻言你出行历来提倡节约,路过官员不得铺张浪费,且对子女教育严格,不料今日里竟然碰到一个冒充你儿子的人,在我管辖的县城里作威作福,还出手伤人,此人不仅行为恶劣,还败坏你的名声,我只好将其惩戒了一番,没收其财产,并将人送到你那去,让你发落。”胡宗宪收到信后,顿时哭笑不得,此事便不了了之了。关于这个许多史料都有记载的故事,其足可说明海瑞虽然是个清官,却也绝不是个迂腐不堪的“腐儒”。

海瑞,他是我们口中极为著名的清官,只是清官二字之名太盛,掩盖了他的政绩,他绝非是一个无能清官,也不是迂腐不堪之人,他只是坚信着心中的道义和信念,并持之以恒的去执行,他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邓海春


说海瑞一生都未被重用,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要说按明朝的观点,就是按现在的观点,海瑞也是被重用的。

第一,海瑞是个举人,没有中过进士。你看看现在如果那里提拔个非名牌学校毕业的学生,网上都大有质疑之声。而在明朝,如果没有中过进士,内阁是不能进的,想做到巡抚、侍郎、尚书之类,难乎其难。而海瑞曾经做到了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权力极大。

第二,海瑞得到吏部公正考核与皇帝的特别对待。被朝廷选拔做平南县教谕,御史到县学宫检查工作,他的下属一左一右都下拜,唯他昂然站立。御史自嘲说他面前立了个笔架山,但并没有打击报复海瑞。吏部经过考核,还提拔海瑞任淳安知县。在知县任上整治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慢待朝廷都御史鄢懋卿,这些与严嵩交好的大官都没有报复他。吏部经过考核提拔海瑞任户部主事。进京后就发生了著名的骂皇帝事件,但嘉靖并没有处死海瑞,反而给海瑞当了回电灯泡。隆庆皇帝重用海瑞,任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大家称道的海瑞惩贪治恶、兴修水利大多就发生在这一阶段。可惜这一阶段时间很短,只有半年,就平级调任南京管理粮食储备。为什么呢?海瑞的作为与官场规则格格不入,朝臣不断上疏弹劾他,起初皇帝不听,但架不住反复弹劾,而且最后的罪名是“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一句话,就是海瑞以搞运动的方式行政,没有按照官场规则运行。这应该是属实的,不要说在明朝,就是现在,也有很多制度不符合社会实际,但没有变更制度前,越制度而行,也是不行的。当时的当国者高拱认为海瑞行政能力不足,并海瑞的新任职务于南京户部,海瑞很有个性,干脆就辞职回老家了。万历年间张居正当国,也想到了海瑞,专门派人去调查了解海瑞的情况,得知海瑞清贫不改志节,性格依然后,便放弃了启用海瑞。张居正是个务实的政治家,他用人的原则,是要能够解决问题,而不能制造问题。公允一些说,海瑞的行政方法,是会制造出新的问题的,在当时不能改变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大的混乱,这是张居正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考虑再三,没有敢启用峭直不弯的海瑞。万历亲政后,重新起用了海瑞。万历皇帝重视的是海瑞的广告效应,没有给他实职,名曰恢复职位,其实给的都是南京政府的职务,任吏部右侍郎。海瑞仍然是老性格,工作量不大就上疏建言,劝万历恢复朱元璋时的酷刑以整肃吏制,甚至连剥皮充草也提出来了。朝臣惊恐,御史弹劾海瑞,皇帝不听,下弹劾者狱。但终因反对者众,没有能够给海瑞以再次展现行政能力的机会。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死在任上。

第三,海瑞的性格造成自己的最终结果,不是未被重视而造成最终的结果。讲第二点的时候说到,海瑞由一个举人升到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内有皇帝支持,外有大众拥护,应该能够大有作为了,但他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仍然是老作风,一人担当,飚发凌厉,部下成天惴惴战栗,所属区域豪富逃遁,红门漆成黑门,有钱的装成穷汉等等,这在当时情况下是危险的。以海瑞的行政能力,运筹全局能力,不足以掌控这样大的变革,甚至称为革命。其最终被弹劾是迟早的事。后世以来,称赞海瑞,因为海瑞的言行代表了大众心愿,代表了大众想办的事,大家把对现时一些问题的不满寄托在新的海瑞身上。而这只能说是一种愿景,如果真正的海瑞出现时,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社会是个综合性的大机器,只有让大多数部件、设备运转正常,整部大机器才能有效长期运转;如果只一个零件,那怕是主件,能够运转、而且是拼命运转,整部大机器也是不能发挥效力的。


二曲人


海瑞是一个谏官,是一个清流,人称“海青天”。但他监督别人可以,轮到他自己执政,却做得一塌糊涂,重用这样的人,只会把经济搞得更糟。



张居正在做首辅的时候,就坚决不重用海瑞。海瑞骂皇帝的时候,上表敢于逆鳞,列举出皇帝的种种错误,确实让人敬佩。但是这个人又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持者,他只有七八岁的女儿,有一次从男仆那里拿了一只烧饼吃。他就训斥女儿,男女授受不亲,怎么能从男仆那里要烧饼!他就不让女儿吃饭,最后把女儿活活饿死了。



张居正死后,海瑞被外放到苏州做太守,他的原则是专门给富人对着干。只要是穷人告富人,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判穷人胜诉、富人败诉,弄得那些有财产的富人纷纷逃离苏州,致使苏州的经济下降了2/3。

海瑞还以清廉著称,在苏州时自己坚决不坐轿子,弄得那些副手和下属们都不敢坐轿子。后来这些下属们都纷纷打报告,要求调离苏州,海瑞成了孤家寡人。



应该说,海瑞是刚正不阿的。在海瑞的晚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虽然是个副部级干部,但却是个闲职。终其一生,海瑞没有得到过重用,这当然是与他不被官场所容有很大关系;但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海瑞的性格不适于建设性,让他监督别人可以,执政一方就不行了。


迷楼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海瑞为官清廉,又深受百姓的爱戴,但始终得不到朝廷重用?

海瑞之所以出名,在于他曾给嘉靖的一份奏疏,名为《治安疏》。奏折中痛斥嘉靖的种种不作为、沉迷修道、官员贪腐等问题,随即天下为止震惊,海瑞也成了名人。嘉靖看到奏疏后气得暴跳如雷,之后则沉思良久,最终在嘉靖的宽容和反思下,海瑞得以存活,并成为廉洁的标杆。

隆庆年间,海瑞最高级别做到右佥都御史并巡抚应天,隆庆皇帝对海瑞还是很重视的。就算海瑞干不出什么太大的政绩,但对打击贪腐、安抚民心也是有帮助的。海瑞到哪里,哪里的官员就会倒霉,哪怕民众再拥戴,当然,海瑞也会被弹劾下任。

到了万历朝,海瑞则一直没有受到重用,那究竟为何海瑞为官清廉、百姓爱戴,却得不到重用呢?

一、海瑞只认是非、不顾人情

嘉靖四十一年,海瑞任福建淳安知县,在他任职期间就得罪过浙直总督胡宗宪。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到淳安游玩,胡公子喜欢铺张,也仗着老爹的权势在地方胡作非为。海瑞则只按照普通招待标准,接待胡公子。

这下惹恼了胡公子,在公馆大吵大闹。海瑞的做法不是安抚和劝慰,而是命人把胡公子吊起来,胖揍了一顿。这还没有结束,海瑞还没收胡公子几千两银子,充了国库。胡宗宪可是封疆大吏,比海瑞的级别高出太多。

史料记载: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假如胡宗宪真的想要除掉海瑞,之后海瑞海大人的事迹就统统不会再有了。以胡宗宪的能力和地位,只需一个小纸条,就可以废掉海瑞的官职。好在胡总督是个深明大义之人,这才没有和海瑞一般计较,放了他一马。

海瑞的做法很对,面对无法无天的官宦子弟,理应该训教。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也可能非常严重,甚至会连累到他的家人。而海瑞则不管不顾,只是一心为了对错、为了道义,得罪了高官。

在海瑞任职应天巡抚之时,他做了另一件惊掉下巴的事。原本首辅徐阶很欣赏海瑞,把海瑞提拔到了很高的位置,而海瑞则对徐阶占用田地问题抓住不放,哪怕徐阶已经做了表态,海瑞依旧不依不饶,坚决要求徐阶归还占用的田地。

经常有人拿戚继光和海瑞做对比,戚继光同样有经济问题,但戚继光却能平定沿海倭寇,救了当地无数百姓的性命,以功绩来论,戚继光比海瑞强很多。海瑞是一身正气,而他却无法做出戚继光的功绩,这就是其中的差距。

二、海瑞只能处理细节,无法办大事

我们现代的人才系统中,最难得的就是管理型人才,尤其高级管理人才最少。有些人天生就是领导者,而有些人则只适合做跟随者,这无法改变。海瑞并不是庸人,他是很有能力。最初,海瑞在南平任教谕,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被海瑞搞得井井有条,老师认真教课,学生认真学习。

海瑞任职应天巡抚的时候,主要工作是审案,这也是他的本职工作,很多百姓都来找他诉说冤屈,海瑞则一一审理,事无巨细,全部审完结案。单从海瑞处理政务能力来说那是没有问题的,做个普通的地方官也绰绰有余。

办大事的人历朝历代也都很罕有,不论大奸还是大忠都是少数,做小事需要能力,做大事则需要的不仅是能力,还有权谋手段和对时局准确的判断力等等。哪怕海瑞的名气再大,在张居正看来,也无法为其所用。

看看张居正用的人,内有东厂提督冯保,外有蓟州总兵戚继光,辽东总兵李成梁,海瑞则只能做些基础工作,无法成就大事。

三、海瑞只能看到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

海瑞上奏的《治安疏》,文辞激烈、字字诛心。嘉靖二十年不上朝,沉迷修道炼丹,大兴土木,修造宫殿,法纪废弛等等,这些的确是嘉靖朝的大问题。难道只有海瑞看到了问题所在?

史料记载:

“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只要是为国的忠臣,哪怕是奸臣也能看到问题所在,而如何解决问题呢?这明显是个大议题,如此庞大的明帝国,难道一份痛斥皇帝的奏疏,就能解决问题吗?当然海瑞这么做也是很有意义的,而就算是徐阶、高拱也无法完全解决如此难题。

北宋的司马光就有此先例,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一个是保守派的领导者,另一个是改革派的领军人,可以说水火不相容。王安石变法几乎遭到了所有官员的反对,司马光就是那个举大旗反对的人。

令人诧异的是司马光只批判王安石的种种不是,司马光明白改革是必要的, 但他无法给出解决方案。王安石却明确给出了解决方案,实施变法,做得多当然会错的多,不做事当然不会错,这难道就是王安石的错吗?

在我看来,海瑞比司马光要强不少,只是海瑞帮不了张居正,张居正当然不会重用他。

四、对朝廷来讲,海瑞作为形象人物最合适

任何一个机构,都有可能需要做形象工程,找些帅哥、美女或者明星撑撑场面,国家也是如此。海瑞在明代就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海瑞两袖清风、为民做主,还被百姓誉为“海青天”,任何人都说不出海大人的不是。

作为形象代言人,自然不会放实权。海瑞就像个吉祥物,被朝廷捧在手中,他代表着权力机关的真善美,以此提高政府印象分,安抚民心。

五、官场容不下海瑞这种官员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作为食物链顶端的高级物种,自然不会像动物一样简单,所以人往往有两面性。

隆庆二年,很多官员听说海瑞要来应天做巡抚,把本来朱红色的门柱刷成黑色,做过不法之事的官员干脆自动辞职。海瑞在众多官员中是个异类,他不服从官场游戏规则,只按照自己的套路来,不给官员留活路。

长此以往,当地官员当然受不了,于是很快就有人弹劾海瑞,说他庇护奸民,鱼肉官员、沽名钓誉等等。海瑞就这么被调离了岗位,不论海瑞多么正直无私,但他融不入官场的大环境,那么这位置就不会稳固,就更别提做出什么业绩了。

海瑞是明代最著名的清官,他一心为民,不掺杂私心,极其痛恨贪官污吏,是大明廉洁的典范。不论海大人被上层鄙视也好,不受人重视也罢,但从未影响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由于得罪了太多权贵,近代污蔑他的书籍和文章也比较多,最典型的例子,如饿死女儿,都是杜撰的。

海瑞去世之时,两岸数百里都是给他送行的民众,这就足够了。


杨角风发作


海瑞终其一生也没有进入权力的中心,最多也只是到了一个二品官员,还是在京城之外的闲职,而这个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清官,极受百姓爱戴的人,为何会收到这种待遇?

主要是因为,海瑞一生为官清正不阿,正直廉洁,是个能吏,能力很强,是个理想主义者,但却与古代封建王朝大背景格格不入。



海瑞又比较迂腐,缺乏最基本的变通意识,太过正直,待人苛刻,无法融入到当时的官僚体系之中,缺乏同僚的支持。



海瑞的性格和为官理念注定他是得不到重用的,他为官是为民做主了,但是却把皇帝及文武百官得罪个遍,不管谁有问题谁做的不对他都敢于指出来,这种官谁敢重用,弄不好就给自己埋了个定时炸弹!


智帝辉煌


对主政当权者,海瑞是头痛人物,关系远不得,近不行,惹不起也躲不了。海瑞奉行儒家正身治国信念,专职揭发捡举官员不法行为,皇帝老子做的不对也敢骂,恪守了言官职责。海瑞是清官,廉臣,民间有海青天赞誉。但海瑞短板也明显,不知庶务,不懂农商和民生,为苏州地方官时,言官作风带到任上,地方生产生活下降。身边同僚,因他严峻敬而远之。“水太清”,没有自己团队班底,孤家寡人又怎么造福一方?海瑞特点,专职言官是合适的,但不能做行政长官。其一生,不受朝庭重用。后调南京,闲职上终老。敬其清廉,舍其性格。如果海瑞再多点人间烟火昧,其形象要丰满厚实的多。


情欢江川


海瑞不仅是明朝有名的清官,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名的清官。海青天的大名足以和包青天齐名。不过海青天的官运似乎没有包青天好,海瑞一辈子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海瑞也始终没有进入权力中心。为什么为官正直的海瑞始终得不到重用呢?其实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海瑞的生平和性格。

海瑞自幼丧父,由他的母亲抚养长大。海瑞和母亲的关系非常好,而且海瑞的母亲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嘉靖年间,海瑞任淳安知县。海瑞在淳安重新丈量土地,减轻老百姓的税负负担,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县的时候行为不法,结果被海瑞一顿整。在此期间他得罪了严嵩的党羽而被贬职。1566年,海瑞任职为户部云南司主事。同年,海瑞买了棺材上书明世宗,写下著名的《治安疏》。海瑞在《治安疏》中抨击嘉靖皇帝迷信宗教,生活奢侈而且不理朝政的种种行为。海瑞还因此下狱。嘉靖皇帝去世之后,海瑞大哭不止。明穆宗登基之后,海瑞给赦免出狱,并官复原职。不久改在兵部任职,不久又调任大理寺任职。

1570年,海瑞巡抚应天。在此期间,不少贪官污吏害怕海瑞自动辞职,有权贵的人把红色大门改成了黑色大门,甚至连江南监督织造见了海瑞也减少了车马随从。海瑞兴修水利,打击土地兼并,打击豪族势力,推行一条鞭法,受到老百姓的爱戴,称之为海青天。虽然海瑞在任职地能够做出一番政绩,但是海瑞也始终备受排挤。张居正辅政之后,也没有重用海瑞。张居正死后,海瑞也没有受到重用。海瑞于1587年海瑞病故于南京任上。

海瑞经历三任皇帝始终没有受到重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黄仁宇关于海瑞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是忠臣,又是孝子。海瑞尊重法律,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他说,他充当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诉讼,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即判定。

海瑞能成为海青天要“感谢”他生活的时代,他官运多舛也要从时代中找原因。如果海瑞生活在朱元璋时代,他未必能成为我们熟知的海青天。朱元璋时代,对官吏的管控十分严格,朱元璋对贪污惩罚也非常严格。朱元璋时代对于贪官来说是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时代,对于海瑞这样的清官来说则是一个可以施展拳脚的时代。海瑞在朱元璋时代会受到重视,也会有展现自己的舞台。但海瑞生活的时代却是一个贪官污吏遍地皆是的时代。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任用严嵩专权,朝廷吏治非常堪忧。海瑞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则是一股清流,一股难以融入到污水中的清流。海瑞在当时那种环境很难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也很难受到皇帝的重用。所以无论是嘉靖皇帝,还是隆庆皇帝,他们都没有重用海瑞。

海瑞的性格特过于耿直,耿直到一般人都难以接受。在海瑞眼中非黑即白,没有所谓的中间地带。海瑞的这种性格既能打击贪官污吏,也能误伤友军。海瑞的敌人会非常害怕他,也会非常憎恨他,他们只要有机会就会想尽办法打击海瑞,甚至置他于死地。海瑞的友军会非常尊重他,也会非常忌惮他,进而和海瑞保持一段距离。海瑞所生活的时代固然有许多贪官污吏,但是也有不少清廉正直之人。当时无论是贪官还是清官,其实都不太能容下海瑞。张居正主政以后,提拔了不少官员,他却也不喜欢海瑞。张居正也非常害怕海瑞的严峻耿直,即使有不少官员多次推荐海瑞,张居正也没有重用海瑞。海瑞晚年曾经建议明神宗恢复明太祖的剥皮实草办法,还曾经因为御史们戏乐而建议恢复廷杖制度。一时间搞得当时官员人心惶惶,都怕自己的会被惩罚。如此耿直的海瑞自然是得不到百官的认可,他的升迁之路也非常困难。

海瑞是一个难得的清官,也被称为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的性格中除了有耿直之外,其实也还有不少孤僻和古怪。海瑞的这种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母谢氏的影响。谢氏性格刚强,对海瑞要求很严格。海瑞曾经娶过三个妻子和两个妾室。海瑞的第一任妻子和第二任妻子被休的原因都和海瑞的母亲有关,海瑞认为他们没有尽到儿媳妇的责任而休掉他们。海瑞的第三任妻子有史料说是病死,还有史料说是被海瑞所杀。第三任妻子的死因也和其母谢氏有关系。就在海瑞第三任妻子去世前不久,海瑞的妾自杀而死。关于海瑞性格古怪还有一个例子。海瑞家里清贫,五岁的女儿接受别人给的一块糕饼,引得海瑞非常不开心。海瑞大怒道:“一个女孩子怎么能接受男人送的东西?你要是不饿死就不是我海瑞的女儿。”结果这个五岁的儿子最终活活饿死。

海瑞的行为做事准则与当时的文官政治不切合,很难被被大部分文官所认可。海瑞一方面非常重视法律制度的作用,能够做到严格执法,并且尊重法律的权威。但是作为一个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官员,海瑞又摆脱不了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海瑞有时候在评判事物的时候又容易陷入直观的善与恶的道德评判。海瑞自己的这些方面也充满了矛盾,在实行的时候也出现一定问题。有人说海瑞虽然痛斥嘉靖皇帝,却非常忠于嘉靖皇帝,也可以看出他愚忠的一面。海瑞非常孝顺母亲,却也为了母亲而伤害妻子。

虽然朝廷不重用海瑞,但是老百姓却一直记住海瑞的忠孝清廉,青史也没有忘记海瑞的忠孝清廉。


依稀说史


海瑞虽为有能之士,一心想为国家社稷做点什么,可是纵观明史,前期皇帝清明,可是中后期就没落了,有很多皇帝从小大大就没读过什么书。

不读书就很难明理,批阅奏折都需要别人帮忙翻译,又加之先祖设定的内阁,皇帝实际上的奏章都是由大学士票拟之后,让宦官呈送给皇帝抄一遍。

遇到权臣,皇帝估计也够呛了,自己有意见还得和他商量商量,这一商量就有讨价还价,最后的决策就不一定很符合当初的设想了。

试想海瑞的去和留都是由朝堂上的人把持着,加之皇帝不务正业,就不会管你是不是贤臣,他要的就是安宁,只要地下大臣不太过分,大家就和和气气的。

对于海瑞一个“异类”,去哪儿都是掌中刺,肉中钉,不过好在他为官时党派间的争斗到给了他机会继续做官,而且是一次比一比高,但始终没有进入到权利的中心。

一来官员讨厌他挡了升官路,二来皇帝嫌他碍眼,整天劝谏挑毛病。

总而言之,是那个社会,那个朝廷注定让他这个贤臣被人忽视和打压,这也是海瑞郁郁而终的一部分原因吧。


小彭说说那些年


海刚峰是一个好官~对黎明百姓而言的,他能不能体擦百姓疾苦,为民所想。确实能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和爱戴。他已经也塑造一个刚正不阿,清廉爱民,为朝廷国家效力形象。假如社会主流意识是这个趋势的话,他一定会受重用的。然人皆有贪嗔痴的念想,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社会环境,所以就造成了你要死守规矩法纪,可能会处处碰壁。别人也会对你敬而远之。也就出现了清流和循吏、爱好阿谀奉承,贪墨等的说法,在古代君王有道那么善于变通的能随机应变的人才能在官场上会被重用。君王无道那么阿谀奉承贪墨的人可能会被重用。而海瑞他是二者皆不是,想想也是能够理解,肯定是不会重用,最多会成为别人的打到另一派的工具。


山中茅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海瑞为官太清,一来朋友太少,二来朝廷若用他做高官,则满朝官员都会被海瑞抓去,国家政治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了,所以后来无论谁做了首相,明知道海瑞是个不可多得的清官,但却始终没有重用他,弄得海瑞最后郁郁而终,假如当时重用海瑞做朝廷统治集团的中高层官员,有他震慑着贪官,也许大明王朝,还可以多延续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