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中美貿易戰暫告段落,中國守住了這三條底線

日前,中美兩國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不打貿易戰,停止互相加徵關稅,人們擔心的最壞情形沒有出現。至此,發端於今年3月的中美貿易摩擦,經過反制、出價、磋商後暫告段落。

中美貿易戰暫告段落,中國守住了這三條底線

與此同時,“中興危機”也現曙光,據《華爾街日報》5月21日報道,兩國目前已就解決中興問題的大致路徑達成一致。在筆者看來,經過這一番“洗禮”,中國總體上有如下“四得”:

守得底線

在磋商過程中,中方堅守住了三條底線。

一是在WTO框架下處理中美摩擦。不承諾“自動出口限制”這樣的灰色措施,以全面擴大進口這樣的"WTO+"方式爭取談判空間,最終雙方達成協議不實施“301措施”,從而將美國從單方措施拉回多邊框架。

二是權利與義務總體平衡。談判最終達成了雙方都較為滿意的協議,中方成功抵制住美方絕大多數不合理要價,在貿易差額上並未承諾具體數額,在投資領域取得了“鼓勵雙向投資”的結果。

中美貿易戰暫告段落,中國守住了這三條底線

三是堅持發展的權利。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發展、技術進步上權利不可侵犯,美方關於限制“中國製造2025”、限制對華技術轉讓和併購投資的一系列要求都未能實現。

贏得時間

正如劉鶴副總理所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兩國經貿關係多年來的結構性問題需要時間”。而此番中美協議的達成,適時為兩國更好應對結構性問題贏得了時間。

比如貿易投資問題。

中美貿易差額本就是全球價值鏈分工的體現,是所有價值鏈參與國的多邊問題,並不是中國的單邊問題;貿易差額是由中美髮展模式、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貨幣地位、貿易政策等因素決定的,是中美雙方的責任,而非我國的單方責任。

協議為雙方解決貿易差額問題提供了時間窗口,但並未解決根本問題,隨著中美關係進入以競爭為主的競合範式,這一話題無疑還會不斷被好事者拿來大做文章,如何妥善處理需要更多時間、更多智慧。

取得成功

中美能夠達成協議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

在應對策略上,我國採取“以牙還牙”打疼了對手,逼出了對方的真實意圖;通過自主擴大開放,“提高賞金、加大罰金”增加了對方壓力;在具體談判中“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換空間”“以市場準入換規則競爭”,取得了總體成功。

中美貿易戰暫告段落,中國守住了這三條底線

在實際效果上,我們強勢回應美方摩擦,高舉經濟全球化旗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始終開放談判大門,積極“備戰促和”“以戰促和”,最終達成協議,穩定了外部發展環境;推出了一系列自主開放措施,並在磋商中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國內改革與發展,可以說是一次全面的成功,也是一次必要的雙贏。

獲得警示

本輪摩擦是我國在和平發展過程中,與美方發生的一次較大規模、較高級別的貿易摩擦,也堪稱是一次正式確立中美戰略競爭關係的標誌性事件。

中美貿易戰暫告段落,中國守住了這三條底線

透過它,我們應該認識到,美方綜合實力仍然佔優,我國技術領域仍有明顯短板,且追趕上美國尚需時日。美國想要保護維持既有的技術優勢,我國則要實現技術追趕,這種結構性的競爭態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因此國內部分自滿情緒需要收斂,韜光養晦才能更好作為。

另一方面,WTO是處理雙邊摩擦的最佳平臺,對於尚處弱勢的我國尤其如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中美勢必會有新的摩擦,特朗普總統反覆無常之風格還會上演。我們必須做好在市場準入、經貿規則領域長期博弈的思想準備。

總而言之,本輪中美摩擦中,有收穫也有警示。但相比之下,我們還是應當保持信心,因為事件的最終平穩解決,見證了我國強政府的體制優勢、大市場的內生優勢。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我們將不斷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