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一場戰爭過後,康熙得意的宣佈:清朝永不築長城

一場大戰過後,康熙不無得意的宣佈,長城乃無用之物,我大清從此永不築長城。眾所周知,長城是一項偉大的工程,綿延數千裡,延續兩千年,自春秋戰國以來,歷朝歷代多有修建,特別是秦明兩朝,長城的修建更是達到了歷史性的高峰。那麼這樣一個凝結了無數勞動人民智慧的宏偉工程,為何到了康熙眼裡卻成了無用之物?到底是一場什麼戰爭,讓康熙誇下了永不築長城的海口呢?

一場戰爭過後,康熙得意的宣佈:清朝永不築長城

康熙二十九年春,準格爾大汗噶爾丹率領大軍進入了呼倫貝爾地區,對當地的蒙古各部族大肆燒殺劫掠,佔領這一地區後,噶爾丹繼續南侵,進入錫林浩特,此時噶爾丹的鐵騎距離帝國的心臟已經不足千里,京城內外人心惶惶,商鋪紛紛停業,米價上漲了不下十倍,有些富商巨賈甚至做好了南逃的準備。

然而和百姓的恐慌截然相反的是,紫禁城中的康熙皇帝仍在有條不紊的處理著日常的政務,在他的臉上根本看不到一絲的慌張與不安。此時的康熙剛滿三十七歲,卻已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而且剛剛打完雅克薩之戰,讓沙俄見識了一下中國人的厲害。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經過多年的歷練,他已然成為了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與戰略家。

一場戰爭過後,康熙得意的宣佈:清朝永不築長城

為了徹底解決準格爾問題,康熙從兩方面入手,很快就讓噶爾丹大軍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康熙一面派遣使臣前往沙俄,斷絕了沙俄對噶爾丹的援助,另一面又從準格爾內部入手,重金收買了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準備給噶爾丹來一個釜底抽薪的行動。

處理完這兩件事之後,康熙決定御駕親征,命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出古北口、喜峰口,兵分兩路對噶爾丹大軍構成了鉗形攻勢。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兩軍抵達烏蘭布通,隨即展開了大戰。噶爾丹用數萬只駱駝揹負木箱,再用毛氈覆蓋在木箱上,組成駱駝陣地,然後依託箱垛,用弓箭射殺清軍。

一場戰爭過後,康熙得意的宣佈:清朝永不築長城

清軍也不甘示弱,以大炮和火槍轟擊噶爾丹陣地,摧毀了噶爾丹的防禦工事,然後派遣騎兵衝鋒,雙方激戰數日,死傷無數,戰至最後,士卒甚至赤膊上陣,口腳並用,足見戰爭的慘烈。最終噶爾丹大軍潰敗,與此同時,康熙的釜底抽薪之計也開始實施,噶爾丹的侄子阿拉布坦趁噶爾丹與清軍交戰之際,派兵一舉端掉了噶爾丹的老巢,盡收噶爾丹的妻子人民而去,斷絕了噶爾丹的後勤補給。

經此一戰之後,準格爾大勢已去,再也無法對清朝構成威脅了。在清朝兩百餘年的歷史上,以遊牧民族起家的清朝幾乎沒有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只有這一次,遊牧民族的對手進襲到了北京附近,讓原本從關外入主中原的清軍,被迫再次出關保衛關內的京師,這就是烏蘭布通之戰。第二年,康熙視察古北口長城時,就得意的發表了他的長城無用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