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官方鑄幣要如何保證民間不會盜鑄?

leslie_cheung


看大家答的有理有據的,史論縱橫都有點不想答了,能不能給別人點機會!

關於這道題,古代真的很少有人去幹這樣的事情,很多人以為是古代國家限制原材料,並且有嚴酷的刑法才讓老百姓不敢造假!

給你們講一個新聞吧,發生在2015年的事情,錢某因為生意失敗決定製造假幣,然後購買了一臺製造遊戲機幣的機器,再購買原材料進行偽造,在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後,準備大量生產一元硬假幣,結果投入18萬元,只造出了16萬枚硬幣!

這是一個多麼痛的領悟。

在古代最貴重的東西是黃金,其次是白銀,然後是銅幣,他們之間的換算單位通常是這樣的,一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等於10000文銅錢或者1兩白銀=1000文錢,家財萬貫就是千兩黃金!

在《水滸傳》中說梁中書送給他岳飛的東西值十萬貫,要是真的全是銅錢,我估計吳用這幾個人也抬不動,十萬貫也就是黃金萬兩的意思!我上網查了一下,黃金萬兩有三噸多,也不知道這梁中書都送了什麼寶貝,兌換成黃金尚且需要三噸。

扯回正題,既然造假價錢的罪行都一樣,幹嘛非那麼大的勁去造銅幣,去造銀子和黃金豈不是更好?

這裡面涉及到一個知識點,就是鑄幣稅,鑄幣稅就是通過鑄造硬幣所獲得的收益或者利潤,通常是指所使用的貴金屬內含值與硬幣面值之差。在最一開始的時候,鑄幣沒有稅,貨幣和貴金屬都是一比一比例的,後來就一點點減少貨幣的金屬含量,從而形成貨幣含金屬比面值小的情況,這個偷工減料剩下的來錢,就是鑄幣稅。

所以,國家制造貨幣雖然抽取了一定的水,但是真的只是一個辛苦錢啊,畢竟銅幣是用真的銅做的啊,雖然裡面會夾雜其他材料,有的時候,可能還會出現銅比銅幣貴,所以,錢幣會被收走用於製造工具,這是一種多麼罕見的現象。

為了這點鑄幣稅,國家也是費盡了腦汁,比如其他答主總結的,先是對銅、銀礦的壟斷,再是提高鑄幣的質量,技術防偽,再就是出臺嚴峻的法律。

在這樣的前提下,還有人去製造假幣,那簡直是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掙乞討的收入。

在古代造假鑄幣,其實就和現在造一元假幣一樣愚蠢!


史論縱橫


古代的貨幣多是銅、銀等金屬,沒有我們今天這樣健全的防偽標誌,的確很容易產生民間的盜鑄問題,但古人也有很多專門應對盜鑄問題的絕招,在此,筆者就簡單介紹下古代防止民間盜鑄的這些絕招。

1. 提高官方鑄幣的質量。這是古代防止民間盜鑄的最常用的辦法,我們以漢武帝時期對鑄幣的改革為例談談這一點。漢初,地方也享有一定的鑄幣權,漢武帝進行的改革一方面將鑄幣權收歸了中央,另一方面,他規定由中央政府鑄造三官五銖錢,這種錢幣制作精美,邊廓工整,重量一致,錢上的文字規整,大大增高了民間盜鑄錢幣的難度和成本,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初混亂的貨幣問題和民間的盜鑄之風。

2. 加強對銅山、銀山等礦山的管控。在古代,統治者一般都會嚴厲禁止私人開礦的行為,礦山的開採與停止經營需要朝廷的審批,實行嚴格的專採、專辦、專賣制度,這一方面是因為礦山的開採往往需要大量人力,容易形成地方上威脅君主統治的反動勢力,另一方面也有維護中央貨幣權威,斬斷民間盜鑄根源的意義。

3. 嚴刑峻法,通過嚴格的規定限制民間私鑄行為。在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對民間盜鑄貨幣的處罰力度都是非常大的,西漢武帝以後規定凡盜鑄諸金錢的人將被處以死刑,嚴格禁止民間盜鑄的風氣;隋代也規定對私鑄貨幣的人要予以誅殺的處決;唐代對於不同程度的盜鑄行為,分別予以杖則、流放、處死的刑法。統治者通過規定嚴格的法律來遏制民間盜鑄的風氣,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方式。

綜上,雖然古人沒有我們今天那麼多現金的技術條件,但還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維護中央對貨幣制造的管控權,從而維持整個國家的財政穩定。


國家人文歷史


盜鑄這事,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官府頭疼的事。嚴苛的法律及極刑的威懾力,加入防偽措施,增加貨幣供給,提高鑄造工藝,完善內部貨幣制度……這些都是防盜鑄常用的手段。然而,利之所在,天下趨之,盜鑄一直無法杜絕,甚至歷史上還一度出現收編部分私鑄機構的情況,實為沒對策的下下策。

這裡主要給大家說的,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大防盜鑄措施——改鑄“五銖錢”。此舉不僅提高了技術含量,還有防偽措施,對中國貨幣尤其是前半段歷史有重要的意義。

(左為西漢時期的五銖錢,如今拍出120萬;右為瘦金體大觀通寶,拍出160萬)

漢初時期,盜鑄法令時改時廢,市面上中央鑄的、地方郡國鑄的、私人偷鑄的錢什麼都有,魚龍混雜,於是漢武帝下令銷燬之前所有的銅錢,改由中央政府鑄造足值的三銖錢使用,盜鑄者死。

這一次禁鑄令比以往都嚴格,因為以往要禁也是禁私人,郡國自己鑄造則算是官營的。而現在漢武帝把郡國的鑄幣權也收回來了,統一為中央政府鑄造。這樣相當於中央政府利用行政權力消滅了自己所有的競爭對手,全國的銅山都歸中央政府所有,政府手裡的銅多了,財政狀況自然也就緩解了一些。

(三銖錢,流通時間很短,因而如今存世很少)

但是過了不久,因為三銖錢太輕且容易被盜鑄,導致監獄裡面都關不下罪犯了。為了緩解大漢朝監獄管理危機,漢武帝決定提高技術含量,改成了足值的五銖,這五銖錢制式統一,量又足,還有簡單的防偽措施——仔細觀察,會發現五銖錢的邊緣和中間的孔是凸出的,而之前的錢則是平的。

(漢代之前的秦半兩)

平的銅錢存在被磨的問題,只要收集的銅錢足夠多,在無字的那一面磨一點銅屑下來,總是可以將就著用,別人輕易也看不出來。而新五銖錢則不然,一旦開磨就把邊緣的凸起磨平了,在交易的時候很容易分辨出是被磨過的,從而被拒收。

這個道理就跟近現代的硬幣有邊齒是一個道理,都是防止人們挖空心思磨幣。

(硬幣的邊齒也是異曲同工的防偽措施)

平心而論,這次改鑄五銖錢確實是漢武帝做的一大善政。在五銖錢之前,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早期,都在進行著持續不斷的金融探索,直到漢武帝的這一舉措。五銖錢一直貫穿東西兩漢,一直到唐朝立國都沒有大的改動,即使曾經經歷了金融創新天才王莽的折騰而暫時退出舞臺了一小段時間。

(1979年出土的東漢五銖錢)

可以說,五銖錢見證了先秦之後中國歷史的前半段,而後半段則由它的子孫——各種“通寶”來完成。


經史通義


還記得雍正王朝電視裡說過,純銅好看,許多人拿銅錢融了去造生活用具,說明市場缺銅,新中國都到坦桑尼亞去買,所以銅錢不完全是銅,含有鉛錫,容易流通,不會有人去拿銅錢去融鑄,其次懂得鑄造人知道首先銅最好是雲貴銅,而且清朝不允許私人開礦,就算私人弄得有模具工匠,提煉銅工匠,壓鑄工匠,雕刻工匠,最重要是這些金屬不在一個產地,融鑄有比例,澡出大小手感光澤一看就能看見真假,而且大多上面字清晰度一般人壓不了,錢氣孔,表面沙子,而且從原石開採,煉純銅,出銅率低,人員是需要許多人,如古代囚犯,許多煤,所以說除非你是一個省總督才能集齊這些人,還能不被人告發!這就是許多起義的人一開始不造假幣原因!其次銀子剛好相反,是純銀子,其次裡面加了少量比例錫,鉛,貴金屬,你要知道古代人最不怕銅錢造假,應為是冒著殺頭誅九族罪,做微量利潤甚至賠本的事,反而銀子最容易造假,所以國家把銀子分為國家銀子稅銀和庫銀,碎銀!大體分為國家鑄造官銀各省鑄造庫銀,山莊鑄造碎銀,官銀大含銀足,不容易氧化掉量,庫銀純度高,容易氧化黑色,鑄造不精有氣孔其他參雜,各省鑄的和標的都有縮水,碎銀質量最差,提煉不到位含銀較低,所以古代大多鑑別是放在天平上和標準銀稱平衡,其次用牙咬,官銀白不易掉色和分量足所以認為最好好,其實認識誤區,庫銀黑,而且份量不足所以許多人不敢要,但錢莊最愛愛收,融了參白銅做成流通銀子,打上什麼省什麼錢莊!


上善若水125690022


說起這個事情,到讓我想起來日本使用的貨幣,在日本很少有人會印假鈔,原因便在於日元,他所使用的原料齊,價格幾乎等同於貨幣本身所價值的價格,而且製作精良,所以印製假鈔的人對於日元表示有些無奈。

事實上,在古代當時的中央政府也是這麼做的,在打造錢幣的時候,古代政府會選擇對於銅礦,銀礦,金礦等一系列國家稀有金屬,進行嚴格的監控,不僅是這些稀有金屬礦物,包括鐵礦還有鹽,這些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都是由專人進行負責巡邏檢查,如果有人冒犯法律選擇去開採或者盜取這些礦物的話,會遭到政府的嚴格的執法處理,例如唐朝的時候,你只要捧三捧鹼土,就是鹽分含量比較多的泥巴,你就可能直接被杖刑,在當時,西涼董卓進入漢朝長安的時候,由於找不到銅礦了!只能夠將秦始皇留下的12銅人給融了造小錢幣,由此可見,在古代的那個時候,銅礦的稀少,而且開採的監控力度之大。

並且,古代能夠製造錢幣的工匠比較少。錢幣小小的這麼一枚裡面包含的工藝特別的多,因此能夠製造錢幣的工匠都是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名匠,對於這些人,政府選擇最嚴格的監控,防止他們流落到民間為對些反動勢力鑄造錢幣,這樣就造成了有的反叛部門,即便是你的部隊掌控了銅礦,但是你沒有相應的鐵匠進行鑄造,那麼你這拿的這些銅礦也沒的用。

並且政府在執行稅收的時候通常不是選擇收取銅錢或者是收取銀兩,更多的時候,政府收取稅收的時候直接就是選擇將商的商品從十個裡面抽出一個來作為稅收,銅錢對於政府的收益而言是沒有什麼影響的,頂多就是混亂底下的人民,但是底下的市民在交易的時候通常會選擇銀兩或者是以物換物的方式,畢竟這些東西是硬通貨。


漩渦鳴人yy


古代製造假幣的行為比較猖狂,為了防止錢幣不被仿冒或者盜鑄,其實採取了很多措施,下面進行詳細分析:

一、嚴明立法,獎懲並行。古代律法都嚴禁偽造和流通偽造的貨幣。比如宋朝《宋刑統》中明文規定“諸私鑄錢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具未鑄者,徒二年,作具未備者,杖一百”。在古代偽造錢幣均屬於重罪,甚至會處以斬立決。對於告發者朝廷一般都給予豐厚的獎賞。在賞罰之下,有很多造假者被捉拿,有效地打擊了造假的行為。


二、嚴格管制造幣所用原材料。古代住前需要使用銅、鐵、鉛等金屬材料,為了從源頭上制止這種造假行為,政府一般採用禁銅、榷鐵等措施截斷不法之徒的私鑄行為。

三、提高鑄幣質量,改善工藝水平。古代在鑄幣過程中非常注重防偽功能,鑄幣有嚴格的工序和操作規範。並且對錢幣的合金比例有著明確的規定,也有關於輕重和損耗的方面的約限,這對保證錢幣的成色、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四、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減少私鑄的產生。古代如果貨幣供應量較小,很容易引起社會的錢荒,導致私鑄行為發生。古代政府一般大力鑄造錢幣,以減輕因錢幣流通中時常發生的錢荒現象。


五、加強對鑄工的控制。古代鑄造工藝落後,往往鑄造錢幣過程中要徵用大量的工匠。工匠人數眾多,如果疏於管理,則會出現盜鑄和私販等現象。所以古代一般都對鑄造錢幣的工匠加強管理,防止他們流落到民間進行私鑄錢幣。

六、完善貨幣管理機構。古代特別重視錢幣鑄造和流通監督管理,一般都設置專門的機構、專職官員從事監督管理工作,機構內部分工明確,程序流程條理清晰,令官員相互牽制,可以防止內部私鑄的發生。

總之,古代防範私鑄、盜鑄措施有很多,難以枚舉窮盡,以上措施僅供參考,如有不同意見可在評論區留言,大家共同探討。


蘿蔔君


其實古代官方鑄幣沒有辦法保證民間不會盜鑄,因為只要金屬+人工的成本低於幣值購買力,自然就能夠獲利,有利潤就會有人來盜鑄。

其實在秦朝,秦律規定錢不分美惡,都當一錢使用,官府不得拒收,市場也不得拒收,所以從秦墓出土的秦半兩,真正達到面值半兩的12銖錢少之又少,約1/10左右,多數是在3-6銖左右的重量。

1克=1.5銖,秦制一兩是24銖,半兩就是12銖。

這個時候,盜鑄錢就只能靠嚴刑峻法和連坐檢舉,因為盜鑄必然獲利。

漢朝初年的《二年律令》則規定了流通行錢的硬指標,就是錢徑0.8寸以上,文字清晰,不得為鉛錫材質的銅錢。

同樣律文裡規定盜鑄錢的主犯要棄市。

漢文帝的時候允許民間鑄錢,前提是要按照朝廷“法錢”的規格鑄造,吳錢、鄧錢就是質量好行用天下。

到漢武帝時盜鑄錢判死的幾年就有數十萬人,自首的一百多萬,可見這就是經濟利益驅動,殺頭也擋不住。

最後的解決方案往往是收編,比如唐朝高宗武則天時期盜鑄瘋起,最後的解決方案就是收編這部分盜鑄者。

盜鑄的產生與銅幣的短缺直接相關,在漢初、唐初都存在這個情況,明朝也存在盜鑄的現象,只是白銀的通行把這個問題沖淡了。

最直接解決盜鑄的方法可能就是宋朝,國家一年鑄造五百萬貫的銅幣,盜鑄的利潤就給消減差不多了,但是鐵錢一樣有私自鑄造的。

而且除了北宋,官方鑄錢總是要賠上一些的,也就不好這麼玩了。


劉三解


古代其實更擔心把銅錢融化做銅器。古代銅的產量比較穩定,量也沒有那麼大。許多銅錢也會被存起來導致通貨減少,需要不停鑄錢。大多數時候,銅錢作為銅合金的價值比錢幣面值略高。面值和價值相對比較相等,銅錢面值又低,鑄造又比較高科技,所以私鑄並不是很划算的生意,不像印紙。而且如果通貨膨脹的年代,鑄造的銅錢的含銅量、克重都會變差,甚至變成鐵錢、陶土錢。現在做硬幣也是一樣的,金屬價格低造假有利可圖,就會變金屬成分到貴點的金屬。金屬價格高了,減少克重大小,或者把銅幣變成黃銅合金甚至在裡面加鐵芯。現在的5毛就是黃銅加鐵芯。至於通貨膨脹,原來鋁幣都是分幣,後來是大個1毛,後來變成小個1毛……PS,後來為了防偽又變成不鏽鋼了,一毛硬幣不鏽鋼的價格比面值高。


我的網名真的是完全啊


我是收藏古幣的,這個問題不難回答,第一,私造貨幣在古代是重罪,殺頭的。第二,古代銅產量還是很低的,所以銅本身就值錢的,所以私鑄的古幣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古幣很小很薄,不小沒利潤,如下圖左邊是雍正中央寶泉局鑄造的,右邊是私鑄的,個頭對比很明顯。

​第三,古代造錢多是用一箱母錢翻鑄的,母錢是手工雕出的,工藝要求高,造假難度高,民間和現代人都很難找齊一箱母錢。



​第四,倭寇經常拿了中國的錢財,回到日本,一個造成兩個,再拿回中國花,倭寇的錢財叫寬永通寶。

​這裡還有個小故事,日本的“寬永通寶”錢在中國民間流通了多年,直到清乾隆初年,才被官府知道,懷疑是私鑄錢,還另用“年號”,這無異於謀反。於是,乾隆皇帝諭令江、浙、閩各總督、巡撫窮治開爐造賣之人。幸虧江蘇巡撫莊有恭的幕僚見多識廣,道出來歷。於是,兩江總督尹繼善和江蘇巡撫莊有恭“會銜上疏”,講出來龍去脈,乾隆皇帝才又諭令嚴禁商船攜帶倭錢;民間使用的,官為收買。

另外,即使多管齊下,古代還是有人鋌而走險造古幣的。


收藏真五帝錢古錢幣


古代錢幣都是“稀有”金屬鑄造,當時民間根本沒有能力私自挖礦和提煉金屬,更沒有民間鑄造的全套技術。

大家都知道鑄造是需要雕刻原形模具的,古代文化民間知識並不豐富,通訊也不發達的期間,懂雕刻的人並不一定認識懂鑄造技術的師傅。

所以很難在民間將造錢幣全套技貫通,不可能那麼容易私自鑄造金屬錢幣。古代朝廷只需要將有限的民間工匠收為國用,就不會有仿造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