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父母只需做到這2個字,孩子聽話不叛逆!

輩分壓制

  大多數中國的家長對於與孩子溝通這件事情上有著比較矛盾的態度:既喜歡又不那麼喜歡。這句話要怎麼理解呢?

  喜歡是源於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成就感,那種在教導孩子時,自我形象被抬高的感覺相信各位家長都會覺得很爽。

  而不那麼喜歡則是因為,家長們深深知道,自己每一次獲得這種成就感的同時必然會造成孩子的反感,而且這種成就感越明顯,相應的孩子的反感程度會越強。

  就如前幾天發生的那件事情,當時我正在家裡享受著一杯清茶,一本好書所帶給我的愉悅,忽然隔壁的爭吵聲把這難得的清靜打破了,我蹙了蹙眉頭隨後嘆了一口氣,只聽到隔壁的陳阿姨又在教訓自己的孩子。

陳阿姨:“我肯定你這道題算錯了,這種計算方法是錯誤的。”

陳阿姨的兒子小趙不悅道:“不可能,老師是這樣教的,你的方法和老師不同,你的方法才是錯的。”

  陳阿姨的聲音響度提高了一個檔次:

“我可是你媽媽,我做數學題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呢?我做題的時間比你吃飯的時間都多,就聽我的,用我的方法準沒錯。”

父母只需做到這2個字,孩子聽話不叛逆!

  聽到這我無奈的搖搖頭,因為我已經能預想到這場“大戰”的結果,也無非是小趙灰溜溜地把自己所謂的“老師的方法”用橡皮擦掉,心存不甘地用陳阿姨的方式解題。

  在這場爭論中,誰贏了?陳阿姨嗎?

  小趙最後用了陳阿姨的方法,表面上看陳阿姨贏了,但其實她輸掉了孩子的感情,而小趙也輸掉了自己與母親日後進行更親密溝通的可能。

  因此,從這方面來說,兩者都是失敗者。

  所以說家長們應該儘量地避免以不平等的話語去與孩子進行對話,儘量不要用輩份壓制的話語去進行說教,而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在與家長的溝通中處於平等的位置。

要做到這一點只需要做到:

1、換位思考

  孔子曾經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意為自己不想別人對自己做的事,就不要對別人做出那樣的事。

  比如你可以把自己代入到孩子中,想想假如自己是孩子,被父母因輩分而不是道理來否決掉自己的觀點時,你總會心存不甘吧,更別談和父母平心靜氣地溝通了。

父母只需做到這2個字,孩子聽話不叛逆!

2、把孩子想象成你的好朋友

  用和朋友交流的語氣和話語與之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被平等對待。

  相信家長們看到孩子和好朋友無話不說、談笑風生的場景時,心裡總會有點小羨慕吧,為什麼孩子不能像對自己的好朋友聊天一樣對自己敞開心扉呢?

  其實是因為家長們有時候總是放不下自己父母的身份,總是不自覺地以更高一級的姿態顯露在孩子的面前,讓父母的氣場堵住了孩子的嘴。

  而正確的做法則是應該視兒女為摯友,建立起平等的地位,這樣方可疏通兩者溝通間的堵塞,實現平等的交流,讓孩子敞開心扉。

  其實溝通如同交易,是觀點間的互相交換,假如價格與貨物價值不對等,如何能實現交易呢?

2

語句中常帶否定

“不是,這道題的正確解題方法不是這樣的。”

“不對,不對,這篇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不是這個,你看到的只不過是表面現象。這篇文章隱含的核心思想應該是……”

父母只需做到這2個字,孩子聽話不叛逆!

  大家看看上面那兩句話,是不是覺得比較熟悉,沒錯,這兩句話經常會出現在家長與孩子溝通時的內容裡。

  我之所以會把這兩句話列出來是因為這兩句話都有不妥當的地方。

  很多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樣說只不過是指出孩子的錯誤而已,沒什麼不妥啊,而最大的問題就出現在開頭這些“不是”“不對”這些否定詞上。

  其實家長們在看到孩子不足的地方時,都急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彌補孩子的不足之處。

  而這種急切,急於將自己的觀點取代孩子已形成觀念的衝動,往往表現在讓人不適的否定詞中。

  眾所周知,否定詞理想化的好處是徹底清除掉孩子的觀點,否定詞後家長的觀點則是為了填充孩子被清除觀點後所留下的空白。

  但真實的效果則是,孩子感覺自己觀點完全被忽視,進而因被忽視的不滿而不願把家長們提出的合理觀點記在心中,這樣一來,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家長們的正確做法應該是:

1、首先要認真的聆聽孩子的觀點,仔細分析其中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

父母只需做到這2個字,孩子聽話不叛逆!

  伏爾泰曾說過:“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現在家長們做得最多的事情不是聽而是說。

  歸根結底在於家長們認為孩子沒有足夠的閱歷,其話語中大多透露出幼稚無理。

  因此,家長們對孩子的觀點過於輕視,覺得都不如自己的觀點,所以就本能地無視了家長與孩子溝通時聽的作用,覺得自己只負責說孩子只負責聽就足矣。

  但事實卻正相反,聽的作用往往大於說。

  因為只有認真聆聽才能洞察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慮,才能更好地以孩子提出的觀點為依據進行有效的交流,不然只會出現家長固執己見,孩子因得不到尊重而無視父母合理意見的情況。

  在讀初中的時候,我總能在放學的時候透過辦公室的窗戶,看到語文老師專注聽著小女兒講班上趣事的樣子。

  她有時也會捕捉小女兒話語中的關鍵詞,進行話題的延伸,並不時詢問女兒的看法。

父母只需做到這2個字,孩子聽話不叛逆!

  而在這一問一答的交流中我發現老師的專注程度絲毫不遜於在課堂上,並且每當老師講出自己的看法時,小女兒也會瞪著水盈盈的眼睛看著老師,彷彿老師的話語有某種吸引力,把小女兒捲了進去。

  這種專注地聆聽完全體現了家長對於孩子說話內容的尊重,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家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

2、按照先褒後貶的順序依次指出孩子觀點的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先褒可以讓孩子心情愉悅,讓他覺得自己的觀點得到認真對待,進而為孩子細心聆聽父母的觀點奠定心理上的基礎。

  其次,精益求精是大多數孩子都有的良好心態,他們都有著急切想要提升的渴望。

  這時家長們再說出自己的觀點,那麼他們的觀點就能夠被孩子認真記住,且在心情愉悅的前提下孩子聽到不足的地方他們都會有意願去改正。

  即使對沒有精益求精心態的孩子,至少他們也不會完全排斥你們的觀點。

  在哈佛女孩劉亦婷還在中學學習的時候,迷上了一部叫《聖鬥士星矢》的動畫片。

父母只需做到這2個字,孩子聽話不叛逆!

  其母劉衛華看了這部動畫片以後覺得其中充斥著血腥暴力的內容以及夾雜著“受死吧”之類的毫無營養的文字,決定要勸說女兒少看這種動畫片。

  但是劉衛華沒有直接勸說,而是選擇陪伴在女兒身邊一起觀看,觀看過程中還客觀地說出這部動畫片的優點,博得了女兒的好感,讓女兒感到自己選擇愛好的權利受到尊重;

  然後劉衛華再委婉地揭示其不足之處,引起女兒的反思。慢慢地,劉亦婷減少了看動畫片的時間,重新專注於學業中。

  這就是先褒後貶的妙用,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實現了從孩子被逼著去聽取意見到自主接受意見的轉變。

  聆聽和先褒後貶的溝通技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作用於父母與孩子間溝通橋樑的搭建,營造平等的溝通環境,讓雙方的意見交流無礙。

 孩子是一張白紙,毫無意識地等著你為他添加色彩,家長是一個畫家,你們的溝通則是互相添加色彩的互惠互利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其地位都應該是平等的,只有這樣,家長才能瞭解到孩子真正的想法,孩子也更樂意接受家長的建議。

  以上是我對於如何實現與孩子有效溝通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寶爸寶媽們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