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曹操預言此城會比洛陽大!卻在宋朝成為鄉鎮,現在是十八線城市!

古代華北平原上有個城市,在漢朝末年崛起。

這就是鄴城,在秦漢時期叫鄴縣,隸屬邯鄲郡,東漢末年才升格為冀州牧駐地,算是省會城市了,從此鳥槍換炮。

曹操預言此城會比洛陽大!卻在宋朝成為鄉鎮,現在是十八線城市!

當時冀州牧叫韓馥,佔據鄴城,招兵買馬,在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裡面排名第三,僅次於袁紹兄弟。

為何地位這麼高?不僅因為河北人能打,還因為鄴城的地理位置——是距離東漢首都洛陽最近的大城市!

這麼好的地段,漢獻帝的近臣寫信勸韓馥搶先救駕,韓卻是個窩囊廢,還在糾結站隊問題,是跟著袁紹混,還是去投靠董卓呢?

史書說他問部下“為袁乎?為董乎?”部下憤怒回答:“興兵為國,安問袁董?”

所以他很快就眾叛親離,被袁紹幹掉,在廁所自殺了。

袁紹也是“冢中枯骨”,雖然雄踞鄴城,坐擁河北,但也是目光短淺,沒有近水樓臺先得月,進入洛陽迎接漢獻帝,被曹操搶先一步,以天子名義封袁紹為大將軍、鄴侯。

曹操預言此城會比洛陽大!卻在宋朝成為鄉鎮,現在是十八線城市!

後來,曹操為了攻取易守難攻的鄴城,不惜人力挖掘四十里長的壕溝,因漳河水澆灌,從五月份淹到八月份,才攻下。

曹操破城之後,大開殺戒,燒殺淫掠,“”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連袁紹家裡的女人都不放過,以致謀士荀彧後來對曹操說“公前屠鄴城,海內震駭。”

但是,鄴城正是在曹操手裡,才從冀州的“省會城市”,一躍成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曹操首先擴建鄴城,光城門就修建了七個,史書記載:“南曰鳳陽門,中曰中陽門,次曰廣陽門,東曰建春門,北曰廣德門,次曰廄門,西曰金明門”,其中“鳳陽門三臺洞開,高三十五丈”,非常壯觀。

曹操預言此城會比洛陽大!卻在宋朝成為鄉鎮,現在是十八線城市!

曹操還在鄴城的西北修建了三座高臺,俯仰山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銅雀臺。

史書記載,當曹植寫下《銅雀臺賦》後,曹操感嘆道“今汝已長成,可不勉哉! ”並預言:“鄴之盛哉!異日可與京洛驅馳”,意思是將來咱們鄴城的繁華,一定會超過長安和洛陽,成為中國最偉大的古都。

也許正是曹操對鄴城的這份期許,曹丕在稱帝之後,雖然定都洛陽,但將鄴城作為帝國的陪都。

曹操預言此城會比洛陽大!卻在宋朝成為鄉鎮,現在是十八線城市!

左思《魏都賦》追憶了鄴城的繁華,“巖巖北闕,南端逌遵,竦峭雙碣,方駕比輪。西闢延秋,東啟長春,用覲群后,觀享頤賓!”

鄴城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其中後趙時期,鄴城最繁盛,後趙皇帝石虎,用磚瓦把鄴城的城門全部裝修一遍,又在城牆上建了很多箭樓,“層甍反宇,飛簷拂雲,圖以丹青,色以輕素,巍若仙居”,弄得鄴城比南朝的南京城還要奢華。

可惜,石虎之後,冉閔下達“殺胡令”,鄴城裡三十萬胡人被殺光,連白麵多須的人也被誤殺。

曹操預言此城會比洛陽大!卻在宋朝成為鄉鎮,現在是十八線城市!

戰亂之後的鄴城從此衰落。

到了隋朝初年,隋文帝楊堅平定了尉遲迥,把他割據的鄴城也毀掉了,“焚燒鄴城,徙其居人,南遷四十五里,以安陽城為相州理所”,鄴城百姓也被迫遷徙到了安陽。

從此,鄴城又成了鄴縣。

在北宋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甚至一度被王安石下令改為鎮,連縣都不是了,成為鄉鎮。

曹操預言此城會比洛陽大!卻在宋朝成為鄉鎮,現在是十八線城市!

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臨漳縣,屬於邯鄲市,基本上是個十八線的小縣城。

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