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源於《法華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源於《法華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是“鍥而不捨,天道酬勤”,勉勵人們勤奮進取的意思。有名言:寧可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只要勤奮努力、堅持不懈,每天像個卒子一樣前進一點點、進步一點點,終會有所成就。唐,白白的,徒然的意思。唐捐,虛耗、廢棄的意思。

源於《法華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佛家語,意思是努力地某件事所下的功夫不會白白地浪費。世界上的所有功德與努力,都是不會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報的。功不唐捐出自《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而裡面的"福不唐捐",後人逐漸寫成了"功不唐捐",也把經文裡比較單純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擴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奮進努的"功"。

胡適在給大學生講演時說:佛典裡有一句話:“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丟了。我們也應該說:“功不唐捐!”沒有一點努力是會白白的丟了的。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葉開花結果了!你不信嗎?法國被普魯士打敗之後,割了兩省地,賠了五十萬萬法朗的賠款。這時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終日埋頭在他的化學試驗室裡做他的化學試驗和微菌學研究。他是一個最愛國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學可以救國。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三個科學問題:(1)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2)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3)傳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他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藥苗。

源於《法華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魯迅曾用一個筆名,叫唐俟。對此,其弟弟周作人在1953年出版的《魯迅的故家》一書中也曾作過解釋,說:“洪憲發作以前,北京空氣惡劣,知識階級多已預感危險,魯迅那時自號‘俟堂’,本來也就是古人的‘待死堂’的意思,或者要引經傳,說出於‘君子居易以俟命’亦無不可,實在卻沒有那麼曲折,只是說‘我等著,任憑什麼都請來吧。’後來在《新青年》上發表東西,小說署名‘魯迅’,——詩與雜感則署‘唐俟’,即是‘俟堂’二字的倒置,又照古文上‘功不唐捐’的用例,可作空虛的意思講,也就是說空等,這也可以表明他那時候的思想的一面。”周作人的解釋卻是確屬精當。我們從《吶喊·自序》中知道,在這一時期,魯迅在寂寞中正持一種深刻的悲觀態度,為此而在稍後不久和錢玄同的談話中提出了著名的“鐵屋子”的比喻。正如王曉明教授所說:“他竟會取這樣的名號,刻這樣的印章,就是再粗心的人,也不難想見他的心情,一種對於社會和個人的深刻的悲觀,一種對於歷史和將來的悽苦的絕望,正交織成他這時候的基本心態。”

源於《法華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從另一方面來看,唐俟正是功不唐捐一詞的化用。只不過於魯迅而言,“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魯迅是太怕功要唐捐了。

功不唐捐,在西方也有相關體現,很重要的一個便是《阿甘正傳》裡所闡釋的巧克力生活哲學。life was like a box o'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 !這句話已經被太多的評論提及。關於生活,關於愛情,關於選擇,可以說的太多了!

源於《法華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生活是需要智慧的,但是隻有最好的智慧才能生活好,少一點也不行,少一點你會患得患失,看不清大局,看不清生活的真正內涵,少一點你可能還能看見一些細枝末節,生活的蛛絲馬跡,但是卻看不到最關鍵的部位,生活又是不需要智慧的,沒有智慧的人能活得快樂能不顧失去的痛苦能忘卻一切曾經或者即將困擾著有智慧的人的事,沒有智慧的人腦袋裡只有一條道,只要你願意真的可以一條道走到底。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不曾有千慮,仍可一得。

小波說過,"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情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就很高興。"但是追求智慧的過程中,我們看不到盡頭,什麼是智慧的盡頭呢?古希臘的先哲們窮極一生也沒有追尋到的答案,必定會困擾著無數追求者的內心。沒有足夠的智慧或許會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懷疑自己,悲天憫人惶惶不可終日,只有足夠智慧的人才能瞭解,這不過是個探索的過程,或許,你可以不用追求這種所謂的智慧,這樣也不會有困惑可言了。

在阿甘的眼裡,如果不是媽媽告訴他不要讓別人說出我比你聰明比你強大,他或許不會知道有聰明這個詞,他或許甚至不會在向jenny求婚的時候黯然神傷的說出自己不夠聰明的話,也不會在聽到自己有了兒子後一臉的無奈恐懼戰戰兢兢的問道他足夠聰明馬的語句,當然他只是知道了自己沒有足夠的智慧,對於這個神聖的字眼,他是不瞭解的,他拿什麼來了解呢?他也不用去了解,不知道所以不感興趣不感興趣所以不會追求,所以當有智慧的人在拼命追求更高的智慧的時候,他在走自己腦中的唯一一條道,上帝給什麼我就吃什麼,即使是苦的也心甘情願,而有智慧的人們卻在為顯示自己的智慧不斷的在上帝給的巧克力中挑來挑去,無論挑到什麼,總是感覺不到已經在手的巧克力有多好。

源於《法華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因為不夠智慧,阿甘是沒有恐懼的,當媽媽患病在床臨死說著“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 are all destined to do”的字句,甘只是傻傻的,默默的聽著,死亡,在他看來,是那樣正常,不僅僅是因為這是媽媽嘴裡說出來的,也是生活的種種告訴他的,那個要和他合夥做蝦船的captain buford就死在他身旁,他有為布巴傷心,可是在我看來,他的傷心不是因為死亡,卻是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因為不情願來到戰場卻死於意外,誰知道呢?如果布巴臨死的時候不說我要回家而是說著,看,我要死了。或許甘也會理所當然的接受吧。所以甘是接受者,接受上天的一切。所以,恐懼根本不是恐懼,什麼都是一樣的。對他來說,給與什麼,自己都是一個選擇,run,run,run......

或許,這也是功不唐捐的另一種解讀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