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批歐洲企業從伊朗撤退,中國企業的機遇來了嗎?

kikilala75


如果帶著意識形態的節奏來思考這個問題,也許就會產生兩個極端對立的答案:一,乘此機會,迅速擴張伊朗經濟的真空地帶!二,順應大勢,迅速終止與伊朗的合作,以規避危機四伏的“制裁效應”!


歐洲一些企業之所以退出伊朗,從本質上是害怕遭到“制裁”的牽連,退出這塊“是非之地”,也是為了保證資本的安全,我們同樣也面臨著這樣的考驗,先不說兩種選擇哪一個正確,不管是“退出”還是“擴張”,到了實際操作起來,也許會遭遇更大的難度!

歐洲資本之所以說走就走,那是歐洲與美國只存在經濟上的利益關係,相同的價值觀,不會讓二者在意識形態層面有太大的分歧,也就是說,他們的離開,並不代表著與伊朗政府翻臉,他們留下來,也並不代表以此來對抗美國,中國與歐洲在伊朗的存在,有著戰略意義上的不同,眾所周知,伊朗是中國在中東戰略上一塊比較紮實的前沿陣地,對伊朗的佈局也是按照長期戰略來進行的,


但有一個問題:中國雖然還沒到達“全球戰略”的高度,但戰略觸角也正在朝著“全球”方向延展,而伊朗只是中國戰略的一部分,美國的“制裁”與否並不能左右中國對伊朗的外交與經濟政策,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美國的制裁,中國也會根據國家的需要來不斷調整對伊朗的經濟政策!(比如以前關於ZSY與南帕爾斯油田的基建糾紛中,中國對伊朗所表現出的堅定態度!)

雖然從交往的深度能反映出國家的立場,但國家只有在涉及到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才會表現出:“長期的,一貫的,不可動搖的”堅定決心,然而伊朗因核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遠沒有觸及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如果中國智囊機構預測到美國對伊制裁會給中國帶來超出預想的損害或壓力,中國完全有理由放緩與伊朗的經濟合作,畢竟中國的市場是巨大而廣闊的,畢竟中國的態度也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國的視野必須更開闊,更長遠!,最重要的一點: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從眼前的現實出發,前段時間中美兩國劍拔弩張的貿易戰,因為兩國領導人的努力而休戰,但這並不說明由此開啟了中美貿易的坦途,只要打交道,就會有糾紛,只要有糾紛,就得想辦法解決,而解決的方式也絕不是“妥協”與“抵抗”那麼簡單而純粹,而這樣的博弈方式,不但存在與中美,也存在於所有和中國有利益連線的國家,包括伊朗!

假設,我是說假設:美國如果用“休戰”來換取中國對伊朗的態度,中國應該怎麼辦?哪頭輕哪頭重,相信中國高層一定會有明智的判斷!

結語:表面上看,歐美企業的撤出,對中國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機遇,但中國有比伊朗更大的市場,如果中國因為伊朗而失去更多,如果背上意識形態的沉重包袱,用“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來決定國家的走向,那就會面臨一個問題:伊朗與世界,哪一個能讓我們得到更多?我想中國高層對這個問題的考慮,已經非常成熟了,,,!


冷兵器TILLLINDEMANN


這幾天,道達爾的一紙聲明驚動媒體,它們要退出預計投資20億美元的伊朗南帕爾斯氣田項目。這次道達爾給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避免受到美國對伊朗制裁帶來進一步的損失。事實上,道達爾方面一度很鐘意伊朗的南帕爾斯氣田項目,在這個項目上已經投入了約4700萬美元,但就是因為美國的進一步制裁,退出止損,避免進一步損失成為了道達爾快速做出的決定。


很多朋友就會說,這不是中國企業進駐的好時候嗎?其實哪裡是那麼好進駐的。


美國是單方面退出了伊核協議,但是即便其它國家還留在協議內,也得萬事小心,謹慎行事了。這是由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巨大影響力決定的。中國的企業要進駐,如果這家企業只是在伊朗和中國國內經營,美國頂多就是不允許這個公司進駐美國市場,不允許高管進入美國境內。但現在有實力振興伊朗經濟的企業基本無一不是業務遍及全球的大型跨國公司,國內能進駐伊朗的企業也都是如此。這類企業從公司經營,到融資,再到股權層面都完全脫離不開美國的影響。所以,美國的國內法律事實上是會對跨國大企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任何一個想要生存下去的企業絕對繞不開美國的約束。


很多人都會說,我們的企業不要害怕美國,直接上,那麼,可能美國就如同對付中興一樣,掐住企業的命脈,讓在伊朗投資的企業從融資,到在美國的業務開展,全面或直接或間接進行干預。可能在伊朗的工程還沒有完成,這邊就遭受了來自美國的重創和全面遏制。


這也是為什麼精明的跨國公司如德國的巴斯夫化工,丹麥的馬士基航運公司等都開始準備退出伊朗市場的原因。


那這個時候,中國的公司真能反其道而行之嗎?


美國高娓娓


題目所說並不準確-大批歐洲企業從伊朗撤退的說法並不符合現實,中國企業的機遇也不是現在才來,早已佈局多年。

歐洲對伊朗的投資,更多是種對未來的投資。今天眼明之人都看得清美國是在衰退之中,霸權地位將要不保,而俄羅斯和新興大國發起的歐亞貿易大通道項目對歐洲有極大的誘惑力,歐洲在伊朗的投資是對未來長遠的佈局。



近日歐洲面對美國的壓力,並沒有退讓的意思,和普京通電交流並確定了繼續伊核協議的政策,並和在伊朗投資的歐洲企業保證會維護他們的利益。德國"鐵娘子"默克爾等人甚至豪言歐盟要替代美國成為自由世界的領導者。


當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少在美國擁有大量業務的歐洲企業恐怕要遭殃。道達爾(Total)、德國能源公司Wintershall AG和丹麥油輪公司Torm AS等在美國擁有大量業務的歐洲公司由於懼怕美國的制裁,選擇了退出伊朗。

但是,也有歐洲企業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頂風作案",和伊朗達成投資,居然還是美國的"鐵哥們"英國乾的好事:伊朗計劃與英國Pergas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Ltd 簽署一份為期10年價值11.6億美元的合約,對伊朗南部的Karani油田進行開發,是伊朗石油工業“傲視”美國製裁的第一次“突圍”。




若某些歐洲退出伊朗,伊朗已經表示會馬上讓俄羅斯和中國的企業接替。其中,中國石油公司有機會接手Total在南帕爾斯氣田項目的股份。而在此前,伊朗大大小小的市場和商店早已被中國商品佔領多年,由浙江義烏到伊朗首都德黑蘭的鐵路也在今年初已經開通,並順利拿下伊朗高鐵大單,中國企業早已在伊朗深入佈局。


數說社會


歐洲企業為什麼要從伊朗撤退?歐洲不是說好要和伊朗繼續留在伊核協議嗎?

說好了要做彼此的永遠,為什麼卻要撤走。其實這種結果天下會會天下早在之前的問答中指出,歐洲的金融企業不可能不和美國交往,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金融企業是最不敢和伊朗打交道的,今後伊朗收支付資金及國際借貸成本都會很高。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管。美國只要管住這點就可實現一劍封喉。

5月21日,美國新國務卿蓬佩奧在華盛頓發表他上任後第一次重要講話,他表示如果伊朗不做出改變,美國將對伊朗實施史上最嚴厲制裁,蓬佩奧也暗示美國的歐洲盟友如果與伊朗往來,美國不排除制裁這些企業。

這就是大批歐洲企業從伊朗撤退的政治背景。在金融企業不敢與伊朗交往的情況下,實體企業在同樣面臨制裁威脅的情況下,選擇從伊朗撤退就是必然的選擇。

有人會提出來,如果有集團企業下屬有銀行,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那不就意味著他的機遇來了嗎?事實上就意味著這家銀行及其集團必須永遠放棄美國市場。

所以雖然目前只有美國在對伊朗進行制裁,SunGlobalInvestment首席執行官MihirKapadia認為,目前為止因為制裁,伊朗此前生產的200萬桶石油已經被移出市場。

而伊朗貨幣里亞爾今年以來官方匯率已經貶值了三分之一,在特朗普發出美將退出伊核協議的信息後,就更加提前作出反應。從4.8萬里亞爾兌1美元跌至6.2萬。同時由於伊朗對外匯的嚴格管制,以及金融的不穩定(房地產暴跌,導致多家銀行歇業),進口原材料和商品的企業已經完全休克,網購也停止了。伊朗目前已經停止使用美元,轉而使用歐元。

我是“天下會會天下”,為您提供多角度觀察時事要聞,歡迎您的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對中企來說,有很大風險,但是絕對是一個機會。

以前美國對伊朗制裁,任何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的企業和國家不但要受到美國的“二級制裁”,而且在國際上會被所有發達的西方國家和企業所不容,因此幾乎就是“非法”。但是從2015年《伊核協議》生效之後,世界上只有美國在5月8日宣佈退出《伊核協議》,而且美國的退出並不改變聯合國決議的合法性。因此,現在任何企業和國家與伊朗之間的貿易都是符合國際法“硬性”規定的,和伊朗貿易不再是一個灰色區域。除了美國,沒有一個西方國家和企業會詬病。

由於美國將會按照其國內法“處罰”所有繼續和伊朗交易的企業,很多歐洲企業確實在退出伊朗。雖然歐盟已經集體宣佈將會繼續執行《伊核協議》,但是歐洲政府的決議並不能實質上保護歐洲企業不被美國製裁。大型企業多多少少在美國都有商業利益,在沒有絕對保護的前提下,不可能為了“堅持正義”和伊朗進行貿易,得罪美國,丟失在美國企業的利益。因此,歐洲企業確實紛紛準備退出伊朗。事實上,歐洲大型企業早已經向它們的政府表示,就算願意留在伊朗,也沒有國際銀行金融系統可以幫助它們繼續和伊朗完成貿易;現在所有的國際運油船也已經拒絕接受從伊朗出發的運輸業務了。

然而歐洲的困難,對於中國來說卻不一定是困難。中國通往伊朗的鐵路已經高調開通,就是向世界表明中國有這個能力繼續和伊朗保持貿易。而中國可以通過國家保護的模式和人民幣結算,達到屏蔽美國監察的目的,有可能讓企業安全完成和伊朗的貿易。

因此,歐洲的撤退,對於中國企業來說,確實是一次機會。


梅絲露


歐洲企業從伊朗撤退,中國企業的機遇和挑戰並存。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以色列持續轟炸敘利亞,預示著中東危機將進一步發酵。如果此時歐洲企業大批撤出伊朗,中資企業需謹慎介入伊朗的項目,避免投資風險。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樞紐,中國在伊朗的投資規模相當可觀。是否乘此機會進一步擴大投資,還是需要審時度勢,切勿一時衝動。中東歷來有“火藥桶”之稱,美俄歐中、海灣國家、土耳其、以色列的利益交匯與此,乃標準的一趟渾水。雖然,風險與收益向來成正比,但是,投資的安全性,還是必須放在首位。

再進一步分析,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僅僅是其中東大棋局的一部棋子,後續一定有更加強硬的經濟制裁措施出臺。如果我們貿然擴大在伊朗的投資,有可能捲入美國加強針對伊朗制裁的漩渦,比如美國製裁與伊朗合作的國家。

然而,這一切不等於坐失機會。我們應該乘此機會,耐心梳理一下在伊朗的整個投資佈局。儘量減少一些收益小,見效慢的項目;著力於技術含量較高的項目,並儘量迴避有可能捲入爭端的項目風險。



歡迎批評指正,順祝工作愉快!


陸燕青


這個說法真的是有問題的。美國之所以到處撕咬是有原因的,並不是特朗普真的瘋了,至於歐企從伊朗撤資,我們是不是敢去大量投資!

故事背景

伊朗最近和美國的小跟班以色列在中東搞事情,老特撕毀“伊核協定”。以色列和伊朗在各自邊界一方都陳兵數十萬,給我們一種大戰一觸即發的感覺!在這種環境下歐洲的企業為了自己資本的安全紛紛從伊朗撤資。

歐洲企業撤資後去哪

當前世界的經濟重心在東亞以及東南亞,特別是越南,最近幾年突飛猛進。所以這些資本有絕大部分會流向東南亞,有少部分會流去美國,美國的強大和發展多樣化,非常有利於資本的發展。但是這不是美國需要的,美國需要的是世界上大多數資本都回到美國本土,來促進美國自身的發展。歷史上美國曾多次通過戰爭使世界資本回流到美國,來促進自身的增長。這裡的戰爭不僅僅是有硝煙的戰爭,當年索羅斯席捲亞洲之時,多數的世界資本都回流到了美國!


伊朗事態的背後

伊朗、敘利亞、俄羅斯,這三個國家都屬於反美派,美國一個接著一個的收拾一定是為了給後面的行動,做個鋪墊。只有沒有後顧只有才敢真正的對付自己的真正對手;在有就是伊朗的在中東的戰略位置很重要,而我們自己的利益在中東的延伸很大程度上是以伊朗為支點的。所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還有就是我說的為了使資本流向美國,至於流去東南亞的資本,我估計美國還要搞事情!


歐洲企業撤資中國企業真的就迎來了春天?

從新聞裡我們知道,伊朗外長出國訪問的第一站就是我國,為什麼不去俄羅斯呢?俄羅斯不靠譜!那是不是來了我們國家之後的企業就會去呢?答案是肯定的啊!

伊朗原本和歐美國家關係不好,所以對我們的投資進行了很大的支持,我們本來就擁有眾多企業。以及為了更多的適應國家的戰略要求,我們必須的幫助伊朗去發展經濟!只有伊朗等其他國家比較強大時我們才會有和平穩定的發展機會!

但是,我認為,次輪投資應該主要集中在國企,對於私人企業來說,投資的不會太多。畢竟沒有一觸即發的大戰,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就如《戰狼2》中於謙的扮演者,一場戰爭,一輩子的東西都沒有了!所以私人資本應該不會多!

我相信,當我們國家的海外軍事實力不斷增長是,或者說擁有一支強大的印度洋艦隊時,我們的海外企業才正真的迎來了春天!


樹先生776


伊朗現在就是一潭不知深淺的渾水,誰進去了誰倒黴,魚沒摸到,反易失足踏空,遭受滅頂之災。

失去公信力的美國,冒天下之大不韙決然退出伊核協議,並隨之推出“伊核協議B計劃”,揚言伊朗倘若不按美國設定的套路,必將遭受史上最嚴厲的制裁,同時限定投資伊朗的所有外企半年內全部撤出,否則,殺無赦。

如今,伊朗正與英法德俄中及歐盟廣泛磋商和探討美退出後的應對方案。雖然各國領導人一再重申,會”同仇敵愾”對付美國的霸王條款,留在伊核協議中。但各大入伊企業卻不敢紮根伊朗、頂風作案,而是打算腳底抹油,溜之大吉,畢竟小胳膊擰不過大腿,割肉止損了事。

中企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即便那裡有金山銀山,豈能不顧風險貿然闖入死亡之谷“羅布泊”,最好的辦法就是觀望和等待。一旦伊朗像伊拉克和利比亞那樣的話,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嘛!因為美國製裁玩的是“連坐”把戲,犯不上因小失大,費力不討好。


怡人之人148633009


伊朗目前對於中國來說不是機遇,而是風險。


因為美國退出了《伊核協議》後單方面對伊朗實施了制裁,這就造成了很多原本在伊朗發展的歐洲企業開始準備撤離,或者已經撤離的趨勢。雖然這次退出協議只是美國,所以目前對伊朗進行制裁的國家也只有美國,但美國的制裁不容小覷。


在伊朗與其餘5國簽署《伊核協議》之前,伊朗是遭受嚴厲的國際制裁,參加的國家不僅有美國,還有歐盟,但,還有例外的國家如日本,當時的美國還允許日本購買一部分伊朗石油,款項作為人道主義目的使用。在伊朗簽署協議之後,歐盟與美國的制裁一部分接觸,來自外國的投資大量進入伊朗對伊朗的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很多國家的企業也進入伊朗,其中包括中國企業。


但是對於外國企業在伊朗的活動,美國方面嚴格監視,就算伊朗沒有退出《伊核協議》,但幫助伊朗的企業都是遭到了美國商業部的嚴厲制裁。現在美國又恢復更加嚴厲的制裁,這樣幾乎95%以上的企業都要撤出伊朗,除非這些企業,以及與這些企業交往的金融機構不與美國進行交易,否則都會遭受美國的制裁。


中國企業也是在全球化中,如果其餘的企業都害怕被美國製裁而撤出,中國企進入也會被制裁,這樣的結果就是第二個,第三個被美國針對的企業,不僅不能進入美國,其他國家企業與其交易也會被制裁,最終失去更大的市場,這不是機遇而是火坑。


橋本看日本


大批歐洲企業從伊朗撤退,中國企業的機遇是有,但未來的風險更大!


美國特朗普政府不顧盟國英法德等大國規勸,執意退出伊核協議,雖然於理不該、於情不符,但美國在世界的霸主地位依然能量巨大,歐洲企業早有領教只能紛紛從伊朗撤退了之,可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中國企業看似可以馬上填補撤退歐洲企業的空白,例如中石油就有望接替道達爾集團的伊朗油氣業務。但切記,美國製裁大棒揮舞所到之處,中國企業恐怕也不能獨善其身。回想以下剛剛由中興集團事涉伊朗電子業務的美國政府制裁斷供事件,一時中美關係風雲突變,周天寒徹,好不容易互相妥協談判成功。


世界經濟是普遍聯繫的,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暫時無可替代,歐洲企業的退避三舍正是中國企業大舉進軍伊朗之憂。

清醒判斷,理智經營,有所為有所不為,應該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行穩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