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非遺在身邊 罕見的河北趙縣常信營村碌碡會至少有170年曆史

“拉碌碡”這普通的勞動生活場景,在融進了不算曲折的劇情後,便像“竹馬”、“旱船”一樣,發展為動作簡練、風格古樸的自娛性廣場表演藝術,風風火火地在北方農村的節日以及廟會上拉動起來,且一拉就是幾百年。

非遺在身邊 罕見的河北趙縣常信營村碌碡會至少有170年曆史

張鬚根是河北省石家莊趙縣常信營村的梨農,也是方圓數十里有名的拉碌碡民間老藝人。縣裡每每舉辦大的演出活動,都少不了張鬚根和他們碌碡會的身影,而鄉村的廟會上更少不了常信營碌碡會的參與。5年前縣裡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常信營村的拉碌碡被列入非遺保護名錄。

非遺在身邊 罕見的河北趙縣常信營村碌碡會至少有170年曆史

張鬚根早早就召集齊了幾位表演拉碌碡節目的老夥計。張鬚根家門前,便是村中一個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正好可以用作表演的場地。演員們早換了行頭,化了彩妝,大鼓、大鑼、鐃、水鑔等傢伙什也都準備齊全。在渾厚粗獷的打擊樂伴奏下,《太平車》開演了。

非遺在身邊 罕見的河北趙縣常信營村碌碡會至少有170年曆史

劇情講述的是舊時一個丫鬟陪著富家太太遊春的故事。戴上白鬍須的郭京路老漢,今年71歲,他左右搖晃的肩膀,一步一挪賣力地推車,扮作丫鬟的張鬚根身上套緊繩索,在最前面有節奏地舞著花扇扭動肢體,邊拉車邊觀景,忽而採花,忽而撲蝶,忽而做登山狀,忽而如履平地,將個愛美女子外出踏青的過程演繹得淋漓盡致。

非遺在身邊 罕見的河北趙縣常信營村碌碡會至少有170年曆史

接下來便是拉碌碡表演。大家找來兩扇舊門板,一條長凳,搭起了表演需要的一座“橋”。長鞭連天響,鞭花落處驚起一團煙塵,鑼鼓聲急,似在催促拉碌碡人疾行的腳步。坐在樹蔭下的老人們,坐鼓的、打鑼的、拍水鑔的默契配合,將一番一番的鑼鼓擊打得一陣緊似一陣。張鬚根拉著沉重的繩索,走一步退三步地將碌碡拉上門板,騰出一隻手,將一團紅紅綠綠的紙花伸向一側。身後郭入堂的長鞭一聲快似一聲,就在張鬚根將紙花伸出的瞬間,那長鞭遙遙打來,凌空飛起的鞭子頓時抽緊了觀眾的心,鞭響處紙屑紛飛卻不傷人,真真扣人心絃。

非遺在身邊 罕見的河北趙縣常信營村碌碡會至少有170年曆史

張鬚根介紹,常信營村的碌碡會至少有170年曆史,直到抗戰時期才被迫停下,抗戰勝利後又得以恢復。平日除了過年在本村演出,也到友好村和一些廟會上出演。新中國成立後,有青年參軍入伍,村裡用拉碌碡送行也是常有的事。

非遺在身邊 罕見的河北趙縣常信營村碌碡會至少有170年曆史

拉碌碡的為何要男扮女裝?張鬚根解釋說,早年婦女不肯拋頭露面,害怕被人說三道四。再說,長鞭打花也有危險,女人們膽小,所以就由男子裝扮。張鬚根家是村裡藝人們集合的地方,外出表演在這裡取演出服,表演結束在這裡卸妝,人們到了這個院子裡就像來到自己家一樣隨便。現在的碌碡會是1994年1月份成立起來的,總共30來號人。從他記事,村裡碌碡會就有四把鞭子,都很出名,如今四把鞭子走了三把,年輕人沒有人願意學這個了,隨便出去打個零工,一天少說能掙個五頭六十的。拉碌碡沒有收入不說,還得往裡墊錢,化妝粉一套就是一百多,頭戴六百多,水鑔一百八,中鑼一百六。現在還能偶爾演出,是老人們不願意讓這門民間藝術失傳,希望其能延續的時間儘可能長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