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青州市棚户区改造(弥河片区)棚改工作队主动作为不畏难

这几天,中黄山村的一百多户村民正在集中搬迁新居,青州市棚户区改造(弥河片区)工作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高瑞科担心小区里的供水不稳,影响村民装修进度,于是和副组长郝爱凤以及中黄山村党支部书记孟祥山一起到黄山花园进行查看。这一看,果然发现了问题,该小区的供水管道不通畅。高瑞科得知后,立刻拿起电话,四处联系,寻找解决方案。


加班加点 让村民们尽享棚改红利

为了让村民享受到更好的配套,高瑞科和郝爱凤一直忙个不停。两人都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也多次从事棚改工作。只是以前都在征收工作组,面对面和村民打交道,而这次变成了综合协调工作,从冲锋在一线变成了镇守后方充当勤务员和智囊团。从一个手电筒的提供到整个工作进度的推进,高瑞科和郝爱凤都得负责。“综合协调组的工作就是针线簸箩子,事无巨细,大小事都需要综合协调组及时地和领导、同志们沟通协调衔接,确保中间不出纰漏。”郝爱凤说。

每天,高瑞科和郝爱凤都要逐一汇总10个征收工作组的工作进度和遇到的困难,还得找到对策。晚上加班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要加班到12点。即使这样,第二天早晨还是一早赶到指挥部开碰头会。每天都上满弦,还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但工作组人员让村民从棚改中受益的初心始终不变。

“棚改这种好政策稍纵即逝。老百姓赶上不容易。咱老百姓都很朴实,只要给他们把政策讲到位了,考虑周全了,他们就会配合。”为了让更多的村民知晓棚改红利,高瑞科和郝爱凤带着综合协调组的工作人员天天绞尽脑汁,怎么让每一个村民知晓棚改红利。

因为棚改宣传好,以往对村里的大事小事没少提意见、挑骨头的中黄山村村民王孔臻,在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后,这次协议签得十分爽快。听说早腾空还有奖励,他第一个完成腾空,领到了新房钥匙,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我已经在新房里住了三晚上了,太好了,我以前那个房子像要塌了一样,从来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住上楼。庄户人我不会说,就觉着好、好、好,就是好。”王孔臻说。

政策说透了,诉求更得解决。许多老人担心年龄大了,上下楼不方便。指挥部就研究出相关优惠政策,对80岁以上老人以及身有残疾的村民进行首层照顾。诉求解决了,村民家紧闭的门打开了,心也敞开了。

现房安置让村民以最快速度搬进了新居。但是面对诱人的新居,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一个矛盾出来了连着好几个矛盾。有些一家兄弟多的,例如三四个人的,老人的平方数让兄弟们得分开,后期疑难杂症确实兄弟们弄不成堆了,走法律程序这块。”中黄山村党支部书记孟祥山说。

没想到这些事儿,指挥部都想在了村民前面,早已想好了对策。他们和弥河镇联合聘请律师团队进村,帮助村民解决纠纷,拔除钉子。“走法律程序这块,还需要家里怎么赔偿乱七八糟了,他们都一一解答,一看心服口服,律师团起了重大作用。”孟祥山说。

贴近群众诉求解“疙瘩” 温情棚改暖人心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黄山村198户村民签订棚改协议,签约率100%,实现了片区棚改的“开门红”,创造了青州棚改的“弥河速度”。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指挥部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有效对接百姓诉求是指挥部工作人员的法宝,也是做好工作的真经。

这两天中黄山村村民们都忙活着腾空旧房子,装修新房子,孟祥山也是村里和安置区两头跑。“这都搬的差不多了吧?”孟祥山来到一户村民家中询问。“你们说的七天是从什么时候算起?”村民问。“七天就是七天腾出去,从领钥匙的那天开始计算。只要在七天之内腾出来,就奖励你们一个饮水机。”孟祥山边帮村民搬家,边解释。

自棚改开始,孟祥山就忙得像个陀螺,哪家哪户有事儿,都是他帮着解决。“他之前180多斤,现在还不到160斤,整天操心操得睡不着觉。”孟祥山妻子刘艳华心疼地说。

当初,棚改消息传来时,许多中黄山村村民坐不住了。村民孟祥生反映最大。自家的房子刚装修了半年,十分舍不得。“我心里的疙瘩就是解不开,一开始就是。”孟祥生说。

和孟祥生一样有“疙瘩”的村民不在少数。各家的情况不同,担忧也不一样。工作人员来到门上讲政策,却吃了“闭门羹”。敲不开门,好政策入不了户,工作人员难受,也着急。当时,正是春耕时节。为了不影响村民休息,也不让他们误农时,田间地头成为工作人员跑得最勤的地方。“他去种地了,工作人员也到地头上去,有的帮他锄地,有的和他浇树,边干活边做工作,最后终于被他们打动了。”孟祥山回忆说。

故土难离是人之常情。解开村民这个情结的钥匙既是工作人员的温情宣讲,也是指挥部从群众诉求出发摸索出的新方式、新方法。但是对指挥部工作人员来说,协议签订仅仅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着眼当前 兼顾长远 改出新生活

中黄山村的协议签订速度之快,比率之高,是我市棚改工作中的一大亮点。而从协议签订、评估到选房,指挥部工作人员面临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在第一轮首套现房选房现场,十分热闹,选房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通过前段时间的工作,大家伙儿对棚改这份“红利”十分认可,对指挥部的工作也信得过。在这次选房中,157户村民选到了心仪的房子,对工作人员的态度也是大转弯。“村民们选好了房子住上楼了,见了我们态度也好多了,递烟的递烟,倒水的倒水,非常客气。”孟祥山说。

听说孟祥生这次选到了满意的房子。工作人员来到他家里,给他道贺。“老孟选了几楼?”一进门,弥河片区工作指挥部征收工作组一组成员葛雪峰问孟祥生。虽说是选好了房子,但孟祥生心里还有个疙瘩没有解开,这次工作人员登门就是来解除他的担忧。当初孟祥生不乐意棚改,一方面是因为房子刚装修完,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担心自己以后的收入。工作组中的农业专家、青州市农机局的工作人员帮着孟祥生分析农业发展形势,给他出主意,想办法,句句都说到了他心里。“以后就是所有把这地逐渐逐渐集合集合,就集合在一个合作社里面,我们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耕种……你放心,收入只会越来越高的。”弥河片区工作指挥部征收工作组一组组长王克敏耐心地和孟祥生解释。

签了协议,选了房,收入能不能供得起楼房成了村民越来越担心的事儿。大到片区规划,小到地里种啥收益大,工作人员为村民送去致富锦囊,给他们吃了定心丸。“这样做,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不能让越搬越穷。头年棚改和土地流转这两项工作同时进行,这样一来村民们的腰包就能鼓起来了。”孟祥山说。

没有了后顾之忧,村民装修起来更起劲了。见到村支书孟祥山,也热情了很多。时不时有人过来向他讨个主意,询问一下装修事宜。

为了村民的这份理解和信任,更是为了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指挥部工作人员觉着,受再大委屈都是值得的。“我们的干部都是一心想着老百姓,即使自己受了委屈,也都是自己默默吞下,始终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高瑞科说。(记者 肖玉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