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你知道“陰曆、陽曆”是怎麼來的嗎?

你知道“陰曆、陽曆”是怎麼來的嗎?

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週期為一“月”;而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谷也”。穀物的成熟週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週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稱為太陽年。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相當於今天的陽曆年,一年12個月,365或366日。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歲三百六十六日”;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即陰曆年,一年12或13個月(有閏月的話),354或384日。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曆,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每年12個月一共354天。但地球繞太陽一週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日,比陰曆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因而陰曆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後改為19年閏7個月。置閏是古代曆法中的大事,涉及到天文等許多方面,有興趣可上網查看,就不多說了。古代指導農事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依照太陽年而設的。當代中國人大多背誦過“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二一,下半年來八二三”,這裡的月,是指如今陽曆的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