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大將真能揮著幾十斤的兵器大戰一整天嗎?

元池喜


還是我來給出正確答案吧,終結此題!很簡單,大將上陣殺敵的時候都是騎著馬的,如果他的兵器很輕的話,人加上鎧甲加上馬的重量,高速衝鋒時加速度,一起算上,衝擊力是非常驚人的,當兵器撞擊到敵人時,武器輕了很容易斷裂,或者長久使用容易變形。第二是力學,舉個例子,1噸的汽車能把人撞飛,人卻不能把1噸的汽車撞飛。也就是說高速衝擊互撞時,哪個重量大,哪個佔優勢。大將的兵器很重,撞擊時只需要把兵器伸出去,一人一馬加上兵器的重量可以輕鬆撞殺敵軍步兵。步兵被擊中肯定會有反彈力,而大將的兵器如果都有100斤,100斤的武器前衝時的自身慣性就可以完全抵消步兵身體的反彈力,這樣大將受到的反彈力會很少。舉個例子,你拿棉花扔玻璃瓶子,棉花被彈飛,因為棉花的重量沒有反彈力大,棉花會被彈飛。而如果你用10斤的石頭扔玻璃瓶子,肯定瓶子被彈飛,因為石頭的重量和加速度產生的力量超過了瓶子的反彈力。那麼這時候瓶子的反彈力會導致石頭往後移動嗎?不會的。同理,當大將拿著100斤的大刀在馬上衝擊,刀鋒衝擊在士兵身上時,只要掌握技巧,加上自身長期訓練,大將受到的衝擊力是極小的,這樣才有體力長時間作戰。有時候大將對敵方大將,都是高質高速,如果兵器碰到兵器,那就是哪邊重哪邊佔便宜了,所以大將的兵器都會考慮到這些原因,不會特別輕,除非長槍一類的靈活型兵器。最後我們來說說體力的問題。由於電視劇和電影上的誤導,讓大家以為古代的大將對大將都是原地不動的互相砍,極其消耗體力,事實上不是這個樣子的。雙方距離很遠,互相沖過去,迎面交接時馬並不會停下來,馬會繼續前衝,大將只有在交接的一瞬間有機會出擊,如果沒有擊中或者決出勝負,那麼大家等於互換了位置,A衝到了B原先的位置,B衝到了A原先的位置,這就叫一個回合。再粗俗一點講,可以把站位大概理解為英語字母“X”,一個人左上衝向右下,另一個人從左下衝到右上,迎面衝鋒,中間交叉的地方就是大將交匯時施展武藝的時候,不管中間怎樣,雙方等於互換了位置。那麼從這裡可以看出,所謂的大戰幾十回合,其實並不是特別累,因為不需要大將一直揮舞兵器,一個回合只需要動一次兵器出擊,也就是說大老遠衝過去,動手揮刀一次,然後把馬收住,再調轉馬頭,準備好,等對方也調轉馬頭準備好,然後再來第二個回合,這個過程通常需要1分鐘以上!你要考慮到,大軍交戰,雙方會有一段距離的,這個距離至少也會有一百米,因為雙方都需要助跑,甚至會有幾百米距離。那麼大將肯定會站在自己人這邊,大將從這邊衝到那邊,然後停止,控制馬匹掉頭,再從那邊衝到這邊,這也就是說揮舞兵器的頻率非常低,1分鐘1次最多了,所以跟大家印象中的100斤不停揮舞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體力好,又武藝相當的,可以大戰幾百回合,不用擔心兵器太重累死了。我甚至猜測,兵器在沒有揮舞的時候,大將都是把兵器巧妙的擔在馬身上的,這樣就更加省力了。所以古代武將格外重視一匹好馬,至於兵器鋒利程度都是其次,畢竟一人一馬一兵器,高速衝鋒時那麼大的衝擊力,隨便一切出去,只要中了,不死也是重傷。趙雲騎著馬的時候可以在長坂坡七進七出,就是因為古代步兵經歷過戰爭都知道步兵擋騎兵是幾乎是沒有勝算的,一般為了保命都是閃開,因為你不閃開,馬上的大將把兵器一伸過來你可能就人頭不保了!有人會問為什麼小兵在閃開的同時不戳武將一槍呢?那麼你應該瞭解下古代一匹好馬的速度,當人騎在馬上的時候,開始跑的時候馬會吃力,速度慢,因為有負擔,但是一旦跑起來,人的體重就增加了馬的慣性,就會產生加速度,越跑越快,大將的好馬都是千里挑一的,並且嚴格訓練,所以加速度衝刺基本都能達到每小時50公里以上。你想想,如果一個人騎著摩托車,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朝你衝過來,車上的人伸出3米的大刀朝你划過來,這個人還是經常這麼砍人的慣犯,技術熟練的很,你敢冒險衝過去捅他一下嗎?而你躲開的一瞬間,這麼快的摩托車早就衝出很遠了。所以在長坂坡的時候曹操下達了不許射箭的命令,趙雲才可以七進七出。另一個細節就是糜夫人把劉禪託付給了趙雲以後就跳井自殺了,為什麼她不坐趙雲的馬一起走呢?因為趙雲的馬已經跑了很久了,體力嚴重下降,這時候再坐兩個成年人一個孩子,肯定跑的更慢,一旦馬跑的慢了,就有很大幾率被步兵捅到,而且趙雲有鎧甲,糜夫人沒鎧甲,步兵肯定優先捅糜夫人,糜夫人肯定無法活著出去,所以糜夫人託付了阿斗以後才投井自殺!跑題了,回到正題!講完了大將在馬上用重兵器的原理,輕了容易折斷或變形,抵消反彈,重了並不太費力,咱們再來講講大將沒有馬的時候重兵器的影響。大將一般至少是千里挑一以上,有些是萬里挑一,一個清朝多少人口?每年也才一個武狀元,那是多少挑一?所以大將的體力是極好的,不是什麼你鄰居二大爺能挑重物不停歇走多少里路,或者路邊挑夫一次可以挑幾百斤能比的,根本不是一個級別!!!古代能挑幾百斤的能人每個縣都有,但是每個縣都能出大將?舉個例子,古代有個魏武卒很出名大家應該都聽過,選拔極其嚴格,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總負重約80餘斤,半天能走一百多里!而且走完還能立刻投入劇烈的作戰!也就是說負重80斤半天走一百多里只是熱身運動。而這樣強悍的魏武卒,一個魏國就能挑出5萬人之多!可見古代人的體質什麼概念?你能想象士兵都能做到這種程度,萬里挑一的大將的要求是怎樣的?所以大將本身的體質就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再從另一個武術角度來講,其實重/長兵器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用胳膊去掄的,而是用腰力去帶動的,一旦帶動起來依靠慣性和走位,速度也是很快的。加上大將每天刻苦練習,名師傳授的武功和技巧,所以效果也是難以想象的。說個題外話,大家聽過潑水不進吧?我認識的一個老人,他說親眼見過我們當地一個人,都說他刀法快,有天他就表演,穿一身白衣,別人衝他潑墨汁,他用刀法護身,墨汁潑完,身上還是白的。具體的招式應該叫“纏頭裹腦”,是一個最普通的刀法招式,在戰場上躲避弓箭用的。所以有些東西練到極致還真的是難以想象的。重點說一下,大將的重兵器其實是極其依賴馬匹的,如果離開了馬匹,就算重兵器玩得再溜都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古代一打仗動不動就是幾小時,一天的,所以就有了另外一個細節——不管多牛逼的大將,重兵器練的多麼出神入化,腰裡都是要再配一把腰刀或者是寶劍的!所以別以為大將有重兵器就一定全程只使用重兵器!!沒有了馬,他們也是會乖乖使用輕兵器來節省體力的!最後說一句,當大將沒有了馬會怎麼樣?關羽走麥城,中了絆馬索,也是隻能say goodbye!好了,還懷疑重兵器的真實性嗎?手打不易,點幾個贊吧,哈哈。下面放圖給大家看看古代重兵器的末端(不算兵器的握把)



床上的關羽


現代比古代生活條件優越太多太多了,導致很多機體的退化,古人真有打虎英雄,而泰森都差點給自己寵物虎殺死要遇到野生虎估計不下三回合也要死!就說最幾代的差距吧,現在男性用肩挑一百斤走一公里有幾個可以,上一輩農村婦女很多挑150斤都可以走上10來公里甚至有200斤的,我老爸現在58歲,他16歲就可以挑200斤山裡走!我聽爺爺輩講以前他們的上一輩有的可以挑400斤,這些都是真實的。現在很多人覺得去健身房扛個200斤做深蹲就很牛逼,人都是逼出來的,生活越來越好,身體也慢慢退化了。再說戰國時期,歷史發現,當時的魏武卒,全身盔甲重大50斤,可以日行要20公里作戰,古人生活條件差,從小就跟天爭生存,那些將軍更是萬里挑一的,大多都是更高大更威猛,當時幾十斤,可能跟我們現在二三十斤差不多,還是可以衝殺很久的。如果有去看考古歷史可以發現以前古人都是很高大威猛的,很多人動不動也是2米左右,只不過戰爭太久了高個死了,矮個子存活了下來,這幾十年不戰爭了,一代比一代高,個子才慢慢恢復起來,人類其實本來就有差多1.80-2.10之間的身高,沒有戰爭往後會慢慢恢復的!


薯片83917327


演義評書中幾十斤幾百斤重的兵器當然是胡扯,實際古代戰場上使用的兵器三四斤重才算是比較正常的。

明代名將戚繼光寫的兵書《練兵實紀》中,記載了不少實際戰場使用的兵器,給大家介紹一些,可以對古代戰場所用兵器的重量有點了解。

(戚繼光兵書中的長槍)

上圖為戰爭中使用的長槍,重三斤。這裡的斤是明代的斤,一斤相當於現在的590克,三斤相當於現在1770克,摺合現在的三斤五兩多。

長槍重大約三斤五兩。

(戚繼光兵書中的大棒)

上圖為戰場中使用的大棒,主要是對付甲冑齊全的對手,作為重武器用來破甲,是戰場上使用的比較重的武器。大棒重三斤八兩,換算成現代單位是2065克,四斤一兩多一點。

四斤多的兵器在古代戰場上已經算比較重的。

(戚繼光兵書中的腰刀)

上圖中的腰刀就更輕了,重一斤十兩,摺合成現代單位是約959克,一斤九兩多。

比較輕便的腰刀只有兩斤左右。

上面所說的兵器都是在實際作戰中的使用的兵器,平時用來作為鍛鍊器械的兵器可能會重得多。明朝後期名將在薩爾滸之戰中殉國的劉綎,就使用重一百二十多斤的鑌鐵刀,能在馬上輪轉如飛。這種兵器顯然是作為鍛鍊器械使用,不可能在實際作戰中用,作用類似於現代健身房的槓鈴之類。


仁勇校尉


確有其事,古代那些勇士用的武器簡直就是逆天。

碰巧,我所在的地方剛好有一位古代武舉人的故居,擺放的那把刀根本不是人類的用品。

長兩米,寬半米,重百斤,而且不是所謂的關公刀,僅僅是一把大刀片。

天啊!難以想象當年的這位武狀元揮舞如此非人類的大刀片是怎樣一個場景。

很多年前的事了,剛好撞見這麼一個問題,沒法上照片,敢保證是我親眼所見。

依照我的想象,應該這樣的用品是平日裡由士兵抬著,上陣時分,這位好漢豪邁喊道:抬我的大刀片來!

跨馬揚刀直撲敵人,頃刻間對手全嚇得抱頭鼠竄,儘量躲開這麼一位喪門星。

呵呵,一家之見,僅供交流。


鴻哥iouyh福小鋪


大家所聽到的說古人可以力大無窮揮舞近百斤武器與敵人大戰,這些都是故事傳說,不是真的。

那為什麼現在有出土一些古代的比較笨重的兵器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一點也不矛盾,因為凡是笨重的兵器,是平時操練學習的。這和練輕功的道理一樣,我們看到很多練習輕功的人,就是要練習身輕如燕,練習騰挪跳躍的輕靈。所以,他們就有一個共同的方法,在小腿綁沙袋或者綁其他什麼有重量的東西。這樣練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卸下來的時候,手腳就更加的利索。

那比如古人練家子的,如練大刀。假如平時練習更為笨重的刀子,不僅是練習增加力氣力道,等在耍重量適當的大刀時,自然也更加遊刃有餘。對不對?

前幾年,電視上看到一個人,穿著一對鐵鞋走路,據說那對鐵鞋一百多斤。那個人經常練習的,他穿起來,就還可以走的動。別人沒穿過的,就走不了了。人家穿著鐵鞋,也只是平時有空閒暇當做運動健身,沒能夠時時走路時時穿的啦。

道理都是一樣的,看到我講的例子和道理,也就明白了。所以,以後不用再糾結古人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大的力氣了啦。


命理師陳一宏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或者武俠小說時,總能看到這樣的情節,兩個威猛的將士手握幾十公斤重的兵器,來回大戰了好幾十個回合,從天亮一直打到天黑,兩個人的戰鬥力仍然在線。

在現實生活中,再有力氣的勇士,手提幾十斤的重物一整天也會累到不行,古代的大將如何做到手持幾十斤重的兵器大戰一整天呢?難道古人的力氣真的比現代人大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事實上,我們在電視劇或者武俠小說中看到的,大將手握幾十公斤武器奮勇殺敵的情節,只是一種藝術渲染的作用,為的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渲染打鬥場面的激烈。

根據相關記載和出土的武器來看,我國古代常用武器是有一定的規格標準的,比如環首刀、槍矛等只有幾斤重,而最重的鐵鐧骨朵也不會超過10斤。這麼看來,古代大將手裡有幾十斤重的兵器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而且大將的作用是協調軍隊打仗的節奏、有序佈置進退攻防,所以大將的兵器起的是防身的作用,輕巧鋒利更重要,笨重的幾十斤兵器,無疑是增加作戰的負擔。

即使古代大將不會揮著幾十斤的兵器大戰一整天,古代人的力氣還是比現代人大得多,大家知道為什麼嗎?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龍帥林vlog


我們在小說個影視劇裡常常看到古代那些將軍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即是驍勇非常,力大無窮。比如:隋唐英雄傳裡的李元霸,宇文成都等。而在古代小說中也就誇張的呈現了不少重量驚人的武器,用來凸顯運用者的力量。像《隋唐英雄傳》中所表的第一條豪傑李元霸,手使兩柄鐵錘,重八百斤,排行第六的伍天錫,手使一柄混金鐺,重二百多斤,這麼的重量按理說也夠重了,但跟李元霸交手,只一個照面他就敗下陣去,幾乎一觸即潰。
據記載唐朝是一斤相當於現在660克左右!


八百斤的鐵錘那就是1000多斤我想即便是舉重世界冠軍也未必能舉起來,而且還拿著相互拼殺想想都太過於誇張。不過畢竟是小說形象那下面舉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將軍他們所拿的武器重量

記記載,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他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宰相,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二代”。秦滅了韓國後,面對國亡家破的殘酷現實,年輕的張良拿出全部家財在東夷招募到一位大力士,並替這個大力士做了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叫他在博浪沙埋伏,伺機行刺秦始皇(《史記·留侯世家》)。秦朝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3克,那武器的重量就相當於今天的60斤。而那大力士揮舞起來得心應手,一掄錘把秦皇的馬車給砸碎,足見那漢子的力氣有多大了。6


再加上古代一切生產幾乎都是靠人力完成,日復一日的人力勞動,體力自然會比現代人強上許多。但是我覺得也不可能揮著動輒幾十上百斤的武器大戰一整天還不感覺吃力,那我是不信的,而且我們所知道的就是在影視劇上看到的並不代表歷史真的存在那麼多力大無窮之人吧!


淺酌433


在小說和評書中,古代武將用的武器那是一個比一個重。孫悟空那一萬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就不提了,畢竟誰都知道那是志怪小說,《水滸傳》中魯智深禪杖六十二斤,《三國演義》中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有八十二斤;而《隋唐演義》裡的李元霸使得金甕破天錘足有八百斤。在影視劇中,各路猛將大多拿個煤氣罐一般的大錘,加上這些年由於電子遊戲的興盛,遊戲角色們也紛紛拿著門板寬的大劍一類的巨大武器作戰,這讓很多人真的以為古代武將也是拿著幾十、上百斤的武器作戰。

但事實上古典小說以及評書中所說的武器重量只是為了戲劇效果而已,膾炙人口的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這些武器甚至在東漢末年根本沒有出現過,而是宋代出現的儀仗器。而魯智深、李元霸甚至只是虛構出來的人物,歷史上根本不存在,更不用說他們用的武器了,很顯然只是說書藝人為了追求戲劇效果而杜撰的。那麼古代的武器到底有多重呢?其實根本不需要去爭論,去猜測,我們直接看看出土的實物就知道了。

上圖為西漢中期金鞘銅柄鐵劍,這把劍全長為66.2釐米,劍護手寬為5.5釐米,金鞘全長為46.5釐米,金鞘最寬處為8.2釐米,整個金鞘重90克,銅柄鐵劍重620克。這個重量別說幾十上百斤,連一斤半都不到,可以說是非常輕了。當然這把劍的長度來說只能算是短劍,可以再看看長劍。

上圖這把劍是一把明代中期的公卿佩劍,劍側全長為96釐米,這個尺寸符合明代所記載的三尺佩劍的形制,實物和古籍記載互相印證,這把劍的淨重僅僅只有800克。也就一斤半多,一般來說劍的重量要比刀輕,可以再看看存世的古刀有多重。

上圖這把刀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李賢夫婦合葬墓中出土的一口完整的連鞘裝環首鐵刀。李賢生前為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他作為一個大將軍,所陪葬的自己心愛的佩刀,可以說應該是實戰刀了。這把環首鐵刀全長94.5釐米,連鞘總重1315克。去掉鞘估計也就兩斤,並沒有幾十斤上百斤那麼誇張。可能會有人覺得窄刃刀比較輕,寬刃刀的話就會重很多,那麼還可以再看一下刃比較寬的刀。

上圖這把刀為清晚期的一把馬到成功銘牛尾大刀,牛尾刀的形制刃比較寬,更適合猛烈劈砍,這把刀的刃長是67.85釐米,柄長十21釐米,整把刀淨重為1048克,也不過只是二斤而已。跟上面的李賢佩刀重量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那麼我們還可以再看看刃更寬的刀。

上圖這把刀是清晚期的一把雞冠頭大刀,這把刀全長是97釐米,它的刃長是65釐米,淨重為1.5千克。是一把雙手大刀,要比單手刀重一些,但也不過三斤而已。如果說刀劍的重量都不夠重,歷史上還有很多重武器長兵器,我國古代的重兵器,最著名的就是鞭、鐧、錘了,可以再看看存世的古代重武器到底有多重。


上面這張圖上的武器是福建博物院館藏的“宋代靖康年間李綱鐧”,上圖這把鐧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鐧實物。這把鐧身呈稜型,鐧身粗細漸往鋒收。一共有四個稜,每稜面寬1.6釐米,近護手處一稜面有嵌金的篆書寫著“靖康元年李綱制”七字。這把鐧全長為96.5釐米,重量來說,連同外面的鞘,總重不過是3600克,如果刨除鞘重的話也就三千克的樣子,六斤的重量要比刀劍重了一倍多,確實可以算上重武器了,也不過只有六斤。如果說鞭鐧外形接近刀劍,那麼著名的大錘可能比較重,我們就可以再看一下我國古代戰錘。

上圖中這樣一手一個跟煤氣罐似的大錘大概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古代戰錘形象。但在現實中的戰錘無論是實物還是古代繪畫雕塑中的形象,其實都不是這個樣子。



上面這張圖上的是一把明代的金瓜錘,重量僅僅不過一千克而已。在所有古代的繪畫、雕塑中,戰錘的大小比例也都與圖上這把戰錘基本一致。並沒有出現過如同煤氣罐一般大的戰錘。而且在清代的《皇朝禮器圖式》裡,也有著詳細的戰錘的制式尺寸重量的標準。《皇朝禮器圖式》記載:“本朝定製:綠營雙錘,鍊鐵為之,左右雙持,通長各一尺九寸,錘圍各六寸,形如瓜稜,重各一斤三兩。柄各長一尺三寸,圍二寸五分,木質髹朱,系藍緌。”記載的重量甚至比這把明代金瓜錘還要輕。其實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就能想明白,如果真有這麼重的大錘,那麼騎在馬上,把大錘揮出去,馬還能保持重心嗎?顯然就算人力氣大,馬也是千挑萬選的神馬能馱的動,錘在一側揮出去,馬都會側翻掉,根本無法保持平衡。


其實很多估計都有專門記載武器的尺寸重量,比如戚繼光就記載了他麾下部隊的武器,其中腰刀長三尺重一斤十兩;長槍長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線槍長九尺重三斤;大棒長七尺重三斤八兩;鉤鐮長八尺五寸重三斤;藤牌徑過一尺五寸重五斤。

所以不管是實物還是記載,古代的制式裝備都沒有幾十斤上百斤的這麼重的武器。但是古代力大的武將會是用的是專門加大號武器嗎?首先目前出土的實物中並沒有重量很重的實戰武器。古籍上記載武器最重的武將應該是明代的劉綎,在《明史·卷247·劉綎傳》中記載: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那麼明代一斤是多重呢?在《中國古代度量衡考》一書中記載,明代一斤約合590g,這樣的話,換算過來劉綎的大刀約合現在市斤141.6斤。這大概相當於直接舉起一個普通成年男性揮舞。這個重量的武器,一般沒鍛鍊過的人就算拎都拎不起來,別說揮舞了。但是這並不是實戰用的大刀,只是明清時期武舉的考試項目罷了。清承明制,根據《乾隆大清會典則例》記載:“三場馬步射後,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試其技勇。弓必開滿,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項內能一二者為合式,全不及者亦不準入三場。”如果清代記錄不夠有說服力的話,那麼明代記載也有,《明史·姜名武傳附王來聘傳》記載:來聘,京師人。崇禎四年,中武會試。時帝銳意重武,舉子運百斤大刀者止來聘及徐彥琦二人。通過這段記錄可以看到舞這種超重的大刀只不過是武舉考試的項目。而且我們還是可以再去看存世的文物。

這種為了展示力量的大刀存世的並不少,但是實物連刃都沒有開,很明顯根本不是拿來實戰的武器,這不過是跟現在的槓鈴類似的作為展示力量的一種訓練器械而已。

而且古人也並非不會吹牛,在明末清初時期的應廷吉著的《青磷屑》一書中,詳細記錄了南明朝廷睢州之變中高傑被害的全過程。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高傑)所用鐵棍重十八斤,詭稱四十斤,每以自隨。”十八斤換算成現在重量大約是10.6千克,這已經是非常重了,我本人也有這麼一根重十千克左右的鐵棍,只能拿來揮舞,而且揮舞個十幾、二十分鐘就沒力氣了。而我本人習武十年,有專門做過現代科學的力量訓練,營養也比古人條件好得多,肉蛋奶管夠,以清代武舉標準來說,三種標準中最低的標準也是可以達到,那麼我不認為這種十千克的鐵棍,能達到最高標準的武狀元就能揮一天。

其實十千克的鐵棍這已經是非常沉重的訂製重武器了,但是高傑卻對外宣稱重四十斤,所以可以看出古人其實也會誇大吹牛。古籍中一些很誇張的記載並不能夠盡信,畢竟古人也是人,不可能做出超出現代職業運動員體能的事情


人渣嘯西風


除了小說演義,你真的見過哪個兵器有幾十斤重嗎?

小說演義中說某某兵器有幾十斤重,是一種文學誇張,為了突出兵器所有者的英武神力。但事實上,任何大將都是肉身凡胎,即便能力過人,也絕不可能超出一定的人體極限。重量在兵器的攻擊力和殺傷力中只是決定因素之一,在合理範圍內,重量更重的兵器自然對敵人的打擊力更大一些。但重量的增加相應就會降低操弄的靈活性,俗話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是強調靈活性的重要,使用起來笨重遲緩的兵器再重也沒用,還沒等到你打擊到對方就已經被對方先下手為強地解決掉了。而且過重的兵器必然會消耗更多的體力,體力一旦不夠,動作就會變形,戰鬥力便下降,也不可能應付持久戰,更別說什麼大戰一整天、殺了多少多少回合。所以兵器的鑄造必須兼顧這兩種因素,保證一定靈活度的前提下合理地加重重量。

至於大戰一整天這種說法,就完全是一種略寫的筆法了。古代沒有照明彈,沒有夜視儀,根本不可能在晚上大戰,最多也就是小股部隊的偷襲或者單個刺客的刺殺,甚至就連近代戰爭也有很多在天黑以後休戰的,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己方的隊伍也需要休息,不間斷作戰是不現實的,所以大戰一整天絕不可能是戰滿24小時。此外,作為將領,大多時候是不需要親自衝鋒陷陣的,更多的是坐鎮指揮,因此大戰一整天不是說就揮舞著大刀長矛地肉搏一整天,而是把整個隊伍的作戰時間都算進去了。就算要親自上陣,也不太可能殺得特別難分難解,雙拳難敵四手,歷史上又不乏犧牲的猛將,而且懂武術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對戰都是很快決出勝負,致命只需一擊,不會像電影裡那樣你來我往好多回合,戰場上更是如此。


徐鵬遠


這是小說家言,常理沒可能。

其實用鼻子想想都能想明白,咱們常練健身的去健身房做一套器械,舉10公斤、15公斤的啞鈴或者20公斤的槓鈴,就算是經常玩器械的老鐵們,您們能玩多長時間?估計連續不斷地動作半個小時,就氣喘吁吁,得停下來歇著了吧?饒是巨石強森或者泰森那種超級壯漢,也沒法一天不停地拿著啞鈴做動作——更何況重型冷兵器的發力要比啞鈴、槓鈴這種健身器械複雜的多,更容易導致肌肉疲勞。如果現代經過科學合理營養與力量訓練、天賦異稟的運動員與格鬥高手都無法做到拿著幾十斤的兵器操練一天,那麼古代營養不足、訓練也不甚系統的戰將基本沒可能做到。

實際上,對古代戰將尤其是掌控數萬人部隊的高級指揮官來說,對於協調、控制能力的要求要遠遠高於對於單兵格鬥能力的要求——古代戰爭都是戰陣戰爭,在通訊基本靠吼、傳令基本靠走的情況下,怎樣有效統轄數萬人馬有序進退、有效攻防,怎樣衝鋒的時候不亂套、撤退的時候不踐踏、駐紮的時候不炸營,是比怎樣舞著大刀、挺著長矛上陣殺敵更重要的問題——當然也有例外,在斜線戰術(也就是古代中國的雁形陣)大行其道的時代,戰將也有可能選擇親自率領一部分衝擊騎兵攻擊敵軍的一翼,以確保一部分部隊戰術的靈活性。譬如亞帝在高加米拉大戰、秦王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都是如此。

但在這種情況下,戰將選擇的主要武器也都以輕便實用、攻擊距離長的原則為主,譬如亞歷山大大帝就和其直屬的夥伴騎兵一樣,隻手持騎槍實施衝鋒,古代中國的戰將則往往手持馬槊實施衝擊,另外還有可能攜帶破甲錐用於擊穿重甲、攜帶戰刀用於近戰防身等等,但是這些主副武器的重量都不重,普遍在幾斤到十幾斤上下——太重的話人的體力受不了,而且使用起來靈活性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