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本土八大工資不如四大?這是你對內資所最大的誤解!

很多財會人將國際四大作為職業目標,但是目前國內的八大會計師事務所發展也非常快,雖然和國際四大仍有些差距,但是這些差距在一點點的縮小。很多人對國際四大可以做到如數家珍,但是對本土八大卻一問三不知,並且存在著嚴重的偏見。

誤解1:內資所不做內控

這個應該是相當大的一個誤解。內資所做內控,而且相當重視內控。以我在的所為例,自行開發的AE審計軟件裡各內控程序嚴格按照審計準則進行,當然,複核力度見仁見智。同時,和重要客戶的溝通中,往往溝通事項大部分是在談內控上哪些缺陷,導致可能出現審計調整。以我去年一個輔導項目為例,110多頁的溝通材料中,100頁談內控,10頁談調整分錄。

但內資所要做內控,還是得客戶本身有做內控的條件和配合才行。有些中小企業,進場一看,各種內控缺失,老闆一言堂,這種就只能直接跳過了,在後面慢慢規範。四大一般不接這種活兒,不存在這種問題。

但比起四大,仍有差距。四大貌似都有自己的專業諮詢公司來做內控這一塊,和財務審計團隊是獨立的。而內資所更多的是財務團隊把內控一起負責了,在審計思路上仍然會偏財務內控一些。

誤解2:內資所不做IT審計

這應該也是一個誤解。各大內資所陸續建立了自己的IT審計團隊,CISA資格的會計師也已經不少。在IT浪潮已經席捲全球的今天,輕視IT就是自掘墳墓。

但內資所在人才儲備這一塊遠遠低於四大。在一次公開競標中,某記稱他們的IT負責人是從平安集團這塊挖過來的總經理還是副總經理來著,這個挖人力度內資所差得遠。

誤解3:內資所比起四大工資低

低級審計員的確有很大差距,可能只有2/3甚至1/2。沒辦法,招不到這麼多211 985的,基層審計員淘汰率高,沒辦法開很高薪水。所以很多剛進所的小朋友會覺得付出收穫不成正比。但內資所勝在薪水提升幅度快,大浪淘沙,工作3-5年還能留下的,到負責項目這一級(內資所叫項目經理,四大一般是SA),到手就差不多了。

四大是死工資加出差補貼,不到合夥人的話,只有較高的死工資,相對八大剛出來工作的小朋友們肯定會覺得四大工資高。內資所普通員工工資低,主要靠提成。那什麼叫提成呢,就是多勞多得。但是四大是硬交個稅的,交完也就沒啥了,以後價格高了工資高了,個稅交起來更加心痛。八大嘛,你懂的,處理方法有很多的,這也是內資所的一個小優勢,稅負相對輕一些。

當然,千萬不要理解成“在內資所前三年收入比四大高”,而是說內資所看項目能力。你能力可以的話,不妨去內資所,可以拿到比四大高的收入。如果能力較為一般,就不如去四大拿高於事務所平均水平的死工資。

幹到四五年左右的四大八大奧迪特們實際工資都差不多,有可能八大的還要高些,因為做的多拿得多,能力越強工資越高。最終到了高級經理和合夥人價格也都差不多,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所以也就是前兩年四大工資高些而已。

四大就像股票裡的指數基金,買指數基金能跑贏大部分人。但是如果你選股很強,不妨買個股,可以跑贏指數。

本土八大工資不如四大?這是你對內資所最大的誤解!

誤解4:內資所活兒少輕鬆

這個絕逼是個天大的誤解。年審時期天天加班到兩點不是沒有,加通宵也不是沒有。記得某年某公司政府主導上市,某市長要求,一週時間現場,一週時間出報告,一週時間出招股說明書,其他問題政府牽頭解決,券商說做不到就換券商,會計師說做不到就換會計師,律師說做不到就換律師。結果幾個中介機構愣是加了兩週通宵,輪流上。

內資所發展有限

我個人會認為四大的小朋友們成長得太慢,這是因為四大的工作方式是流水線式的,往往新入職的小朋友們頭一兩年都一直徘徊在四五個科目中無法自拔,接觸不到其他科目,報表。

而八大的小朋友們基本兩年就做過了所有科目,三年就要可以帶隊了,所以不得不說成長的要快的多。這也跟事務所的風格,管理方式有關,作為我們是無法改變的。

對於未來的發展,我還是比較樂觀的。現在競標也不是價低者得了,太低或者太高都會被認為有問題直接出局。收費起來了,內資所有更多施展拳腳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