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呂劇中的聊齋戲,您瞭解多少?

呂劇中的聊齋戲,您瞭解多少?

“一部《聊齋》半部狐,蒲公著意著奇書,浮白載筆寫荒誕,孤憤卻作笑談出……“

蒲松齡生於1640年,卒於1715年,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他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蒲松齡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創作出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集志怪傳奇小說之大成,使短篇小說的藝術水平達到空前高度,同李杜詩,《紅樓夢》等構成中國文學史上綿延不斷的高峰。郭沫若曾這樣評價《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聊齋志異》堪稱一座取之不竭的藝術寶庫,歷史上改編自這部鉅著的戲曲劇目不計其數。在呂劇的百年曆史中,《聊齋志異》助力這個年輕的劇種享譽戲曲百花園。其中的巔峰之作要數1962年誕生的呂劇《姊妹易嫁》,客觀地講,這部經典劇目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生命力遠超呂劇的成名作《李二嫂改嫁》。這出戏一經問世,曾先後被80多個劇種移植,這在中國戲曲史上簡直就是一個傳奇!

呂劇中的聊齋戲,您瞭解多少?

《聊齋志異》成就了呂劇《姊妹易嫁》、《牆頭記》這樣的不朽經典。文革後至80年代中期是戲曲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戲曲人從《聊齋志異》中源源不斷地汲取養分。呂劇《嬰翠》、《公孫九娘》、《胭脂》、《牡丹仙子》、《還魂記》的不斷問世掀起了呂劇界聊齋劇目創作的一個小高峰。這一時期,省市縣各級呂劇團究竟創作和上演了多少聊齋劇目,現在已經很難統計,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保守估計至少有十幾出之多。

呂劇中的聊齋劇目有的是移植改編,但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原創,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80年代初期,山東省呂劇院創作的《嬰翠》轟動一時,這出戏捧紅了當時的青年新秀鄧淑麗。1984年,棲霞市呂劇團創作演出的《公孫九娘》唱詞雅緻,文武並重,音樂唱腔透著濃濃的呂劇味兒,據該劇主演、呂劇名家範雅倫回憶,這出戏曾在棲霞巡迴演出了整整一年,頗受歡迎。吉林省柳河縣呂劇團演出的《還魂記》大膽引進了輕音樂等現代元素,引起了同行和戲迷的廣泛關注。

呂劇中的聊齋戲,您瞭解多少?

胡麗萍飾演嬰翠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呂劇聊齋劇目的創作逐漸處於停滯,反觀其他劇種,豫劇《畫皮》、越劇《畫皮》、川劇《聶小倩與寧採臣》、越劇《倩女幽魂》、評劇《庚娘》,同行們用戲曲演繹聊齋故事的努力從未停止,而他們借力經典弘揚戲曲的嘗試也從未被辜負。

呂劇中的聊齋戲,您瞭解多少?

五音戲《雲翠仙》

近些年,五音戲掀起了聊齋劇目創作的高潮,先後推出了《雲翠仙》、《紫鳳》等一系列精品聊齋戲。《雲翠仙》清新淡雅,別具一格,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幾度進京,獲獎無數,小劇種唱出了大氣象。《紫鳳》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扶持,曾一度在全省巡演,值得一提的是,該劇有明星版和青春版兩套演員陣容,在保證藝術質量的同時,為後備人才的培養搭建了平臺。

呂劇中的聊齋戲,您瞭解多少?

五音戲《雲翠仙》

蒲松齡先生的家鄉淄川是呂劇的流行地域。呂劇不似越劇、錫劇等江南劇種那般似水柔情,更不像梆子劇種那樣剛烈血性,而是在溫婉平和中透著質樸,她最能代表山東人的性格,應該說呂劇演繹聊齋故事有著先天的優勢。

呂劇劇目的創作和傳唱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我們的劇種不光只有道不完的家長裡短和理不清的婆婆媽媽,呂劇舞臺上不應該只有萬年不變的《借年》、《小姑賢》、《喝面葉》、《牆頭記》……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觀眾的審美也越來越多元,呂劇人必須要在變與不變之間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有些話題和價值觀是跨越時空、永不過時的,比如《聊齋志異》裡溫情脈脈的人狐情緣,比如奇聞異事所折射出的善與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