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2018年上海書展,十本值得關注的社科人文圖書

以前,在上海人口中,上海書展不叫“書展”,而叫“書市”。“上海書展的特點,那是聞名全國的,就是它真的賣書。”2018年上海書展開幕前,香港嶺南大學教授許子東如是說。今年,又有500多家出版社參加上海書展,把新書放到書展亮相,僅中國出版集團一家,就帶來了8000種新書。

在參展的海量圖書中,我們推薦了25本,入選的全部是本年度新出的書,分為商業財經和社科人文兩大類。其中,美國人類學家何柔宛在華爾街“臥底”一年半,挖出金融機構的內幕;耶魯大學教授加里•史密斯教人們識別統計數據中的陷阱,讓大數據開口“說真話”;楊先讓和他的同事們花了4年時間,走了黃河流域的8個省份,詳盡記錄了歷史悠久卻可能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繁花》之後,金宇澄又開始回望他紮根農村的年少歲月,寫出動人的非虛構作品《碗》……

每年的書展,都與風雨或驕陽相遇。這時候,徜徉書海,不失為尋找安寧與清涼的方式。

2018年上海书展,十本值得关注的社科人文图书

《日俄戰爭》

[[日]和田春樹 著

三聯書店 2018年1月版

日俄戰爭是東北亞乃至世界近現代史上非常關鍵的歷史事件,也是其後日、俄、韓、中各自歷史發展或隱或顯的轉折點。以往日本的主流說法認為,這是為了抵抗俄國對遠東地區的入侵而不得不為的一場戰爭;日本代表亞洲黃種人打敗了入侵的白人帝國,是一場正義的、主導未來的戰爭,等等。

日本著名俄蘇和朝鮮問題專家和田春樹的這部力作,是首次在全面調查日本、俄羅斯、韓國資料的基礎之上所做的研究,從起源和開戰兩個維度全新論述了日俄戰爭為何發生,又是如何開始。本書出版後引起很大反響,2013年獲東北亞出版人獎——坡州圖書獎。

和田的觀點是,戰爭乃因日本想統治朝鮮的慾望所引發,並通過入侵朝鮮而肇始。日俄戰爭始於朝鮮戰爭,最終發展為日本與俄羅斯之間在中國東北的決戰。這一觀點有力地反駁了日本人一個世紀以來對這場戰爭的錯誤認識,誠如作者所言:“當日本獲得戰爭勝利,吞併朝鮮後,亞洲人民才發現,日本是另外一個帝國主義國家。”

2018年上海书展,十本值得关注的社科人文图书

《發現東亞》

宋念申 著

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版

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中國”和“東亞”概念是很晚近的產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漸定型,後者只是在近130年來才為人熟知。亞歐大陸明明是一個地理板塊,卻硬生生地分成了“歐洲”和“亞洲”,“亞洲”(Asia)即亞細亞,意思是東方,這本身就帶著歐洲的視角。16世紀傳教士帶來了“亞細亞”這個詞,而東亞人逐漸接受這個身份標籤,卻是從1885年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的時代才開始的。

本書就是書寫16世紀以來東亞變遷、動盪、碰撞、發展、互相塑造的歷史。作者是芝加哥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教於美國馬里蘭大學。他以全球性、連續性的眼光,探討了從16世紀以來的現代世界史是如何在東亞這片土地上展開的。朝鮮半島70多年的南北對抗、中日朝韓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其實都是東亞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遺產”。

2018年上海书展,十本值得关注的社科人文图书

《黃河十四走——黃河民藝考察記》

楊先讓、楊陽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版

民間藝術是一個龐大的造型世界,與百姓共存了數千年。本書用文字和圖片對黃河流域的民間藝術做了詳盡的記錄。作者楊先讓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美術系的創建者,他是徐悲鴻的學生、徐冰的老師。1986~1989年間,他率領考察隊14次深入黃河流域,考察當地的民間藝術種類、藝術風格、民間藝人、節慶習俗等。他們的足跡遍及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8個省份,總共積累了近千張圖片資料,20多萬字文字記錄,匯成此書。這本書不僅詳述了諸如安塞腰鼓、漢畫像石、木版年畫、剪紙、農民畫、石刻、泥塑等民間技藝,還分析了其藝術風格以及當時的優秀民間藝人。

如陳丹青所說,這本書“是90年代,也是此前半個世紀中國最為周正而用心的民間藝術圖文集,其內容和體裁,介於田野調查、文本分類、歷史綜述、美學闡發之間”。

2018年上海书展,十本值得关注的社科人文图书

《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

張新穎 著

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2月版

2014年,復旦大學教授張新穎出版了《沈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四年後,它的“前傳”《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出版,至此國內迄今為止關於沈從文的傳記中,最權威的兩部著作終於完成。

張新穎通過大量引述沈從文留下的文字,包括散文、小說、書信、題記、文學評論等,以及同代的胡適、朱自清、施蟄存等人的回憶與評述,抽絲剝繭,穿針引線,編織起了他從1902年到1948年的生活片段、思想細節,同時也透視了自晚清至民國末年的巨大時代變遷。兩本書結合起來讀,可以更加深入地瞭解沈從文“不折不從”“赤子其人”的一生。

2018年上海书展,十本值得关注的社科人文图书

《明治天皇:1852-1912》

[美]唐納德•基恩 著

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2018年7月版

1867~1912年,日本從落後封閉的封建國家,一躍成為君主立憲制的現代大國。歐美數百年間的變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餘年中急速上演;明治維新、西南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日俄戰爭……諸多重大歷史事件起伏跌宕;後世日本的命運,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天皇本人卻隱身於各個事件和人物背後,難見蹤跡。這個改變了世界歷史走向的帝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基恩依照《明治天皇紀》和當時政治家回憶錄等日本史料,以及歐美使者的見聞、俄國的史料等,為明治天皇描繪了一幅難得的生動肖像,當然同時也是日本在這段關鍵時期飛速發展的弘大畫卷。正如《華盛頓郵報》的評論所說,“這是在所有語言中,有關日本天皇的第一份可靠和完整的傳記”。

2018年上海书展,十本值得关注的社科人文图书

《碗》

金宇澄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18年8月版

《繁花》大紅大紫好幾年了,金宇澄這回終於出了新作。這是他繼《回望》之後的又一部非虛構寫作。隨著當年的知青們紛紛退休,他們之間的聚會也逐漸頻繁,每次相聚,總不免回望青春歲月。30年前死在東北農場一口井裡的小英,在臨死前秘密生下一個女嬰。如今,這個女嬰已是而立之年,她也參加了父輩們的聚會,並跟隨母親當年的同學回到插隊的農場。隨著大部隊故地重遊,一幕幕故事就此展開,穿插著歷史記憶與現實經歷。在現實的映襯下,當年的一切又都變得支離破碎。

作者以一個紀錄片製作者的角度觀察和寫作這一切,有意將自己隔離出去,讓這個故事顯得陌生,又貫穿著複雜的情緒。

2018年上海书展,十本值得关注的社科人文图书

《俾斯麥》

[德]克里斯托弗•諾恩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8月版

近代德國最受爭議的政治人物,毫無疑問是俾斯麥。關於這位“鐵血宰相”,同時代的人就有很多相左的評價。而俾斯麥本人顯然也預料到了後世的爭議,他曾經這樣說過:“歷史學家們大概也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

克里斯托弗•諾恩的《俾斯麥》是一本以全新角度重新審視這位矛盾人物的作品。按照俾斯麥傳記作者的傳統做法,他通常只被作為德意志民族主義興起的中心來考量。然而,由於史學潮流的變遷,這種傳統如今從根本上受到了質疑。“俾斯麥首先是普魯士的,然後才是德國的,除此之外也是歐洲的。”本書作者正是從這個角度去寫俾斯麥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部從歐洲角度書寫的俾斯麥傳記,包含了更為廣闊的可能性。此外,在此視角下,各個政治角色也擁有了更廣闊的舞臺來施展他們的才華。

2018年上海书展,十本值得关注的社科人文图书

《物色:金瓶梅讀“物”記》

揚之水 著

中華書局2018年4月版

讀過《金瓶梅》小說的人,都會被裡面充滿生機的市井生活所感染,尤其是西門慶的一眾妻妾,作者不吝筆墨對她們的衣著打扮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遺憾的是,由於相隔年代久遠,《金瓶梅》中出現的名物對讀者來說已經十分模糊,也會影響對小說的進一步理解。

揚之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長期從事考古和名物研究,此前就著有《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詩經名物新證》《終朝採藍——古名物尋微》等。在《物色》中,揚之水著力探討《金瓶梅》小說中的金銀首飾及床、盒具、酒器等的由來,它們在小說中的用途,並配以大量精美的出土考古文物照片,重現了明代後期奢華而精緻的生活片段。

2018年上海书展,十本值得关注的社科人文图书

《法國大革命前夕的輿論與謠言》

[法]阿萊特•法爾熱 著

文匯出版社2018年2月版

威尼斯“水怪”的嚎叫,幾經流傳成了土耳其人率領80萬大軍、乘坐200艘帆船,意圖攻打威尼斯;法國國王宣佈一個活了100歲、名叫勒帕普的士兵的死訊後,發酵演變成教皇暴斃的傳言……法國大革命前夕,巴黎街頭巷尾充斥著流言蜚語,各個階層的人都熱衷傳播,又被裹挾其中。

法國著名史學家阿萊特•法爾熱注意到這個現象後,通過研究當時的日記、警察報告、手抄新聞、回憶錄和巴士底獄檔案,發現18世紀後半葉,巴黎公眾已經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對他們的城市所發生的事情表達明確的意見,而政府一方面認為民眾不夠成熟、衝動或無知,另一方面通過密探系統對民眾輿論進行嚴密的監控。在巴士底獄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眾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思想變化,進而從崇拜國王轉為處死國王?這種精神變化又是如何發生發展,直至深入人心?通過這本視角獨特的法國大革命“前傳”,大革命中的各種疑惑將會得到解答。

2018年上海书展,十本值得关注的社科人文图书

《唐詩求是》

陳尚君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版

多年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陳尚君一直在重編《全唐詩》,相關工作目前已進入尾聲。本書便是他這項大工程的一個副產品。

書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作者展示了他在重編《全唐詩》過程中所發現的種種的問題,以及唐詩在流傳中的紛歧,堪稱趣味十足的“文學考古”。比如“姑蘇城外寒山寺”,現在一般認為出自《楓橋夜泊》,但該詩最早記錄的《中興間氣集》之武進費氏影宋本,題目是《夜宿松江》;李白《靜夜思》詩中兩次出現的“明月”,其實是明代文學家李攀龍所改;陳子昂名作《登幽州臺歌》,標題則是明代楊慎所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