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犯了一个大忌:在天下未定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处理好自己和儿子们之间的关系。

安禄山本身很胖,起兵的时候身体已经出问题了,等侥幸的攻入了长安之后,已经渐渐的双目失明,身体到处生疮,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已经是糖尿病晚期的症状了。

这个时候,对于安禄山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安禄山的权威是建立在个人而非皇权神圣性的基础上,安禄山手下的大将可以服安禄山,但是如果安禄山死后,还能不能服安禄山的儿子就很难说了。

但是安禄山居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因为病困而更加的狂躁,动不动就殴打处罚身边的仆役和大臣,更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晋王安庆绪当作储君来培养,反而还威胁不传位给他。

于是,大臣严庄、仆役李猪儿就在一天夜里突入安禄山营帐,一刀杀了安禄山,埋在床下,然后立安庆绪为皇帝。

这对安禄山叛军的影响是巨大的,叛军的二号人物史思明就因为安庆绪杀父,所以自立为燕王,根本不听安庆绪调遣。后来果然,史思明趁着给安庆绪解围,直接杀掉了安庆绪。

但是史思明也没有高明到哪里去。史思明拿走了安庆绪的皇位,自封为大燕皇帝,封自己的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史朝兴为太子。但是史思明为人同样很暴虐,史朝义战败,差点就直接将其军法从事了;还扬言:“等攻克了陕州,一定要杀了怀王。”

这这让史朝义完全没有了退路,整天忧心忡忡。结果史朝义被手下的军将骆悦、蔡文景挟裹造反,直接兵变擒住了史思明勒死。史思明临死前还在说:“这样杀我太早了,不如能拿下长安再说。”

可惜,他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第一代叛军领袖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死亡,叛军其他的军头都是和史思明平辈论交的老将,史朝义完全没有任何能力号令他们,结果众叛亲离,最终自杀身亡。这也意味着七年安史之乱的终结。

归根结底,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因为太过暴虐,对身边人,尤其是自己的儿子都动辄以生死相威逼,结果让自己的儿子走投无路,只能铤而走险弑父。


经史通义


安史之乱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终结的方式居然是如此的离奇和统一,不得不让人惊讶。安禄山史思明这对造反兄弟,居然都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里,不得不说是天道有常,报应不爽。




安禄山与史思明本来都是北部边疆一带的混混,俩人关系很好。由于安禄山是胡人,精通各种少数民族语言,曾经当过边境贸易的翻译,但干的很不好,日子过不下去,就当上了偷羊贼,当小偷被捉,安禄山靠着随机应变的勇敢向当地军政长官表示自己愿意为唐军做事,于是便被留了一命,加入了唐军。

安禄山进入军队之后,由于他机灵奸诈,精通胡语,打仗也勇猛,所以升迁的很快。可是有一次他因为犯错在东京洛阳被审判,唐朝名相张九龄当时就觉得这个人有反叛之相,强烈要求杀他,结果却没杀成,反倒被唐玄宗注意到。于是安禄山从此搭上了唐玄宗这条线。

由于安禄山溜须拍马的本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又经常做出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所以很受唐玄宗喜爱。安禄山是个大胖子,史书记载“晚年愈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六十斤”,可是就这样的安禄山,在玄宗面前跳“胡旋舞”的时候,居然能跳的“疾如风焉”,可见他的手段了。




由于安禄山累年受唐玄宗宠爱,所以玄宗不断给他加官进爵,甚至一个人领了三个镇的节度使,掌握了唐朝一半的军队。实力足够以后,安禄山不再伪装,悍然发动了叛乱,就像白居易说的:“渔阳鼙鼓动地来”。

关于安史之乱的种种战争过程,在此不多赘述,反正就是安禄山击败了唐朝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攻克了南北两京,在洛阳登基称大燕皇帝,声势滔天。

重点说说他为什被自己的儿子杀掉。

安禄山晚年,叛军的战况陷入泥潭,进展缓慢甚至还陷入了被动,安禄山急火攻心,加之身体过于肥胖(可能压迫了视神经),瞎了。

安禄山本来就是残暴凶狠之人,加上双目失明,战局不利,更加残忍嗜杀。左右的宫女太监经常被责打甚至杀掉,甚至对待大臣都如此,心腹之臣严庄也经常被打,所以一段时间下来,安禄山搞的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安禄山唯一可靠的人——儿子,也被他得罪到底。安禄山的次子(事实上的长子)安庆绪,本来应该立为太子,安禄山却犯了历代帝王的大忌——废长立幼,偏爱小儿子,于是安庆绪对安禄山极为不满。

儿子,大臣,宫女太监都不满,连安禄山最贴身的太监李猪儿都对安禄山恨之入骨,被杀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安庆绪组织了一批人进入安禄山的寝宫,没有任何一个宫廷护卫阻拦。他们拿刀捅开了安禄山肥胖的肚子,安禄山到死都没想到是谁杀的自己,死前大呼一声:“必家贼也!”。


而史思明的情况,和安禄山差不多。

史思明跟安禄山费了同样的错误,废长立幼。史思明坑死了安庆绪以后当上了“燕朝”皇帝,却并没有打算把位置传给长子史朝义,而是打算传给小儿子。史思明作为一个父亲,经常找儿子史朝义的茬,还屡屡威胁要杀掉史朝义,搞的史朝义是坐立难安。


对待儿子都如此,对待手下就更不必说了。史思明对待部将极为苛刻,动辄责打杀掉,搞的将领们表面不敢说什么,内心早已离心离德。反倒是对待谦和恭俭的史朝义很有好感。

有一次,史思明给史朝义下令,让他在一天之内完成一座堡垒的修筑。这个任务很困难,但史朝义恐惧史思明的淫威,还是艰难的带着人干完了。可是就这样,史思明还是不满,骑马绕城一圈以后说:等打完这仗,一定杀了你!(指史朝义)。

史朝义极为恐惧,部将们也都听在心里。当晚史思明下榻的地方离史朝义的军营只有几十里路。部将们哭着来找史朝义说:“怀王(史朝义的爵位),皇上一定会杀了你,到时候我们也活不成,与其坐等被杀,不如主动出击,大事今天必须定下,否则我们就投降唐朝去了!”。史朝义想起往日种种,终于下定决心,带领三百亲兵只本史思明住所而去。史思明逃跑不成,被活捉,几天后被勒死,死在了自己的亲儿子手里。

安禄山史思明,他们受唐玄宗的重赏,唐玄宗极为信任他们,他们却背叛了唐朝。这二人终于也被自己的儿子背叛,真真天理报应,丝毫不爽。


小约翰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安禄山造反这件事,性质是很恶劣的。

(安禄山画像)

其一,他是一个臣子,却悍然造反。在皇权社会里,皇权高于一切。大臣们都要恪守做臣子的礼仪,忠心事主,绝不能起贰臣之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整个社会都是按照这样的礼仪规范来设定的。从古至今,臣子造反的这件事,其实是很少的。

其二,安禄山是在太平年代造反。在太平年代发动农民起义是有的,但是这种守边将军造反的,基本上没有。就算是在动乱年代,将军也不可能随便就造反,何况是在太平年代。

其三,安禄山是纯粹为了当皇帝造反。在一些乱世,每一个造反的将军,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别的不说,咱们就拿五代来说。李嗣源为什么造反?他是被士兵们强迫的。郭威为什么造反?皇帝把他全家人都杀光了。

(史思明画像)

在古代社会,一个人即便具备了当皇帝的资格,也不能说当就当。汉朝的皇位转移到曹魏家,都是经过了曹操曹丕两代人,后来还是汉献帝连续四次提出禅让,曹丕才接受的。

其四,安禄山是依靠欺骗造反的。他通过装憨卖乖,极力表达忠心,取得唐玄宗的信任,把兵权放心心地交给他,然后他就造反。这样做,显得他的品德极为恶劣。

安禄山这样做,除了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外,还有就是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严重触碰了民族的道德底线,把私欲、贪婪、无耻、欺骗这种人性恶的东西,堂而皇之摆到台面上。整个大唐中后期出现的藩镇割剧、朋党之争、宦官专政诸多祸事,可以说,都是由安禄山造反开始的。

而对安禄山个人的影响,就是他的儿子安庆绪也跟着造反,要了他的命。

安庆绪本来是安禄山立好的太子,但是后来安禄山有了一个宠妃,这个宠妃给安禄山生了一个儿子叫安庆恩。安禄山特别喜欢安庆恩,这引起了安庆绪的不安。安庆绪的这种不安,也是很正常的。只要皇帝的儿子多,都会引起储位的争夺,被立为太子的那个人都会很不安。但是,像安庆绪这样,直接采用暴力手段,把他爹杀掉的,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

(安禄山史思明剧照)

谁给了安庆绪这个胆量?不是别人,就是安禄山本人。

史思明也是被他的儿子史朝义给杀掉的。

史思明最大的特点就是暴虐。走一路,杀一路。别的诸侯杀人,往往是仇杀,是跳不出冤冤相报的怪圈,是逼不得已而杀。史思明杀人,完全是放纵丑恶的欲望,反人伦,反道德。

他这种反人伦反道德的嗜杀,不但用在别人身上,同时也用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因为对儿子不满,就多次威胁要杀自己的儿子。最后史朝义怕了,跟着他爹学,先下手为强,把史思明给干掉。

从这个角度来说,安禄山是被他自己杀死的,史思明也是被他自己杀死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安禄山这个人的形象,我们在电影电视中见得多了,《唐明皇》《杨贵妃》《大唐歌飞》《大唐荣耀》这些电影里的安禄山,一律胖乎乎,在杨贵妃面前装疯卖傻,恰似一活宝。

不过,历史上的安禄山,却并非只会卖萌,他是给唐朝掀起滔天巨浪的军阀,是把盛唐弄成衰唐的罪魁祸首,这个人有能耐,也凶残,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一代枭雄,最后却让儿子给杀了。

安禄山很胖,他胖到什么程度?穿裤子,要三个人帮忙抬起肚子才能穿上去,足有数百斤吧?因为太胖,长期卧床,一身长满了毒疮,后来眼睛也瞎了。多病缠身,他脾气特丑,动不动就给身边人大刑侍候,对大臣鞭抽棍打是常有的事。他的儿子安庆绪想早继位,他的谋臣严庄和身边的太监李猪儿经常被安禄山处罚,担心哪天安禄山会杀了他们。于是,这三个想安禄山快点死的人一合计,就准备动手了。一天,安庆绪在安禄山帐外观风,严庄和李猪儿持刀进去,一个大胖子,又是瞎子,几刀就被结果了。

说到史思明和史朝义这对父子冤家,我想起一件趣事,这件事可以看出打打杀杀之外,史思明和他的儿子最初还是蛮有感情的。

在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废了之后,史思明建立了燕国,自立为大燕皇帝,随即率军西征,一路打到洛阳。当时,正值樱桃熟了,洛阳的樱桃是很有名的,有所谓“洛阳樱桃甲天下”之说,战事不紧张的时候,史思明就和手下那些将领们一起,喝酒、嬉闹、玩乐,还有吃樱桃。当然,这么好的东西自然要与最爱的人分享。

于是,史思明想到了最亲爱的儿子史朝义,就安排人,800里加急,赶快将一篮新鲜的樱桃送往燕京。当时,史朝义被封怀王,燕京留守的,除儿子外,还有宰相周贽,儿子是宝贝,宰相就是内当家,后勤都得靠他了。所以,他既要眷顾儿子,又要安抚宰相,便在装樱桃的篮子里放了一首自己亲自写的《樱桃诗》:“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虽然是个打油诗,但他对儿子的那份情意,却尽在这诗里表露无遗了。

别看他对儿子那般好,史思明却是叛军中最残忍的人,每次攻下一个城池,史思明都会杀光年老体弱的男人,纵容部下奸淫所有的女人,魏州一战,他曾一天内杀死3万人,血流成河,残暴无比。后来,史思明进攻陕州失利,退守永宁,命儿子史朝义率军筑三角城,结果延误了一天工期,史思明扬言要杀了儿子。史朝义知道父亲的残暴,平时就杀人如草芥,说杀儿子就完全有可能杀儿子,史朝义大惧,在部下骆悦等人的鼓动下,最后默许骆悦将自己的老子给杀死了,史朝义就这样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史思明。

其实,比照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的都是儿子和部下合谋杀死的,其结局何其相似。然而,害死他们的,并不是他们的儿子和部下,而是可怕的权欲,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他们反叛了皇帝,杀伐无度,残忍无比,到最后,儿子也因为权力用相同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帝国的脸谱


这件事的情况是这样的,安庆绪暗杀了亲爹安禄山,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而史朝义又反手杀了老爹史思明。

这在当时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场动乱也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当然,这样的事件并非什么遭天谴、天佑大唐或上苍有眼这种迷信说法。从历史的潮流来看,我们都会感觉到这件事是迟早要发生的。

其原因无他,血脉相残和株连杀戮获得的权利就是封建政治制度下的专属弊端,只是在胡人按草原模式组织统治的方法,这内部相煎来的更快更狠罢了。尤其是前几代原生态的胡人统治者,父子之间以下克上是转瞬之间的事。

(史思明)

因此说胡人无百年的国运,胡人性禽兽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他们都没有看到胡人国运兴亡的关键。按照草原法则而兴起的胡化政权,若不能有效的制衡权利,统治者一味信奉优胜略汰、适者生存的统治法则,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必然会兴盛若大江奔腾、衰弱如孤夜流星。用草原法则来调和原生态的草原部落是挺好,可是用这样的方法来管理国家却是糟糕透顶。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下场都这么凄惨,主要还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是所有原生态胡人统治者身上的缩影。

  • 其一,安禄山史思明绝对是原生态胡人,骨子里信奉的就是草原法则:

安禄山,北方胡人,并且还是胡人中的混血儿,尽管他受到过汉文化的熏陶,但他的骨子里还是用管理草原的思路来治理国家。草原上那种优胜略汰、适者生存的方法来管理国家和协调父子关系,就是作死。

  • 其二,安禄山史思明没有任何的政治天赋:

胡化河北地,天天招收蛮子雇佣军。当个河北军地军头还凑合,但到了河南关中,哪个汉人会跟你手下这一群蛮子干?从这点来看,安禄山就算有反心,手段策略也不够高级。

率兵杀戮洛阳长安,乱兵所到之处士子跑路、民夫遭殃,这摆明就是来烧杀抢掠的。不收纳河洛关中民心,搞得自己后院起火,民怨载道。这不就是证明了安、史二人还是按草原那套规则来做事,吃爽了就杀,杀爽了再吃,怎么舒服怎么来。

  • 其三,也是最为致命的一点,父子君臣关系的决裂:

当时的唐朝廷还有一定的势力之时,他们还有心情同室操戈,造反是要株连九族的,他们不同心协力的追杀唐朝的后裔,却在这时候玩废太子。

并且这个太子军伍出身,心思阴险狡诈手里还有一定人脉,弄掉这样的人本就不易,可他们还当着太子的面表示要废太子。所以说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人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这儿子不杀你们都不好意思。

  • 其四,安史二人有胡人军旅生活带来的弊病:

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每个军人都会有点脾气,更何况古代的军用没有娱乐活动,让这些人平常生活很是压抑。除了美女美酒、名马宝剑外,只有杀戮才能刺激他们的神经,所以每个士兵、将领都会变得任性专制的暴脾气。

边疆战场的战火硝烟也摧垮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安禄山非常的肥胖,晚年由于身胖而目盲,心火极盛,动不动就暴躁 。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狂躁的性格、彪悍凶残的脾气,再加上一个同样脾气不好且对他不怀好意的儿子。

因此,他的死是命中注定,并非上苍有眼,天道循环。


大国布衣


安史之乱中确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想象:在7年加2个月的叛乱中,叛军出现了四个首领,先是安禄山在范阳矫诏起兵,一年之后,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又过了两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又过了两年,史朝义杀死了史思明;再过两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落下了帷幕。

与叛军无休止的内乱略有不同,唐廷这边虽然换了三个皇帝,但只有第一次的马嵬兵变之后,唐肃宗僭越称帝,之后的唐代宗是合法继位。那么,为何安庆绪和史朝义都选择弑父自立呢?

安禄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长子安庆宗和次子安庆绪是安禄山原配所生,是正儿八经的嫡子。安庆宗一直留在京城并娶了唐朝宗室女,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身边正是带着宠爱的次子安庆绪,起兵后,唐玄宗处死了安庆宗,安庆绪实际上就是未来的继承人。

说起来,安庆绪虽然善骑射,很得安禄山的宠爱,但是比较懦弱,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这样的一个人,你让他弑父,尤其是安禄山这种有战功的三镇节度使,打死安庆绪他也不敢,但是架不住别人的谋划,谋划此事的正是安禄山的谋臣严庄和贴身太监李猪儿。这两个人都曾被安禄山虐待。

李猪儿十来岁就离开契丹部落跟随在安禄山身边,当时安禄山亲自操刀阉割了猪儿,猪儿疼了整整一天,差点死去,自此以后,猪儿就成了安禄山的贴身太监,伺候他的饮食起居,也承受安禄山的怒火。我们都知道,安禄山是一个胖子,三百多斤,穿衣服都费事,而且身上长疮,起兵后,眼睛更是渐渐看不见了,身上布满毒疮,这让安禄山的脾气更加的可怕,动不动就对下属非打即骂,即便是心腹谋士也不例外,严庄就是其中一些,不同的是,严庄不想忍了,于是开始谋划杀死安禄山扶立安庆绪。

757年春节,严庄和猪儿就进了安禄山的卧室,而安庆绪在外面等着结果。他们杀死了安禄山,就地挖了一个大坑,然后用毯子把安禄山的尸体一裹,就这么潦草的埋了。随后安庆绪继位。只是安庆绪实在上不了台面,所以他总是躲着,让严庄来处理政务。

而原先只是安禄山的部下兼老乡史思明渐渐不服安庆绪,逐渐有了异心,即便安庆绪调兵,他也不肯出兵,反而逐渐占有了范阳。后来安庆绪被郭子仪和李光弼他们围困在邺城,不得不求救于史思明,许诺将皇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这才出兵救援安庆绪,并在唐军撤兵后杀死了安庆绪,理由就是:“尔为人子,杀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吾为太上皇讨贼。"

如此的正义凛然,又是如此的冠冕堂皇。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两年后,他的长子史朝义也把他给杀死了。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嫡长子一般都是未来的继承人,但史思明并不怎么喜欢这个长子,反而更喜欢幼子史朝清,并希望史朝清能继承他的事业。而且史朝义和史思明的性格反差比较大,史思明严酷少恩,而史朝义比较忠厚谦逊。

所以史思明总用严苛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儿子,只要史朝义打了败仗,史思明就会说:“史朝义终究不能成就我的大业。”,后来史朝义奉命修筑城堡储存粮食,史思明让他一天完成,结果史思明来检查是否完工时,史朝义还没有抹泥,史思明随即大骂,并说:“等攻下了陕州,迟早要把史朝义杀死”。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史朝义越来越恐惧。史朝义的部下也感觉到了危机。

761年,史思明驻扎在鹿桥驿,骆悦等劝说史朝义举事废掉史思明自立。他们集结了三百士兵,围住了驿站,闯进史思明的卧室,当时史思明正好去上厕所,察觉事态不对,就跳墙出去,骑马就跑,结果还是被射落马下。后来史朝义又把史朝清母子杀掉。

但是史朝义在军中的威信并不高,虽然继位但并不能有效调动各个节度使,以至于史朝义在同唐军作战时处处挨打,到了763年就兵败自杀。安史之乱也落下帷幕。


尚宫女史


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所谓一报还一报,这就是安史之乱,安氏和史氏互相残杀的乱象。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大唐帝国北方边将,掀起叛乱只为个人野心和欲望。而由于大唐王朝民族政策的失误,唐玄宗的荒于朝政以及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专权误国,事实上,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掌握了河北三镇大权,节度使权力过大,俨然独立王国。



安禄山是胡人,因此,在其攫取了河北三镇军事,财政,行政大权之后,推行胡化政策,他的军队对于唐王朝而言只是雇佣军,忠诚度很低。因此在表面盛世繁华下,安史之乱的祸乱一起,就成为几乎摧毁整个帝国的重磅炸弹,盛世繁华顷刻间化成断壁残垣。


胡化的结果是,安史叛军残忍嗜血,性格多暴躁易怒,极少礼法与忠诚,充斥野心与阴谋。在权力继承方面,摒弃成熟的宗法继承制度,只凭个人喜好主宰废立,父子之间没有亲情可言,主君与部属之间亦无信任与忠诚。

于是,眼睛失明,性格暴躁的安禄山被宠臣和害怕被废的安庆绪谋划残忍杀死。安庆绪又被实力壮大的史思明杀死,而扬言废杀儿子史朝义的史思明最终被儿子反杀。


生说


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都当上了皇帝,但他们被儿子杀,也是不可避免。

悦史君认为,还不仅仅是皇位的问题,更与他们自身的原因息息相关。

安禄山起兵反唐后,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洛阳、长安被占,唐玄宗逃跑,称帝建立大燕。

可到了唐朝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就被儿子安庆绪、大臣严庄和奴仆李猪儿等人杀害,严庄拥戴安庆绪即位。

安禄山被杀,当然跟儿子安庆绪有关,但悦史君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安禄山身体不好压力大,对手下疑神疑鬼,大臣严庄、奴仆李猪儿等人都被他无端责罚、打骂,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安禄山是胡人,按风俗是要留很大一部分财产给幼子,安禄山也很宠爱幼子,让事实上的长子安庆绪有不安全感;

第三,安禄山巨胖,而且眼也瞎,这给了安庆绪等人下手的好机会。

史思明是安禄山麾下大将,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对他不放心,史思明也产生了独立倾向。

安庆绪派人偷袭史思明,却被史思明设计瓦解,随后投降唐朝,当了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然而,唐肃宗对史思明不放心,也派人去想办法解决他,结果史思明杀了唐肃宗派来的人,再次造反,号称大圣周王。

史思明还趁唐军进攻安庆绪,设计杀害安庆绪等人,恢复大燕称帝。

但到了唐朝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大将骆悦等人杀害,骆悦等人拥戴史朝义即位。

史思明被杀,同样不只是儿子史朝义的事,悦史君认为,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史思明太凶残,没有父子人伦,史朝义办事稍差一点,就威胁要杀他;

第二,史思明同样是胡人,他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幼子,史朝义的压力不比安庆绪小;

第三,史思明对部将也很不留情面,骆悦等人害怕战败被他杀害,就勾结史朝义一起杀了他。

总之,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大时代下的逆臣,他们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悦史君觉得,这也是一种无情的嘲讽吧。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安禄山和史思明最终都是被自己儿子干掉,其实和安史集团所受到的内亚文化影响有关,即和其家庭内部诸子的地位有关。

当然,具体来说有一点差异,试分别论之,先说安禄山和安庆绪。

安庆绪是安禄山次子,母亲康氏是安禄山的元配妻子,安庆绪本来是安禄山的继承人,但是后来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叫安庆恩,作为宠妾所生的幼子,安庆恩也备受禄山宠爱,因而有以安庆恩取代安庆绪的地位的想法。

(《大唐荣耀》中的安庆绪形象)

再说史思明和史朝义。

《新唐书·史朝义传》记载:

次柳泉,悦畏众不厌,缢杀思明。朝义乃即位,建元显圣。初,思明诸子无嫡庶分,以少者为尊。朝义,孽长子,宽厚,下多附者。及难起,阴令向贡、阿史那玉图朝清。阿史那玉军伪北,朝清下,被执,与母辛俱死。

这里和母亲一起被杀的史朝清正是史思明的幼子(少子),因为史思明家庭内部“以少者为尊”,才引起史朝义的不满(对父亲)和嫉妒(对弟弟)的,某种意义上,史思明和史朝清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正在于此。

(《大唐荣耀》中的史思明形象)

陈寅恪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和内亚传统的关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中记载了他读到“两《唐书》”相关内容的时候,对史思明家不重嫡庶,反尊幼子的现象曾经加评语云道:

胡俗如蒙古,即以少子为尊。

此种超出断代史家视野的洞见,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中原史籍记录的北方草原首位雄主匈奴的冒顿单于,其上位就是鸣镝弑父的结果,而其原因根据《史记》的记载也是冒顿原为其父头曼单于的太子,后来头曼单于所爱的阏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单于就想杀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便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然后急攻月氏想借刀杀人。

(冒顿弑父之后又把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

《史记》中的说法可以说是中原史家的理解和诠释,其实这种“以少者为尊”不见得是因为父亲个人感情的偏爱和“喜新厌旧”(冒顿当初也不见得在制度上已经被立为太子),而或许和“幼子守产制”(及其前身或变体)有关。

除了蒙古民族过去曾长期实行的由末子继承主要家业的“幼子守产制”,这种习俗在历史上还广泛见于突厥、通古斯各族。

幼子守产的权利并不必然引申到政治头衔继承的优先权上,但正如贾敬颜先生在《民族历史文化萃要》中所阐述的,守产者毕竟因承继最大份额的家产,故在家族中地位尊崇,掌有权势,素有威信。

安禄山、史思明都可以被认为是粟特人(史思明本名“窣干”,其原语很可能就是古波斯文的Swc’gyn的粟特语词汇,意为“燃烧、发光”,唐玄宗给他改名为“思明”,其实是贴合了其本名的含义,这和安禄山的本名,粟特语词汇roxsan“轧荦山”——意为光明、光亮——一样,都来源于粟特语)。

但是相对而言,安禄山自我认同为粟特人的认知比史思明强,史思明本人更倾向于将自己认同为突厥。

从他们对儿子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安禄山更多地像纯粹因为偏爱废长立幼,而史思明则是粟特后裔渐染北蕃之风,史朝义的地位本来不高。

此外,一方面,安史之乱两大首脑同样的遭遇反映了安史集团并没有构建适当的制度来对继承等问题作出安排,这无疑确实是其集团的重大缺陷;

另一方面,从史思明对安庆绪说的”尔为人子,杀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吾为太上皇讨贼“和对史朝义说的“囚我可也,无取杀父名”来看,安史集团自身的政治伦理并不是完全缺失的,认为出现弑父是因为安史两家都是胡人,弱肉强食的原则要高于父子亲情,过于图样和简单粗暴了。

(剑三中的史朝义)


谈古论金


史载,安禄山是辽东“杂胡(突厥、鲜卑混血民族)”。他在唐玄宗时期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史思明是其麾下的重要将领。后来那场长达八年(7年2个月)之久、使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就是由他俩发起的。

安禄山于天宝元年被封为平卢节度使,十年后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其地分别在今天的辽宁朝阳、北京、太原)节度使,手握重兵,实力雄厚。一贯野心勃勃且为人狡黠的安禄山洞悉到唐王朝早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以及外强中干的空虚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导致矛盾激化而难以消弭,遂铤而走险,于天宝十四年(755年)11月,以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反唐。

安史叛军攻势犀利,河北州县望风披靡,地方官员和守将们或逃或降,或被俘杀。叛军势如破竹,兵锋很快逼近洛阳,唐玄宗派大将封常清去洛阳到洛阳招募了六万新兵,可是这些人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很快就被叛军击溃,洛阳随即沦陷。洛阳防卫战失败后,封常清和驻军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的名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监军宦官诬告封、高二将,唐玄宗听信一面之词,将二将杀害,并请卧病在床的老将哥舒翰掌兵赴潼关。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命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洛阳被叛军攻占后,河北军民痛恨叛军的残暴行为,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的领导下抗敌自保 。诸郡纷起响应。

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率朔方军出击河北,屡屡获胜,河北的民间武装也加入到朔方军中;河北十几个沦陷州郡纷纷杀叛将归唐,切断了安史叛军和后方的联系,使来自卢龙、范阳等地的叛军将士军心不稳,士气低迷,安禄山甚至一度想放弃洛阳逃回三镇老巢。

眼见唐军就能收复洛阳,平息叛乱,但杨国忠却猜忌防守潼关的宿将哥舒翰,拒绝采纳他提出的据险坚守以待敌内乱以及由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北攻范阳直捣敌巢的正确建议,怂恿玄宗下诏促逼哥舒翰立即出兵收复洛阳、陕州。天宝十五年6月, 哥舒翰被迫出兵攻陕洛,结果被叛军击败,潼关陷落,长安岌岌可危。一时间,关中大震。

唐玄宗仓惶逃往巴蜀,到马嵬坡时,禁军将士哗变,杀杨国忠,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不顾民众挽留,留下太子李亨,自己逃往成都。李亨逃奔朔方节度使驻地灵武(今宁夏灵武)。7月,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安禄山派悍将孙孝哲率军攻入长安,他自己仍留在洛阳。孙孝哲在长安将安禄山的政敌以及眷属斩杀殆尽,把投降的文武官员强行押往洛阳,并授予官爵。叛军在长安大肆抢掠,秩序崩溃,骚动不安,民众对其恨之入骨,日夜盼望唐军卷土重来。他们时常偷袭叛军吏卒,和官军遥相呼应,叛军疲于应对,顾此失彼,就连长安西门外都控制不住。孙孝哲等人日夜酗酒淫乱,再无进取之意,使唐军得到了整军备战的良机。

就在这段时间内,唐将鲁炅坚守南阳、襄阳,拼死阻挡住了叛军向南进犯的通道。张巡、许远死守睢阳长达10个月,他们顽强抵御,拼死搏杀,守住了江淮地区。唐军主力因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从江南等地得到了源源不断地物资供给。

长安被攻陷后,郭子仪、李光弼率五万步骑从河北开至灵武,壮大了朝廷声势。河西、北庭、安西节度使也率兵马来援。唐朝还借来回鹘、于阗、羌等西域诸族的兵马协助平叛。至德二年(757)正月,坐困愁城的安禄山被对其心怀不满且觊觎大权的儿子安庆绪所杀。李光弼坚守太原,屡次挫败叛军;郭子仪收复河东,解除了来自侧翼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东、西两都做好了战略准备。

757年9月,郭子仪统帅朔方军以及西域各族军十五万众自凤翔出发,一举攻克长安,10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败逃邺郡(今河南安阳)。留守范阳的史思明不愿意受安庆绪辖制,率十三郡8万将士归降唐朝,被唐廷封为归义王,兼任范阳节度使。但朝廷并不信任他,一直在暗中策划消灭他。事情泄露后,史思明起兵复叛,与安庆绪相互声援。眼看被扑灭的战火又要复燃。

758年9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军20万,后增兵至60万讨伐安庆绪,声势虽然浩大,但无统一指挥,令出多门,监军宦官鱼朝恩等人还从中掣肘,所以进展很慢。次年3月,史思明率大军来援邺城,在城外大败60万唐军。史思明诛杀安庆绪,兼并其军,返回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9月,史思明领军攻克洛阳,与唐军对峙。761年2月,李光弼围攻洛阳,被叛军击退。此后,郭子仪、李光弼等被解除了兵权。

3月,史思明重蹈安禄山覆辙,被他那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军心涣散,众将士和弑父篡位的史朝义离心离德,屡被唐军所败。762年10月,唐军在回鹘兵的帮助下一举收复洛阳,史朝义逃往莫州(河北任丘),次年正月逃回范阳,却被史思明旧将所拒,走投无路下,被迫自杀,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终告平定。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然被平息,安史的残余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反正割据的局面已经尾大不掉。中原、关中地区的经济民生遭到巨大的破坏,吐蕃对唐境的侵扰日益加剧,唐朝的国力被削弱,其全盛的时代也成了昨日黄花 。曾经威加海内、花团锦簇的大唐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路。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