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世代傳承的旋律——鑼鼓經(令子通)

世代傳承的旋律——鑼鼓經(令子通)

世代傳承的旋律——鑼鼓經(令子通)

鑼鼓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風格與特點各異,與各族人民的勞動、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反映著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審美情趣和精神面貌。它那粗獷豪放、歡快熱烈、鏗鏘剛勁的藝術特色,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質樸熱情和豪爽剛直的優良品格,成為勞動人民音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代代傳承,久盛不衰。令子通便是其中保存完好、特色鮮明的一種鑼鼓經。

令子通又名"領子九龍翻身",是以吹奏樂器領子和鑼鼓鈸等打擊樂器為主進行演奏的一種節奏性、色彩性音樂。它的規模比"九龍翻身"略大一些,樂器構成有領子、大鼓、鑼、鑔、鐃、鈸、手鑼、銅牌、雙鈴等。其中鑼、鈸比例大,音樂效果突出,演奏方法是"領子"指揮,鑼主奏,鼓、鑔、鐃鈸交相對奏。一般的樂隊有四隻領子,一面大鼓,4 至 6面大鑼,4 至 6副大鐃,四副手鑼,四副小鑔和四副小鈸。一般演奏需16 — 40人,也可根據需要適當增減人數。演奏人員多為40歲左右的身強體健男性,著裝鮮豔,色彩鮮明,極具民族特色。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齊劃一,敲奏時鼓聲震天,輕奏時鈸光閃閃,給人們帶來愉悅與鼓舞,表現出較強藝術感染力。

領子九龍翻身的前身是"九令鼓",沒有領子。約在清咸豐年間經杜家第十六代孫杜翬斟酌修改下,加入了領子,全樂章共有九個節奏型,從一個節奏型轉到另一個節奏型上稱"翻",遂成現在的"領子九龍翻身"。

令子通音色豐富,是由其以多種銅響樂器為主的組合特徵所決定的。演奏技巧主要體現在鼓、鑼、鈸三種樂器上。鼓的敲擊技巧有單擊、雙擊、重擊、輕擊、悶擊、滾擊、點擊和擊鼓幫、擊鼓邊、擊鼓心等,鑼的技巧主要有不同部位的敲擊和捂鑼。鐃鈸的基本演奏法是用力對擊,但也可以通過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響來,如平擊、錯擊、揚擊、悶擊,有時也出現顫奏和拋擊。鼓點每節都用領子領奏,循環穿插,與鑼鼓相結合,領子聲激越張揚,節奏是鬥鬥—藝鬥—藝鬥—鬥,鑼鼓點渾厚沉鬱,節奏是等等—藝等—藝等—等,兩種不同風格的樂器產生了理想的效果。

民間鑼鼓曲的結構一般由鑼鼓點、鑼鼓句和鑼鼓段構成的。鑼鼓點相當於樂匯、樂節,它是一首鑼鼓曲的基本材料。鑼鼓句是由鑼鼓點組成的,它能表達一個比較完整而短小的樂思。鑼鼓段,又稱"鼓牌子",它分單段、復段兩種,單段是由一個或幾個鑼鼓句反覆變化、聯綴而成;復段是由兩個平行的大鑼鼓句組成的,每個大鑼鼓句中又包括兩個小鑼鼓句。鑼鼓曲在構成上有三個特徵:一是多為聯曲體,即由數個鑼鼓段聯綴而成;二是部分鑼鼓曲是單一部、再現二部曲式結構;三是個別鑼鼓曲為再現三部曲式結構。聯曲體中又有相同好不同鑼鼓連綴之別。不同鑼鼓聯綴,是我國民間打擊樂中廣為採用的一種結構形式,一般分為起鼓、正鼓和剎鼓三部分,起鼓和剎鼓多為一個鑼鼓段,正鼓則由多個鑼鼓段聯綴而成。單一部曲式結構鑼鼓曲,規模短小,主題材料凝鍊,音樂形象集中、單一。再現二部曲式結構的鑼鼓曲,是由兩個既不相同、又有統一性的鑼鼓段結合而成的。再現三部曲式結構是由三個鑼鼓段組成的,一、二段形成對比,一、三段相同或基本相同。鑼鼓段是鑼鼓曲的主要結構形式。在結構上它分為一句體、二句體、三句體、四句體和多句體。令子通便是一種既獨立成章,又聯綴成套的多句體結構。

令子通以銅響樂器為主,其織體結構比較明顯,由四個樂器聲部組成,領子為一獨立的聲部,大鼓為一獨立聲部,音區較高的手鑼、鈸和小鑔為高聲部,大鑼、大鐃是中聲部,銅牌、雙鈴為低聲部。木革銅響,對比鮮明,音響洪亮,音色鋼勁。在一般情況下,高聲部與低聲部是不可缺少的,而領子和鑼鈸視情況增減,或分別歸入上、下聲部。在編配時,高聲部與低聲部的音量要保持平衡,一般不能任意增舍,而中聲部可視情況增加或減少。在銅響樂器中,高、中、低音樂器應量搭配齊全,以確保音色的多樣性、對比性和音量的平衡性。

民間鑼鼓曲的主要發展手法有以下種:第一種是重複手法。重複手法又分完全重複和變化重複。這是鑼鼓曲中最常用的一種用手法。它包括鑼鼓點的重複、鑼鼓句的重複和鑼鼓段的重複。

第二種是聯綴手法。聯綴是指不同鑼鼓點、鑼鼓句、鑼鼓段的有機結合,也是一種常用手法,尤其在鑼鼓段中,鑼鼓句的聯綴最為多見。鑼鼓句聯綴形式主要有五種:重複句聯綴

第三種是句句雙手法。這也是我國民族器樂中慣用的傳統手法。它實際上是雙句聯綴。其圖式為:aabbccdd……。

第四種是循環手法。循環手法,是由重複和聯綴有規律的輪番遞進而使樂曲發展的一種手法,這一手法,在鑼鼓曲中佔有重要地位。循環包括單循環和雙循環兩種形式。單循環是單句循環,有的是兩個不同材料的鑼鼓句有規律地交替出現,形成循環。其圖式:sbabab,有的是以不同的材料聯綴一個相同的句子,形成循環,其圖式為:abcabb。

第五種是變奏。是通過變節奏、變節拍、變音色(即變配器)使鑼鼓樂發展的一種手法。

第六種是句幅遞增、遞減手法。句幅遞增手法

第七種是連環扣手法。這種手法的特點是後句頭與前句尾相同,使鑼鼓句緊緊相咬、一環扣一環。它也是我國民族器樂曲常用的發展手法。

第八種是對偶手法。對偶是鑼鼓譜中的一種句式結構,又是一種鑼鼓段的發展手法。它的特點是,在兩個鑼鼓中,前句由兩個對稱的小分句組成,後句是前句材料一氣呵成的,它與前句呈對稱關係。

第九種是疊句手法。疊句是將一句中的某一鑼鼓點(或句頭、或句尾),在下句中多次反覆,最後再回到原句上來。

第十種是擴充與補充手法。擴充,是在鑼鼓段結束前,句或段內部發生結構上或規模上的伸展,同時,保持了原句或原段的終止。補充,是在鑼鼓段結束後,再增加一部分與前面材料、情緒一致的村,這個材料更具有收縮性。

令子通運用了民間鑼鼓曲多種擴展手法而發展而來的,具有鮮明的音樂特徵。整個樂曲節奏穩健,主題突出,連接緊湊,發展有序,複雜多變,結束自然。開始時和緩悠長,繼而歡快跳躍,激昂奮進,急緩交錯,起伏跌宕,張弛結合,高潮迭起。歡快激進時,緊鑼密鼓,舒展悠揚時,慢捶緩鈸;鏗鏘有力時,感天動地,婉轉抒情時,細膩幽深。

這一特色的形成,當是由它的色彩特徵、節奏特徵和波狀起伏的強弱特徵所決定的。令子通的音色變化決定著它的色彩的變化。它那三個聲部的織體,不僅使其音響高低錯落有致,而且音色各異。高聲部的樂器清脆、嘹亮、和諧,低聲部樂器渾厚、雄壯、剛勁,中聲部樂器溫柔、和諧、優美。銅響的三個聲部,或交替出現,或重疊演奏,或敲擊不同部位,它們發出的豐富多彩的單純音響和複合音響,使樂曲的色彩變化斑斕絢麗。在節奏上,以穩健、活潑為主要特徵,一是以平穩的正規節奏和充滿活力的不正規節奏有機結合,交相輝映,給人以穩健向前、積極向上的感覺。二是附點音符在鑼鼓段中多次出現,促進了正常節奏的積極化,長短音符的交替出現,也增加了鑼鼓曲的節奏變化。三是切分節奏得以充分發揮,打破了正常節奏的運行,時常改變著正常的強弱關係,增強了樂曲的活潑感和流動感。其強弱特徵,除演奏上的原因之外,與其樂隊組合、演奏技藝有直接的關係。領子的吹奏,鼓的滾奏、花奏及各類銅響樂器的不同聲響,構成了一組有規律的音色變化。大鼓的重擊與輕擊形成的強弱變化,豐富的銅響樂時而重疊作響,時而交替演奏,形成的音色變化,增強了鼓樂的波狀起伏,這是令子通強弱分明、變化多端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鑼鼓經令子通由勞動人民創造、傳承和發展的優秀民間打擊樂,歷史悠久,曲牌豐富,結構嚴謹,編配合理,主題鮮明,演奏多變,文化底蘊深厚,地域特色鮮明,是濱城區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