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中華文化的宇宙觀

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前人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知識財富。後人通過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和新的發明創造,使現代科技突飛猛進,達到了空前的發展速度。尤其是量子科技的發展,其中“量子糾纏”理論,使人們認識了諸如“物質是具有意識的”和“意識就是一種物質”等的理論,其實這些觀念早就點滴存在於中華文化裡。

有別於傳統教科書裡西方式的“人類社會發展史”,我們重溫和咀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會發現另一個版本的“人類發展史”甚至是“宇宙萬物的基礎理論”,而現代科學的發展,又進一步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中華文明具有更嚴謹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1、中華文化的起源

中華文化建立在農耕文明之上,農耕文明是中國的文化之基,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徵。有別於歐洲遊牧文化,農業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決定作用。農業是中國的立國之本。

中華文化是起源於農業,並服務於農業的文化!伏羲發現的河圖模型使中華民族率先進入發達的農耕文明。

河圖模型於農業生產中再進一步發展成為伏羲八卦,河出圖,洛出書,聖人測之而成卦。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華夏人從此認識和理解了自然,從而學會了順應自然並用來指導農業生產,河圖洛書,是易經象數模型的前身,《易經》的思想,是華夏文化的總源頭,再用陰陽術數的象數模型,來概括整個世界。

中華文化的宇宙觀

2、中華文化的基礎理論

(1)“中醫基礎理論”——氣是萬物的中介。

氣貫通於天地萬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滲透性和感應性。未聚之氣稀微而無形體,可以和一切有形無形之氣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能夠衍生和接納有形之物,成為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把天地萬物聯繫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感應,即交感相應之謂。有感必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氣有陰陽是兩,兩存在於一之中。氣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體,陰陽對立的雙方共同組成氣的統一體,它們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氣之陰陽兩端相互感應而產生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有差異就有統一,有異同就有感應。“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陰陽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正蒙乾稱》)。相互感應和普遍聯繫是宇宙萬物的普遍規律。“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或以異相應”,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或以相悅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又如磁石引針,相應而感也”,“感如影響,無復先後,有動必藏,鹹感而應,故曰鹹速也”(《橫渠易說下經鹹》)。陰陽二氣的相互感應產生了天地萬物之間的普遍聯繫,使物質世界不斷地運動變化。這種陰陽二氣相互感應的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把人與自然、社會視為一個具有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

中醫學基於氣的相互感應思想,認為自然界和人類,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人體的五臟六腑與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物質與精神活動之間,雖然千差萬別,但不是彼此孤立毫無聯繫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密切聯繫的,在差異中具有統一性,遵循共同的規律,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故曰:“人與天地相參”(《靈樞經水》)。“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中華文化的宇宙觀

(2)“氣一元論”——氣是構成世界的物質本原

一氣生萬物,萬物分陰陽,有形之氣即有形狀之物是為陽,無形之氣即無形狀之物是為陰(如精、氣、神等),有形無神之氣是為無生命的靜止之物(如泥土、金石等),有神無形之氣是為無生命的但可運動之物(如空氣、磁場、人的靈魂等),而陰陽相合就是靜止之物與可運動之物的結合,也即形神之氣合二為一併達到和諧狀態即形神兼備之時,我們稱之為——生命的誕生。

中華文化的宇宙觀

(3)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生一,一是無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陰陽配合;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道家思想並非是後世誤解的“消極無為”,而是更宏觀、更客觀的世界觀、人生觀。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規律產生(效法)於事物自身的發展趨勢(需求)。不要主觀的態度去看待,因為越在意越適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靜而客觀。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

中華文化的宇宙觀

由此可見,“氣”與“道”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它們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生命是氣之相“和”的結果,不“和”則無法形成生命或者說失“和”便是生命的消亡。植物、動物皆可解釋為形神合一的達到某種和諧狀態的有生命之物,而人可以解釋為形神合一達到最高境界的和諧狀態的生命——“人為萬物之靈”。

而“陰陽學說”中國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界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和現象的學說。陰陽是指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涵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陰陽既相反、相對、相剋,又互為根據、互相影響、互相轉化、互相依存、互為消長,並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可變為陽、陽可變為陰、或陰陽相合、或半陰半陽、或陰大於陽、或陽大於陰(即中醫裡的“陽主陰從”)的狀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影響、相互統一,這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統一整體觀!

中華文化的宇宙觀

“道”——道法自然,即以天地為準則,人要順應天地,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一體,即人要與自然和諧共處,並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並追求社會和諧、世間和諧。在此基礎上,既承認差異,又和合不同的事物就是“和而不同”,通過互濟互補,達到統一、和諧。這就是“儒”。

以上中華文化發展的過程可簡析為:圖—洛—卦—易—道—儒。

3、中華文化的核心

綜上所述,生命源於“和”,所以生命也要遵循“和”!這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我在這裡稱之為中華的“和文化”!

因此,這裡的“和文化”,既包含了古代“氣一元論”中的氣之相和與“陰陽學說”中的陰陽和諧,也包含了近代有中國專家所說的“和合文化”。

特別指出的是,“和”所指的陰陽平衡並非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平衡,比如中醫的“陽主陰從”和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等。

這裡的“和”,凡指氣之相和、陰陽平衡、合二為一、和合、和平、和氣、和諧共處等,因其意義基本相近,在此一概簡稱為“和”。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分”,因此“分”凡指是氣之不和、陰陽失衡、一分為二,孤立、對立、分裂、分散、紛爭、分割、分隔、不和諧等等的思想和行為。

如果說“氣一元論”是解釋萬物之誕生,“陰陽學說”則是解釋萬物之間的相互關係,那麼“和”就是萬物之間的相處之道!

所以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所體現的價值就是“和”,“和”是宇宙萬物的相處之道、是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是世間萬物興盛的法則。如果失去“和”,萬物將不復存焉。

由此可見,“和”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國人的根與魂。也是人類的普世價值觀。

中華文化的宇宙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