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中国,最初服务器只能建在国外,一直受美国控制

文|知衡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90年代初,美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刺激多数有着竞争意识的国家逐渐领悟,信息制胜的时代已经迅速到来了。在中国,1992年的南巡讲话,不仅将改革开放进程推入新阶段,也让人们从更开放、接纳度更高的程度上来审视新鲜事物。1994年4月20日,中国开通64K国际专线,与国际互联网接轨,从此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1994年被认为是从无到有的中国互联网元年,同年,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成为中国施政纲领的重要题材。

为了这从0到1的改变,在1994年之前的这段“史前时期”,中国科技界有过不断的探索。1987年9月20日,时任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的钱天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科研小组的协助下,向德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通向世界”。似乎是一句神奇的预言,从此天堑变通途,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接下来,中国互联网首先在科研及教育领域展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领衔出世。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中国,最初服务器只能建在国外,一直受美国控制

20 世纪 90 年代,每个星期六下午,瀛海威公司都在其位于北京中关村的科教馆内,免费举办上网培训班

如今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中国网络身份标识、顶级域名“CN”,诞生于1990年11月28日,由钱天白代表中国正式在SRI_NIC注册登记。作为中国与互联网亲密接触的第一人,钱天白当仁不让地承担了“中国互联网之父”的称号。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服务器暂时建在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不管是发送还是接收邮件,必须通过德国服务器中转,每K流量需高达6元的租用信道费用,相比于其他正式接入互联网的国家的几厘钱十分高昂。中国科学家为了能够获得全面接入世界互联网的资格,开始不断争取。从1990年开始,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便几次三番找到了互联网核心成员的控制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却不得突破。直到中国获得了其他各国的支持后,美国才迫于大势,松口放行。

1993年3月2日,中科院高能所租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国际卫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国国家实验室的64K专线正式开通,这条专线有着种种限制,比如只能进入美国能源科学网、不得在网上散播病毒和用于军事及商业目的等等,所以成为我国“部分”连入互联网的第一根专线。不管怎样,我国离全面接入互联网更近了一步。胡启恒曾经说过,“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中国,最初服务器只能建在国外,一直受美国控制

中国第一台 WWW 服务器。1994 年 5 月建于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时间终于来到了载入史册的1994年。4月,胡启恒专程赴美拜访主管互联网的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代表中方重申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4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主持开发设计的、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NCFC工程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TCP/IP全功能链接,成为国际上第77个正式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第77个互联网“成员国”。今天看来,64K的专线速度可以说是“龟速”,即便是普通家用宽带速度也有200Mb,是当时接入时的3000多倍,下载同样大小的文件,1994年时需要50分钟,今天随便一个家用网络,“叮”的一声就完成了。但即便如此,在刚刚接入互联网后的头几年里,上网仍是部分人群专属的“特权”。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网络,不仅是中国之“窗”,整个通往全新世界和想象的大门就此开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