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胤祯深得康熙宠爱,为何却没能成为皇位继承人?

用户5547789917


正所谓“皇权之下无亲情”,面对着至高皇权的诱惑,即使亲如父子、兄弟者往往也会争得不可开交,轻则关系破裂,重则骨肉相残,在漫长的王朝史当中,这现象从来都是屡见不鲜。比如,雍正帝与其亲弟弟允禵之间的恩恩怨怨,便是其中的典型。

允禵本名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初九,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子,雍正帝胤禛的亲弟弟,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时为德妃)。允禵自幼聪明过人、才能出众,以故深受康熙帝的喜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在锻炼才干的同时,其名望也大为增强。

允禵自幼才能出众,深受康熙帝喜爱

允禵虽然是胤禛的亲兄弟,但前者生性洒脱,后者为人深沉,再加上胤禛自幼被佟皇后抚养,跟母亲非常生分,所以兄弟二人的关系很疏远。在康熙帝晚年的“九子夺嫡”争斗中,胤禛属于太子胤礽一派,而允禵则依附于八阿哥胤禩,双方势若水火,在这种背景下,兄弟二人的关系更是由疏远变为敌对。

胤禩为人谦和、好笼络人,所以无论在宫中还是外朝,都拥有一大帮“铁杆”支持者。胤禩因有夺嫡之心,便勾结大阿哥胤禔百般诬陷胤礽,终于导致他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初次被废。当康熙帝了解实情后,便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此时,允禵站出来替胤禩辩解,结果却让康熙帝更加愤怒。

胤禛与允禵虽是亲兄弟,但相互间水火难容

康熙帝于盛怒之中,想要手刃允禵,幸好有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其他皇子也叩头恳求乃父息怒,才使得允禵躲过一劫(“允禟语允禵,入为允禩营救,上怒,出佩刀将诛允禵;允祺跪抱劝止,上怒少解。”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列传第七》)。然而在为允禵求情的兄弟中,唯独不包括胤禛,可见兄弟二人关系之糟。

等到胤禩的夺嫡计划彻底破产后,允禵遂由幕后走向前台,意图完成胤禩未竟的事业。此时,太子胤礽因罪第二度被废,胤禛随即也挺身而出,同样成为储位有力的争夺者。就这样,胤禛、允禵这对亲兄弟,便在夺嫡斗争中正面碰面,无论谁胜出,都将给一大批人的命运带来巨变。

康熙帝在临终前的几年时间里,对于择立哪位皇子接班一直犹豫不定,但是给外人透露出的信号,却是传位给允禵的可能性更大。康熙帝为提高允禵的人望,便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以讨伐准噶尔。允禵驻扎青海后,被特许使用“大将军王”的称号与当地王公打交道,并号令地方。由此,允禵的名望更盛。

康熙帝临终前,对允禵不断地委以重任

然而让允禵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征战之际,却突然接到康熙帝驾崩、胤禛继承帝位的消息。雍正帝即位后,下令解除允禵的兵权,并让他火速回京守丧。此时允禵尽管手握24万精兵,并且在京中党羽亲信甚多,完全有“资本”跟哥哥一决高下,但此时的他早已心智大乱,所以根本没做任何抵抗,便交出兵权回京,成了哥哥手中随时待宰的“羔羊”。

允禵入京后不久,便因在景山寿皇殿拜谒康熙帝灵柩时跟雍正帝发生争执,被后者下令革去王爵,并软禁于景陵读书。不久,因皇太后(即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去世,皇帝为告慰母亲,才将允禵晋升为郡王,但仍然限制他的自由。

雍正帝即位后,将允禵圈禁13年

随着帝位的日渐稳固,雍正帝对允禵的态度也愈来愈严酷,先是把他圈禁在景陵(今河北遵化马兰峪)附近的汤泉,后又以“与奸徒勾结”的罪名,将他押解回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允禵前后被圈禁13年时间(1722-1735年),由血气方刚的青年人逐渐被消磨为暮气沉沉的中老年,跟一个“活死人”没有任何区别。

四年,诸王大臣劾,请正国法。谕:“允禵止於糊涂狂妄,其奸诈阴险与允禩、允禟相去甚远。朕於诸人行事,知之甚悉,非独於允禵有所偏徇。今允禵居马兰峪,欲其瞻仰景陵,痛涤前非。允禵不能悔悟,奸民蔡怀玺又造为大逆之言,摇惑众听,宜加禁锢,即与其子白起并锢於寿皇殿左右,宽以岁月,待其改悔。”引文同上。

乾隆帝即位后,才解除对允禵的圈禁

乾隆帝即位后,下令解除对允禵的圈禁,此时的他已是年近半百的“准”老人。此后十余年间,允禵先后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等职。不过,这时允禵年事已高,在政治上已经不可能再有作为。乾隆二十年(1755年),允禵薨逝,终年67岁,死后被赐谥“勤”。随着允禵的病故,其与兄长雍正帝之间的恩恩怨怨也随风而逝。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等


文史砖家


  胤祯不是胤禛,您要说的是十四阿哥吧?

  在回答问题之前,咱先理清楚这两个名字。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人称四阿哥,后来当了雍正帝的那位,而胤祯则是康熙帝的第十四个儿子,人称十四阿哥,后改来允禵的那位,两人名字满音不同,汉字相似,音也相同,的确很不好分。

  那么,现在咱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康熙喜欢十四阿哥,却不让他继位呢?

  康熙喜欢十四阿哥吗?

  应该是挺喜欢的。十四阿哥少年时即才能出众,康熙曾说他“甚有义气”,一度很满意。但是随着他逐渐参与到争夺储君之位的政治斗争时,与康熙的关系就变得很紧张了,康熙甚至还要砍他脑袋,后来被劝住了,才改为打他大板子,两人关系一度非常危险。

  但是西北军情紧急,缓解了两人的关系。康熙选派他前往西北,远离京城的政治漩涡后,两人关系变好,为了提高胤祯在军中的威望,康熙下诏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可见对这个儿子,康熙还是很喜欢的。但是喜欢是一回事,让他继位则是另一回事。

  为什么不让他继位?

  首先,胤祯没有治国之才。他勇武没有错,在西北治军,也打了不少胜仗,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勇武可以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

  其次,他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他的从政经历一片空白,就算是有,也是他在八阿哥胤禩身边摇旗呐喊,没有自己的历练。他其实是一个政治小白,八阿哥表面为人谦和,实际上争夺储位最明显不过的,就是他了。康熙在朝堂之上,就公开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康熙不是个毛头小子,他没有充分的证据,怎么会胡言乱语?

  可是胤祯却认为他并无夺嫡之心,公然与康熙唱反调,愿以命相保。八阿哥失败,太子复位之后,他还公然活跃,“虚闲下士,颇有所图”,朝野之间,一时充斥着“十四王爷虚贤下士”的流传,这样的识人不明,这样的是非分不清,康熙怎么可能会把宝座交给他?退一步讲,就算是给了他皇位,他继位后,能否下得手去整治八阿哥党?他又治得了吗?治国不是治军,估计他也是有心无力。偌大帝国的将来,交到他手中?康熙可不会冒这个险。

  相较而言,胤禛的履历却比他好得多了。胤禛因为出身低微,从小就在夹缝中成长,经受的冷眼比较多,这样的一个人,最具有坚忍的性格。他自称天下第一闲人,和诸位兄弟维持表面的和气,对父亲康熙也表现出十分的诚孝,康熙厌倦了诸位儿子的争夺,面对这位的不争,实在是倍感安慰。

  当然,胤禛的继位,并不只是做做表面功夫,他的确也是有治国之才的。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随康熙视察永定河工地,检验工程质量,也主持过会试试卷复查,代康熙祭过天。胤禛到过江浙一带,也治理过黄河、淮河等工程,足迹遍布天下主要地区,了解了民生,了解了山川水利,吏治民俗,积累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以后处理全国政事做好了铺垫。

  康熙帝曾说过雍正最是像他,的确,胤禛上位后治国来看,纠正了不少康熙朝的弊端,也做了不少改革,为康乾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是胤祯做不到的。(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胤祯与胤禩等人结党,其实为八爷党骨干。康熙素来对皇子私交大臣深为忌惮。康熙封其为大将军王,征讨罗布藏丹增。更多的出于将军队掌握在自己人手里考虑,除此之外康熙也没有对他有什么格外的恩宠。除太子以外,最早封郡王、亲王都是以后的雍正皇帝胤禛。康熙众皇子之中能带兵的就是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祯,西北用兵之际,也不是康熙高看他一眼,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大阿哥被贬为庶人交宗人府看管,十三阿哥被圈禁,况且十三阿哥的母妃是蒙古的格格,外公是蒙古大汗。康熙断然不会将兵权交给老十三,剩下的就只能选十四阿哥了。皇位应该是皇后赫舍里嫡出的太子胤礽的,立长立嫡不立贤,怎么轮也轮不到排名十四且有长兄的皇子。


夏某某8


其实在追缴国库时候,老八已经出局,还出卖兄弟,有事情跑的快。当时朝廷已经空虚,而且当时康熙没废除太子。对老四说要你当孤臣。两层含义,一个就是只能忠心皇帝,不要拉帮结派。第二万一太子不行,就是候补人选。老十四适合现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