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你為什麼總是越安慰,越傷人?


你為什麼總是越安慰,越傷人?



你為什麼總是越安慰,越傷人?


有人覺得,同情就是好的安慰。隨口說的一句“你是挺慘的,但你還可以...”

其實,這樣的安慰,往往會讓人更委屈。

很多時候,我們分享自己傷心、痛苦和悲傷,只是希望我們的感受能被看見,被接納。我們要的,並不是解決的方法或策略。

我想用這篇文章來給大家說說,同情與共情之間的區別,以及怎麼樣才是正確的安慰別人的方式。

你為什麼總是越安慰,越傷人?

你為什麼總是越安慰,越傷人?

為什麼越安慰,越傷人?


粉絲群裡的朋友們是這樣說道的:

  • 當我心情在低谷的時候,特別渴望有一種全然的接納和溫暖的鼓勵,但是獲得的卻是家人的評判,我覺得很難受;
  • 有一次我直接跟我朋友說,你可以不跟我講道理嗎?我只是想你安慰我一下……
  • 很多人都這樣,做不到高質量傾聽。可能對方也希望幫到你,不是想指責你,但還是習慣性的給你建議出主意;


當我們難過的時候向身邊的人傾訴,常常換來的卻是評價、講道理、建議方案等等,這些都是無效的安慰方式。最典型的場景是這幾個:

  • 你失戀了,閨蜜安慰你說,別哭,為了這個渣男不值得;
  • 你工作被同事坑了,伴侶安慰你說,早知道這客戶這麼難搞,你當初堅決些拒絕就好啦;
  • 你心情抑鬱,吐槽說還不如自殺好了,朋友安慰勸導你,你不為自己著想也為父母想一下啊……


說實話,這種不叫安慰,叫補刀。每一句話,都讓人聽了心口更堵。真正的安慰,必須是建立在共情的前提下的。

比如一個孩子考試得了高分,有的媽媽會說:兒子你好聰明!而一個有理解和共情能力的媽媽會對孩子說: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那麼,什麼才算是共情?共情和同情,是不是同一回事呢?


你為什麼總是越安慰,越傷人?



你為什麼總是越安慰,越傷人?


同情和共情的區別是什麼?


共情(empathy)和同情(sympathy),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希望幫助他人的表現,他們在英文拼寫裡也只有一點點的不同,但是兩者在心理學的含義上卻非常的不一樣。

同情和共情是兩種概念:同情是一種自戀,而共情是一種能力。

  • 共情就像是你掉進了一個黑不見底的洞裡,然後對方下來跟你待在一起,讓你知道你不是孤單一個人;
  • 而同情則是站在洞邊向你喊道:“你為什麼不爬上來呢?”


同情你的人會覺得你很可憐,所以他們通常會希望你能夠樂觀向上一些。

  • 比如你說“我的婚姻糟糕透了”,他說“你好慘,但至少你還可以選擇離婚”;
  • 你說“我丟掉了我的工作”,他說“你真倒黴,但至少你可以再找一份更合適的工作”;


然而這樣的安慰,不僅毫無幫助,還可能會引起你的憤怒。所以我們說,沒有理解的愛是乾巴巴的,會刮傷彼此。

我有一對夫妻來訪者,在妻子向丈夫抱怨工作上遇到的事情時,丈夫總是勸導妻子往積極的那一面想,叫她看開些,妻子這時就不想再說了,甚至會破口大罵她的丈夫。

在這個過程裡邊,他們雙方都陷入了一種深深的挫敗感之中。

一方面,丈夫感到自己無力幫助妻子,因為無論他怎麼哄、怎麼鼓舞,妻子都開心不起來;

另一方面,妻子感到自己的情緒是不被允許的,但同時她又沒辦法讓自己馬上開心起來,因此她也覺得自己這樣消沉是不好的,是錯的。

其實共情和同情的根本區別在於,對方能不能理解你的感受,允不允許你有情緒。一個同情你的人,他會勸導你樂觀,或者出謀劃策給你建議方案;而一個共情你的人,他只會陪著你,接納和抱持你的情緒。

因此在安慰別人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個誤區就是“努力嘗試去讓事情變得好些”。

當對方這樣勸導你的時候,其實是因為他無法承載你的失落、難過、或者抱怨,他會感到非常焦慮,因此他其實很需要你趕緊好起來,以緩解他的焦慮。


你為什麼總是越安慰,越傷人?



為什麼他會如此焦慮?因為在那一刻,你就是他內心小孩的投射。他無法面對自己內心的悲傷,所以他見不得你難過。

我們說同情,是自憐和自戀的結果。

當一個人同情別人的時候,其實意味著他內心有一個受傷的小孩,而他把這個小孩投射到對方的身上了。因此如果他可憐你,其實他只是在可憐自己;即使他想幫助你,也是因為他想幫助內心的那個自己而已。

所以如果我們仔細想的話會發現,在同情裡面並沒有心與心之間的鏈接,這只是一個自戀的體驗和過程。而共情則剛好相反,是一個心與心之間建立鏈接的過程。

共情是與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要做到共情,你需要代入對方的立場,從對方的角度去出發思考,辨別出對方的情緒並與之交流這種情緒,而且你對他的情緒不做任何評判。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共情,給予對方適當的安慰呢?


你為什麼總是越安慰,越傷人?


安慰一個人,不需要說太多


一個人在經歷了一些喪失之後,進入到哀傷的狀態,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因此如果對方在哭,你不必要過於慌張或者焦慮。同時,你也無需問他為什麼哭,因為他的眼淚本身已經在替他表達了。

甚至或許我們都不需要知道他為什麼哀傷,我們只要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哀傷,就已經是一種接納和陪伴了。

當一個人陷入哀傷難過的情緒中時,他是很難保持冷靜和理智思考的,所以他可能會說出一些在你看來是不理智的、甚至是愚蠢的話,比如“我真想辭職一走了之”,或者“我要去砍死這個渣男”。

在這個時候,在我們最好儘量避免兩種反應:

第一,輕易下結論評判對方。

比如他說“我真想辭職一走了之”,然後你說“你怎麼可以這麼不負責任呢?”。

當你下結論去評判對方的時候,你是在用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去要求他,你們之間的鏈接就斷掉了,你就變成了他的對立面的人。

第二,意圖改變或說服對方。

比如他說“同事太陰險了,又擺了我一道,我真想辭職一走了之”,然後你說“這個時候辭職是不明智的,你應該把情況告訴上司讓他知道這個事情”。

說實話,其實對方肯定比你瞭解公司內部的事情,你能想到的方法他也能想到,所以他向你傾訴的這一刻,他需要的並不是你的建議或者解決方案,而是你的共情。

因此,我們不必過分糾結他的觀點,或者為他出謀劃策。作為他親近的人,此刻你的職責不是幫他思考或解決問題,而是照顧好他的情緒,讓他自己恢復思考的能力。這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們要尊重他的邊界。

如果你真的想要說些話安慰對方,你可以嘗試這樣說:“你並不需要馬上開心起來,你可以待在難過裡面,跟這種情緒處一會,我會陪著你。”

當你實在不知道說什麼好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說:“我現在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我還是很感激你告訴我這件事情。”


你為什麼總是越安慰,越傷人?



最後我們要接受一個事實:一個悲傷的人不可能因為一句話就馬上開心起來。

更多的時候,能讓對方感覺好受一點的,是你們心與心之間的鏈接,也就是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