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秦人走廊:2000年前渭水河谷,秦人由此向東拓展,終於建立大秦王

兩山對峙,狀如巨門。渭河嘩嘩流淌,河之南是公路,河之北是鐵路。在寬不過一兩百米的河谷中,公路、鐵路、河流在此相匯碰撞。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遠眺渭水河谷



沿著渭水河谷,兩千年前一條古道至今生生不息,它被人們稱為秦人走廊。

雪花飛舞,山川蕭瑟,汽笛轟鳴,車輪飛轉。這一刻,我為尋找秦人走廊而來。

先秦的木板地圖,一座神秘的“燔史關”,它究竟在何方

1986年,天水,麥積區東南,一個叫放馬灘的地方。山間林地中,幾間破房子。這裡是一個護林站,平常很是寂靜的。忽然間,幹活的人們叫喊了起來。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原來維修護林站房屋的工人們發現一座古墓。很快,文物部門就知道了這一消息。此時,已是7月上旬,天氣正熱。考古學家們不顧炎熱,開始了發掘。

從7月11日到9月25日,這裡出土了眾多的先秦文物,其中最搶眼的是木板地圖。這就是世界最早的木板地圖——天水放馬灘地圖。這次發掘,在這裡出土了7幅戰國秦木板地圖,以及西漢初紙質地圖的殘片。這些地圖是用墨線繪製在長26.7釐米、寬18.1釐米、厚1.1釐米的松木板上。學者認為這些地圖有可能是秦代秦王政八年繪製的,為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

人們按照木板所繪製的內容分析,這些地圖大體分為《政區圖》、《地形圖》、《林木資源圖》等等。最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地圖上所標註的山川、河流、居民點、城邑,都與放馬灘周圍的地理相符,所標註的里程也和現在的距離大體相符。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人木板地圖



戰國時代,是一個大爭之世。這些地圖帶著非常明顯的軍事用途。在多位墓主中,一個叫丹的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一位軍人。因而,出土的地圖中有幾幅,很可能就是秦人的軍用地圖。而其中一幅地圖上標出地點“燔史關”。它引起了我們的關注。這座先秦關隘,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關於燔史關專家們給出了兩個推斷,一種觀點認為,燔史關的位置在寶雞鳳閣嶺一帶,因為在1978年這裡出土過一批秦代文物。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燔史關就是放馬灘附近的燕子關。那麼,這兩種說法,究竟那一個更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呢?

11月下旬,天水朋友傳來消息,他們認為在天水麥積區東四五十公里處,一個個叫北峪的村子,那裡兩山對峙,渭水東流,村子附近的山頭上,就是古老相傳的秦隴界石刻,而且附近還發現古棧道的遺蹟,這裡是否就是燔史關的所在地呢?

古老的渭河,從渭源縣西南海拔3495米的鳥鼠山北側嘩嘩流淌而來。一路上,從西往東,流經了渭源縣、隴西縣後,於鴨兒峽進入。過武山,走甘谷,穿秦城,入麥積,在西秦嶺和隴山之間形成的峽谷中,衝撞前行,曲曲折折,往關中平原而去。渭河曾養育了遠古先民,在渭河流域考古學家們都發現了眾多古遺址,有村落,也有墓葬。聞名遐邇的大地灣遺址就坐落在渭河支流的葫蘆河邊,而渭河上游所流經的地域,也是上古時期人們所說的成紀地區,曾經的部落首領伏羲就生活在這個區域。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12月14日,從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在持續多年的先秦文化聯合考古中,經過多年考古發掘,甘谷毛家坪遺址發掘墓葬199座,灰坑752個,車馬坑5座。共出土銅容器51件,陶器約500件,累計發掘面積達4000平方米。由此,人們發現並確認了甘肅省甘谷縣毛家坪遺址是2700多年前秦國設立的古冀縣縣治所在。

三千年前,秦人沿渭水河谷往來,這是一條秦人走廊

秦人和渭水河谷有著無法割捨的關係。甘谷的毛家坪遺址就在渭河邊上。秦人自東而來,然後向東而去,甘肅東南部的這塊地域成為秦人發展壯大的根基。

距今3000年左右,周武王率眾推翻了殷紂王統治,並把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了山東曲阜一帶。為了防範武庚造反,並派管叔等三人對武庚進行監管。誰知,武庚的口才了得,硬是策動管叔和他一起造反,這就是西周初年的武庚之亂。所幸,周王室實力非常強大,輕鬆擊敗了武庚的叛亂。於是,一部分造反者就被西遷到了甘谷的渭水河邊。他們在一處紅色山崖的地方落腳。這些人被稱為朱圉,意思是紅色山崖下放牧的奴隸,他們落腳的地方就是今天甘谷的朱圉山一帶。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秦人銅鼎



在這次大遷移的過程中秦人先祖飛廉和他的父親起了一定作用。飛廉,亦作蜚廉,中潏之子。他是位非常有遠見的部落首領,曾在商紂王手下擔任重要職務。人們考證,飛廉姓嬴,為惡來之父,是春秋戰國時期秦、趙兩國君主先祖。這也是史書說秦趙是一家的緣由。西遷的嬴秦部落和原先生活在這裡的嬴秦氏相聯合,勢力大增,秦人逐漸崛起。

在隨後的歲月中,秦人在渭水河邊發展壯大,向四周擴張,後來形成了以禮縣、張家川為中心的統治區域。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冀地的西戎部族,戰勝後在甘谷毛家坪設冀縣,這是秦國最早設立的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

從古人的出行方式來看,他們大體沿渭水的南北兩側而行。因而,渭水河谷,也是秦人西進東出的重要通道,稱為秦人走廊絲毫不為過。

燔史關這座秦人的關隘,真的就在北峪村一帶嗎?事實是否如此呢?那個寂靜的山間小村究竟發生過什麼故事呢?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渭水河谷——兩千年前的秦人走廊



12月初的一天,我們踏上尋訪秦人走廊之路。從蘭州出發往東而行,剛出蘭州天氣還好,雖說寒風呼呼,但氣溫並不是特別低,過了武山後,雪花就飛舞了。

通往天水的高速公路,過了定西后不久,就與渭水相伴而行了。這條古老的河流,雖然水量很少了,但它所蘊含的文化氣息卻令我們心生敬畏。在距離甘谷縣城不遠的地方,大面積的陡峭的紅色山崖,進入了我們的視野,這就是朱圉山了。這座山周圍是秦人早期家園的所在地。

從天水麥積區下高速,雪漸漸地大了,地面氣溫還不算太低,點點雪花,沒有等落到地上,就化成了水珠,凝結在山川草木上,凝結在頭髮衣服上,空氣中飄蕩著淡淡的泥土氣息。

從麥積區往東,我們沿牛北公路而行。相對於高速公路而言,這條道路可以算是蜿蜒崎嶇了。這條公路是從天水北道通往陝西寶雞的公路,路基本上緊緊挨著渭水河谷而修,長期以來就以行路難而聞名。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河谷中列石



給我們帶路的郭彥龍在渭水河谷中長大的,熟知這裡一切。他說,寶雞文理學院的老師們曾對渭水河谷的道路做過調查,他們研究了三岔鄉北峪村附近的棧道後發現,這些棧道的使用年限可能更早,應該是秦人所使用過的。

那麼,我們要尋找的秦人關塞燔史關,是不是就在這條棧道上呢?

秦隴界,北峪堡,這裡就是兩千多年前的燔史關嗎?

順公路而行大約四五十分鐘後,過了元龍鄉,往前走不遠就是小郭的家鄉北峪村了。公路依舊崎嶇,當地的人說現在的路經過多次整修後,要好走得多了,而在以前,這條道路可以說是路難行。

拐過了一個大彎後,山河忽然收束了在一起,前面兩座山似乎相撞過來的樣子,就在兩座山谷將要相撞的時候,似乎是誰拉了一把,它們停住了腳步,留下了一道寬不過百餘米的縫隙。於是,渭河從豁口處歡快地嘩嘩流過,鐵路從公路的頭頂上呼嘯而過,似乎為通過這裡而感到慶幸。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懸崖邊的棧道孔



沿公路從山包和懸崖間闖出豁口,右手是一個山溝,眼前地形逐漸由窄變寬,而在我們的左前方就是當地鄉親們說的碧峪溝。我們要找的棧道就在這條溝裡。

車離開公路,往山裡而去,在彎彎曲曲的河谷中走了四五分鐘後,停在了一處略微寬闊的平地上。這裡的山屬於西秦嶺的一部分了,雖是在冬季,雪花飛舞,但山中還偶爾能看見綠色。河水碧綠,尚未結冰,在山腳下嘩嘩地流淌。從地形上看,這裡並不適合設置關塞,2000多年前秦人就將燔史關設在了此地嗎?這似乎低估了秦人的軍事智慧。

兩山相間,河谷稍寬,顯然,在河谷中是沒有辦法築城設關的。小郭說,前方懸崖邊有一處古棧道遺蹟。聽了這話,我們精神大振,跟著小郭向河邊走去,小心翼翼踩著河中的列石,過了小河。果然在河邊距離地面大約兩三米高處,有一排方形石孔,這些石孔是當年修建棧道時留下的。石孔順著山崖,一個跟著一個,向前延伸。這些石孔從何而來,它們向何方而去呢?

小郭領著我們在一株核桃樹後,找到了一處摩崖石刻,其內容是“嘉慶三年,李奠芳立橋三土,石匠楊宗德、楊孝德”十九字。顯然這是一處嘉慶年間的石刻。石刻記載了嘉慶年間修建棧道的簡略情形。這裡所說的“立橋”就是指開鑿棧道。小郭說,他們稱棧道為偏橋,稱一座橋為一堵橋,“三土”是為三堵,當地人念“堵”為“土”,石匠或不知“堵”而刻成“土”。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又一條,秦人通道



按照寶雞文理學院老師們的調查,這裡有一處規模龐大的棧道群,人們將這處棧道群統稱為佘家門大溝河古棧道群,棧道以麥積區三岔鄉佘家門村為主,分佈在渭水南岸的大溝河流域,人們在這裡共發現了古棧道遺蹟5處,各類棧道孔洞66個。我們眼前看到的棧道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據他們的考證,這處棧道應該是明清時期所建。

從年代上說,與燔史關的時間相當的遙遠。那個地圖上的燔史關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考察完棧道,踩著列石,原路返回,我們計劃在周圍看看,有什麼發現。小郭說他們家就在碧峪溝對面的村子裡,邀請我們到他家坐坐。

到小郭家的路,聽起來雖然很近,但走起來有點費勁。這時,天空中雪花已經變成了小雪粒。出了碧峪溝,穿過公路,眼前出現了一座鋼絲吊橋,不過吊橋看上去有些陳舊,橋面的鋼板已經被壓得凹了下去,寬度也剛夠越野車通行。司機師傅小心翼翼地駕車,顫顫巍巍通過吊橋後,誰知又是一個接近直角的大彎,順路前行。則是兩道鐵路,一道鐵路要從天橋上過去,另一道鐵路則從橋下穿過,鐵路邊上則是一個古堡——北峪堡。

峪是山谷的意思,北峪就是北面的山谷。到北峪堡後,我們發現這個堡並不大,方圓不過三四畝地,堡西南兩面緊靠著渭河。站在北峪堡的東面,兩山相對所形成的峽谷就在我們面前,山腳下渭河流過,山中腰是公路,在公路之上則是鐵路。這裡似乎是個非常狹窄的隘口,對於東西兩面的進攻者來說,這裡都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要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虎噬羊,秦人青銅冶煉技術的代表



以前,沒有鐵路的時候,北峪堡和後面的大山緊緊相連,後來修鐵路時,將山挖斷,北峪堡就成了一座孤堡。據說,北峪堡建於南宋時期,當時宋金沿著渭河對峙,雙方在這一帶的河谷中修建了大量的城堡,至今保留下來的有吳砦、廟坪堡、八米原堡、毛家莊堡、孫家城堡等等。

這裡地處陝甘交界地帶,至今北峪村後的山腰的古道邊還有一處石刻,上書“秦隴界”三字。這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北峪村修建在半山腰上,農家院落散佈在山間,村裡不時響起叫賣聲,給這個小村帶來濃濃的生活氣息。穿過小村,沿山路而行,雪漸漸大了,山間小路上落了薄薄一層,踩上去,路面有些滑。小路順山腰地勢蜿蜒向前,時寬時窄,路邊長滿了各種荊棘,十分難行。大約走了二十多分鐘後,來到了鐵路隧道的上方。

天空中雪花飛舞,遠方灰濛濛的,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眺望渭河。山下是北峪堡,它如同一堵石壁,將渭河逼著拐了一個彎,鐵路穿隧道而來,又穿隧道而去。我們找到被草叢所掩蓋的秦隴界石刻。這是一個不大的石刻,長30多釐米,寬20多釐米,年代久遠,石刻已經有些模糊了。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陝甘交界處



小郭說,這裡是甘肅天水麥積區三岔鄉北峪村與陝西寶雞陳倉區鳳閣嶺鎮建河村交界處。這個石刻究竟是哪個年代刻的誰也不知道,但父祖輩口口相傳說很早就有了。由於刻在青石上,村民稱為“青界石”。有人推斷,至少在清中期之前,就有了秦隴界的石刻。康熙二年(1663年),以關中右布政使駐鞏昌(今甘肅省隴西縣),五年(1666年)改為甘肅布政使,移駐蘭州;左布政使仍駐西安,管理西安、延安、鳳翔、漢中四府及興安州,從此陝甘分治。或許,它是陝甘分省時留下的標記吧。

最令人奇怪的是,在石刻下方一段大致呈東西走向,長約10米左右、寬約25釐米左右的小石道,還有一方原由土道與小石道相連,經人工鑿成座椅形的石頭,村民稱其為“石座椅”。這是當年瞭望哨留下的嗎?

秦關漢塞,無盡歲月留傳奇

兩千多年前,秦人已經開通了沿著渭水河谷的道路。秦人早期主要活動以張家川和禮縣兩個中心,出於溝通的需要,這兩地的交通線路很早就開闢了。人們推算,當時秦人的道路大約寬5.4米。秦文公在位時期,秦人主力東進,秦文公曾帶領700人,四年,東獵於汧渭之會。秦人的發展再次進入一個高潮,更加頻繁地往來於寶雞和禮縣之間。秦文公去世後,也是沿這條路歸葬於西陲(今禮縣大堡子山一帶),可見當時通行條件良好。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小村中的古老石虎



可以這樣說,從秦文公開始,秦人東進關中之路就是沿著渭水河谷的南北兩側展開。在這條秦人走廊上,他們地圖上標註的燔史關,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小郭說:“北峪村在陝甘交界地帶,它背靠北山(六盤山餘脈隴山)、西臨北峪河(北山溪水,根據河兩岸狀況判斷,古時水量客觀)、南面渭水及佘家門大溝、東面亦是渭水。”我們也注意到北峪堡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雖是小村落,但在古代這裡毫無疑問是一處交通要塞。從發現的多處古棧道遺蹟人們發現,從這裡渡渭河過北峪溝,北可到秦非子封邑秦亭一帶(在清水境內),過渭河走佘家門大溝一帶,則是能抵達麥積山和放馬灘一帶,由此向南則可抵達西犬丘(今禮縣大堡子山一帶)。

可見,北峪堡東可抵達關中,西可抵達冀縣,南到西陲,北達秦邑。如此重要的地方秦人設立關塞也是必然。在秦人走廊中,北峪堡所起的作用和敦煌的交通地位相當,處在溝通東西南北的十字路口上。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在與北峪堡緊挨著的寶雞陳倉區鳳閣嶺鎮建河村一帶分佈著較多周秦漢文化遺存。有一座秦墓中曾出土過蒜頭壺、二十六年戈等。二十六年戈上有銘文“廿六年,□□守□造,西工室閹,工□。武庫。”人們認為,“守”前二字當為“隴棲”,“西工室”當是秦都西犬丘的工官所造。2002年,在建河火車站附近發掘出60多座秦墓。這些證明,附近應有個重要軍事關塞,否則也不可能有兵器和眾多墓葬出土。

由此來看,北峪堡和燔史關似乎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繫。既然有人認為,燔史關就在鳳閣嶺和吳砦之間,也就是距離不遠的地方。那麼,不論是歷史還是當地地理條件,這裡都具備秦人在此修建關塞的條件。

秦人是一個極其堅韌的部落群體,他們悍不畏死,勇往直前,為了一個目標能夠用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去完成。他們從東方而來,又在千年歲月中,一步步向東方而去,最終建立龐大的秦帝國。

或許那座秦關就在北峪堡下面,2000多年歲月,已經將它掩蓋在了大地之下,但它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






您的讚賞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秦隴界:康熙初年,陝甘分治的最後見證,你見過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