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流浪大师」沈巍是中年江湖的隐士高人

今日,上海的「流浪大师」沈巍火了,很多网红博主都去骚扰他,对此我想说:

1)我们应该尊重他的生活方式,既不指摘他的现状,也不要给他自以为是的建议,靠自己吃饭过活、不贪赃枉法的人没有理由不被人尊重。

2)我们应该尊重他回避镜头的选择,不应该强迫他成为被拍摄者、不应该曝光他的隐私,更不应该把他当成自己敛财的工具!


不过为什么会有这类“媒体”趋之若鹜、大众争相点赞的现象?

这是我想和大家好好谈谈的事情。

「流浪大师」沈巍是中年江湖的隐士高人

从诸葛亮、陶渊明、鬼谷子到金庸小说里的风清扬、扫地僧,他们都是中国文化中所称的隐士,而这个隐士又是我国文化艺术中亘古不变的母题。我们喜欢这类故事,喜欢看隐士在危难关头出山救世、身担大业,又最终归隐山林,或牺牲自我保全大局。但隐士并非漫威动漫里获得超能力的平凡人,所以我们虽喜欢隐士故事,但很少有人希望成为隐士。

要搞清楚隐士母题为何受欢迎,就要先弄明白隐士是怎样一群人。

至少有四点可以概括他们:孝、义、智、不仕。换句话说,他们恪守传统价值观,有担当,有气魄,学富五车,但始终不显山露水。从这个角度看,隐士形象本身就是个矛盾体,因为他孝而不臣、智而不仕,这种矛盾凸显了隐士自由不羁、洁身自好的形象,但同时(请注意)剩下来的那个“义”就是隐士出山的直接动机,也是隐士母题的叙事核心。

我们先不谈义,来看看前两组矛盾的叙事功能。

「流浪大师」沈巍是中年江湖的隐士高人

在传统观念里,隐士分三等,即所谓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这种等级划分其实指明了隐士形象的核心价值——独善其身的能力及其程度高低。这种能力之所以被歌颂,说明在我国文化中它是稀缺的。而在艺术创作领域,又以中隐又最具价值,这是因为首先他是中间典型,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形象,正如白居易在《中隐》一诗所写:“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其次,中隐之人的形象素材最为丰富,任何市井小民都能被描绘成隐世高人,因而也最能激起普通大众的共鸣,将自己代入隐士形象之中,甚至误以为自己就是隐士。

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猪笼城寨众义士就是当代文化作品中“中隐”形象的一个显例。它几乎是在明示、讨好人们心中埋藏已久的那些个“高手在民间”、“天生我材必有用”、“小人物有大作为”的人生信念。想必大家在看到小人物展露真身的桥段时,也一定热血沸腾,但其实这种情绪变化是通过叙事手法设计好的。

▼尤其是下面这句话:

「流浪大师」沈巍是中年江湖的隐士高人

除此之外,化身小人物的中隐形象还有另外一种叙事意义,比如《十月围城》一类电影就很喜欢使用这个套路。虽然也是“小人物有大作为”的一种叙事模式,但在其上增添了一层“众擎易举”、“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在这些故事中,小人物虽只是各司其职,但在历史大环境的变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贡献和牺牲,且通过叙事结构环环相扣,凸显了他们也就是所有普通人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流浪大师」沈巍是中年江湖的隐士高人

要注意的是如“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这类成语除了指明团结一致的精神外,本身还具有政治层面的意涵,可以说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但更接近于“人民当家作主”、“民心所向”的概念。这种在平时或被压抑的主人翁意识同样能通过叙事手段激发出来,让观众相信自己也能左右历史进程,甚至认为自己正在左右着历史。

以上是隐士矛盾形象的叙事功能,我们发现这个形象极具煽动力、共鸣功能,很容易让观众代入自身。可是正常人又是为何会丢弃理性的自我判断,把自己装进一个徒有其名的隐士身份中的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说到“义”的作用了。

「流浪大师」沈巍是中年江湖的隐士高人

不论江湖还是朝堂,总是义字当先。在隐士的四大特征中,义是最有价值的。换句话说,在世道不堪的时代里,高人才选择隐居、蛰伏。对个人而言,出于义的要求,将义作为借口来为自己现时的无能和窘境开脱,就是一种极好的合理化辩护手段,包括“不与民争”(街友沈先生在视频中提过)、“不与世浊”、“寄情山水”等变体。

同时,个人困境还可以由他人或外部世界的不义作借口,几近妄想地自觉了无知音,或遭人算计陷害,要么怪罪世态炎凉,总之通过贬损他人的方式将自己推到道德和才华的至高点上,并为自己智而不仕寻找台阶。

这就是“义”的叙事功能,它可以用各种说辞来解释一个人为何不为旁人所识,得不到重用或无法大展拳脚。同时要注意的是,在叙事中“被迫隐匿”的高人更能让人兴奋,而“自愿遁隐”的高人则往往让人钦佩,这两种情感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正是这个原因,好事者才力图将沈先生塑造为遭遇不公、遭遇不测的“被迫隐匿者”,因为这能赚取更多眼球,激起无知者的愤慨,从而变成流量。

无耻!

「流浪大师」沈巍是中年江湖的隐士高人


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隐士母题的叙事受人追捧是沈先生走红的核心原因

在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这类主题都能获得很好的成绩,就如梵高的神话。人们喜欢看这种故事的原因大多是希望甚至认为自己与故事主角处于相同的处境之中,或具备同样的才华与品行,是一种自欺欺人。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之所以会展开这种合理化辩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整体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下面这张图是相关此条的搜索频次,它的爆发与衰落的趋势很正常,就是网红们想通过这个热点人物带一波流量和关注而已,他们心里很清楚这种叙事是极受欢迎的。

「流浪大师」沈巍是中年江湖的隐士高人

不过下面这张画像分析就很能说明问题,抛开50+人群不怎么看抖音的情况,我们发现搜索人群集中在30-49岁,这是生活压力最大的一群人,他们之所以拥抱这个故事,其实反映了他们目前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

「流浪大师」沈巍是中年江湖的隐士高人

这套视频成了他们安慰自己的一剂良药,而他们对沈先生的认可,意味着对社会现状的否定和对自我的同情。虽然不能说这就反映了现实社会状况,但我们可以说这体现了中年人的心理现状:

1)生活压力巨大

2)自由天性被压抑

3)对社会现状有所不满

本质上,这就是中年人的“夸夸群”

只不过他们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进行心理疏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