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黄帅


我前年出版过一本书,叫《这个世界承认每一份努力》,里面正好一篇叫:这个世界没有理所当然?我想请李善长们回答。

现在发上来请大家阅读:

你的老公不会理所当然地对你好。

西汉的陈皇后陈阿娇到老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她就认为,她的老公汉武帝刘彻对她好,是理所当然,甚至天经地义。

为啥呢?因为陈阿娇一直有一个概念。她能当上皇后,不是因为她嫁给了刘彻,而是刘彻娶了她,才当上的皇帝。

这个,其实也没有说错。刘彻确实是因为娶了她才当上的皇帝。当年,刘彻的老爸汉景帝可不是只有他一个选择。刘彻的老妈王娡在后宫的地位也就马马虎虎。人家汉景帝喜欢的是粟姬。

粟姬一口气生了三个儿子,三保险,最大的儿子刘荣还被封为太子。刘彻封胶东王,顶多以后阿胶可以吃一碗倒一碗。

是陈阿娇的妈咪、汉景帝的姐姐刘嫖改变了刘彻的命运。刘嫖女士是那个时代最富盛名的广场舞大妈,手下有一批广场舞小妹,经常挑点送给弟弟汉景帝。

本来后宫竞争就激烈,没事还往宫里运送新生力量。姐姐们压力实在很大。因为这个,粟姬跟大姑子刘嫖的关系很紧张。

所以,当刘嫖跟粟姬提出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刘荣时,粟姬毫不犹豫就拒绝了。

你丫的破坏后宫生态环境,还想让你的女儿潜伏进来祸害下一代?

粟姬犯了一个错误,她不知道,不是陈阿娇借他儿子当皇后,而是他的儿子要借人家当皇帝。

刘嫖转头找了刘彻的妈咪王娡,让陈阿娇跟刘彻定了娃娃亲,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后宫争斗,把粟姬斗了下去,把刘彻送上了皇位。

说实话,当上皇帝,刘彻同志还是很感谢陈阿娇的,可是陈阿娇女士的要求有点过份。

她要汉武帝的大旗只为她举。

这就脱离时代背景了,咱这是封建社会,是帝王世家,皇帝天生就是中央空调,怎么可能只对着你的齐臀丁字送温暖呢?

更何况,陈阿娇女士,你也有不努力的地方嘛,你毕竟没有生下小孩嘛。人家老刘家的江山还是需要接班人的嘛。

陈阿娇不管,开始从表情包里掏出一个表情。什么表情?就是没有我,你能有今天的冷群表情。

小时候,刘彻说要娶陈阿娇,然后修一个金子的屋子把表姐藏起来。

多美好的故事。

元光五年,当了十一年皇后的陈阿娇被废,居住在郊区疗养院长门宫。渡过寂寞的近二十年后去世。大汉的繁华、汉武帝的荣耀从此与她无关。

她只是犯了一个错误:别人对你的好,重复再多次都是应该的,自己对别人的好,一次都不能多说。

你的老板也不会理所当然地对你好。

明朝权臣李善长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李善长也算是一个人精了。当年跟着朱元璋搞革命,只是朱元璋的、私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后来竟然一一步步成为了大明左相国。

朱元璋一提起李善长,就说这是俺老朱的萧何。

李善长很受用,但他忘了一点,刘邦还杀韩信呢,何况朱元璋。

其实,李善长也确实善于长命百岁。他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被朱元璋打倒。刘伯温死得不明不白,胡惟庸直接被打成了反革命。只有李善长没事,他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他本人当了太子的老师。很明显,朱元璋是要把他培养成善终之臣。

朱元璋对功臣们下手是狠了点,但他也需要树立一个正面典型嘛,免得后人说他专门过河拆桥。

可是,坏事了。李善长同志犯错误了。

这个事情还是受胡惟庸的牵联,具体来说,胡惟庸被判定造反,而胡惟庸还找了一个小伙伴叫李存义来共襄盛举。而李存义正好是李善长的弟弟。

胡惟庸被处决后,李存义也被挖了出来。朱元璋想了一下,特地下诏,免死,下放算了。

很显然,这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这个时候,李善长应该给领导写封感谢信,送个锦旗啥的,表示一下皇恩浩荡,我们小PP都如沐春风。

朱元璋发了赦免诏书后,一直坐在宫里等感谢信,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来。


李善长来上班,眼袋耷拉得跟蛋蛋袋一样,就是不提这回事。

李善长压根就没想着要感谢领导。

李善长觉得完全没必要啊,我弟弟是我弟弟,关我什么事?我又没造反。你赦免他,这是理所当然的啊。

朱元璋怒了,这好比请人吃顿海鲜大餐,别人连个朋友圈也不发。

要不是看在他是你弟弟的份上,我会饶了他?惹火了我,我不但不饶他,我还要顺藤摸瓜,掐碎你老李的蛋蛋。

五年后,又出事了,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点事。李善长给朱元璋打个报告,要求老朱看在自己面子上,赫免了丁丁斌。

可是,面子是别人给的,不是自个长在脸上的。

不提还摆,一提朱元璋就想起了五年前那件不愉快的事情。


你丫现在知道求我了啦,五年前,我放了李存义,你连个屁都不放,今天还指望我当好人!

朱元璋大怒,加重处罚丁斌,然后,丁斌又供出李存义当年那些事。得,那就彻底解决五年前的事吧。

李善长被团灭。那年,他已经七十七了,再撑两年,或者早死两年,就没这些事了。

或者,只是五年前少说了一句谢谢。

对每一份示好,不要省略每一个感谢,尽管有时候,那些都显得理所当然。

就连你的父母,也不会理所当然对你好。

明朝汉王朱高煦就认为爹地朱棣应该理所当然对他好。

首先他长得帅,至少比他的大胖子哥哥朱高炽帅多了。而且能文能武,更重要的,朱高煦还是立过大功的。

当年朱棣搞革命工作,跟建文帝两人开撕。朱棣同志差一点精疲力尽,准备跟建文帝妥协了,还是朱高煦率领大军前来支援。朱棣一高兴,说了一句坑儿子的话:“你哥身体差,你加油。”

朱高煦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一口气把建文帝的南军击败了。

然后咧?然后就然后呗,你接着当你的王爷呗。还真想当接班人啊?

朱高煦折腾了很久,赖在南京不走,想尽办法要搞倒朱高炽,甚至还搞了一个小武装,弄了三千兵马。

朱棣同志一声吼:滚!

朱高煦老老实实跑到封地山东了。

朱高煦很不爽,当年不是有口头协议嘛,说好的怎么可以变卦。

是的,说好的是可以变卦的,不但说好的可以变卦,就是白纸黑字的东西都是会变卦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你能怎么样?有本事你反啊。就像李世民一样,杀进玄武门,弄死大哥,囚禁老爸。

你赢了以后,你可以随便写,这就是生存法则,胜者任性,败者认命呗。

朱高煦还真的反了。

结果还没打呢,就偷偷摸摸瞒着跟他造反的小伙伴,自己一溜小跑出城投降了。

带头大哥做到这份上,也丢尽宋江,当然还有他爸爸朱棣爷爷朱元璋的脸了。

投降了之后,还不服气,看着侄子明宣宗朱瞻基路过,冷不丁伸出腿,把人家给绊倒了。

这不是找死嘛,朱瞻基一生气,用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

这时候了,你就老实在里面就地卧倒算了,说不定人家过一会气消了,你爬出来就是了。可朱高煦不。气沉丹田,猛的一吼,把铜缸一把举了起来。

牛,你牛,那再加把火烧一下看看。

朱高煦,卒。


朱高煦死都不服气啊,当年父皇说了的啊,这皇位是我理所当然的啊。

其实,这哪里是他理所当然的。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就是你的能力能够为你争取到的。

其它的一切,别人的善意,别人的许诺,别人的给予,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别人给,我们感恩,别人不给,我们不怨。


脑洞历史观


朱元璋杀了76岁的李善长,另外还株连李善长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长的儿子驸马李祺和儿媳临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杀,可怜!可叹!可悲!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对亲家下如此狠手呢?



从头说起

李善长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夸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萧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拜迎二人相见。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书籍。李善长成为老朱的大智囊,随军作战出生入死,还亲自带领士兵打败来偷袭的元军,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当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庆!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词条,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老朱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书丹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对自己的“萧何”大赞一番,可是今日的“萧何”的结局可不比往日的萧何。李善长可没有汉朝的萧何圆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刘邦对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长的权利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忌惮夜不能寐。


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对彼此的信任几乎消失了。

为了拉拢李善长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宝贝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李祺为驸马都尉。

李善长的府内又一次蓬荜生辉,荣誉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烧。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十几天都不能上朝。作为亲家的李善长竟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也没有让驸马儿子来问候,朱元璋心里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机弹劾李善长,说公主进了李善长家的门,李善长就变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里连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过分了,开始厌烦他,“帝始微厌之”,一怒扣了李善长一年的奉禄。


另外李善长对部下监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告诉老朱李善长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谋反,还想拉李善长入伙,李善长不从。谋反是大罪,但他没有向朱元璋检举揭发胡惟庸。胡惟庸也许感到李善长有动摇,继续拉拢,李善长最终留下口实。李善长向朱元璋屡次请求赦免其发配边疆的亲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将丁斌治罪,没想到丁斌出卖了李善长的弟弟,一系列的导火索迸发。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和胡惟庸密谋造反,李存义父子被逮捕审讯,供词牵出李善长。还供出胡惟庸派李存义劝说李善长时,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作证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说他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不忠!最后有人说观天象有星变,灾祸会降临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长的人生成为定居局。

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斩杀。



实际上,李善长的这些大罪都是凭口说,证据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家江山会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坚决要杀的人,谁能跑掉?


小姐姐讲史



有李善长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换做赵匡胤,李善长一定不会死。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居开国六位公爵之首。朱元璋杀李善长一家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时已经过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恒案,朱元璋杀了十万左右官员和家属,目的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朝廷纲纪。据明朝官方披露,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李善长向汤和借300士兵修房子。二是李善长有个亲戚牵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长一直找朱元璋说情,希望朱元璋放人。三是李善长当年知道胡惟庸要谋反,李善长不向朱元璋报告此事,不报告那就是同谋。



胡惟庸会谋反吗?胡惟庸是个文官,一开始是个老实人,虽然当了宰相,但是并无军权,怎么谋反?拿什么谋反?再说了,朱元璋是什么人?晚上睡觉都睁开一只眼睛的人,大臣们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锦衣卫的侦察,逃不过朱元璋的掌控,胡惟庸拿什么谋反,怎么可能谋反?胡惟庸要说有罪,也就是洋洋得意,工作方式粗糙了一点。

杀掉李善长就是因为前两个原因,借兵修房子和为亲戚求情。在朱元璋看来,有这两件事就可以杀李善长了,但在外人看来,因为这两件事就杀李善长,说不过去啊,为此只好刑讯逼供,把李善长牵连进谋反案,这样杀他一家,就没有人说三道四了。



说李善长涉及谋反,当时就有人怀疑,上书质问朱元璋,说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怎么会冒诛九族的风险参与谋反?结果这人被朱元璋关起来了。

胡惟庸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李善长案也是冤案!老朱在办这事上,不地道!


坐看东南了


李善长之所在古稀之年被杀,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党争激烈,演变成威胁皇权。

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代表的淮西党,与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党,相互争斗,起初只是党争,后来演变成威胁皇权的地步。

李善长虽然退下来,但并没有闲着,他想通过扶植胡惟庸,来遥控朝政。

李善长和胡惟庸还通过结亲,建立紧密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就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免于被株连。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李善长的弟弟及侄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而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而积恨在心。

二是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祸从口出。

胡惟庸一伙势力意欲图谋大事,曾亲自找退休的李善长商议,李善长开始很惊骇,后来居然说:“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之后,你们再去干吧!)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能说么?这话缺乏政治智慧的胡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不是找死么?

随后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三是功高震主,还不检点,犯了帝忌。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十分不易,所以当上皇帝后,对骄兵悍将本就疑心重重,害怕自己死后,朱家子孙镇不住这些元老功勋,而李善长曾作为开国丞相、文官之首,首屈一指,德高望重,门生故旧遍布,纵然辞相依然影响力巨大。

而且李善长还是个“不检点”的皇亲国戚,平时屡屡违制,犯了帝忌,杀他只是朱元璋长久心中愤恨的爆发。

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放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李善长和朱元璋在创业时,也曾是一对和谐君臣,形影不离,是同甘共苦的战友,可是当人一旦获得了高位,获得了权力,就会像着了魔一样,迷失相遇时的初心。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一段话亲评李善长: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后来,一个成了九尊至尊,一个成了开国丞相,都是权势赫赫,但二人却渐行渐远,再也找不回那份初心和信任。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权力是催人疯狂的春药,也是催人毁灭的毒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羽被追责,朱元璋将已76岁高龄的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70余口,一并处死。血流成河,令人深思!





Zzz虚空索敌


李善长之死,历史上公论是冤死。

↑朱元璋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人物↑

朱元璋为何非要诛杀李善长不可,有这么一个故事似乎能够作解释:李善长死后,太子朱标找到朱元璋,委婉劝说到:杀人太多太滥,恐怕有伤朝廷和气。

朱元璋没有回答他,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刺的木棍扔到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又命人把木棍上面的刺给削掉,朱标自然能够轻松捡起,于是老朱教育小朱:“我现在诛杀这些人,就是为你消除隐患”。

这个故事似乎暴露出了这对父子内心的秘密。

然而,真相是如此简单的吗?

并不是。

↑朱元璋的反腐措施,空前绝后↑

谁都知道,朱元璋堪称中国历史上反腐手段最决绝的帝王,他的反腐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反腐条件严苛

只要是犯有贪污的官吏,一经查实,一律发配北方荒漠中充军,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二、反贪腐不避皇亲国戚。

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都是死于贪腐相关案件。

以上事实人所共知,但大家很少去思考朱元璋这样的做法,会面对何等的压力。

换成任何别的皇帝,真不一定能够驾驭如此复杂的局面,哪怕这个复杂局面是朱元璋一手造出来的。

↑权贵官僚们当然会歌颂宋太祖赵匡胤↑

李晓鹏博士在《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书中曾经比较过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区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做法千古称颂,可你仔细想想,称颂者会是谁?必然是受益者和无知者。

石守信等大将权贵倒是可以丰衣足食,代代无忧,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可背后需要多少老百姓付出巨大代价呢?

自古以来,官员们的荣华富贵和老百姓的丰衣足食是一对矛盾。

因为在农业经济时代,官员的薪水与富贵,都是取之于民。赵匡胤采用的是贿赂讨好官僚集团,至于民不聊生这样的事情,对不起,他不会考虑的。所以宋朝的公务员之多,堪称各个王朝之最,因为公务员待遇好啊。

这与出身有关,朱元璋是苦出身,当过要饭的,当过和尚,父母家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朱元璋从小就痛恨贪官污吏。没想到老天爷竟然真的让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如何对待“腐化”的官僚权贵,朱元璋必然不会采用赵匡胤那种讨好的做法。

↑李善长活的没有安全感↑

再说另一方面,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权贵们,他们其中一些人,保持了高尚的政治操守,朱元璋对待这些人倒也不坏。但其中多数官员,膨胀了,腐化了,这是人性的必然。

比如朱亮祖在广州,成为土霸王,和当地劣绅勾结,一手贪财,一手逞威,换做是赵匡胤当皇帝,屁都不管。但朱元璋不能忍!

再比如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他娶得可是马皇后与朱元璋的第四女安庆公主,以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深情来说,安庆公主也得到相当的恩宠。可是欧阳伦却利令智昏,偷偷贩卖私茶,谋取暴利,而且他还是利用公家的驿站搞走私,成本都是国家的,利润都是自己的,这种违法案件在历朝历代简直司空见惯。

而且权贵们还面临一个他们无法约束的情况:自己的家奴狗仗人势,自己的后代不长出息。欧阳伦的家奴周保在走私的过程中,嚣张至极,殴打河桥吏,河桥吏一直都是一忍再忍,这次无法忍受,于是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杀女婿,杀得好!↑

朱元璋大怒,立即处死周保,并且赐死女婿欧阳伦。都说朱元璋残忍噬杀,但换成赵匡胤来当皇帝,河桥吏岂不该活活被周保等人治死?或者等一个包青天?欧阳伦岂不要一直无法无天?

同样,胡惟庸案件的直接原因,也要拜胡惟庸儿子胡公子所赐,胡公子在街上肆意奔放,坠车而死,胡惟庸竟然亲手杀死驾车之人,给儿子报仇,换成赵匡胤当皇帝,恐怕不但不会追究胡惟庸的责任,还会派人慰问胡惟庸丧子之痛呢。

朱元璋反腐是没错的,但他最大的错误在于方法不对,他过于依靠人治,同时又不能体谅官僚的行事逻辑,比如空印案,官僚的初衷并非利用这样的手段谋私,而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的一种得宜之法,朱元璋却完全不去体谅此事的背景。

总之,朱元璋对待官僚集团的态度,让许多官僚都产生巨大压力。

↑胡惟庸有一大群追随者,他们受够了朱元璋↑

当官为了干啥?权贵的功劳不就是换来权势财富和地位吗?这些都是人性必然的行为,可朱元璋一丝都不肯妥协,如此严酷的手段,你要是在朱元璋手底下干活,你会怎么想?

普通官僚当然是畏畏缩缩,每天上班前和家人告别,能活着下班就是大庆幸了。但到了胡惟庸,李善长这样的位置,他们就有能量和朱元璋掰掰手腕了,而且能够得到足够多的官员支持,有“群众基础”,这点很重要!

虽然许多明史大家都认定胡惟庸与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心思,但小编认为,胡惟庸和李善长内心绝对想过反抗朱元璋的办法。

为什么?因为活的没有安全感。而且老朱的做法太极端了,当官贪污点怎么了?人家行贿我办事,怎么了?我不造反,该干活干活,又怎么了?老朱你这么搞,会没朋友的。

实际上,朱元璋也没有安全感。胡惟庸案件爆发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可胡惟庸的案件余波,一直到李善长被牵连诛杀才算基本停息。而李善长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被诛杀的。

↑锦衣卫的诞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这十年间,朱元璋做了什么?为什么需要花费十年,才把李善长杀掉。原因其实很简单:朱元璋起初也不知道李善长做了些什么,他需要花费时间调查!

实际上,诛杀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意识到了官僚集团存在着反抗他的力量,他需要顺藤摸瓜,逐一排查。

朱元璋一方面通过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加强皇权,加强自己控制朝廷的能力,一方面,他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立了锦衣卫,负责探查官僚的政治动向,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内心的不安全感。

其实,随着朱元璋年纪渐大,他的极端性格有增无减,樊树志先生认为朱元璋利用这十年时间编织能够杀死李善长的理由,毕竟人家李善长有免死铁券,金身护体,还能免死三次!而唯一无法免死的条款,就是谋反。

证据炮制需要时间,但朱元璋派人伪造证据的动机呢?恰恰是他对李善长等人代表的巨大的政治能量的不信任!

李善长等权贵,是唯一能够真正打击朱元璋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决不能再留下来而且,为子孙后代考虑,朱元璋能够压制住官僚权贵,可朱标的威望手段能做到吗?显然做不到!

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是,朱元璋的做法得罪了一大批权贵,为他的皇权反而埋下了巨大隐患,于是为了铲除这个隐患,他又不得不继续消灭权贵,这个死循环形成之后,无论李善长还是朱元璋,就都没有退路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李善长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一个极其理性,手段酷烈,性格坚决的政治天才。


我见青史多妩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李善长卷入了胡惟庸案,绝非朱元璋滥杀。

李善长和胡惟庸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最初胡惟庸就是李善长推荐才得以升官,最后成为丞相。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儿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双方也算是一家人。

然而,胡惟庸案件发生以后,朱元璋认为李善长和此案无关,没有调查他。

甚至胡惟庸案中有很多口供确认,李存义父子都参与谋反,但朱元璋认为他们是小角色,看在李善长面子上,给予免死。

然而,李善长为了和胡惟庸案件划清界限,装作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不因为赦免李存义父子而向朱元璋谢恩。

此举,引起了老辣的朱元璋怀疑。

果然,10年后,李善长有个叫做丁斌的亲戚入狱,供出李存义父子竟然是胡惟庸案件的核心人物。

朱元璋大怒,下令再次将李存义父子抓捕。

李存义父子为了自保,被迫说出全部事实。

实际上,胡惟庸谋反之前,曾经派李存义去游说过李善长多次,要求一同谋反,许诺淮西之地封他为王。

李善长开始不敢答应,但随后给予默许,还帮助隐瞒。

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朱元璋非常震怒,开始调查李善长。结果,很快发现李善长确实知道胡惟庸谋反的事情。

这就非同小可。

因为李善长本市朱元璋心腹,朱元璋还将女儿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双方也是亲家。

然而,李善长却竟然参与谋反,在当时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结果,朱元璋便将李善长赐死,将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还有他们的几个孩子,都被法外开恩,免于一死,还继续做官。

其实,李善长被杀并不冤枉。

古代作为臣子最大忌讳就是不忠心,更别说参加谋反。

李善长知道谋反的事情知情不报,已经是重罪,更别说还帮着隐瞒,当然是死罪。


如果朱元璋只是借机滥杀,早就把李善长杀了,不可能等待10年时间。

一般认为,李善长是自以为聪明的两面投机,如果胡惟庸赢了,他就可以做王爷。

就算胡惟庸输了,他也可以尽量划清界限。如果不是丁斌意外被捕,讲述这个秘密,朱元璋也不知道李善长的事情。

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


萨沙


李善长是唯一一个没有战功却被封公爵的文人,朱元璋对李善长也算是不错了,不仅封为左相国,韩国公,位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年奉四千石,儿孙世袭封爵,而且还赐给他丹书铁券,可以免死两次。可是最终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即便已经是77岁的古稀之年。


李善长作为一开始就跟随朱元璋创业的智囊,对朱元璋很忠诚,当初郭子兴削弱朱元璋兵权想挖李善长过去,被李善长严词拒绝,就认准了这个草根主子,为他出谋划策定了天下。朱元璋也是视他为自己的萧何,给他足够的地位和荣誉。但是人都会变得,尤其是染指权力巅峰之后,朱元璋雄猜善忌的本性开始在打压残害功臣中慢慢暴露,李善长表面温和内心苛责的排挤刘基等浙东党。

对于聪明的李善长来说,早就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洪武四年他就辞职告老还乡了。朱元璋也很忌惮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势力,但是还是选择稳住而非打压,让李善长做了太子老师,还把自己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长子李祺,和他结为亲家。但是后来李善长却触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线——谋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九族,涉案三万余人,但是这件事却远远没有结束。五年后,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胡惟庸的亲家)被查出和胡惟庸通谋,朱元璋看在他是李善长的弟弟的份上,没有杀他,只把他软禁在崇明岛。但是李善长对此却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连句谢谢也没有,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朱元璋期待的谢恩落空了,心里很不爽。

又过了五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罪,严刑拷打下供出李善长在胡惟庸案中的隐晦态度:第一次严词拒绝同谋,第二次胡惟庸答应以淮西相赠,封诸侯王,李善长动心,第三次密室谈话,第四次李善长抛出一句著名的话“我死,汝等自为之”。朱元璋听闻后大怒,想到五年前李存义案以及李善长向汤河借兵300大兴土木的事,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治罪,将除女儿女婿两个外孙以外的李善长妻女70多人全部诛杀,淮西勋贵彻底击溃。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李善长可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纵然没有免死金牌也会得以善终,懂了却做不到,总是有十块免死金牌也挡不住被杀的命运。开国元勋40多个,被杀的近30人,不得不说剩着为王!


墨梅逸清寒


李善长当时已经是76岁高龄,又辞了官在家养老,可终究难逃一死,虽说他死得有点冤枉,但也确实有诸多取死之道。

他虽然被列为开国功臣之首,可最后的结局却很凄惨,李家上下七十多口人死于铡刀之下,唯有儿子李祺一家四口得以幸免。

李祺一家四口为何能够幸免呢?原因在于他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是朱元璋的女婿,他的两个儿子是朱元璋的外孙。

朱元璋之所以会对李善长下手,原因实际上也不复杂,不外乎李善长的存在对他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李善长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个体而立于朝堂之上,他的背后还有所谓的“淮西集团”,淮西集团是朱元璋打江山的班底,所以朱元璋坐了江山之后,淮西集团也算是鸡犬升天,几乎霸占了整个朝堂。

淮西集团又以李善长为首,你说朱元璋能放心李善长吗?显然不能。

李善长的手也伸得很长,他自己原本已经从宰相的位置上退下来了,可是他又不甘心从此退出权力中心,那怎么办呢?将淮西集团的人推上去。

他推的是胡惟庸,虽说朱元璋也有意让胡惟庸出任宰相,可是由朱元璋自己决定,和由李善长在背后推动,那绝对是不同的政治意味。

朱元璋是一个独断专权的皇帝,李善长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来推胡惟庸上位,朱元璋会怎么想?

究竟是你李善长是皇帝呢,还是我朱元璋是皇帝?

我让谁当宰相,还得你李善长说了算了是吧?

这就犯了忌讳了。

对于这一点,李善长显然便没有刘伯温聪明,朱元璋跑去问刘伯温谁适合当宰相,说着说着,朱元璋便给刘伯温下套,说只有刘伯温适合当宰相,刘伯温迅速反应过来,然后表示自己没那个能耐。

朱元璋一直感觉自己的皇权受到了相权的掣肘,这也是李善长被罢相的一个原因,这时候李善长已经不在相位之上,却还能够影响朝堂上的人事任免,这也足以说明了李善长所掌控的淮西集团的势力之大。

所以,朱元璋想要高度集权的话,首先要做的便是打垮淮西集团,而打垮淮西集团呢,李善长和胡惟庸二人则是首当其冲。

胡惟庸是在1380年的时候被以谋逆之罪处决的,受到“胡惟庸案”牵连的人数不胜数,不过李善长却躲过了一劫。

是朱元璋不想顺手解决了李善长吗?非也,是朱元璋手里没有掌握李善长和胡惟庸案有牵连的证据,或者说证据不足以将李善长一举拿下而已。

李善长毕竟是朱元璋钦定的“第一功臣”,倘若仅仅是因为有那么一点嫌疑,朱元璋便对李善长下手的话,朱元璋不仅脸上过不去,还会被天下人骂。

只不过,这时候不对李善长下手,却不意味着朱元璋会自此放过李善长,他所缺的只是一个更好的契机。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契机很小,哪怕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在1385年被人举报是胡惟庸同党的时候,朱元璋也没能顺手拿下李善长,反倒是在1390年出现的一件小事让朱元璋找到了对李善长下手的契机。

1390年的时候,李善长的一个叫丁斌的亲戚因为犯了事被叛了个发配边疆,于是他跑去找朱元璋求情。

朱元璋一见李善长来求情,心里不高兴了,你个老东西没完没了了是吧?朝廷自有法度,咱怎么做事还得你李善长来指指点点了?

于是,朱元璋一怒之下,不仅没有放了丁斌,反倒让人重新审讯丁斌,这一重审可不得了了,丁斌经不住严刑拷打,竟然将李存义曾经和胡惟庸勾结谋反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又被从崇明给抓了回来。

李存义也经不住严刑拷打,将李善长给供了出来,他供出了李善长什么事呢?

原来当初胡惟庸要谋反的时候,曾经几次三番地去游说李善长,让李善长一起谋反,只是李善长一直没有答应。

李善长之所以没有选择和胡惟庸谋反,还会被牵连进“胡惟庸案”,原因便在于他虽然拒绝了胡惟庸的拉拢,但是也没有将事情告诉给朱元璋。

这不仅说明李善长犯了知情不报的罪,还说明李善长有了骑墙的想法,风往哪边吹,他便往哪边倒,这在朱元璋看来和谋反有什么分别?没有。

朱元璋决定以此为契机处理李善长之后,李善长的老对手们自然乐得落井下石,于是纷纷弹劾李善长。

这不弹劾不知道,一弹劾又吓了朱元璋一跳,原来当年蓝玉率军北伐,打到捕鱼儿海的时候抓到了一个受胡惟庸之命悄悄到漠北勾结蒙人的使者,李善长对此明明一清二楚,可却还是知情不报。

胡惟庸有没有派出这么一个使者?不重要。

李善长有没有知道胡惟庸派出使者去勾结蒙人?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弹劾李善长的人说得有板有眼儿,那么到了这一步,对于李善长对胡惟庸试图谋反之事知情不报之罪,也就可以定下了。

知情不报,等同于谋反。

于是,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受诛,结局不可谓不凄惨。


宁糊涂


老朱杀了李善长,实在是不应该。不过老朱要杀他,实在是随便就可以找到几个理由。

当年胡惟庸案的时候,胡惟庸在事发之前曾经告发李善长谋反,不过当时老朱没在意,他也知道李善长不可能谋反。后来胡惟庸被杀的时候老朱这才知道,原来胡惟庸曾经策反过李善长,不过李善长没同意。



不过这事在老朱心里就是一个过不去的梗,既然这样,李善长肯定知道胡惟庸居心不轨,但是却没有向老朱告发,知而不报就是罪过,当时不清算是因为还没轮到他。

等过了几年,虽然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了,但是老朱始终都没有忘了他,生活上也是经常派锦衣卫去寒嘘问暖,就看看他在干嘛。

而且要知道胡惟庸可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还是收了胡惟庸的贿赂,好几百两银子呢。胡惟庸案,李善长有脱不了的干系,最起码用人失误,这也是要处罚的。

且不说老朱本来气量就小,就说受贿,识人有误,知而不报,这一个哪一个老朱都能单列出来说事。

所以说李善长的死,怪老朱气量小,也怪他自己不小心。


听历史说话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的出身可以说是十分卑微的,一个乞丐做了皇帝。越是这样的人,就越怕失去这来之不易的地位。尽管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有这一帮文臣武将帮助他平南扫北,然而,这帮人最后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仅汤和一人得以善终。



李善长是大明王朝的开国丞相,曾经被朱元璋比做是汉之萧何,爵封韩国公,排在众功臣之首。可以看出,朱元璋前期对于李善长来说,那是相当厚待。朱元璋让太子朱标拜李善长为师,还与他结成儿女亲家,甚至赐予他免死丹书。

其实,朱元璋一开始并不想杀李善长,即使是他的弟弟李存义参与了胡惟庸集团,被定为谋反,朱元璋也没有对李善长做出任何的处理。可是,李善长太了解朱元璋了,胡惟庸案虽然没有处理自己,然而他却一直活在惶恐不安之中,越是这样,就越是举措失当,最终撞到了朱元璋的刀尖上。



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件是找汤和借兵。李善长要修缮和扩建自己的国公府,就去找汤和借了5000兵士来帮自己看家护院。没想到汤和借给他兵之后,转头就跑去向朱元璋报告了。虽然这件事可以看出汤和的做事谨慎,但这样一来,他也就把李善长给卖了。朱元璋本以为胡惟庸案后,李善长应该消停了,没想到他还敢借兵,这让朱元璋产生了警惕。

另一件是李善长府上有个叫丁斌的管家犯了罪,被朱元璋判了流放。李善长偏偏在这个时候给朱元璋上书求情。这一下彻底把朱元璋给激怒了:朕断了的案子,岂容你来指手画脚。你此前参与胡惟庸谋反,找汤和借兵,朕都没与你计较,本以为你能反省,现在你竟然干涉司法,朕岂能饶你!



当朱元璋杀李善长诏书下达之后,李善长拿出了朱元璋赐给他的免死丹书。朱元璋笑道:你再看一遍上面的字。李善长看后才明白自己死定了,因为丹书上面写着:免死,除谋逆外。于是,已是70高龄的李善长最终没有逃过朱元璋的屠刀,被以谋逆之罪判处满门抄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