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没有滥杀一个功臣?

相思藤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也许这是世人对历史上开国功臣命运,最精准的描述。

可是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皇帝,被清初学者王夫之评价为“三代以内,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焉”。

王夫之所赞,正是王莽篡汉倒行逆施,群雄逐鹿天下,刘秀异军突起得天下开东汉之朝,却历三代皆善待功臣之举。刘秀不滥杀功臣确属历史君王之奇葩。

那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没有滥杀一个功臣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重儒学宽容谦和真性情。

刘秀,出生于公元前5年。他出身于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一脉,只不过随着汉代推恩令的实施,到其父一辈已成没落贵族,其父只担县令一职。

但贵族血统,良好家教对幼年刘秀影响颇深,亦养成了其宽容谦和的天性,这亦是其延续一生的真性情。

刘秀九岁时,其父病故。他只得依附叔叔生活。后王莽篡汉,刘家没有了特权,刘秀正式成了农村娃。不过刘秀并未放弃自己追求,执意赴长安太学读书,师从许子威学《尚书》,这应是儒教思想根植其心的开端。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朋友。

刘秀太学之行,不但丰富了学识开阔了视野,最重要的是结识了一批性情相投的同学,这亦成了日后助刘秀打天下的功臣班底。

由此可见刘秀的君臣之谊,不只是战友情更有同学情。

刘秀生性纯良待人以宽始终如一,他上学时可以与挚友嬉笑怒骂,亲如兄弟。到他举起义旗征战沙场时,他对待降兵都能宽厚有加,更何况是昔日同学兄弟。

刘秀虽是上司,可是功臣们犯小错,他皆能包容待之。

就如一次邓禹吃了败仗,自觉无颜见刘秀,自请辞职,可刘秀并不以为意,依旧重用邓禹。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刘秀未称帝前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为笼络人心而为之。

可是刘秀称帝直至统一全国后,他推崇儒学以柔治国。他无法做出称帝前礼贤下士,称帝后立马变脸,卸磨杀驴屠杀功臣之举。

他不但待功臣们依旧如初,常常君臣同忆同窗时糗事,然后君臣笑作一团。而且功臣们犯了小错,他还会极力去化解。

就如冯异被人诬陷诟病,他一句好想昔日在一起喝的那碗汤,直接给冯异平了反。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

刘秀待功臣以宽,这些功臣们亦是颇有贵族气质的儒学之士,他们对刘秀的政策亦是支持理解,君臣互相体谅,又何来杀戮功臣之举?

有书君觉得,这君臣和谐画面皆以刘秀重儒学宽容天性为根基。刘秀的纯良并非做秀,而是纯粹的真性情。

他们是君臣,是战友,是同学。东汉开国没有暴戾,只有文雅的儒学之风。

二,刘秀自信能hoId住天下,不惧功臣反叛,无需杀戮。

刘秀的自信皆来源于自身综合能力强大无所惧。

首先,刘秀年富力强身体康健。刘秀28岁起兵,31岁称帝,平复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时,他才只有43岁,而且他身体强壮精力充沛。

反观其功臣皆比他年长体弱,功臣们好像都不能熬过他。刘秀最终活到65岁,在帝王中也算长寿之人了,他去世时功臣亦所剩无几。

其次,刘秀无论是自身作战能力,还是自身战略规划指挥能力皆高过功臣们。

刘秀起兵时,其势力在诸雄中处劣势。可他能异军突起,不只源于其情商高颇富亲和力能笼络人心,其自身能力强大亦为其吸粉无数。

就如刘秀成名的昆阳一役,当时王莽派出王邑、王寻率四十万大军,围剿刘秀驻守的昆阳。

当日昆阳城内驻军不足万人,众人眼见与敌兵力相差悬殊,皆想弃城而去,只有刘秀坚持固守昆阳。

王莽大军围城,刘秀并不畏惧。他只带几十人突出重围寻找援军,其勇可嘉。

后其又亲率近两万援军突袭敌军后方,杀敌军一个措手不及。王莽军队在刘秀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真的是溃不成军,主将王邑、王寻皆死于阵前。

刘秀以不足三万之兵力大胜王莽四十万大军,昆阳一役使他名动天下。时至今日,刘秀指挥的昆阳之战仍属以少胜多的战略经典案例。

刘秀作战时身先士卒,拼命在前,战略规划能力强谋略得当,其自身就是将帅的实力担当。

刘秀靠实力说话,其在功臣们眼中就是偶像级大哥,即使刘秀年龄小,他们也甘做刘秀的小迷弟。刘秀开国后,依旧是功臣们崇拜对象,就如神一般存在。

而且刘秀在称帝前,就很注意平衡功臣之间的功劳,因而其功臣之功劳都很均衡,未有特别突出功高震主之人。实力决定一切,刘秀又何需靠杀戮功臣来巩固自己地位?

再次,刘秀继承人能力强大。刘秀教子有方,其太子刘庄亦是精明强干之人。

当刘秀去世时,刘庄也已三十多岁,其能力足以独掌朝纲,刘秀无需杀戮功臣为后世子孙铺路。

三,刘秀开国退武将进文吏,采取措施得当。

刘秀统一全国后,他经过多年杀伐征战,早已对战争厌倦,因而他开始退武将进文吏,大力发展经济,很少再起战事。

他对功臣们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将功臣们尊为云台二十八将,给予崇高荣誉,但他只留邓禹等三人可以参政外,其余皆解去兵权远离权利中枢。

刘秀对异性功臣并不封王,亦不给太大封地。但刘秀给了功臣们超大量的食邑,而且其子孙可以袭爵位。

简单说就是刘秀给功臣们高官厚禄,但没有实权,亦未给他们封地,令其未有割据称雄的机会。

刘秀一生格局大,不在乎眼前小利,凡有番国供奉奇异之物,他将大部分都分赏给功臣们,以保持功臣们的存在感。

刘秀很聪明,他与功臣们亦远亦近,距离产生美,君臣相处都很舒服。我们试想,功臣们被刘秀养的舒舒服服,子孙亦能享荣华富贵,谁还会有反叛之心?

综上所述,刘秀天性宽厚谦和无杀戮功臣之心,其自身实力超群足以hold住功臣,其怀柔政策足使功臣无反叛之心。

刘秀作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之君主,何需杀戮功臣?

也许刘秀未有刘邦等帝王的豪气霸气,但其完美人设堪称千古一帝不为虚。斯人已逝,历史自由人说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众所周知,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没杀开国功臣的帝王。这没办法,刘秀生性怀柔,又是以一干同乡、同学为骨干艰难创业,要他违背友谊处死伙伴,他实在下不去这个手。

当然,政治讲究恩威并重,赏罚分明。一个领袖如果太老好人,他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他的手下功臣又会不会暗起异心呢?

这些个问题,困扰着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开国帝王,可刘秀对此一点儿都不担心,因为他不管是在权谋上、战功上,还是在血统上、魅力上,乃至军、政、才、德、帅气程度,无论哪个方面,都比东汉开国功臣们高出不止一筹,甚至整个东汉统一之战与开国中兴的大战略,都是刘秀一人提出,其他人只是负责执行而已,所以刘秀对自己的皇位有着无比的安全感,想不当都不行!这,便是一种居庙堂之高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从容,有了这种从容,他自不怕功臣造反,功臣也没人敢造反,他们心知自己本领再大,也不可能玩儿得过刘秀,所以只能乖乖折服于他的脚下。

在这一点上刘秀就比他的先祖刘邦幸运多了。刘邦的功臣,像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王,都是在军事上顶尖儿的人物,即使周勃、陈平、樊哙等亲信,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刘邦自打坐上皇帝宝座起,就没有一刻安生过。正如南宋叶适所言:“光武材过诸将以气柔之,高祖才不及诸将以气挫之。”可谓一语中的。

所以跟刘邦比起来,刘秀在处理功臣问题上,就显得非常轻松了,即以功臣开国,而以文吏治国;坐稳江山后,就打发功臣退居二线,完其爵禄,而去其军权,有大事才召他们参加朝会,有点像现在政协委员的意思。功臣们偶有罪愆,刘秀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概维护包容;四方有来上贡,刘秀也必先赏赐功臣享用。大家共患难,同富贵,享受太平盛世吧!

图:湖北枣阳白水寺风景区光武大殿

前代的刘邦封侯,已然够大方,其所封功臣及宗族子弟共一百四十多人,封邑最多达到万户;可跟刘秀比起来就差远了,刘秀所封功臣、降将、外戚及宗族子弟竟有547人(其中功臣365人),封邑多者竟达六县(贾复),四县(邓禹、吴汉),三县(冯异二子),二县(耿弇、岑彭)不等,每县的封邑都在万户左右。当然也有人劝刘秀不要封赏太过而违反“强干弱枝”的法度,刘秀却以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其实他这么做,就是想把东汉帝国整成股份制公司,创业元老们打下江山后可世世代代拿股份并且不用操心政事杂务,而雇佣职业经理人(文法吏)施政理国,由此将国家利益与士族利益牢牢地绑定在一起,而让这些大士族成为帝国最有效的屏藩;所以,东汉朝即便有那么多小皇帝却仍能坐稳江山。就算到了东汉末年,还有汉初功臣的后裔如窦武、邓芝、马腾、耿纪、来敏、伏寿等人在为了兴复汉室而不遗余力。

由此看来,刘秀真是千古帝王中的异类,可称感恩派帝王。群臣中但凡谁有一点点功劳,他都会放在心内,绝不亏欠忘怀。比如贾复作战勇猛敢死,但因未能建方面之勋,其功不显,而常被大家忽略,可刘秀却说:“贾君之功,我自知之。”他心中有自己的一杆秤。

在刘秀看来,贾复一生南征北讨,身受大创十二,数次死里逃生,差点就为国牺牲(民间传说他曾“盘肠大战”,有点夸张,但也可见其不惜命),却好勇不矜、有功能默,又注重晚节、养其威重。这样的劳模型的人物,刘秀当然要厚封,而且封地六县远超耿弇、岑彭两大名将三倍之多,创两汉列侯之最,总之绝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刘邦以军功大小封侯,刘秀却以情义厚薄封侯,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总之东汉就是这么一个充满了人情味儿的王朝。

当然刘秀在给予功臣们巨大富贵的同时,也下诏告诫他们说:“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 小雅》)要大家小心谨慎、修身齐家、养威重、教子女,这样才能让富贵传宗接代,将“股份”一代代的传下去;而功臣们也个个都很老实,不等刘秀发话便主动上交权力,还教养子孙后代要谨守本分、忠孝传家。从此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定型,汉唐间数百年的士族门阀阶层也由此开启。

也就是说,刘秀以其自身的强大,使其得与历代开国帝王都不同。其他开国帝王只能将各类官职与军政权位像分配赃物一样授予功臣然后又像防贼似的用各种肮脏的手段夺回来;但刘秀却能用高爵厚禄和尊荣华仪来回报他们、而换回他们手中的军政大权。

刘秀保全功臣、加强皇权的的另一大绝招,就是高位者执掌小,位低者却执掌大。比如主管军政机要的尚书令以及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全都由地位低微的文法吏充任,秩禄不过千石,顶多算是高级公务员,他们对皇帝只能毕恭毕敬、唯命是从;而三公则多由功勋重臣或大儒名士担任,其地位尊崇、德高望重,却又被架空削减了权力,且不从事具体的行政事务,少做也就少错;这就是刘秀的帝王智慧与领导艺术。

除此之外,刘秀还有一大招,那就是与功臣家族大肆联姻。这样功臣的子孙都做了刘家的驸马,功臣的女儿都做了刘家的媳妇,于是君臣一体,亲上加亲,最终凝聚成了强大而稳定的统治核心。这也算是刘秀的一大政治创举。

关于建武年间东汉朝廷的独特政治风貌,我们这里不妨再提件趣事儿。有一次,刘秀与功臣们宴饮闲谈,一时兴起忽然问道:“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

正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王莽之乱,那么这些时势英雄又会在哪里呢?好一个有趣而又深刻的话题。功臣们的聊天热情顿时被点燃了。邓禹率先答道:“臣少尝学问,可为郡文学博士。”(郡学学官)刘秀笑道:“何言之谦乎?卿邓氏子,志行修整,何愁做不到一个掾功曹?(郡太守之高级幕僚,相当于政府办公室主任)”其他功臣也都一一回对,轮到马武时,他说:“臣以武勇,可为郡尉而督拿盗贼。”马武本绿林好汉出身,做了高官后也江湖气不改,生性好酒放纵,常常醉语戏言,是诸将中的开心果,于是刘秀对他大开玩笑道:“汝嗜酒豪侠,又任性子,且勿自为盗贼,反遭亭长所捕也!”一干君臣哄堂大笑。

看来,权力并没有成为刘秀与功臣之间的罅隙,反让他们君臣之间的友谊更加融洽。在东汉,统治者常常将亲情、友情提升到政治之上,就像用一张温情脉脉的面纱笼罩住政治本来的狰狞。这股刘秀首开的政治风气,后来唐宋亦多有借鉴,只是它需要帝王具备极强的控制力与安全感,所以甚难效法,比如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就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且太着痕迹,其境界差距刘秀远矣!

正如明朝王夫之所言:“三代以来,君臣交尽其美,惟东汉为盛焉。”唐朝名将李靖亦曰:“昔莽势不下于项羽,寇邓未越于萧张,而光武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以此论将将之道,臣谓光武得之。”刘秀在功臣问题上处理的算是完美,以至后人非常倾慕。

不过小生倒认为,刘秀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是不错,但还没有到完美的境界,它有后遗症。因为这样刚开始很和谐,但日积月累下去,再醇厚的家风也总有一天会腐化堕落,结果一批寄生虫坏了中华大好河山。

看来,中国帝王是始终逃不脱一个历史怪圈了:打击削夺功臣家族,则得罪上层,容易被骂寡恩;恩养纵容功臣家族,却又不利百姓,久之便沦为腐朽。怎么选都是错!怪圈,宿命,几千年来周而复始,纠缠不休。历史就是不同的人,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


千古名将英雄梦


刘秀没必要杀功臣,因为他当皇帝的时候还年轻,跟随他的将领和他也差不多大。他有这个能力可以管住这些手下的臣子。

刘秀不杀功臣恰恰是刘秀自信的表现,他相信就是他手下这些人,即使造反了,他也是有能力平叛的。

他不同于他的老祖宗刘邦,刘邦起义的时候就四十八了,当皇帝五十多岁了。在加上刘邦手下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人,每一个都是会比刘邦打仗的将领,刘邦对这些人不放心,所以,在他死之前,他就要先把这些人给干掉。

因为他深知,他的儿子刘盈是镇不住这些猛人的。

刘秀没有这种担心,刘秀是选择了和这些手下的牛人结成了儿女亲家。然后,刘秀又把天下的大部分土地分给了他们。

刘秀就是想通过这些手段告诉手下,虽说我当了皇帝,整个天下是我的,但是同时他也是你们的。因为我分给了你们土地,给你们的土地比刘邦那个时期,分给侯爵的要多的多。

只要你们忠于我,我给你们的东西,也就世世代代都是你们的。

刘秀手下的将领,除了战死的,真的都很忠于他。可以说刘秀手下的冯异,就像刘邦手下的萧何一般重要,刘秀对冯异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呀。刘邦则不同。

还有耿纯,这个人文武兼备,当初率领整个家族几百人口跟随的刘秀。刘秀怎么可能辜负他们呢?

刘秀是读过书的,他知道如何把握人心,这一点他做的肯定是比刘邦强的。刘邦虽说很有容忍之量,但是,那都是表面上看上去如此。深究的话,你看他连萧何都怀疑过,而且还不止一次,就不用说其他的人了。

要说刘邦没有怀疑过的人,那可能就是一个张良了。张良因为救过刘邦的命,所以刘邦对他是格外的敬重。

刘秀二十八开始走上反革命道路的,三十多岁他就当上了皇帝。三十多岁的人正处于壮年,人生的巅峰时期。

这也是刘秀为什么不杀功臣的原因,根本没有必要吗,什么事情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每一个部下的情况他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就是真的反了,他也不怕,去镇压就行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呀。

说白了刘秀不杀功臣就是因为自己的自信。


史学达人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刘邦之所以杀功臣,是因为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功高震主,而且自己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刘盈又软弱无能。(当然他没把自己的悍妻算在里面)怕自己死后这些人成为动摇大汉的因素。而朱元璋杀功臣也差不多是这个理由。

那么刘秀为什么不杀功臣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 刘秀本身就是东汉年间最大的功臣。强如邓禹,不听刘秀的话也是一败涂地。整个统一战争,刘秀虽然很少身先士卒,但是更像是一个大脑,中枢,手底下的人只要听从刘秀的命令,几乎都能无往而不利。这样强大的人,根本不会担心手下的人造反。因为他们根本玩不过刘秀。

二 刘秀年轻当皇帝的时候才三十岁,正值壮年。根本不担心,自己熬不过那些功臣。

三 刘秀手下的臣子也很识趣(也可能是因为知道自己干不过刘秀)刘秀平定天下后,削了他们的军权,赏田赏钱,封侯加爵。他们都欣然接收,毫无怨言。


守仁读仁


开国皇帝忌惮开国功臣,招致开国功臣被杀,成为王朝社会的打不破的怪圈。

但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对开国功臣却一团和气,他一共封了三百六十多位列侯,这些列侯他都很善待他们,列侯们也很少造反,最后都得到善终。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秀剧照)

第一,刘秀在功臣心中有巨大威望,功臣们没有僭越之心。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开国皇帝之所以要杀开国功臣,起因大都是因为开国功臣对开国皇帝不服气。凭什么你能当皇帝,我就不能呢?凭什么你一个人享有那么多的权力,我就不能享有呢?于是在言行上就有僭越的举动。有了僭越的举动,开国皇帝睡不踏实了,因此就要想办法除掉开国功臣。

但是如果开国皇帝在功臣那里有巨大的威望,开国功臣就不会有僭越的想法。而刘秀就恰恰具有巨大的威望。

刘秀的威望从哪里来呢?

其一,刘秀是皇室后代。

虽然刘秀这个皇室后代,已经是皇室很远的旁支,甚至有可能是假冒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有这个身份,就说明你出身高贵,就会获得大家极大的尊重。后世刘备也曾用这样一个身份,白手起家建立了蜀国。而刘邦、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因为没有这样的血统,祖上似乎也没有阔过,所以那些功臣们都不服他们。

(骑青牛的刘秀)

其二,刘秀是“真龙天子”。

我们看刘秀的经历,会发现非常有意思。新莽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各地都在起兵,试图争夺天下。刘秀先是一直在等机会,并没有贸然行动。后来觉得有机会了,便打着“皇室后裔”的旗号起兵。但是他们的“舂陵军”人员又少,武器又弱,一战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刘秀赶紧逃回家乡。不过这时候,却出现了刘秀待过的小屋,有凤凰飞来住过,以及满室红光照彻天宇的传说。为什么有这样的传说?是不是刘秀自己炮制的?不得而知。但是从此支持刘秀的人就变得非常多。刘秀的威望也空前提高。

其三,刘秀自己是能战善战的大将。

刘秀和刘邦不一样。刘邦自己不会打仗,在战场上经常打败仗,多次逃跑。有时候为了逃跑,都要把子女蹬下车去。但是刘秀不同,他本身是能战善战的将军。昆阳一战,打溃新莽百万大军。接着只身闯河北,开拓出一番新天地。早年他甚至坐在牛背上杀敌。所有这一切,都让其他战将们心服口服,不敢小看他。

(废黜郭皇后)

第二,刘秀处理功臣问题手段巧妙,避免了矛盾激化。

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是君臣矛盾无法解决而激化的表现。刘秀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提前防范,避免了矛盾激化。

一是以金钱买权力。

以金钱买权力,很多人认为最早是赵匡胤的做法。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杀功臣又解决了功臣问题,赢得千秋美名。但实际上,赵匡胤并不是肇始。最早做这件事,其实是刘秀。他在天下基本平定以后,采用提高功臣爵位,增加功臣食邑的方式,让功臣们交出兵权。赵匡胤的做法,应该是跟着刘秀学的。

二是息兵戈以安民。

刘秀建国平定天下以后,包括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等人提出,为了扩大地盘,立“万世刻石之功”,希望领兵追击匈奴。但是刘秀却认为,国家因为打仗,已经一穷二白。当务之急,是应该与民生息,让老百姓富起来。刘秀这样做,除了考虑民生以外,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不想再把兵权交给大将们,避免他们拥兵作乱。想想刘邦和唐玄宗的教训,应该说刘秀是深谋远虑的。

三是废皇后避专权。

刘秀在娶阴丽华后,为了在河北打开局面,又娶郭圣通,结了一门政治婚姻。但是他当皇帝后,却废了郭圣通及太子,改立阴丽华为皇后。他这样做,除了感情外,更多的还是政治考量,这样可以抑制郭圣通背后的陇右势力做大。而这一点,也是刘秀防范于未然,避免矛盾激化也走上杀功臣道路的措施。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秀生于公元前六年,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在他年满28岁时,由于王莽推行的新政不得人心,加上彼时天灾人祸不断,各地民众不断揭竿而起,举兵反对新莽。绿林、赤眉两支义军,在此起彼伏的激烈斗争中声势不断壮大,已经可以和王莽的军队相抗衡,甚至能与其一决雌雄。

在这种风云激荡的形势下,刚好刘秀居住的南阳一带谷物歉收,闹起了饥荒,他和哥哥刘縯顺势而起,一呼百诺,得众7、8千人。刘縯、刘秀起义后,逐渐与当地其他的农军汇合,并一度加入了绿林军。公元23年2月,绿林军立刘秀族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

刘秀为人低调、隐忍,不仅在为人处世上以“柔” 为主,在政治、军事上更是以柔克刚,一个“柔”字,让他化腐朽为神奇,变不可能为可能。回望中国历史,有许多以“柔道”安身立命,用“柔道”全取天下、治国理政的成功事例,事实证明,“柔”比“刚”更事倍功半,更能持久,刘秀深谙此理,并至始至终贯彻、体现了这种精神,他以善玩“柔术”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最终建立了东汉,并谱写了“光武中兴” 的辉煌治绩。

昆阳之战是刘秀的成名作。是役,新莽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42万大军,对外号称百万,直扑绿林军而来,准备一举剿灭之。

刘秀退守昆阳,面对兵多将广的围城新莽军,他坚决反对弃城逃跑,认为据城坚守尚有保存的希望,如果分散突围,必被敌军分割包围,一举消灭。他亲率13骑勇士趁夜冲出南门搬救兵,并说服了定陵、郾城等地的义军,然后率数千援兵偷渡坤水,突袭新莽军,并一举大破之。

昆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此战不仅击溃了新莽军主力,也为之后彻底推翻新莽政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刘秀以弱胜强,一战成名,刘氏兄弟威名日盛,不料竟引起农民军内部(主要是平林、新市农军)一些心胸狭隘将领的嫉妒。 昏聩懦弱、没有主见的更始帝刘玄听信一些人的谗言,居然将足智多谋、屡立战功的刘縯杀害。

正在父城的刘秀闻讯内心大恸,背着人大哭一场,表面却装作若无其事一般。他知道,自己还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农民军的势力相抗衡,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隐忍不发。

之后,经一系列东征西讨,屡仆屡起,刘秀的身边逐渐聚集起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将领 : 吴汉、耿弇、邓禹、冯异、寇恂、耿纯、姚期、马援......他又假借河北义军的名义在当地大肆招兵买马,壮大声势,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刘秀一贯实行“怀柔”之策,他以德服人,不以威慑众,众人一旦归心,队伍就比较稳定,大家同甘共苦,很少有弃他而去的人。

善于韬晦的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笼络人心,很少以刑杀立威,就是靠着这润物无声的“柔术”,刘秀先后收编了铜马、赤眉等农民军,并信之不疑,他先后扫荡群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

刘秀在称帝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刘秀实行轻法缓刑,厚赏轻罚,以赢得民心。他一改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东汉的开国功臣被分封食邑最多者竟达6县。刘秀从不轻易杀戮将士,即便有过错当罚,也尽量从轻。东汉开国功臣邓禹赞誉刘秀“军政齐肃,赏罚严明”,应该是发自肺腑之言,没有丝毫拔高、谄媚之过誉。

东汉开国功臣中有28位能力最强、功劳最大的百战骁将,俗称“ 云台28将”。这28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除冯异、岑彭、刘植、祭遵这4将或战死或病亡外,其他的都能获封侯赐爵,并得以安享晚年。和建立西汉后大肆屠戮功臣的老祖刘邦比,光武帝刘秀宅心仁厚,善待功臣,也算古今少有的开国明君了。

东汉建立后,刘秀仍然施行怀柔之策,既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又避免了开基帝王杀戮功臣的人间悲剧,使东汉政治安定,民心归附,曾千疮百孔、凋敝不堪的经济也得以快速恢复。刘秀建立东汉,结束了自王莽篡汉以来形成的四分五裂、攻伐不断之割据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历史把刘秀开创的鼎盛局面称为“光武中兴”。

【答题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一是刘秀建国时很年轻,年龄上有优势;二是刘秀的功臣们都很识相,刘秀削减功臣权力的行动很顺利。还有一点是刘秀属下相当于韩信、彭越这种级别的功臣,下场也不好,不过知名度很低。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正式称帝,此时刘秀只有30岁。建武十二年(36年),巴蜀的公孙述被平定,刘秀基本统一天下,此时刘秀42岁。

刘秀对功臣们有着巨大的年龄优势,功臣们最多和刘秀年龄相当,如邓禹。像刘邦对韩信,就有着巨大的年龄劣势,韩信比刘邦小25岁。刘邦自己一死,韩信即使早就失去兵权,但其无比崇高的威望加上年轻,在刘邦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也会是对皇权很大的威胁,因此韩信不得不死。

(刘秀)

刘秀的功臣们相对比较识相,这可能与功臣们儒学背景出身的多,知识水平较高懂历史知进退有关。刘秀彻底统一天下前,就已经开始了退功臣进文吏的政策。未平定天下前,刘秀开始限制功臣们的全力范围只是军事方面,即使很多功臣有能力参与政事也不用功臣。彻底平定天下后,功臣们又先后被解除兵权,回封地安享富贵,再不参与国事。这一过程中,没有功臣不识相的强烈反对,不然刘秀也不介意杀两个出头鸟。

刘秀手下相当于刘邦的韩信、彭越这种级别的功臣是谁,大多数人也不晓得。刘秀下属功臣都比较缺乏存在感,大众知名度太低了。

彭宠、耿况、刘杨三人才是刘秀手下相当于彭越、韩信、英布这种一定程度是合作关系有独立性的功臣。三人虽没人直接被刘秀所杀,但只有耿况下场还算好,但也很大程度被限制。

刘秀最初能在河北立足,靠的是渔阳太守彭宠和上谷太守耿况的支持。汉代边郡太守掌握着不小的军事力量,边郡的突骑战斗力强大,是个比较强大的势力。彭宠、耿况二人派遣自己掌握的兵力归属刘秀指挥,刘秀才能在河北立足。真定王刘杨在刘秀娶其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后,率手下十多万人归属刘秀,刘秀才能最终平定河北。

彭宠对刘秀待自己太薄不满,又遭到刘秀宠臣朱浮的欺压(背后可能有刘秀受益),愤而起兵造反,最终被杀。

耿况自己未受大用且封赏不高,但耿况的儿子们尤其是耿弇在刘秀手下混得不错,重到重用,耿况没有彭宠那么心理不平衡。彭宠被平定后,耿况带家人迁居首都洛阳,安享富贵生活。

真定王刘杨则是自己制造谶文准备谋反,还未发动就被刘秀所派的人杀了。


仁勇校尉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曾经有句话评论刘秀和他的臣子之间关系时说:三代之下,君臣交尽其美者,于东汉为盛焉!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时人,他所能看到的历史,除了清朝之外,基本就是中国整个的封建历史了,他的这句话是说,从夏商周以来,哪个时期的君臣关系相互之间做到了最好呢?当然是东汉时期了,并且他这里特指的是东汉开国时期的开国帝王刘秀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

刘秀手下有很多有名的开国功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云台二十八将,这些人人人得以善终,功高震主也能心无二意功成身退(如冯异、耿歙),安享晚年功德圆满,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国之后帝王和君臣关系十分美好的时期。相比于朱元璋等人,刘秀对待功臣的方法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

那么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就能做到这些,其他开国帝王能做到的就不多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想说刘秀这个人心地好,这么说可能有些人不同意,难道别的开国帝王的心地就不好嘛?但是我想说,刘秀相比朱元璋,那么刘秀的心地就是好,历史记载刘秀小时候就性格温柔,七八岁的时候就把自己想吃的饼子让给乞丐吃,刚开始起兵参加战争的时候,他表现的并不勇敢,可能与他不愿杀生的心理有关系,后来他经略河北,一个叫王郎的人建议他掘开黄河大堤水淹赤眉军,如果真这么做的话,那么黄河南岸百万人口都将葬身鱼腹,所以刘秀说誓死不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自己却因为这事惹恼了王郎,被其追杀了多半年,还有他平定天下的时候,对付敌军也总是以招抚为主,基本上没有进行围歼绞杀的,比如他对付铜马军,最后只是将几十万铜马军围了起来,迫使铜马军投降,接着他只身投入铜马军中,以一身肝胆一颗赤心感化了铜马军,以伟大的人格被铜马军尊为“铜马帝”。


对势力更强大的赤眉军也是这样,赤眉军号称百万,最后也是在刘秀的战略规划下被围困,迫使他们投降,然后刘秀封赏了赤眉军的领导者,解散了其部众,让他们回家搞农业生产去了。不是宅心仁厚的帝王,安能有如此的作为?

第二个因素就是刘秀年轻,有28岁起兵,31岁就做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帝王,他手下的大多数功臣都比他的年龄还大,基本上都熬不过他。这样刘秀就不用担心当他年老病死之后,有些年富力强的功臣会挑战皇权,而且刘秀活了65岁,帝王之中年龄也算较大的了,他死的时候,他的儿子汉明帝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已经被他培养成了优秀的皇帝继承人,所以他也不用担心功臣们会有不轨的行为。

第三个因素就是刘秀能力强,刘秀是智商和情商都极高的人,在他那个时代中超群绝伦,手下的文臣武将没有人胜过他的,也没有他驾驭不了的人,所以他也根本不用担心有人会对他的地位或者国家形成威胁,在文化素质方面,刘秀出身于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是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在军事能力方面,同样也没有能超过他的人,昆阳之战中,他以三流将领的身份规划、指挥并且亲自参与此战,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兵力相差最为悬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的全胜,此战之后,刘秀的威名在全天下已经只许人仰视,无人可企及。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曾经称赞刘秀指挥的这一战役说:一战催大敌,顿使海宇平!所以刘秀手下的文臣武将对刘秀你都是有一种崇拜心理的,对于自己的偶像,人常常会都有一种喜欢并且忠诚的心理,何况这个人还是九五之尊呢?

另外当然还有措施得当方面的原因,在国家安定之后,刘秀也吸取了前朝西汉建国时的教训,对功臣们进行封官而不多封地,给他们一些有地位却无实权的官职,让他们在京城或者家乡过着尊宠的生活,朝廷还经常慰问他们,各地进献的好吃的好玩的,刘秀都先分给他们,而且刘秀还时不时的搞一些宴会和他们聊天拉家常,给足他们脸面,这样的生活简直不要太好,谁还想着去造反挑战皇权呢?何况他们也根本没有那样的基础和条件。

还有一点也需要说一下,就是刘秀手下的文臣武将出身都比较高,基本都是世家子弟,这些人的人格上和为人处事上都比较明智,基本没有人像韩信彭越那样看着刘邦做皇帝管天下心里不平衡,而西汉时期刘邦不得不平定诸侯王的原因他们也心知肚明,不会去以身试险再犯那样的错,何况掌管天下的是在他们心中如神明一样的光武皇帝刘秀呢?


科普大世界


因为他一怀柔,二镇得住,没必要杀,他当皇帝时年纪也不大,不存在留给后代一堆功高震主的老人的问题。

西汉末,全国人口有5959万, 到东汉初仅余2100万。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况, 刘秀认为当时只有实行“逸政”, 即休养生息, 让老百姓能够安定的生产生活, 使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统治才能巩固, 国运才能长久。这就是所谓“乐人者其乐长”。 在刘秀登基后,采取一下措施:加强集权。主要措施有:“退功臣而进文吏”;“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加强监察制度, 整顿吏治;集军权于中央等等, 这些措施中不乏值得称道, 取得了较好成效和为后世仿效之处。在“退功臣”的同时又“进文吏”。

刘秀重视文人, 特别重视隐居山林的士人, 认为他们情操高尚, 又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 所以多方访求, 重礼征聘。为从士人中选拔优秀人才, 刘秀完善西汉的“察举”、“征辟”制度。下诏令三公、九卿、将军、司隶、州牧岁举茂材、廉吏, 规定按西汉故事, 以四科取士。通过这些措施, 一些有声望的文人出仕, 例如名儒伏湛就被征为尚书。大批干练之才得以脱颖而出。还有就是精兵简政,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李三万的三万里


与其问刘秀为什么不杀功臣,不如问一下那些杀功臣的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其实虽然大家的固有印象就是兔死狗烹,不许将军见太平云云。但纵观历朝历代,其实卸磨杀驴杀功臣的开国君主是很少的,具体来说,只有朱元璋和刘邦二人而已。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并没有大肆杀戮功臣。典型的比如丞相李斯,一直受到重用。

汉高帝刘邦,虽然有杀功臣之举,但是他杀的只是分封的那少数几个异姓王而已,绝大多数的功臣都好好的。事实上,西汉在汉武帝之前一直都没有一套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朝臣主要就是由外戚的开国功臣组成的。开国功臣的大佬萧何张良老了以后换曹参,之后是陈平周勃,之后还有申屠嘉等等。等到申屠嘉这种最低层的开国功臣都熬出头以后,开国功臣的官二代如周亚夫又来接班。所以西汉开国功臣只要没被封王都过得不错。

刘秀不说了,曹操和孙权在晚年倒是整死了不少人。但那不属于兔死狗烹,而是人老了以后的多疑猜忌造成的。

司马炎不曾有杀功臣之举。

之后历代都是乱世,功业未成何来卸磨杀驴。

隋唐两代都不曾屠杀功臣,熟悉隋唐演义的朋友应当了解。虽然演义虚构成分较大,但是人物结局总归不离七八。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大规模屠杀功臣,几乎都给杀干净了。。。

所以说,真正大肆杀功臣的开国之君,不过一个朱元璋而已。如此说来,刘秀不杀功臣,其实是没什么奇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