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秦腔愛好者“游擊隊” 文

秦腔愛好者“游擊隊” 文/賈自立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在北大街省廣電局舊址對面的原陝西省二中上學,我們學校的操場當時是西安城內最大的,省上開群眾大會,往往在這裡。那時,沒有什麼文化娛樂可消遣,看秦腔戲是學生們最大的業餘愛好。

一張坐票大家輪著坐

省二中高中部有許多學生來自西安市周圍不遠的幾個縣,如戶縣(今鄠邑區)、臨潼、咸陽、藍田、長安等。當時,省二中有一支較好的業餘秦腔劇團,這個劇團由學校的化學老師王槐蔚和教務處的兩位老師組建。當時王槐蔚老師將滬劇稍加整理在省二中演出,受到同學們熱烈歡迎,後三意社袁允中導演看後,還給三意社排練。這支業餘秦腔劇團促進了學生們看戲的熱情,形成了一批秦腔愛好者“游擊隊”。

當時西安的演出團體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正俗社、西關劇場新民社,還有大麥市街文光劇團等。另外人民劇院當時是搭的戲臺,沒有具體劇團,在南新街和西一路十字也有個劇場,沒有劇團。省二中這些戲迷一般是看三意社、易俗社、尚友社三個劇團的演出,因為這三個劇社離學校最近。

我們學生看演出基本都是站票,一次在三意社看演出時,學生們合夥買了一張坐票,其餘都是站票。一場戲每人坐20分鐘,享受享受坐票的感覺。

站票當時是2毛錢,學生為了省錢還經常看巴巴戲(就是劇場戲快演完時,門口沒有戲票的人可以進去看)。有時同學們還蹭戲看,有的同學沒有錢就和收票人拉關係,請求把他們放進去看戲,看完戲幫忙打掃劇場以無償勞動換取看戲的機會。

有一個湖北的同學,轉到省二中後,也在學校住宿,和本地同學一塊看秦腔,後來他對秦腔興趣比本地學生還濃,每個星期六的中午他都不休息,跑到這三個劇場門口看戲牌上晚上演出的節目預告,回來告訴同學們,從而方便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愛的節目。

那時,我們對易俗社演的《三打祝家莊》、尚友社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三意社演的《打柴勸弟》等,都耳熟能詳。往往看完戲後,我們還發表評論,有時因意見不同就爭吵開了。時間長了,學生們就各自選擇自己喜愛的劇團和演員去看演出。

省二中看戲的學生還要和學校傳達室的郭老伯把關係搞好,害怕有的戲散得晚,回來遲,不給開門。這些看戲的同學在課餘時間常幫郭老伯打開水,還幫他打掃學校門口衛生。一次同學們在三意社看完戲回來晚了,學校門關了,同學將門一拍,並告知姓名,郭老伯就把門開了。

唱秦腔幫他插了隊

從省二中畢業後,我進了西安外語學院。

1956年,西安外語學院從全國各地招收200多名學生,加上原來的職工、學生近千人,差不多各省的方言都有,當時學校文藝活動主要是星期六放電影或學校組織集體舞會。為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學校有一次在大操場搭起露天舞臺,邀請西安尚友社的演員來演出,我清楚地記得是李愛雲主演的《庵堂認母》。組織晚會的老師開始還擔心外地學生聽不懂有意見,但演出效果非常好,李愛雲的唱腔和表演非常好,演出中臺下鴉雀無聲,演出結束後演員連謝好幾次幕。許多外地同學看後說:“沒料想陝西的秦腔這樣好聽。”

這裡還有一件趣事。一天中午開飯時,同學們進食堂買飯,買飯同學排隊較多,這時,一個廣東同學穿著呱啦板踢踏踢踏來了(呱啦板就是拖鞋),那時鞋底是木的,走起路來踢踏作響。他來得遲了,怕買不上愛吃的菜,插隊幾次,同學不讓他插,於是這個同學用廣東粵語唱了 《庵堂認母》中的一句唱詞,即 “前世沒點琉璃燈,今世沒長好眼睛。”使排隊的同學都笑了,並一致感嘆廣東人也能唱秦腔,於是讓他插了隊,買上他愛吃的菜。

(來源:2018年09月02日西安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