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匈奴是从哪里来的?

风的神识


匈奴是哪里来的?其实关于这种早期历史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某个游牧族群起源的问题,可以说唯一确定的就是基本一切都不确定。因为首先在突厥之前的游牧民族基本都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历史是没有记录的。关于秦汉甚至更早时代东亚的游牧民族,基本上唯一的记载就是中国古史。但现在能看到的古史料里其实也没有明确记录匈奴是哪来的,它就是突然就出现在历史里了。所以关于匈奴的起源,只能是现代根据一些古史记载,进行一些相对合理的推测了。


猃允?诗经里有答案?

关于匈奴的可能起源,虽然《史记》里说它是夏后氏苗裔,但却基本上就这一句,并没有其它任何支持的证据,所以在现代这种说法认同度很低。而相对主流的观点认为它可能起源于西周时期一些中国古籍里曾经提到过的猃允(xiǎnyǔn)。而猃允可能又是商朝时的游牧族群荤粥(xūnyù)的后代。写作了《史记》的司马迁也说匈奴源自猃允,但也没有给出太有力的论证,而且在其它段落还曾把猃允和荤粥并列,似乎他们又是两个并存的族群,所以猃允之前再去追更早的起源,其实已经和猜谜比较像了。

所以我们这里还是不多扯那些太久远的起源了,还是从记录稍微多一点的猃允说起。关于猃允,其实比较早的记载都来自《诗经》。《诗经》里有多首诗歌都提到了猃允对西周王朝所造成的威胁。比如在《诗经·小雅·采芑(qǐ)》里就曾经提到“方叔涖(lì)止,其国三千……征伐猃允”。意思是诸侯“方叔”率领三千战车去征伐“猃允”。在《诗经·小雅·六月》里也曾提到“猃允孔炽,我是用急……薄伐猃允,至于太原”,意思是猃允来势凶猛,我方边境告急……(所以)猛烈出击讨伐猃允,进军太原。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里又记载说:

……猃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而到战国时期,“猃允”这个名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匈奴”,所以司马迁说匈奴源于猃允,而从汉朝以后,基本上古代的史家都会把猃允称为匈奴的先民了。

西戎?本周的灭亡也和匈奴有关?

除了猃允之外,还有一些说法认为商周古籍里反复出现的西戎也可能是匈奴的前身。但是这种说法的证据更加薄弱一些。最主要的一个依据是史记里对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的一条记载,其中提到:

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

就是说韩赵魏燕齐联合匈奴一同攻打秦朝,这条记载也是“匈奴”这个名称出现在古史里最早的一次。而在《战国策》里在同一年也有一条跟秦国有关的战争记载,却是说一个名叫“义渠”的古部族“起兵袭秦,大败秦人于李帛下”。所以一些学者就据此认为义渠就是匈奴的另外一个名称。而义渠又是包括灭亡了西周的犬戎在内的西戎的一支,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匈奴也有可能是西戎的后代。而如果按这种说法再往上追溯,那么商朝时曾与商纣王联姻的鬼方可能也和西戎有关系,所以它也可能是匈奴的先祖之一,而一些史书上又记载鬼方的祖先大隗氏与黄帝也曾有联姻关系,所以这似乎又和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匈奴是夏后氏苗裔能扯上点关系,好像匈奴确实在远古就和中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了。

但这种说法的证据确实不够硬,因为两条记载提到的战争虽然都是公元前318年,但却未必是同一场战争,也有可能是义渠趁五国和匈奴一同伐秦也趁虚而入呢?而且现代普遍认为西戎是说藏缅语族语言的民族,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但匈奴的语言则属于另外一个或者几个不确定的语系,所以西戎和匈奴应该有不同的源流。所以这两个族群可能也未必有特别密切的渊源。

匈奴族群的形成

大家知道汉族真正的形成是因为秦汉统一帝国,同样匈奴这个族群的形成也是因为匈奴各部在公元前209年由冒顿单于大致实现了统一,这个时间比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统一帝国只晚了12年。这也是为什么在战国时代,虽然中原是分裂的,但战国几雄各自修筑长城就能在和匈奴的对抗之中不落下风,而秦汉统一之后反而很多时候在和匈奴的战争中显得比较吃力。因为此“匈奴”非彼“匈奴”。秦汉时,特别是汉朝面对的“匈奴”,其实是统一的匈奴,而之前的“匈奴”其实是彼此也四分五裂的不同部落,只是都被称为匈奴而已,它们的战斗力和后来的统一匈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匈奴极盛期的大致疆域

所以在匈奴形成了统一的政权之后,其实其贵族也是来自不同的部落,比如挛鞮(luándī)、呼衍(呼延)、兰、秋林、须卜等等,后来这些部落名也演变成了匈奴人的姓氏。因此现代比较主流的观点也认为,匈奴即使在统一之后,其实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在北方草原不同游牧部落的一个联合体,它虽然很长时间有相对统一的领导,但其内部还是说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甚至所属的语系都不一样,比如可能有些部落说的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或者蒙古语族的语言,另外一些部落可能说的是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或是伊朗语族的语言,另外还有一些部落可能又说的是其它语系的语言,其中也许也有个别部落说古汉语。

东汉朝廷赐给一名归顺的匈奴酋长的官印——汉匈奴归义亲汉长

正是这种复杂性,造成了现代对匈奴语言的研究进展极其有限(研究主要依据是汉文古籍里记载的匈奴官名、人名和地名),因为可能历史真相是根本不存在匈奴语这一说,匈奴人内部也是通行着很多种不同语言的。

统一匈奴的冒顿(mòdú)单于


所以总体来说,关于匈奴的起源,在现代如果奉行一个比较严谨的态度,还是必须承认是没有定论的。只是根据古籍记载,它可能和更早时期的猃允有传承关系,但两者之间恐怕也不能完全划等号。而且不光匈奴的起源没有定论,包括它的语言、人种乃至究竟是否说同一种语言以及是否是同一个人种,或是究竟由几个人种构成其实都没有定论。更确定的结果,恐怕还是需要期待未来史学界以及考古学界的更多全新发现了。


桃花石杂谈


1、先要说明的一点,我国北方,特别是从东北穿过蒙古到新疆一直到中亚地区这是一个可以自由通行的地带,也是古代东西方最早交流的通道。

匈奴是在各民族的不断合并中统一了名称,他也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很多部落民族的大融合,最后又在鲜卑的进攻中改变变成了鲜卑,可能统治者离开了,但居住地的人民其实并没有过多的离开。

2、匈奴的地盘,最早东边称为“鬼方”、“危方”、西边称为北羌、荤粥。再西边称为犬戎。实际上这些人早些时候也不是一个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是分散的很多民族分布。

3、商朝,太原北部有燕京戎;陕北内蒙一带有西落鬼戎;靖边一带有荤粥;甘肃一带有羌方;陕西甘肃六盘山一带有犬戎;

4、西周时期,北方从东到西有孤竹(辽宁);北京北部和内蒙是鬼方;西边的是犬戎;青海那边是羌方。

5、到春秋时代,东北就是肃慎;内蒙是东胡;辽宁南部有山戎和孤竹;河北北部有山戎;山西北部内蒙一带有楼烦;陕西北部有林胡;西边有义渠、羌、犬戎;

6、战国时期,整个北方蒙古都是匈奴,靠近东北的有肃慎、东胡、山戎;陕北有林胡、义渠、山西有楼烦;西边出现了月氏、乌孙;青海还有羌;

7、战国后期及秦时期,东北地区没变,北方蒙古有匈奴;西边有月氏、羌,乌孙;

8、西汉时期,匈奴就彻底统一了北方;东北满洲里往东是鲜卑、乌桓、夫余、肃慎、高勾丽。匈奴地盘的总面积甚至和西汉不相上下。

9、东汉时期匈奴突然走了,退到了阿勒泰,整个北方成了鲜卑,辽西鲜卑,辽东鲜卑,一直到贝加尔湖都是鲜卑。东北地区有夫余、高句丽;西边有乌孙;一直到三国、西晋时期;

10、后来鲜卑建立了北魏。


终南高扬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各部落民族上千年的演变融合成立的一个游牧民族统称。

匈奴的来源有几种说法,有本地民族演变说,有内地夏氏外迁说,还有高加索人与内地人融合之说。

真正的匈奴起源应该是在夏时代。

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就已经存在,只是由于地域和经济的制约,他们人口较少,经济非常落后,以放牧为生,主要以部落的形式存在。

夏、商之前的北方草原地域很广阔,本地的原生民族非常的稀少,还形成不了民族这个定义,最多也就算是一种蒙古人种,随着中原王朝的更迭与战乱,内地的流民和战败贵族少部分逃迁至了北方。

迁徙至北方草原的中原人种在北方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下,逐步适应,并且与当地原生人种进行交流融合,形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雏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北方游牧人种逐步形成了各个相对固定的部落,并且在由于地域和发展的不同,有了自己不同的称谓,比如:鬼方、荤粥、检犹、义渠、混夷、狄、犬、戎、胡等等。

这些民族的称谓其实并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自称,而是中原王朝根据他们各个时期、地域的不同而分别称谓的。如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在西周时期称为狄、戎,秦时期被称谓义渠等等。

这游牧部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随时在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在与中原文化的学习交流中,逐步有了种群和民族意识,通过内部部落的战争,他们逐步进行了种族的固定化,这就是后来匈奴成为强大游牧民族的主因。

匈奴的成立源于战国中后期,由于中原各个国家的战乱和争斗,北方游牧民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与中原地区的资源争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匈奴的发展壮大主要在秦末汉初时期,强盛到可以直接威胁到中原帝国的政权。

自战国时期到汉朝各国修建长城都是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北方游牧民族最大的威胁就是匈奴,直到汉武帝时期,发动了对匈的大规模作战,收复了核桃地区和漠南地区,才彻底的解决了北方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匈奴的灭亡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汉武帝对匈作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匈奴人一路西逃,势力远不如前,但是北方的游牧地区并没有形成势力真空,其他的一些游牧民族又逐渐出现,比如鲜卑、突厥、女真等等。其实他们应该算是匈奴的部分后裔。


沉墨I方之城


依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匈奴的先祖

"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我们平时所说的汉代,唐朝的匈奴多指秦末汉初开始,雄霸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把匈奴逐出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稳定了边防。而在西汉前期又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抢掠物资,一度对西汉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掌控了西域的大部分土地,汉武帝曾经指挥千军万马,使不可一世的匈奴退居漠北,并分裂为五部。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封狼居胥(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他登上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驱逐匈奴侵略的伟大胜利,后来"封狼居胥"成为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率众投降西汉政府。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当政期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汉庭朝拜时,提"自请为婿"的请求,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昭君出塞",此后半个多世纪汉朝与匈奴保持了友好的和平往来。

东汉时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48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孙子,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向光武帝刘秀投降,东汉政府进行了妥善安置(定住河套地区)。而北匈奴的反复无常,叛服不定,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永的属下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经随军北征匈奴的班固(著写《汉书》)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这才有了铭刻著名的《封燕然山铭》纪功的壮举。



匈奴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当时的中国的历史进程,这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中都有记载。

希望星晨58298869


应该古代的历史文献都讲得很清楚了,所谓普天之下都是王土,王臣之类。

融合、凝聚是塑造一个区域族群的过程与结果。

华夏民族就是这么来的。

从夏商周,甚至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都可以知晓其实除了中原,还有中原的部分山区所在的其余老少边穷地段的族群都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渊源与联接。

可以很简单概括就是:大伙在没有分得那么清楚的时候,几乎都是属于人类共同起源,不存在谁是从天而降之说。

直至有了国野区分,这才开始用族群划分。

历史还有一个说明,游牧部落入侵农耕,除了抢夺金银财宝等物,还掠夺人口,少部分是记载所谓残暴杀害,其余相信都被入籍。

至少史记都记载了那些汉臣文武官员被匈奴给招收。

这些是人口壮大和改良外,还有就是中原的战乱。

什么桃花源啊,逃到没有战火纷飞的地段就是桃花源。

很多时候,中原割据政权杀成一团乱麻的时候,往往就是外族入侵的时机,少则数十年,多则上百年。

我的认为是正是内乱造成衰落,还有就是离散的人群壮大了外族,导致中心区域人口稀少,外沿势力膨胀产生挤压效果。

具体案例可见两次中原被异族取代,大多的附属部队都是中原人。

因此,匈奴可控的地段是欧亚的各个定居文明的外沿,很多定居所在并非一贯太平,离散的人口在所谓匈奴区域进行融合、凝聚成为新的势力,直至形成可危害定居文明的时候才露出其真正的狰狞面孔。

再次申明我的论据:任何民族都不是从外太空来的,绝不会是突然出现,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已。


鸿哥iouyh福小铺


按照古籍记载,匈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代。司马迁在《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对于匈奴的起源问题,班固的《汉书》几乎全文照抄《史记》:“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三国史家张晏称,淳维是在商朝初年流亡北方的:“淳维以殷时奔北边”。乐产的《括地谱》则有更详细的论述:“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一言以蔽之,在中国汉代和之前时代的文献中,匈奴的先祖是商汤灭夏之后,逃亡北方草原的夏族残余。但是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虽然援引了这一说法,却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

此后,关于匈奴起源的争议一直众说纷纭,古代学者尚限于对稀少的上古史料的索隐考据而难以深入。近现代学者则可以得到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等的帮助,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比较重要的观点除了传统的夏族后裔说之外,尚有如下说法:

第一、同种异名说:王国维先生在他的《鬼方昆夷猃狁考》提出商朝时期的鬼方、昆夷、荤粥、猃犹,春秋时期的戎、狄,战国时期的胡等,皆与匈奴“同种”:“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在宗周之季则曰猃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此说为二十世纪以来多数学者所支持。

第二、义渠说:蒙文通先生在《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等作品中认为匈奴的先祖是义渠,理由是《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而《战国策秦策》记载,同年义渠“起兵袭秦,大败秦人于李伯下”。两史书互相参照,可知匈奴就是义渠。

第三、西来说:岑仲勉先生在《伊兰之胡与匈奴之胡》中认为匈奴是从“从西北徙来之突厥种”。孙次舟先生在《匈奴出现中国边塞的时代》中亦认为匈奴为西来的游牧民族,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出现于中国北方边境。

第四、北方草原民族说:最早由俄罗斯及蒙古国考古学家提出,在国内则创始于曹永年先生的《战国历史上的匈奴》。他认为先秦时代的匈奴只是当时北方许多不同族源的部落或种族中的一个,后来由于匈奴强大,草原各部族都被称作匈奴,“皆以为匈奴”。这一学说在八十年代后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

接下来,我们对匈奴的起源做一个大体的推断。

第一、匈奴为夏后氏苗裔说不足为信,但是匈奴确实与夏族存在某种渊源。匈奴与夏族的不同特征包括:一、语言迥异,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匈奴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只是尚不能确定其属于突厥语族、通古斯语族或蒙古语族,也有学者认为匈奴语属于已经消亡的阿尔泰语系第四语族(亦邻真)或三大语族尚未形成前的“阿尔泰原语”(杨建新)。无论哪种可能,匈奴语都与华夏族所属的汉藏语系汉语族(原始汉语)是差别明显的。二、体质不同,现挖掘出的匈奴墓葬中的遗骨显示,匈奴人种虽有欧罗巴人种或远东人种的成分,但以北亚蒙古人种(即古西伯利亚类型)为主,与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夏族明显不同(参见朱泓)。语言和血统迥异的两个民族当然不可能是一脉相承,但是匈奴风俗中确实有华夏族的遗风,如祭祀龙(“五月大会龙城”、“岁有三龙祠”)、祭祀日月(“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尚黑(“不以墨黥面,不得入穹”)等等,因此匈奴先祖和华夏族早有接触固不待言,一部分北迁的华夏族在先秦时就融入匈奴联盟也大有可能。

第二、义渠说和西来说缺乏依据。《史记》中所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匈奴参与五国伐秦之事为孤证,仅见于《秦本纪》,为其他史料所不载。而且匈奴即便参加了此次合纵攻秦行动,也不能证明匈奴就是义渠,因为两国可以同时对秦国用兵。何况义渠流行火葬,风俗和崇尚土葬的匈奴格格不入。

第三、匈奴西来说,在匈奴进入中国北方边疆的时间和路线这一关键问题上,或与其他史料矛盾,或含糊其辞,均难以确证。

第三、王国维所主张的同种异名说,将鬼方、混夷、獯鬻、严狁、戎、狄、胡都看做匈奴民族的“曾用名”(其中戎、狄为华夏族所加族名,鬼方、混夷、獯鬻、严狁、胡为其自称),则是混淆了两类异族之间的区别。综合上古文献、甲骨文、金文和考古学的成果可知,鬼方、混夷、獯鬻、严狁、犬戎(或许为严狁的别名)等戎狄系民族生活在冀北、晋北、陕北、宁夏、陇东等地,这一地带先秦时以森林草原地貌为主,属于农牧交错带,而匈奴、林胡、娄烦、东胡、月氏、丁零、屈射等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区域则在其北面的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阿尔泰山、天山北路、外贝加尔乃至南西伯利亚地区。

正如拉铁摩尔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中早已指出的,戎狄并非草原游牧民族。他们和上古的华夏民族一样也从事农牧混合经济并兼营狩猎。如《左传》记载,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瓜州(今河南、山西、陕西交界处)之戎被秦国驱逐后,投奔晋国,被赐予“狐狸所居,豺狼所嗥”的 “南鄙之田”。戎人“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也修建自己的城邑。如《后汉书西羌列传》记载,“义渠、大荔戎,皆筑城数十”。他们在战争中也以战车和步兵为主。如康王时期西周对鬼方用兵,一次战役就俘获鬼方军队的战车一百余辆。又如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军与无终及群狄作战时,对方以步兵为主。这些特征都与“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 、“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的匈奴格格不入,而与华夏民族更为相近。

而且戎狄诸部族自上古时期开始就与华夏族有着时战时和、时亲时离的深厚渊源。早在五帝时代,黄帝就曾“北逐荤粥”。殷商时,武丁曾出击鬼方,商军经过三年才战胜了鬼方。周人与戎狄关系更为密切,太王亶父时期周人曾被戎狄驱赶到岐山(今宝鸡东北),文王时攻伐畎夷,武王时将戎夷放逐到“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一度征服了戎狄。但是周穆王在位之时,戎狄和周人开始交战,穆王虽然攻打西戎胜利,获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但周人与戎狄之间的盟友关系也彻底告终。终西周一朝,既有戎狄的入侵让周人损失惨重:“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岂不日戒,猃允孔棘”。当然,期间也有宣王中兴时对戎狄的打击“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最终,西周因储位之争而与西戎中最强大的申国(周平王的母族)反目成仇,被申、曾和西戎的联军消灭,幽王父子在骊山脚下被戎人杀害。申侯引狼入室之后,戎人夺取了泾河和渭河之间的宗周故土,六十五年之后才被秦人驱逐出去。

春秋初期,戎狄一度对中原诸国咄咄逼人,山戎曾越过燕国攻打齐国,齐釐公率军在首都郊区才将其击退。四十四年之后,山戎又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才将其击退。又过了二十余年,戎狄居然兵临东周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攻打周襄王,将襄王驱逐到郑国。戎狄还拥立了襄王的异母弟弟王子带为天子,夺取了陆浑(今洛阳伊川),势力范围向东渗透到卫国。四年后,在晋文公出兵相助之下,戎狄才被赶走,王子带被诛杀,襄王之子得以继位。据《左传》记载,自闵公到宣公(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到公元前六世纪初)七十年间,戎狄曾两次攻破成周,一度灭亡邢国、卫国、温国,多次侵入晋国、齐国、鲁国、郑国。

其后,晋文公和秦穆公先后成为诸侯霸主,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号。秦国和晋国也就成为与戎狄交战的主力。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在圜河、洛河之间的赤狄、白狄,在陇山(今六盘山)以西的绵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之北的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这场战争延续了数百年,直到战国中期,随着中山和义渠的覆灭才以华夏族的胜利而告终结。

另一方面,戎狄也和华夏有着密切的往来,彼此通婚不绝、血脉相通。西周伐商时西戎是其重要盟友,西周王室先后曾有两位戎人王后,东周襄王又曾娶狄女为王后。晋襄公时,瓜州之戎就称自己是晋国“不侵不叛之臣”。晋悼公曾派魏绛“和戎狄”,让很多戎狄部落“遂服于晋”,大多融入了华夏民族。

值得一提的是,晋国公室与戎狄的通婚特别频繁:晋襄公的夫人骊姬,晋献公的夫人大戎、小戎都是戎狄女子,大戎就是晋文公的母亲。晋文公流亡时,狄人将一对姐妹献给他,文公娶了季隗为妻,将叔隗给赵衰为妻(也就是赵盾的母亲)。秦国的先祖也多次与西戎结亲,戎胥轩、大骆都曾娶戎女为妻。与之相比,战国后期之前,中原诸国和东胡、匈奴、月氏、丁零等草原民族接触甚少。

到了司马迁所处的西汉中期,离匈奴出现于中原视野的战国后期不过两百年时间,却已经不清楚匈奴的历史,“其传世不可得尔次之”,何况其他了。

当然戎狄和匈奴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构成了匈奴的重要族源。

虽然匈奴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之说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但是其具体的形成过程依旧充满疑团。我们只能综合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狄宇宙《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武沐《匈奴史研究》,乌恩《论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马利清《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等研究成果,尝试着对匈奴的起源做一个推测。

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前期),由于气候的干冷化、人口的增长、骑马技术的成熟和冶金技术的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亚欧大草原的农牧混合人群普遍向游牧生活过渡。由于对丰美草场的追逐,不断有游牧部落从寒冷的北亚地区呼啸南下。

在西辽河流域和鄂尔多斯高地,龙山时代遗留下来的农业群落逐渐消亡或南迁,千年间当地人迹罕至,残存的居民生活也走向游牧化。约公元前600年(春秋晚期),来自今蒙古国和西伯利亚的游牧部落也迁徙到这一地区,征服(或融合)了当地居民,形成了林胡、娄烦、东胡等游牧部族。尤其是前者,创造了辉煌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其特征为随葬动物纹饰的青铜装饰品和大量青铜武器、马具,并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而罕见陶器和农业工具。

同一时期,由于政治集权化、精耕灌溉农业的兴起和华夏民族意识的勃兴,实现部分统一的华夏诸国尤其是秦、赵、燕三国,不断向北扩张。大批戎狄小国、部落被消灭,其民众不是融于华夏族,就是北逃到农牧交错地带。在长途逃亡中,他们无法带走房屋、农田和大部分家具,唯一能带走的财产就是牲畜和武器。这些北逃者虽然曾经从事农业和建筑城邑,但此时他们只能依赖畜牧和掠夺为生。几代人之后,他们已经丧失祖先原本有的农业定居生活技能和意识,而和蒙古高原南下的游牧部落无异。至迟到战国中期,戎狄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消亡,被同化于华夏和胡人之中。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直接走向接触和对抗。这也是战国中期燕、赵、秦三国与胡人交战和建设长城的大背景所在。

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本生活在今蒙古国中部偏北杭爱山一带的匈奴本部也从蒙古草原南下。他们在转变为游牧民族之后,属于石板墓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追寻温暖肥沃的牧场或是被邻近的游牧部落打败),于春秋战国之交南下,抵达阴山地带。由于林胡和娄烦在与秦国、赵国的战争中遭受重创,更为强悍的匈奴部落趁机征服了林胡和娄烦,并吸纳了当地的胡人及北逃的戎狄,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匈奴的统治部族虽然来自漠北,但其主要文化却是传承了林胡、娄烦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并且吸纳了戎狄乃至一部分华夏族的文化因素。虽然后来这些原本血统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文化不同的部族都被称作匈奴,但是其在种族和文化方面始终存在很大的差异。之后南匈奴和北匈奴的分裂也与此有关:南匈奴人种中有较多的东亚蒙古人种成分,而与以北亚蒙古人种为主的北匈奴不同。


冷兵器研究所


匈奴在秦汉时代是漠北地区的霸主,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今天的内外蒙古地区,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汉代汉匈争霸,匈奴雄据漠北,给人的感觉好像匈奴是漠北民族,也就是从今正的蒙古高原崛起,然后向南发展,一步步的逼近中原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匈奴人的起源地不是在今天的外蒙古高原,而是在内蒙古的河套地区及大青山山区一带。从起源上讲,匈奴人是中国人无疑。

汉代击败匈奴占领河套地区后,在今包头市设置了“五原郡”,其下有个“稒阳县”,《汉书》记载,在这个县的西北有个遗址叫做“头曼城”,头曼是匈奴已知的第一个单于,可见今天的河套地区是匈奴最早的发祥地。考古发现也表明,战国时代的匈奴主要活跃于此,如1972年发现的战国早期的匈奴墓位于鄂尔多斯的杭锦旗的桃红巴拉村,该村东北不远的阿鲁柴登地区也有战国早期的匈奴墓。

西汉后期的人回忆匈奴的历史,也说:

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

事实上,比起漠北高原,内蒙古的河套地区,水草丰富,牲畜众多,确实是游牧人群最适宜生活的地带。更重要的是河套地区邻近中原,可以方便地从中原农耕地区获得生产、生活的物资,可以大量吸收中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早期的匈奴人拥有这片地区,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游牧和农耕的双重优势,就具备了碾压漠北人群的实力。匈奴依靠这一优势,逐渐向北发展(当然,因为他早期发展时正好遇上秦始皇,向南发展受阻,只有往北才有空间),控制了漠北地区,整合漠南、漠北各个氏族和部落,统一成为匈奴民族。


只爱潘多拉


所以问题来了,同样是一本书的记载,匈奴可以以此认定为自己的历史,而书上同样记载着的中华夏王朝却有人说没有实物佐证,只有文字记载,可能不存在,这说的通吗?

回到匈奴从哪里来这个话题上,匈奴从哪里,别总找史记中,山海经中的几段话,我们可以放到与人类从哪里来一样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进化史从我们先有的考古发现来看,人类是从猿到人的,所以,匈奴也是有这样一个同样的发展过程,这个我想不会有人反对吧,总不能说匈奴是天下掉下来的。

众所都知,人猿早期是穴居动物。当时的史前人类还不会自己建房子,最简单的茅草屋也不会。是住在山洞里面的,因为山洞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保持火种,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征。只有这样的条件,才会使人类的进化成为可能,而大草原上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早期的匈奴人一定是从某个山区因为某种原因迁居过来的,而且是逐步从草原的边缘,慢慢向草原的深处开拓,为什么会向草原或向更深入的草原生存。一是边缘的条件比深入的好。还有就是,这一定和当时其他的部落之间发生了某些变化联系在一起的。还必须认识的一点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几千年前的草原和大漠边缘,大致在现在中国甘肃的位置,所在和华夏文明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遥远。淳维向西走个几百里,就到草原或大漠边缘了。

所以,《史记》中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国王夏桀的遗民,向西迁移,这是有相当可信度的。当然,草原的边缘很长,不仅有靠近中原的,也有靠近古欧亚,古印度方向的,甚至北欧方向,在向草原深处的发展中,人类祖先为了各自的生存条环境进行了多次交流、战争、合并、迁移,最终成长为大漠和草原上特有的民族,而且,草原上的民族并不是匈奴一个,还有许多,只是在某个历史时间阶段上,匈奴使这种民族融合到一个历史的高度。“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


烟云吐秀


按照《史记·匈奴列传》,匈奴的先祖是夏朝的后裔,叫淳维。根据《史记索隐》,夏桀无道被商汤灭亡,之后夏桀的儿子獯粥娶了夏桀的妾,往北迁移并且由农变牧,这就是努力的起源。所以匈奴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后裔了。不过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很难说,战国秦汉时代倾向于把各民族都说成是炎黄的后代,夏朝的后代北边有匈奴,南边有越国。而商朝以前的历史是否信史都很难说,所以这些所谓的炎黄后裔还是存在疑问的。

顾颉刚先生就提出要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从社会发展来看是可信的,因为就算商和周,文化差异都是不小的,一个接近东夷一个接近西戎,很难说是一个部族的分支。那么匈奴就更不好说了,毕竟畜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相差巨大,匈奴自己也没有文字,语言也和中国不同,到战国时期才和中国有来往,实在难说是夏朝的后裔。所以本人还是倾向于匈奴就是蒙古草原土生土长的畜牧民族。


林屋公子


伙伴们看我的头像,是不是匈奴人,哈哈。我出生在关中平原一个叫“大荔”的县城,“大荔”本身就是匈奴一支的族名。早年上广州到战友家玩耍。战友家族的小孩指着我的鼻子说我是外国人。那么匈奴从哪里来的?

陕西韩城人司马迁最有发言权。《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

匈奴首先不是一个单一的族群,他是许多大小部落的合称。比如“赵家村”村里面人不一定都姓赵,但一定曾经或者现在姓赵的人家多。

游牧民族匈奴人的活动范围很广,他们开始不是跟着太阳走,是跟着牛马羊的屁股走,只有牛马羊才能从风中知道青草的方向。正好夏商两代那时候地球不冷,陕北、关中(司马迁的故乡)水草旺盛(诗经.关雎证明),匈奴人经常到此一游,偶尔打打秋风抢劫(参见《易经》和《山海经》记载商周和草原民族的战争)。秦始皇举国之力修万历长城,说明匈奴人很孟;汉武帝派特工人员窃取匈奴人的冶铁技术、战马,说明匈奴人军工发达;从匈奴人活动范围考古出土的青铜器,说明匈奴的先进文明。汉匈战争全面开战,史官世家司马迁开始作《史记》,国际热点匈奴的来源司马迁给出答案。整个汉朝的知识分子没有提出质疑,说明他们认可司马迁的观点的――匈奴夏之苗裔。

王国维说,司马迁说得没有错。

近代大家王国维熟悉吧(不熟悉百度)。其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就匈奴来源做了详细描述。他认为鬼方、混夷、獯鬻(商代称呼)、猃狁(周代称呼)、戎、狄、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春秋战国出现的称呼)等统称为匈奴。

现在伙伴们明白了吧,匈奴就是华夏先民一支。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有怀疑精神是好的,但必须有足够的学问、完整的考据。我相信二位大家司马迁、王国维的权威,匈奴人就是华夏先民。所以我的出生地名“大荔”一直至今,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