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美國人曾經拍過這麼一部喜劇片,名字叫《酒業風雲》,艾倫·瑞克曼主演,票房還不錯。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電影《酒業風雲》海報,美國紅酒轟炸巴黎

電影講述了加州納帕谷一位固執的老律師,為了追求自己的葡萄酒夢想,辭職釀酒,併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妻子離開,債務纏身,用心釀造的葡萄酒慘遭變質,看不到未來的老律師只好沮喪地回到律師事務所,卻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合夥人的資格。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老律師的兒子沒有放棄,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將自家釀製的葡萄酒委託給一名英國酒商。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沒想到,在一場不貼酒標的品酒大賽中,那瓶酒擊敗法國頂級葡萄酒,取得第一,自此打破了法國酒統一天下的格局。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絕望的老律師倍感欣慰,他多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更重要的是,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釀造出了能與法國酒抗衡的霞多麗葡萄酒。

這個看似老套的故事,實際上來源於一段真實的歷史。

1976,葡萄酒歷史的分水嶺

在1976年之前,法國葡萄酒橫掃世界,鮮有競爭對手

法國人認為,只有法國才擁有最完美的氣候、最完美的土壤和最完美的葡萄,因此也只有法國才能釀造出最優質的葡萄酒。

直到1976年的5月24日,在巴黎舉行的一場葡萄酒盲品比賽上,來自頂級酒莊的法國葡萄酒敗給了默默無名的美國葡萄酒。

這場比賽推翻了法國葡萄酒的王者地位 ,並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1982年的拉菲,法國優質紅酒的代表

業界以希臘神話中特洛伊的“巴黎審判”來譏諷這件史事,猶如引發了法國酒史上的的木馬屠城記,自此之後,世界各國的葡萄酒產業開始蓬勃發展。

“控方代理”,英國人史蒂芬·斯皮尤利

組織這場美法葡萄酒評比的,反而是名英國人——史蒂芬·斯皮尤利(Steven Spurrier)。

他是一位狂熱的葡萄酒愛好者,在巴黎開有自己的葡萄酒專賣店和葡萄酒學院,商業與教育的結合,讓Steven先生名利雙收,與眾多達官顯貴交好,躋身進巴黎葡萄酒名人圈。

由於會說英語,來自美國加州(納帕谷)的釀酒師們經常前來兜售他們釀造的葡萄酒。此時的美國葡萄酒在法國人眼中,只不過是粗製濫造的酒精水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Steven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來自加州的葡萄酒口感很好,值得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瞭解和品嚐。

於是,當他的商業夥伴——來自美國的Patricia Gallagher女士,提議在巴黎舉辦一次加州葡萄酒品鑑會,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200年時,Steven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斯皮尤利說”(加州酒)是非常非常好的葡萄酒,那我為什麼不為它做點什麼呢?“

兩人在1975年開始著手準備這件事,他們先後去了美國加州,挑選了6款赤霞珠葡萄酒和6款霞多麗葡萄酒,這些酒,在當地才賣到6美元左右。

返回法國後,兩人廣發邀請函,但是大多數名流並不感興趣,美國產的葡萄酒,能有什麼好喝的?

為了引發人們的關注,在品嚐前兩個星期,Steven決定將酒會採用盲品形式進行,並在其中加入最優質的八款法國酒,與加州葡萄酒同臺競爭。在以這次碰撞為藍本拍攝的電影《酒業風雲》中,編劇認為斯皮尤利是為了招攬生意,才推廣加州酒。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美國時代週刊駐法國記者塔貝(George M.Taber),在第一次收到邀請的時候就拒絕了,他說,“每個人都知道法國酒會贏,所以為什麼要為它浪費一天呢?這根本是以卵擊石。”

後來出席,也是因為那天實在無聊,泰伯才友情參加。

參加比賽的其他評委,也都抱著玩樂聚會的目的,沒有人,包括活動的組織者斯皮尤利,認為美國酒能夠打贏法國酒。

不可思議的比賽:亂拳打死老師傅

1976年5月24日,法國巴黎洲際大酒店。

參與品酒會的9位法國評審員都是葡萄酒業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之中有米其林餐廳老闆,頂級酒莊擁有者,《葡萄酒評論》主編,波爾多特級酒莊協會主席……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壁畫《1976巴黎審判》,珍藏在英國伯克郡紐堡,向世人講述43年前那值得紀念的一刻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畫中主要人物,當時的名流評委們

接受品評的葡萄酒分為紅白兩組:

紅酒組全由紅葡萄之帝“赤霞珠”釀造,6款加州葡萄酒對陣法國4款頂尖波爾多佳釀;

白酒組全部由“霞多麗”釀造,也是6款加州葡萄酒對陣4款頂級勃艮第佳釀。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每瓶酒都做匿名處理,採用統一酒杯,評審官以20分製為標準從高到低給葡萄酒打分,之後評委會再把分值求和平均,確定出葡萄酒的總體排名。

參加評酒會的記者只有一個——美國《時代》雜誌的塔貝(George M. Taber),他有一份品酒時所供應葡萄酒的順序清單,評審官們則沒有。

他記錄下了這次盛會的第一手資料:

活動當天,先品嚐的是白葡萄酒,評委們幾乎在同一時間舉杯,晃動,觀察色澤,嗅聞香氣,啜飲,舌尖轉動。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評委們在品酒

“啊,這肯定是法國酒!”法國美食作家協會主席雷蒙德·奧利弗(RaymondOliver)說道。

塔貝對著酒單一看,那款酒其實是1972年美國加州菲馬修道院產的霞多麗

另一位評審官——《新指南》雜誌總監米落(Claude Dubois-Millot)先生更不靠譜,他在品完一杯酒後,自信滿滿地說道:“這絕對是加州納帕谷的酒,一點香氣都沒有!”

事實上,他品嚐的是1973年法國勃艮第產的Bâtard-Montrachet頂級白葡萄酒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隨著一支支白葡萄酒送下去,法國評委們紛紛得意地表示:他們已經從“低賤的”美國酒中找出了“高貴的”法國酒。

品鑑結果公佈後,卻讓人大跌眼鏡。

來自美國加州蒙特萊那酒莊的霞多麗葡萄酒摘得桂冠,法國芙蘿酒莊的佳釀屈居第二,第三名和第四名還是加州酒。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美國蒙特萊那酒莊,最出名的酒款為反而是蒙特萊那赤霞珠乾紅葡萄酒

塔貝寫到,名次揭曉,這些葡萄酒大師們個個都目瞪口呆。

紅酒組品鑑,法國評委們雖然又羞又惱,但是謹慎了許多,第一杯、第二杯……直到第十杯結束,金碧輝煌的大廳內一片寂靜。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法國酒總該勝出了吧?

事實上,紅酒組別中有三支頂級波爾多酒,在1970年就被波爾多葡萄酒全行業聯合會評為45年來最優秀的紅酒。剩下的那支波爾多也是1971年的陳釀,曾被聯合會列入“優秀”等級,參賽陣容可謂星光熠熠!

據記者塔貝回憶,斯皮尤利先生選擇這4只酒的原因,是在於連他自己都相信:紅酒組別中,美國酒是無論如何都贏不了法國酒的。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法國波爾多,世界葡萄酒中心。波爾多葡萄酒也有著“葡萄酒皇后”的美稱

即使加州的葡萄園一樣氣候宜人,歷史悠久,釀酒師們結合印第安人的傳統,不斷推陳出新。

可是法國酒的王者地位早已磨滅了他們的銳氣,當地酒莊普遍認為,能夠守住本州的中低端市場就已足夠。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納帕谷(NaPa Valley):美國著名酒谷,舉世聞名的加州葡萄酒產地

本著這一心態,斯皮尤利先生索性挑了4家一流水平的法國酒莊,認為評委們會輕而易舉的把自己的老鄉給認出來。

而對陣的那6只美國紅酒,大多都是從加利福尼亞的鄉村酒館廣告牌上找來的

可是比賽結果同樣讓人大跌眼鏡。

名次揭曉,產自美國加州鹿躍酒莊的赤霞珠以微弱的優勢擊敗木桐酒莊的佳釀,再次拿下第一。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鹿躍酒莊是納帕谷最著名的酒莊之一,盛產被譽為世界上品質最高的赤霞珠葡萄酒

法國人這次不只是驚訝羞愧了,他們惱羞成怒,很不高興。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紅葡萄酒組評審結果

法國評委,《葡萄酒評論》的主編 Odette Kahn當場要求拿回她的記分牌(她兩次將第一名的分數打給了加利福尼亞酒),不過被拒絕了。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Odette Kahn女士

事後,她將不滿發佈在自家雜誌上:

“從這次盲品會中我唯一得到的收穫就是加利福尼亞有某些葡萄種植者能夠生產少量的優質、能讓人愉悅品鑑的酒……我相信法國酒業樂於知曉此事,但是從這件事也不得不宣佈加尼福尼亞的酒“打敗”了我們的好酒,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飛躍。”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另一名評委Pierre Tari,當時不僅是波爾多列級酒莊聯盟主席,還是瑪歌市長。因為沒能品出轄區內的木桐和候伯王,聯盟內的酒莊紛紛向他發難,Pierre Tari聲譽一落千丈,被迫辭去了瑪歌市長的職務。

品酒會的其他評委也都遭遇了種種不公和非議,被指責為法國葡萄酒的背叛者。

當然,品酒會的組織者斯皮尤利先生也遭到了法國酒界的懲罰,他在許多葡萄酒機構都遭受冷遇,還在勃艮第酒莊買酒時遭受驅逐。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多年以後,斯皮尤利先生和部分參評者握手言和

法國媒體在這件事的報道上,都集體噤聲

整個法國社會都不願意相信,來自波爾多的頂級名莊以及勃艮第的優質霞多麗,會輸給毫無名氣的美國納帕谷葡萄酒。對於當時的法國人來說,自家的葡萄酒輸給美國人就像法國隊輸給國足一樣。

直到3個月後,右翼報紙《費加羅報》才發表一篇短文《葡萄酒大戰發生過嗎?》,認為比賽結果“是可笑的”,“根本無需嚴肅對待”。

半年之後,另一份法國大報《世界報》才發表相關文章,口徑與前者完全一致。《時代》記者塔貝則成為法國人的眼中釘,連續幾年都被酒業單位拒絕接待。

法國葡萄酒輸了,全世界的葡萄酒愛好者贏了

傲慢自大的法國人不願承認比賽結果,但事實勝於雄辯。

來自新大陸的葡萄酒擊敗法國葡萄酒的新聞,經塔貝的報道,傳遍了全世界。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時代雜誌的報道

比賽用酒——加州酒的釀造者Mike Grgich,是克羅地亞移民,他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在酒廠裡盡情跳舞,唱歌。

這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蹟,來自加州的葡萄園,不懂一個法語單詞的鄉村釀酒師,盡然打敗了歐洲老師傅

加州蒙特萊那酒莊的總經理在得到比賽結果後,只是謙遜地說了句:“不錯,來自鄉下的窮小子居然贏了。”

那時候,美國人還沒有意識到這場比賽,改變了世界葡萄酒產業的歷史。

直到越來越多的葡萄園在全世界遍地開花,越來越多地區的釀酒師有了新的信念:除了法國人,我們也可以生產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葡萄酒品牌百家爭鳴,法國葡萄酒不再獨領風騷

不管傲慢的法國人承不承認,這場比賽確實讓法國葡萄酒的王者地位搖搖欲墜。

就像美國評酒大師羅伯帕克(Robert M. Parker)說的那樣,

“巴黎品酒會摧毀了法國至高無上的神話,標誌了葡萄酒世界民族化時代的來臨。這是葡萄酒歷史的分水嶺。”

新興的美國葡萄酒就像一個懵懂莽撞的兒童,卻能將德高望重的法國大師一腳踢下神壇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在巴黎審判上奪得第一名的兩款加州酒,被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納入館藏,入選《見證美國曆史的101件物品》。

參與評酒的評委Aubert de Villaine在2015年接受採訪時說:

“我被人指責為背叛者,但我始終認為我當初的判斷是正確的。在那個年代,我們法國人自以為是葡萄酒世界的最強者,但其實我們的很多葡萄酒都越來越平庸,那次事件正好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來自新大陸的競爭,讓法國人不得不擯棄陳舊的觀念,反思自我,積極擁抱新技術的革新。

各個地區葡萄酒產業的興起,讓消費者擁有了更多選擇和體驗。


1976,美國一腳踢翻法國,永遠改變了葡萄酒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從1976年開始,人們的觀念開始發生了變化。

品紅酒時,人們不再迷信權威,迷信產地,迷信品牌,他們開始迴歸需要的本身——好不好喝才是評判紅酒的標準。

法國的葡萄酒確實很好喝,但是別的國家同樣能造出來,甚至能超越法國佬。

就如加州納帕谷鹿躍酒莊擁有者Baseler先生所說的那樣:正是因為1976年的巴黎審判,人們才明白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好酒不問出身

酒如此,包如此,表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