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理解隶书的笔法、笔势和笔意的关系?

如石书艺


照例审题

如何理解隶书的笔法、笔势和笔意的关系?

中国的字,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有艺术性,用毛笔写更能体现。

隶书

“秦篆汉隶”一般认为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很正确,隶书是篆书的便捷写法。

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

先说笔法,就是书写的规律、规则

笔法:执笔的唯一方法,包括指法和腕法。

笔法的讲究在于“眼观,心想,手动”三行合一,

笔势:字的风格,撇撇如刀,点点似桃,一个字一个势,体态不同,感觉不同。

字如其人,说的就是字的势。

笔意:人的意境,通过笔来传达。这个境界很玄妙,有了笔意的字,能从字中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情景,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置身其中,不可自拔。

这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笔法在于积累,笔势在于熟练,笔意在于融合。

综上所述,总结起来理解笔法、笔势、笔意的关系,就像人的身躯、大脑、四肢,不可分割。


道门守卫者


友问:如何理解隶书的笔法,笔势和笔意的关系?个人认为,凡隶书者都是不难理解的。笔法,笔势,笔意都是互通互连的。无可分离,更无可挑剔。只需知道隶书写法的一般性规律,就事成自然,水到渠成。下来三点可以说明:

一是选择好字形。由于隶书有各种风格的写法,有偏平的,有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各种表现都不一样,写法也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哪一种风格的隶书,它的基本笔势是大同小异。例如,扁形的古体隶书,这一般性都好掌握。正方形的隶书,书写起来稍有难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隶书笔法的特征所决定,笔画由扁平转为浑厚,留白增大,字的间架结构起了变化,不容易达到洽合严瑾的隶书书法风格之要求。长方形的隶书,难度就更大了。纵观有一些人,用隶书笔法写长形隶书字,或者仿宋体字,都不好看。本人也曾尝试过,难度相当之大。根本难于达到笔法笔势笔意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其结果,不是脖子长就是腿长,字的左右也很难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不是偏大就是倚小而造成字的失衡之感。

二是隶书要忌过份弓形,特别是笔法的过量弓形。使隶书字体要达到既平和又圆和。当然,不包括其它字形。

三是隶书律制必须一致。在通篇隶书体书法作品中,不能有一时长,一时方,一时扁的字形墨迹,从而形成不统一不默契之感。


郁香墨


理解隶书的笔法、笔势、笔意关系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大,其实也没有必要去理解这么深,对于隶书,你只要好好练字,仔细观察。笔法、笔势和笔意如果看多了,反而还会把自己搞糊涂。

简单的解释:

  • 笔法对应点画,指的是用笔方法;
  • 笔势对应结构,指的是字的姿态,意即行笔的方向;
  • 笔意对应章法,指的是整体风貌。

它们的关系:

古人讲究的笔法是贯穿于整个书写过程,人在书写的时候需要同时把握笔法、笔势、笔意的技巧方法,这三者相互影响,哪一点没做好都是有问题的。

  1. 笔法是根基,没有好的笔法,其他再好都等于零,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必须要打牢,是我们的基本功。

  2. 笔势是关键,是我们出彩的法宝,当地基打牢了,笔法到位了,只能说明基本功问题,有很好的笔势才能打动欣赏者,穿上华丽的外衣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
  3. 笔意是目标,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笔法与笔势最终形成自己的笔意,这种笔意一般是个人风格的展现,王羲之灵动飘逸,颜真卿大气雄浑,曹全碑灵动多姿,等等,都是他们展现的风格面貌。同时笔意也指个人思想人格在笔尖的反映,你对书法的理解全在毫厘间。隶书的笔意相对比较好理解。他的章法没有那么复杂。

隶书的笔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锋行笔,体现隶书的古质之美。笔势就很多了,它包含收放、粗细、大小、长短、宽扁等,像曹全碑飘逸的笔意、张迁碑雄浑的笔意、西狭颂的篆书笔意、石门颂的草书笔意等都是整体的感觉。另外隶书重在笔势上的变化,和楷书类似,因为笔意相对草书较为简单,笔法也容易把握,但笔势则相对较难,姿态越丰富,就越耐看。

然而这种高屋建瓴的概括性语言并不好理解,因为这都是抽象的概括,没具体的象形解释,就一个笔法的解释我可以写下几万字的文章,如果你像了解,敬请关注《书法魅影》,很多文章都会涉及到这些知识。


书法魅影


笔法,早在隶书的汉代,就有“八法”之说,后来发展为楷书的“永字八法”,何为“永字八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因永字的八种不同笔法,基本涵盖了字的基本笔画的写法,由此生发出的36法、64法、92法等。笔法最为明显的标志是“中锋用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正锋取劲,侧锋取妍。”也就是说笔法的基本原则是中锋用笔,基本特征是笔力饱满,内涵丰富。基本笔画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何为笔势,古人把笔势归为笔法范畴,如米芾说:“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这是关于“八面出锋”的书法论书了,即笔势,字有八面的体势,智永禅师的字虽有八面的体势,但缺少钟繇书法中的那种法度、精神。笔势是以笔法为基础,又因时因人不同而不同,笔墨的时代性、古今之别、肥瘦、方圆、拙妍等等,并不是由笔法决定,而是由笔势生成。故“法”是势的基础,“势”是“法”的必然。

何为笔意,即意象,古人这方面说了很多道理,天文地理、日月山川、星象云海、草木鸟兽、以及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景象,都会启迪思想智慧,表现在书法艺术中。颜真卿和张旭关于钟繇《书法十二意》的问答,就非常形象的说明了笔法、笔势及笔意。

隶书的笔法、笔势和笔意关系,大同小异,隶书的笔法相对于楷书而言,笔法更为简单,横平竖直,撇捺折,隶书的点一般为短笔画,钩为撇或捺状。故隶书的笔势特别重要,汉隶三百碑,风格无一雷同,并非笔法所致,主要是笔势之别。唐隶、宋隶、元、明,乃至清隶书,笔势因时因人不同而异,产生了千姿百态的隶书风格。由此而产生的笔意,更易理解,唐隶肥媚而妍,宋、元、明隶书古法虽存,实乃恣意挥洒,清隶个性张扬,个人面貌强烈。笔意已深深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烙上了个性的痕迹。

由此可见,隶书的笔法、笔势和笔意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隶书一定与时代同步发展。





如石书艺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隶书(特指汉隶。唐隶、元隶、明隶、清隶除外,因为只有汉隶才是正宗的隶书)的笔法为中锋用笔(中锋用笔,圆笔、方笔均为中锋,卧锋也是中锋),逆入平出,横平竖直(注:没有绝对的横平,也没有绝对的竖直),蚕头雁尾(记住:蚕无二设,雁不双飞),主笔突出。逆入,即起笔回锋,行笔平铺,收笔护尾。需要说明的是,空中回锋也是回锋。空中回锋,写出的隶书有灵动之感,且精、气、神十足。

上图为当代隶书大家张继的隶书作品。

笔势,专指书法的意态和气势。由于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用笔、结体的不同,使点画在结构中处于不同位置,由此适应的用笔规律。关于隶书的笔势,这个可视情况灵活掌握,灵活运用。总之,无论用哪种笔势,写出的隶字都要有势。势,即“神彩”,就是在笔法不变的基础上,根据章法布局需要,适当改变字的姿势,但字的重心必须稳健!

上图为郑板桥的所谓的“乱石铺街”式的书法作品。

笔意:指书法创作中表现的书法家的风格、意态和情趣。关于隶书的笔意怎么应用问题,我的观点是,书者一定要先师古,多领悟。师古,就是要多临汉碑、汉代摩崖和汉简。领悟,就是要在临帖中不断领悟古人的书法精神。建议题主多看看张继的隶书作品,多看看刘文华的隶书作品,多看看张建会的隶书作品,多看看毛国典的隶书作品。笔意,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个主要靠书法家自己去悟。

上图为当代隶书大家张继的隶书作品。


中州耕牛堂主


什么是笔法、笔势和笔意呢?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笔画有沒有弹性和骨力全在于用笔。所以笔法决定笔画的质量。

笔势,是笔画的形态和笔的走势。笔画按照笔的走向就围成了字形。字形的形态不同字体也不同。所以笔势决定结体。

笔意,就是通过笔画、结体和章法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趣,即神韵。.

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笔画的质量就没有神韵;没有神韵字的形态再好也是有形无神;而神韵是寄托在形即笔画和结体中的。所以笔法、笔势和笔意是互相寄托、共同依存的关系。其中,笔法是基础,笔势是手段,笔意是灵魂。

笔法、笔势和笔意是一幅书法作品成败的关键,质量好坏、品位高低全在于此。


76651703812笑抒心语


主要目的是了解先人们的笔法、笔势和笔意三者之间的美妙关系,学习先哲们用笔技巧方式和法则的运用,学习他们辩证哲理地经心走意,腕下游龙,那种宏观与微观、自然和谐的节奏。通过反复无数次临摹,就能或多或少地了解到先哲们书法每一笔技法含意,其力度和造诣,就会揣悟到先人们笔势字画之间那种顺其自然的呼应关系,也能领会到大家宗师们笔意中那种种精到的形态结构。

当然,临摹范帖也要循序渐进,可分为两种方式。第一,先对临。一遍遍地临写,争取临摹的惟妙惟肖。然后再背临字帖,有形有神,再回头检查形体精貌。可算宏观入手。第二,临帖先从字画入手,选择横竖撇捺折等较简单的字来练,主要学用笔、用力,参透每一笔非常重要。进而再全方法多遍临摹,经心揣摩字体结构,字态特点,努力追求笔势、笔意完整。这可算从微观入手。


独钓寒江雪Athena


首先是问的哪种隶书?汉隶,唐隶,清隶,还有很多今隶,其实汉隶以后的隶书都称不上隶书,都不是真正的隶书,仔细对比一下笔画就看出来了。


许明文


笔法,早在隶书的汉代,就有“八法”之说,后来发展为楷书的“永字八法”,何为“永字八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因永字的八种不同笔法,基本涵盖了字的基本笔画的写法,由此生发出的36法、64法、92法等。笔法最为明显的标志是“中锋用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正锋取劲,侧锋取妍。”也就是说笔法的基本原则是中锋用笔,基本特征是笔力饱满,内涵丰富。基本笔画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何为笔势,古人把笔势归为笔法范畴,如米芾说:“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这是关于“八面出锋”的书法论书了,即笔势,字有八面的体势,智永禅师的字虽有八面的体势,但缺少钟繇书法中的那种法度、精神。笔势是以笔法为基础,又因时因人不同而不同,笔墨的时代性、古今之别、肥瘦、方圆、拙妍等等,并不是由笔法决定,而是由笔势生成。故“法”是势的基础,“势”是“法”的必然。 何为笔意,即意象,古人这方面说了很多道理,天文地理、日月山川、星象云海、草木鸟兽、以及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景象,都会启迪思想智慧,表现在书法艺术中。颜真卿和张旭关于钟繇《书法十二意》的问答,就非常形象的说明了笔法、笔势及笔意。 隶书的笔法、笔势和笔意关系,大同小异,隶书的笔法相对于楷书而言,笔法更为简单,横平竖直,撇捺折,隶书的点一般为短笔画,钩为撇或捺状。故隶书的笔势特别重要,汉隶三百碑,风格无一雷同,并非笔法所致,主要是笔势之别。唐隶、宋隶、元、明,乃至清隶书,笔势因时因人不同而异,产生了千姿百态的隶书风格。由此而产生的笔意,唐隶肥媚而妍,宋、元、明隶书逐步走向恣意挥洒风格,清隶个性张扬,个人面貌强烈。笔意已深深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烙上了个性痕迹。 由此可见,隶书的笔法、笔势和笔意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隶书一定与时代同步发展。


书法天下


篆与楷的变和在变的互用,各有笔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