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鴉片戰爭前,清軍的裝備還是清一色的大刀長矛?那你就想錯了

鴉片戰爭前,清軍的裝備還是清一色的大刀長矛?那你就想錯了

(電影《阿努哈屯》)

得知首戰告捷,道光忽然改變了他的軍事計劃。

按照道光最新發出的密旨,長齡一邊向張格爾散佈假消息,宣稱官兵將按原計劃繼續駐留阿克蘇,短時間內不會立刻進剿,一面卻暗暗地分出兵力,對喀什噶爾進行突襲。

張格爾吃了敗仗,士氣不振,如今正是佔他便宜的時候,所以道光才會變“靜”為“動”,這就是軍事上常說的奇奇正正,虛虛實實。

收復喀什噶爾,柯爾坪(今柯坪)為必經之地。張格爾熟知南疆地形,他的眼力也很霸道,你必過,他必守,柯爾坪共有三千叛軍用以拒守。顯然,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沒副好牙口不行,長齡和楊遇春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楊芳。

楊芳時任陝西提督,他是楊遇春一手提拔的老部下,也可以說是楊遇春帳下最出色的一員戰將。1826年10月,楊芳奉命突襲柯爾坪,只帶了兩千多兵卒。他的老本行是偵察兵,因此非常注重偵察,無論行軍還是紮營,周圍隨時都有探馬負責察看敵情,即使突襲也不例外。這一招成了他的護身符。在距離營地僅幾公里的林叢中潛藏了兩千多叛軍,為的就是打埋伏,但他們被楊芳的偵察兵提前發現了。一場遭遇戰之後,伏擊的叛軍反而被殺得大敗而逃。

鴉片戰爭前,清軍的裝備還是清一色的大刀長矛?那你就想錯了

(電影《阿努哈屯》)

第二天,楊芳採取兩面夾擊的戰法,在柯爾坪將叛軍牢牢夾住。雙方冷熱兵器一齊上,真個是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這一戰,基本將柯爾坪守軍予以全部殲滅。

柯爾坪的克復,為直取喀什噶爾創造了先決條件,但此時南疆逐漸進入冬季,大雪封山後,道路崎嶇難行,官軍被迫暫停進攻。

1827年2月6日,春暖雪融,到了全力一擊的時候,長齡主帥親征,率隊向喀什噶爾大舉進軍。張格爾聞報,急忙在喀什噶爾外圍的村莊築起防線。這個血管裡流淌著恐怖分子血液的軍事首領,非常懂得在戰爭中利用地形,他事先挖坑設坎,再引水淹沒,使得莊外多出了許多不知深淺的水渠,以此來限制對手的騎兵戰術。

騎兵過不去,長齡就組織步兵突擊。張格爾則把水渠當成屏障,用俄製的燧發槍進行隔河阻擊。在近代武器家譜中,燧發槍和鳥槍同屬滑膛槍,但燧發槍比鳥槍又前進了一步,其裝填和發射速度明顯加快。

持燧發槍的叛軍在火力上明顯優於持鳥槍的官軍。兩方對峙之下,長齡還之以連環銃炮,這是清末官軍在火器運用中的一種常用打法,實戰時,由鳥槍兵和火炮兵一排排上,交替配合,以保持槍炮連續不斷。

鴉片戰爭前,清軍的裝備還是清一色的大刀長矛?那你就想錯了

(電影《阿努哈屯》)

連環銃炮反過來壓制住了單個的燧發槍。在它的密集打擊下,臨渠防守的叛軍紛紛中彈倒斃,屍體重重疊疊地倒壓於水渠之中。

就在雙方處於膠著之時,長齡派出的騎兵部隊從左右兩翼發起包抄,叛軍陣營大亂,再也支撐不住。

(節選自關河五十州《晚清帝國風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