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書道”和“書法”有何區別?

如石書藝


不同的是,中國最早唐代就有書道,但是,因為注重漢字的規範普及,所以書法這個詞就更常見,書道這個詞反而有些冷僻了。


其實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提出書道這個詞以後,基本沒有廣泛傳播。加之書道被日本人採用以後,我們就不再使用書道來代表書法了。

儘管也有一些理論家,例如郭紹虞先生在八十年代提倡過“書道”一詞,認為中國書法,應該叫書道,但是,還是沒有改變“書法這個”詞的社會認知度。


楊守敬的對聯書法作品。

目前,中國的書法雜誌,就是《書法》,還有報紙,也是叫《書法報》,這說明,我們今天不使用“書道”一詞,實際上應該與日本使用書道是有很大關係的。

日本國很早就與中國文化互通,至少秦漢時代就有關係。但是,日本與中國真正有深層次交流,是從隋唐時代開始的。

日本引進中國漢字以後,上層人物他首先效仿學習。例如,聖德太子(公元574—622)親自抄寫的《法華義疏》墨跡,就是日本最早的漢字墨跡。


嵯峨天皇的書法。

特別是唐代元和時代,達到高潮。日本留學生空海和橘逸勢公元804年來的唐朝學習,回國後成為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漢字的書法大師,與橘逸勢和嵯峨天皇(809—823在位)的書法,被日本稱為“三筆”。


嵯峨天皇的書法

這一時期,是日本學習唐朝的盛世,書法,也是非常漢化的書法。

日本對書法叫“入木道”或者“筆道”。平安時代(794—1185)中期(相當於中國五代宋初),漢字開始在日本“和化”,出現了以漢字草書的形式結構寫日本字母的“假名”文字。

這一時期小野道風、藤原佐理、藤原行成,被認為是日本書法的大師,他們的書法作品非常珍貴,被稱為“三跡”。日本的書法和文字,這一時期基本形成。


藤原行成臨摹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江戶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明代。日本書法再度盛行中國唐代書法,出現了一些職業教授書法的專家,例如市河未庵就是職業書法教授。“書道”一詞,就產生在這一時期。


日本現代書道作品。

明治初,中國學者楊守敬到了日本,與日本書法家交流了六朝書法,給日本一個新的書法視野。從此,日本書道開始注重用書法表達自由的想象。

日本現在有3000多萬書法愛好者。每年1月2日是“開筆試毫”活動日,喜歡書法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用毛筆書寫新年賀詞的詩歌文學作品。此外,日本還喜歡舉辦各種書法觀摩比賽,促進書法普及。


明代書法家楊守敬的書法作品。

書法和書道對中國來說都是一回事。從書道詮釋書法,就更加有藝術理念了。事實上,書法不但是一種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修身、養性、悟道。就這個層面來說,對中日兩國書法家也是共同的。

不同的是,書道多了一層日本民族文字書法的含義。

以上千裡馬是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千千千里馬


“書道”和“書法”有何區別?

我認為,法與道是相互關係的,應先有法後入道,才是書法的結果。

法,即技。初學臨碑帖,掌握筆法,結字,章法等的技術後,才可入道。

道,即精神上的,如掌握技術後,加強自身修養,如飽讀詩書,手不釋卷。遊歷名山大川,澄為觀道,外師造化於心源。書以載道,青燈黃卷,心地之高遠,出手書之,書之氣息必古雅,蘊藉內盈,精神足矣,這叫“書道”。

法,如只臨帖,不讀詩書,不可入道,書匠矣。沒入道的書法,也不足惜。技進乎道,書才彌足珍貴。








濃淡任由冰雪中


“書道”一詞雖起源於中國,但現代日體的“書道”已與當初不同,它就等同於中國的書法,只是叫法不同,就如同“淮南為橘,淮北為枳”。

“道”的意思較豐富,日本的“茶道”就不僅僅只是喝茶,它包含一系列儀式,而日本的“書道”則不同於“茶道”,只是書法而已。

日本現代書道受楊守敬影響較大。清末宜昌人楊守敬東渡日本後,其書法震驚了日本全島,掀起了一股“楊守敬旋風”,促進了日本書道的發展,被稱為“日本書道現代化之父”。



現在的日本書法已遠落後於中國書法,主要體現在其創新性不夠,不過其在傳統的堅守上,似乎值得國人學習。

日本書道不同於中國書法的是,書法作品在中國是可以賣錢的,這是中國書法家很重要的收入。而在日本,書法作品賣不了錢,不能變現。


那麼,日本書法家的收入從哪來呢?書法培訓。在日本,培訓的費用是相當高的,一般收入的人,是請不起書法老師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書法與書道之區別是什麼?

書道,書法術語,第一種意思:

將自己之思想情趣融於書法藝術中去,將其理解為陶冶性情,提高素質,探索真諦,以及抒發情感,薈萃風情,展現事理,表現個人追求的一種手段,稱之為“書道”。

這是對書法藝術的一種高度認識和理解,道,一般指規律,事理,亦指人生的準則,目標或典範。書道包涵了人們對藝術最高標準的要求。

書道一詞,是初始見於衛鑠《筆陣圖》,雲:“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歷代書家多有論述,唐代虞世南《筆髓論》雲:“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為求也,”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雲:“總之慾造極處,使精神不可廢沒,所謂神品,以吾神能著故也,何獨書道,凡事皆爾”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雲:“故知書道,足以恢擴才情,醞釀學問也。”

包世臣《藝舟雙楫》雲:“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

第二種意思:

指作書法,與《書法》同,

鄭杓《衍極·造書篇》,雲:“顏魯公下問於長史,曰,妙在執筆,又曰,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書道盡矣。”此“道”乃法,書道即書法。

由此,何謂日本書道泊來者,謬論也。而今多少人,不知為不知,知之為知之,乃研精虛學是也,中國傳統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日本)借引中華之《書道》。據記載於唐代遣唐使而藉此,而造日文。

至於書法是以毛筆為主要工具的漢字書寫方法,以書道精神,表達思想情趣藝術表現形式。

不才,望大家闢正!



狂喜淡墨a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審美觀念,隨著字體形態和書寫風格不斷創新、不斷髮展,同時,它的名稱也隨著實際內容的變化而不斷更改。

漢以前,書法就叫做“書”,它的意義既表示書寫動作,又表示所書的作品。東漢蔡邕的《筆論》說:“書者,散也。”《九勢》說:“夫書肇乎自然。”都將書法稱為“書”。

東漢後期,書法被士人認為是一種高深的才能和道藝,。《全後漢文》卷二十五載班固《與弟超書》曰:“得伯章書,稿勢殊工,知識讀之, 莫不嘆息。實亦藝由人立,名自人成。”因此,“書”的後面綴以“藝”字,稱為“書藝”。

東漢以前,書法的稱謂是“書”和“書藝”。

魏晉南北朝,學術氣氛空前濃厚,有關書法理論專著紛紛出世。當時由於學術界盛行老莊學說,士大夫張口閉口談玄論道,風氣所致,書學研究也蒙上了一層道學氣氛。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王僧虔《筆意贊》 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他們都認為書法藝木的終極目標是求“道”。因此就把傳統的“書”和“書藝”改稱為“書道”,衛鑠的《筆陣圖》就有“書道畢矣”之說。

王羲之《小園帖》局部

書法被稱為“書道”,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初唐,楷書與今草發展成熟,點畫形式日益豐富,結體方法日益複雜。唐代很極其重視書法教學,唐以前從宏觀上及精神上把握和體味的“道”,太過模糊,難以言傳,不適應講授要求。於是,書法研究慢慢開始偏重於技法探討,於是,歐陽詢的《八訣》 《三十六法》,《傳授訣》、《用筆論》,虞世南的《筆髓論》等專講技法的著作,都是以“法”為名而撰寫。

中唐以後,有關執筆,用筆,點畫,結體等各種書法技巧的理論均已建立。這種重“法”的研究狀況使書寫藝術開始從“書道”逐漸轉變為“書法”。初唐虞世南的《筆髓論·契妙》說:“故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書旨述》說:“書法玄微,其難品繪。”前面稱“書道”,後面稱“書法”,反映了新舊觀念正處於交替過渡的時期。中唐以後,儘管還有人沿襲舊說,稱為“書 道”,但稱“書法”的現象越來越多了。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說:“書法當自悟耳。”蔡希綜《法書論》也說:“餘家歷世皆傳儒素,尤尚書法。”

中唐以前,是“書法”和“書道”的稱謂交替期。

王羲之《大報妹至帖》

宋代帖學大行其道。《淳化閣帖》又叫法帖,以昭示楷模,效法之義。當時道學盛行,一般人格外看重這 個“道”字,不敢隨便亂用,認為天下之理只有宋儒講的一套才是大道,書法屬於雕蟲小技,不能忝列“大道”,於是“書道”之名遂被廢棄,在宋代的書學著作中一般都稱為“書法”。

自宋初以來,“書道”徹底被稱作“書法”,一直延續到至今。

綜上所述,漢字書寫藝術的名稱最初叫做“書”,以後經歷了“書藝”、“書道”和“書 法”的演變。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日本人把“書法”稱為“書道”,是仍然沿用中唐以前的稱謂。


“快樂書法營”專注於書法結構與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獨持己見,不隨俗說,不迷信權威,刨根問底,直指要害,以事實為依據,以自己的獨立判斷解析書法方面的各種課題。杜絕講故事,杜絕弄玄虛,杜絕口水文,持續為喜歡書法的朋友們奉獻絕招乾貨。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關於這個問題,作為穿越到現代的古人,我最有資格回答。😄😄

唐代以前,人們把書法的書寫技巧及書法周邊功能:修身養性、養生、悟道參禪,耍帥泡妞,統稱為書道。至唐代,因為唐人尚法,書法的法度被格外重視、凸顯,於是書道更名為書法。

書道,是一種行為方式,精神境界,逼格有點高,一般吃瓜群眾,像我,一聽就嚇住了;書法,含義更具體,就是單純的書寫技法,一門技術,和戲曲、舞蹈一樣,雖有門檻,卻不嚇人。

唐代之後,書法一詞在我朝沿用至今,基本摒棄了它的前任“書道”,我們現在說起毛筆書寫、鋼筆書寫,張口就是書法,基本上聽不到誰說書道。當然,保不齊有些大師裝逼的時候會這麼說,反正我是基本沒聽到過。不過,書道雖然在我朝棄用了,但並沒有涼涼,自書法傳入倭國之後,倭國人一直把書法稱之為書道。倭人喜歡把各技能體系稱之為道,這道那道,武士道、一本道……再湊個書道,也在情理之中。





花花莊園


何為書法,法是人為因素,是人書寫文字的法則,是小技。漢末、魏晉,尤其唐以後,皇族士大夫弘先王之道,傳聖人之言,以求取功名為正道,視書法為小技,被輕視,故只能稱其為“書法”,而不能與孔子的“道”相提並論,也不能與老子的“道”相稱。孔子講的“道”是王道,是儒家思想之道;而 老子的“道”是天道和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道法自然”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可見,書道的內涵遠大於書法的概念。其實日本稱為“書道”,現在看來不太合適,日本書法水平在倒退,書法大家沒有,書法人才,書法隊伍都不如日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水平。倒反而我們的書法空前繁榮,熱潮高漲,風格面貌千姿百態,尤其是專業書法家到處都是,似乎我們稱為“書道”更為合適。

但是,書道以自然規律為最高法度,既包涵書寫法則,也包括修行、修心、養氣和悟道。如今,書法的實用性逐漸剝離,書法的主要目的是表現藝術性,所以時代要求我們更重於修道,而不是更重於技法,書法的稱謂明顯已不合時宜,有些狹隘了。所以,書道成為中國當代書家對書法更貼切的稱謂,該水到渠成了,應恢復書道的稱謂。








如石書藝


“書道”源自中國,但到了今天,基本界定為書道是日本人對用毛筆寫字的說法,書法是華人世界對書寫藝術表達的稱呼。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有著豐富多彩的哲學經典,光輝燦爛的人文思想,延續和發展中國人的文化精髓,漢字書法功不可沒。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因為漢字單字表意的獨特形式,使得中國文字書寫記錄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文化傳播有著形式上的根本差異。

中國的文字記錄方式通過傳統的毛筆來進行,毛筆用動物須豪製成,因為柔軟,在書寫時根據輕重提按,抑揚頓挫的變化而導致書寫結果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在書寫過程中書寫者往往會融入自己對書寫內容的認識和情感,再加上無數代人的探索總結,對字體的成形和變化發展不斷創新,從而使毛筆書寫產生獨特的審美魅力,這就是中國書法,最早也叫書道。

中國書法在唐代達到鼎盛,由於國富民強,所以萬國來朝,日本在這個時期剛好發展到可以製造出海的大船,他們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塑造自己民族靈魂的老大,就是中國。

唐朝初期,日本人陸續出派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一切,包括使用漢字。在那之後的一千多年裡,漢文化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同樣書法也成為日本文人追捧的藝術形式,併產生出一些日本書法先驅,比如像最早的日本遣唐使空海和尚、小野道風等等。而且在初唐書法家的導引下,這些日本人的書法水品也達到很高的境界。

到目前的現代社會,漢字書法也是日本文化裡最常見的文化符號。中國書法在進入日本後,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歷史角色,但後來隨著日本的自我成長,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日本文字開始演變,漢字使用越來越少,還有各種日文拼音符號參雜進入使用,日本書法逐漸和中國書法發生變化, 最後演變成今天的現代書道,雖然感覺還是在延續中國古代的書法形式。

日本人對單一技能的傳承體系都會冠以道的分類稱呼,這個道,其實也就是一種需要練習者恪守的規定。比如日本比較知名的劍道,茶道,花道等,他們在這些道的修習過程中追求行為儀式感,並有一定的師承傳續形式要求。

所以到今天,日本的書道和中國的書法內涵和追求的方向已經漸行漸遠,只是工具差不多而已。日本的書道對傳統書法的執筆,結字,章法都不再注重,更多的是追求書寫表現過程時的儀式感,講究紙和墨留白空間造成的視覺衝擊力。並且,日本人在做書道時,要穿上專用的傳統服裝,這種視覺形式上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書道完成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對書寫內容不是很嚴格,對平時日常修習中的臨帖這些功課也就不太重要了,就像他們的劍道那樣,一輩子就練拔刀一樣,砍哪裡要看拔刀練得怎麼樣。所以在我們看來,日本的書道更傾向於歐美的現代藝術,和中國書法的傳統審美走向別的岔路上去了。

但是日本書道發展成這樣的形式卻有一個好處,就是人人都可以參與,並不需要參與者有更多的興趣愛好,日後成為書法家,也不需要參與者有毛筆書寫練習的基礎,只要有合適的場所,或一定的需要,即可上場揮灑,因為評判標準並不是考量字寫得怎麼樣,是不是符合法帖的要求,而是看這個行為是否符合他們心中傳統文化中的道,有的時候更像一種體育活動。

當然,日本作為人口大國,書法參與者眾多,據說100個人裡就有一個是書法愛好者,肯定也會有認認真真的學習中國傳統書法的人士,畢竟不可能全部都是井上有一那樣的現代派。

不管怎麼說,從文化傳承的意義上來看,日本的書道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現在國家提倡書法進中小學課堂,現在這樣資訊發達的時代,青少年的興趣點很多,如何提起青少年的書法興趣,普及書法知識,讓更多人從小就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解,增加民族文化自信,書法學習是非常好的路徑。


一個老豆


問了小學的語文老師,又問了中學的語文老師,他們的說法基本一致。

書道和茶道中的道,應該解釋體系和方法,辦法,技術……。比如:門道,醫道。道還有規律和法則的意思。這樣的話,書道的意思就比較寬泛比較豐富,且書道二字連起來說應該也比較早,唐就有了哦。

書法的法字,應該著重於方法。法還有規則和效仿標準的意思。好像有幾部關於“書法”的書,說的也是是寫字的方法,但始終沒有把書與法連起來說。書法連起來說,老師說應該距現在不太遠(這個說法要再問問專家們怎麼說,😅😅😳😳😆😆)。另外法還有法律法規的意思,比較嚴肅,感覺不可逾越。就楷書就有顏柳趙歐……,哪家是法?

聽了老師的解釋,我也比較認同“書道”而不是“書法”。書法的說法比書道狹隘單薄多了……。


tigerinncai


首先更正題主一下,“書道”不屬於日本發明的,在中國唐代以前,以文字撰寫的所有筆書文字都是以書道的形式傳承的!

日本現在叫書道其實是對中國古文化的一種繼承。

那麼中國人自己就不繼承自己的文化嗎?

不是的,在中國傳的比日本更規範,更徹底,中國的科舉制度就是儒家的代言人,而繼承人又必須是以文字體現的方式錄取,在明清時期,即使你才華出眾,滿腹經綸,如果文字寫不好,那麼什麼也不是!這就是後來人稱之為“臺閣體”“館閣體”的書寫形式!日本的書道維護者幾千年下來,“書道”聲絡繹不絕,可是據我所知,沒有一人能寫出“臺閣體”“館閣體”的端莊,雍容!可見日本的“書道”是立足於口號上的!

而且你也知道,我國現在特別是自媒體的發展,讓千年萬萬的網友們都知道,文房四寶一樣不少的傳下來了,毛筆、黑墨、端硯、皮宣、臘宣統統都傳下來了,那你會問我為什麼中國沒有“書道”了呢?

這個問題我先不回答,因為接下來我先告訴你我們中國古代的書道形成取決於哪些條件!

書道,顧名思義,書寫之道,中國古文化對天道的追捧、敬畏成就了一批以道為尊的文化體系,比如家道中落的家道;韓喻在《師說》裡有句“授道解惑”,這裡有個師道;在人有人道,在父有父道,在臣有臣道,在君有君道;言而總之,言而總之古代對所有體系都有約定俗成的具體的一套規矩和法度!出了這個法度,我們就成了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了。書道的具體形式是什麼呢?可以參考古代象形文字,篆書,隸書等等。

在中國古代書寫是為書道!那麼書道是什麼時候離開我們的呢?或者是我們什麼時候把“書道”束之高閣的呢?

這得從中國魏晉時代說起,大家對象形文字都有更深入的精減,就像我國對繁體字的精減,希望能給讀書人“減負”。

這一初衷提出,在古代文學界掀起了空前的熱情高漲。我們書聖王羲之的母親就生在那個時代,所以中國才流傳了“衛夫人”的書傳佳話,經過她的努力,少年王羲之耳燻目染,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書聖”的稱號。注意,這個“天下第一行書”並不是晉代開始評的,而是由唐朝太宗李世民品評的,唐朝人開始對書道“專一、古樸、厚重、窠臼”的書道作風開始深思,在重新得到王羲之“蘭亭序”後認為書寫也可以達到如此之美的境界。全國仿效之!

書道從此被人們自發的放下,開始追捧我們如今認為美的書法作品!

那麼書法又有什麼特點呢?在這裡我給大家詳細的解答下

1、書法的特點是對執筆、運筆、點畫、結構、佈局上下功夫,在一幅合格的書法作品裡,我們一定體會得到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謹守傳統老師傳承下來的“執筆掌中虛、運筆中鋒立、點到意筆隨、結構遙呼應、字體相就避。”

五指執筆;才能達到中鋒運筆,使字跡端正,沉穩。現在江湖體為什麼寫的不端正,不沉穩,都是在紙上飄,軟,站不住?

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深諳書法老師傳承口訣,寫出一股子俗氣的江湖體!

點到意筆隨;這個辯論在三國時文學家蔡邕提出過一個證論,具體是討論寫字是先走筆還是先行意,後來長篇論證得出意先筆後,才能控制好筆的書寫。所以,書法創作的條件就是先在腦子裡打好稿子,再複製出來才能達到品隨意高的境界。

結構遙相呼應;這對於一箇中規中矩的書法家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筆法搭配、字跡穿插、留白呼應、筆勢避讓等都存在一幅書法創作的高標準,影響它是否具有傳市價值,這裡說的價值不是我們通稱的變現能力,而是法度的傳承或突破比如書聖王羲之第一行書“蘭亭序”中無數個之字,我們卻看不到有相同的兩個之字,既傳承了之字筆法,又突破了書道對“一”不斷複製之字的窠臼;又比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帖》一反唐朝的茂密、娟秀以情緒發洩方式留下了外筆內用的寬博、平正、奇險的創作藝術。“強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侵犯之色”米芾如是品評。

2、書法還有一個特別性,必須是以漢字為載體才能作為創作的先決條件,中國字的特殊性結構才能打開以文房四寶為主的濃墨淡筆來渲染的藝術形象,上下左右中的共同和諧才能造就屬於東方獨一無二的美。或者我想問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見過不是漢字的上乘書法作品嗎?

3、在唐代後,書法被譽為是中國人類文學界歷史上的無言的詩、無行的舞蹈、無圖的畫、無聲的音樂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果真要問書道和書法的區別,我只能勉強說;書道高於書法,就像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能說萬物是道,卻不能說道就是萬物一樣!書法得益於天賦個性的發展!天賦個性強的傳承多一點,天賦個性弱的,也只能寫寫醜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