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你越怕得罪人就越容易得罪人

你越怕得罪人就越容易得罪人

作者 |書蝶

晚晴有篇文章說的是一個“老好人”的故事。

文中女主剛去一個單位上班的時候,遇到一位同事待人極好,是傳說中的“老好人”。本來她以為那位同事定是眾星捧月,大家也都會尊敬她,後來卻發現事實出人意料。

她沒有想到那位同事對別人那麼熱心,自己的人緣卻很一般,甚至在她遇到需要幫忙的時候,並沒有人願意真心幫助她。

她開始還有些替那位同事不平,覺得人心不古,人情冷漠,後來卻發現凡事都有兩面性,凡事也都有它的因果相承。

有一次,她沒有吃早飯,熱心同事知道後很主動地幫她帶了早飯,她很感激,總想著怎麼回報同事。但一段時間後,她發現不管是誰沒有吃早飯,只要那個同事知道,都會主動幫別人帶,而且別人也不會太當回事。

漸漸的她對那個同事的感激就淺了,也不再惴惴不安地總想著怎麼去回報人情。

原來她以為同事對她特別喜歡,是份外之好,後來發現她對所有人都一樣,伴隨著失落的同時,歉疚之情也隨之釋然。

這就是對所有人都一樣好的結果,也是為什麼那麼多“老好人”不被人重視感激的真正原因吧。

既然在你的心裡我與別人是一樣的,那麼我也就不會再感恩戴德的偏愛你。


人性需要被偏愛

不得不說這樣的結果事關人性,因為人性中,我們都需要被重視、被偏愛,當大家得到的東西都是一樣多,一樣好的時候,得到的喜悅往往就淡了。

這不由讓我聯想到了自己曾經的一個同事,她的性格與結局竟是異曲同工。

我那個同事也是對所有人都很好,到最後也是並沒有人願意真心和她好。

剛開始我和她接觸的時候,發現她對我十分熱情,這讓我受寵若驚。因為自己一直是個慢熱型的人,很難輕易表露喜歡一個人,但一旦喜歡了也不輕易冷卻。

看到她對我這麼喜歡,我感激的同時也努力投桃報李,盡情表達自己的同感。於是,友誼貌似進展的很快,我們一起逛街,一起吃飯,短短時間內,儼然成了最好的朋友。

為了表達誠意,我開始敞開心扉,說一些自己的煩惱及對事物的看法,甚至有時還會說些看不慣什麼現象的小壞話,當然也只是淺嘗輒止。我一直覺得能一起說壞話是友誼的最高境界,畢竟只有付出了全部信任的人,你才敢開誠佈公。

我期望她也能敞開心扉,討論一下生活的觀點。但是,令人比較失望的是,她私下裡依舊是不停打哈哈,從來不發表什麼內心意見,也從來不訴說自己的心理感受。這讓我有點失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讓她足以信任。

漸漸的我也不願再談些內心的隱秘了,兩個人的相處又恢復了最開始的表面工程,貌似熱熱鬧鬧,內在卻冷冷清清,友誼止步不前。

後來我越來越發現了她對誰都好的不足,比如她在對我熱情似火的同時,又與我不喜歡的人親密無間,甚至我曾對她表露過不喜歡那個人過於張揚的做派。但她似乎不以為意,仍舊與很多人維持著表面熱鬧。

這讓我十分失望,並害怕曾經暗示過她不喜歡某某的話會被她傳遞,於是本該發展成至交好友的人,最後變成了有所提防的泛泛之交。

或許人類的感情總歸是自私的,想雨露均霑的友誼註定只能止於表面。事實上,你與別人的友誼更像是一種立場,在這條統一戰線上,你們默契地宣告著一致對外,而不是在彼此的太極裡遊刃有餘。

於是我也終於理解了為什麼老好人不會有太好的下場,因為他們不想得罪任何一個人,卻又不敢裸露自己的真心。情感的驅動力量不是特別喜歡某個人,而是害怕有人會不喜歡他自己。

而對所有人都好,追根溯源並不是因為善良,而是因為內心惶惶不安的軟弱,潛意識裡存在討好型人格。

孔子有一句話:鄉愿德之賊也。意思是老好人是道德最敗壞的人。

每個人的生活圈子裡,不可能沒有氣場不合的人,或者說你反感的人,而老好人的特性決定了,他在向你示好的同時又去示好你的對立面。這樣的人註定了毫無原則,沒有自己的價值觀,沒有明確的是非評判標準。

也許,他不在乎你是正確與否,只是為了營造自己的人際關係。

而刻意營造人際關係是弱者才需要的,真正優秀的人,是不需要刻意去營造的。


拒絕是一種邊界

不願得罪別人的典型表現,就是不懂得拒絕。

而一個完全不懂拒絕的人,也不可能贏得真正的尊重。

不要覺得老好人與自己無關,其實很多的現實時刻,每個人都可能曾做過老好人。

每個人都曾有內心軟弱的時候,只是有的人最終選擇了正視這份軟弱,而有的人選擇了刻意迴避。

其實自己也曾有類似的傾向,害怕別人對自己有意見,儘量迎合別人的喜好,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因為不懂或不好意思拒絕,所以也就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比如自從自己的文字有了推廣計劃,也就敞開了微信加好友的大門,凡是願意與我交朋友的文友,我一般都會通過。有時也會主動去加一些自己喜歡的朋友。

開始的時候,為了表達誠意與禮貌,加了好友後都會問聲好,結局卻非常分化,有的人鴉雀無聲,有的人卻喋喋不休。有時對方好奇心很重,很能聊,甚至剛一認識,就讓你爆照,問你多大了?身高?體重?有沒有結婚?

所問之題完全與文字扯不上邊,為了不辜負別人的一番“熱情”,我只好含蓄的回答下,對方卻不肯罷休,這樣的對話不僅無趣還浪費時間,每次都只好草草收兵。後來禁不住反思,發現原來是自己不懂拒絕造成的。

你不說明你的時間寶貴,對方怎麼會知道呢?於是後來乾脆擺明自己的立場,再有人閒扯無關話題,我會及時發送一條信息,“精力有限,拒絕閒聊,見諒。”果然再也沒有了類似胡扯閒雜人等。

其實不敢拒絕的心理動機是害怕失去,當你無視這份得失,一切便磊落通透起來。況且你內心小心翼翼護衛的“得到”,很多時候可能只是自以為是罷了。

三毛說過,“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二次元貓小姐說,拒絕常被人看成是一種非善意的行為,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不懂拒絕僅僅是因為自己的軟弱,與善良並沒多大關係。

拒絕也是一種修為,它讓我們一開始就擺出自己的立場,建立彼此的邊界。合理的拒絕其實是對雙方的尊重,它讓我們把關係停留在情感層面而不是一味地處在索取和被消耗的過程中。

劃清邊界,別人才不會輕易越界。

我們並不是要摒棄善良,而是要學會尊重自己。

很多的人都學不會拒絕別人,卻都習慣性拒絕自己。而其實,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反正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要有自己的立場

當然面對相對不熟的陌生人,拒絕總是更能輕鬆些,而面對熟人的各種請求做出的拒絕,才是對一個人是否堅持自我的最本真考驗。

比如熟人借錢,比如請求幫忙等等,但是不管是哪種方式,只要嚴重違背了自己的內心那都不要圖一時之快。如果為了瞬間的臉面而委屈自己的內心,那麼這份委屈會在餘下的日子裡逐漸壯大,變成拖累你不快樂的理由。

而且古人說的“救急不救窮”永遠是顛覆不破的真理。

有篇文章說的是,有個新同事發現與另一同事是不遠的鄰居,篤定著能搭上順風車,非常高興,就請求每天捎道。

老同事心裡並不太願意,畢竟天長日久的怕有不方便,但既然順路不答應又顯得小氣,於是為了面子,就裝作十分歡迎的樣子。

次日起,車接車送模式就啟動了。開始的時候,新同事還表達下感謝,慢慢就成了理所應當,心裡想著反正順路唄,還能陪你聊天呢。

有一次,老同事有事送朋友去機場就忘了順風車的事,新同事等不到車十分生氣,微信問他為什麼不來接他,有事為什麼不提前和他說下?

老同事真心忙忘了,看到他這樣的態度也是很生氣,說我又不是滴滴專車,你等不到自己坐車還不行嗎,話未說完,對方就掛了電話。

他事後想想覺得自己也有些失誤,也不想因此得罪了鄰居,就想再表達下歉意,結果卻發現對方已把他刪除了。

從不想得罪人到徹底得罪了人,不過是幾句話的距離,而他曾經風雨無阻的付出早就一文不值。

雖然新同事十分無理,但老同事如果能醜話說在前面,及早表明自己的立場,而不是為了面子表現的像是求之不得,新同事的心理可能就不會如此坦然自若。

杯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例子不勝枚舉,卻仍舊有類似的故事層出不窮,無不是因為人性的虛偽,寧願忽略真實的本心。

有人說,一個人可以是個好人,但不能太好。人好,喜歡你的人很多,但想利用你的人也不少。

你的好對別人來說就像一顆糖,吃了就忘記是誰給的了。你的壞對別人來說就像一顆釘,疼了就記住是誰傷得了,這就是,你不得不承認的現實。

心理學上認為,“老好人”的自我界限不明顯,不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意志,導致人們無意識地擴張自己的領地。

因為資本不足,因為怕失去,所以才不會拒絕。所以,增加自己的獨特價值,才會更有底氣,才會敢於說不,敢於突破現狀。

你越怕得罪人,就會越得罪人,而只有你無所謂得失,才能真正做回自己,只有你做回了自己,喜歡你的人才會有力量靠近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