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謝永紅:未來高中長什麼樣

尊重學生選擇權,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未來在課程設置上,學校將調動一切資源,建設“課程超市”,儘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一所學校,完全可能因為某項、某幾項精品課程而在區域內獲得更多優質生源的認可。而

作為教師,不僅要完成學科教學任務,還要在興趣課、體驗課、活動課的開設上有新作為。

時代浪潮滾滾向前,強力推動著高中教育發生深刻變革。精準把握時代脈搏,積極開展改革創新,致力培養時代新人,是教育持續煥發生機活力的應然選擇。未來高中長什麼樣?它在學校管理機制與發展趨勢、教師隊伍組成與角色功能、學生學習資源與學習方式上有哪些不同?站在當下,面向未來,對高中教育進行前瞻性思考,進而做些必要的準備,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自主性與特色化:學校管理機制與發展趨勢

不可否認,適度的行政干預能有效發揮其指導、組織和監督作用,對促進學校良性發展大有裨益。然而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當前學校教育在管理機制上的一大弊端,就是上級行政干預過度。從校長任命、人員聘用、招生錄取、基礎建設、經費收支乃至學校日常管理,政府包得過多、統得過死,行政的權威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各種文件通知、檢查考評、創建活動,名目繁多、花樣迭出,教師乃至學生疲於應付、難以招架。

不久的將來,在國家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大背景下,上級行政干預的幅度和力度將控制在更加規範、理性的範疇與標尺之內。在遵循教育規律,貫徹執行教育方針、政策和地方性法規的前提下,學校將獲得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學校真正成為“校長自己的學校”,校長的正當權利將得以充分保障和鮮明彰顯,校長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貫徹實施自己的教育主張和辦學意志。如果再往前走一步,我們甚至可以預料,高中去行政化、實現行業辦學也並非紙上談兵。與此相應,教師也將從“文山會海”中跳出來,從而真正做到專心治學、潛心從教。

當前高中教育的另一弊端是“千校一面”“校校大同”, 特色發展明顯不足。公辦與民辦、重點與非重點、示範性與非示範性,更多的是基於學校舉辦方式及綜合辦學實力的界定,而非指向教育理念、學生培養、人才質量等專項性核心指標。很多高中,在某項活動有較為新穎的設計,在某個方面有相對突出的成績,就自詡為特色學校,而實際上要麼就是米粒之珠光亮不足,要麼就是以點代面,自欺欺人。當然,極少數高中在特色化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但就絕大多數高中來說,不過是跟在名校後面亦步亦趨,最終“泯然眾人”。

特色化發展,是未來高中立校之基、強校之道。可以預見,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作為基礎教育的高中教育將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就近入學的錄取方式將從初中推廣至高中,區域內學校之間在生源方面的差距將從制度上得以有效解決。在這種形勢下,一所高中要打響名氣,就要在人才培養方式上走出自己的路子,在人才質量上匹配時代所需,從而贏得群眾的認可。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均衡並不等於壓制個性,眾多名氣較為普通的高中在新高考下反而贏來了彎道超車的良機。而未來高中學校間的競爭,在於這條道路選得有多新、有多準,就會走得有多穩、有多遠。

靈活性與多樣化:教師隊伍組成與角色功能

相對於其他行業而言,教師行業內流動性不強。當前公辦高中教師主要分為在編、校聘教師兩類,前者佔據主體地位,學校師資隊伍總體穩定。加強教師系統內調動,促進教師校際流動,口號喊了很多年,但目前教師的流動基本上死水一潭,學校難免會出現結構上的不合理,給學校師資隊伍的穩定和教學組織帶來了極大衝擊。

未來,高中教師配置將變得靈活,教師會在一定區域內一定程度上流動起來。根據學校實際需要,部分教師工作的學校將不再固定,同一位教師有可能在同一學年(期)分赴不同高中執教。新高考要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基於學生興趣的課程,而有些課程不一定是中學教師可以勝任的,學校就會引進校外人力資源,以滿足教學實施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值得關注的是,未來教師壓力將明顯增大,學校在教師聘任上真正實現能者進、庸者退。

當前的教學,主要實行學科包乾制。教師的中心工作是學科教學,關注點在學科知識的有效傳達上。一位教師, 能全面落實備課、上課、作業、輔導等環節,就堪稱合格了;如課堂高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考出高分數,那就足夠優秀了。但教育從來不只有“教”,教師理當做到教書育人兩手抓,但遺憾的是,今天大部分教師重“教”不重“育”。

未來高中教師的角色功能將發生變化,教師不再是單一的學科教學組織者,而必須承擔更多育人方面的工作。

從近期看,新高考背景下,考試科目由“固定組合”走向“多元選擇”,現行行政班級模式將在很大程度上被解構,學生會真正地“流動”起來。這給管理增加了不少難度,光靠班主任一人承擔育人重任顯然力不從心。其次,學生對考試科目的選擇有賴於各學科教師的指導,每位教師都有責任成為學生的“職業分析師”“生涯規劃師”,引導學生作出基於興趣特長和職業願景的個性選擇。再次,教師應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報以持續高度的熱情,在學生的三年高中生活中成為他們的成長導師和成長夥伴。總有一天, 教師的舉薦信將同國外教育一樣,在學生升學上發揮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只有真正陪伴過學生成長的教師,才能為學生做出公允全面的評價。

選擇性與泛在化:學生學習資源與學習方式

當前高中教育,學生學習資源不夠豐富,可選擇性不強。首先在課程設置上,學校先提供“菜譜”,學生再對照菜譜點菜,而不是先由學生報菜名,學校再根據學生意願下菜。很多高中的興趣課、體驗課、活動課,依據的是學校現有師資力量和教學場地,而非學生個人意願和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在班級設置上,很多學校只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快班、慢班,或者實驗班、平行班兩個層次,學生所有科目只能選擇在同一層次。

而實際上,同一學生在不同學科上的學習能力和成長需要是不盡相同的,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源並不能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的個性需求。

尊重學生選擇權,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未來在課程設置上,學校將調動一切資源,建設“課程超市”,儘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一所學校,完全可能因為某項、某幾項精品課程而在區域內獲得更多的認可。

而作為教師,不僅要完成學科教學任務,還要在興趣課、體驗課、活動課的開設上有新作為。班級設置上,隨著現有行政班級模式被解構,快班和慢班、實驗班和平行班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也將不復存在。同一學科將分成多個層次,學生根據自身學習能力、目標高校、職業願景選擇不同班級上課。舉例來說,同一學生語文可能在第一層次班級上課,但數學有可能在第二層次班級上課。

當前高中,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手段相對固化。時間上,主要集中在上學時間,尤其是課堂;空間上,主要集中在校內,尤其是教室;對象源頭上,主要通過教師和課本獲取知識。

學生有學習衝動的時候,不一定有時間和空間上的便利,不一定能獲得教師的及時指導;相反,學習意願不強的時候,卻只能坐在教室裡被動學習,其學習效率自然大打折扣。這就大大壓縮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

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飛速發展,學生可以在自己想要的時間和空間內向教師和課本之外的對象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使用終端設備來接入學習資源。而這些信息的提供是基於學習者自身的需求,學習成為一種自我導向的過程,其學習效率將得以大大提升。未來教育將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將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有機融合起來,不斷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容、渠道方式。

時代性是學校的固有特性,每個時代的學校都帶有每個時代的特徵。新的時代必然會塑造出新的學校形態,管理機制與發展趨勢、教師隊伍組成與角色功能、學生學習資源與學習方式等都會發生新的變化。加強研究,早做準備,我們才能跟得上時代步伐,建設好具有時代特性的學校,培養出具有時代氣質的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