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選派村幹部,江蘇泰州有了“升級版”

選派村幹部,江蘇泰州有了“升級版”

泰州市工商局退休幹部李亞平(左),回到原籍姜堰區橋頭鎮三沙村擔任第一書記。 (南方週末記者 李玉樓/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2月12日《南方週末》)

“以鄉愁鄉情為紐帶,給機關幹部一個回報桑梓的機會。”

回村幹部:“拿不準的項目我不敢幹,不然給家鄉留下個爛攤子遭人唾罵。”

組織部副部長:以往到村掛職的年輕人大多是“候鳥式、飛鴿派”的人才,有的扳著指頭算任期,而老幹部有長期紮根的打算,也更在意後人的評說。

聽說李亞平回村當了書記,水利局、住建局的朋友都主動到村裡看望他,他順勢帶朋友考察村道和河道,先後要來了路燈、步橋和河岸整治項目。

因為缺錢,西陳莊村集體經濟已停擺多年。

2019年11月上旬,為了播種300畝良種小麥,這個位於江蘇中部的小村,不得不通過集體賒賬的方式來解決資金難題。

西陳莊村隸屬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人口不到1400人。為了種麥而賒賬,這愁壞了村支部第一書記李文林,他向工作過的泰州市住建局求援,半個月後,住建局贊助的35萬元到位,算是解決了燃眉之急。

63歲的李文林,也是西陳莊人,曾任泰州市住建局安全處處長。2019年3月,退休兩年多的李文林,回到家鄉擔任第一書記。

發動公職人員回村任職,是泰州市委組織部為充實村級班子而制定的一項政策。與以往選派機關幹部到村任職不同,這次是要求公職人員回到原籍村任職,算是“升級版”,目的是“以鄉愁鄉情為紐帶,給機關幹部一個回報桑梓的機會”。

泰州的做法契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文件主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

包括李文林在內,泰州共選派了69名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公職人員回原籍村任職。他們回去後發現,迎接他們的遠非“告老還鄉”的田園生活,而是事無鉅細的繁重村務。

“剛開始也害怕冷場”

李文林的退休生活,被泰州市委組織部一條微信推文“打亂”。

2019年4月15日,他收到老同事轉來的這條微信,稱泰州市委組織部計劃選派一批幹部回原籍村或鄰村任職,要求是距離退休不足五年以及退休兩年以內的幹部,任期三年。

李文林對微信內容很感興趣。1979年,李文林通過高考離開家鄉,弟弟妹妹也先後進城,此後四十年,除了探望父母,他很少和同村人往來,村裡大多數人也不知道他在泰州市當什麼“官”。2016年退休後,李文林愈發懷念四面環水的老家村落,但頹圮的老宅已不再適合居住,回村生活並不現實。

看到有回村任職的機會,他馬上與家人商量。女兒支持他回村的想法,妻子擔心他身體吃不消,但李文林還是回原單位報了名。

沒想到遇上了一點小麻煩,他是2016年9月退休的,退休已經兩年多,但政策要求是“退休兩年內”,為此他去了兩趟市委組織部,請求組織處長毛戴軍開個口子。

“回村任職總的說來是個苦差,又不是提拔幹部。”2019年12月2日,毛戴軍說,他們研究後就放寬了年齡限制。

選派幹部到村任職,在泰州已不是新鮮事,自2009年起已選拔七百多名幹部到村全職工作,其中也有幾位碰巧被派回到自己的原籍村。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後,泰州市已經考慮將“到村任職”變為制度性的“回村任職”。

“從效果來看,回原籍村的老同志留得住,幹得好,2009年被選派回原籍村的唐國強當了10年村支書,目前還在任上。”泰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趙榮華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制定文件前,組織部先摸查了一遍,一方面看各村都有哪些官員鄉親,另一方面看各單位有哪些合適的退休幹部。

“剛開始我們也害怕冷場,計劃第一批先選派30人試試水。”毛戴軍回憶,但幹部們的報名熱情遠超預期,一共收到188份申請,有自願報名的,也有在原工作單位動員下報名的,後者在摸查中就被組織部門“盯”上了。

61歲的趙培林就是組織部摸查出來的。22年前,他在泰興市(泰州下屬縣級市)河失鎮任職時就兼任過將近兩年的村支書,調到泰興市水務局後,趙培林也一直住在老家河頭村,經常參與調解村內事務。

與市委組織部長面談時,趙培林坦言自己對農村比較熟悉,也願意回村工作,但年紀大了,精力有限,希望能任第一書記,協助村書記工作。最終,他被任命為河頭村第一書記。

正式到任後,住在村裡的趙培林,每月可領取500元交通補貼和500元住宿補貼,住得遠一些的幹部可以領到的交通補貼為1000-1500元不等,此外,每個回村幹部每月還可以報銷2000元辦公費。這些費用均由原單位承擔。

“更在意後人的評說”

2019年5月開始,老幹部們陸續走上新崗位。5月7日,在鎮黨委書記的陪送下,李文林回村上任。

面對產業基礎薄弱的家鄉,李文林選擇從高效農業入手,並對旅遊作了長遠規劃。四面環水、形如鳳凰的村莊,是李文林的童年回憶,但遺憾的是,如今的河道已經堵塞,河水也被嚴重汙染,李文林回去後就啟動了河道清淤,利用各種專項資金搞基礎設施建設。

任期剛過去七個月,李文林已感到三年時間尚不足以完成自己的規劃,如果可能的話,這位已超齡的回鄉幹部還想多幹幾年,而願意再當一任家鄉“村官”的幹部也不在少數。

“有鄉情、有餘力、有幹勁。”這是泰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趙榮華對返鄉幹部特點的總結。在他看來,以往到村掛職的年輕人大多是“候鳥式、飛鴿派”的人才,有的扳著指頭算任期,而老幹部有長期紮根的打算,也更在意後人的評說。

回村任職的泰州市工商局退休幹部李亞平就坦言:“拿不準的項目我不敢幹,不然給家鄉留下個爛攤子遭人唾罵。”他覺得,農村底子薄,招商引資不能大幹快上。這也是回村任職幹部的普遍心態,他們的規劃都較為務實和長遠,想辦法為集體經濟造血。

回到家鄉,熟絡的人際關係是返村幹部工作時的優勢。

河失鎮河頭村要修一座橋,拖了四年都沒有完工,直到第一書記趙培林回村上任後,大橋的建設進度才突飛猛進,目前已進入最後鋪裝階段。

在當地老人的觀念中,橋的方位對準誰家,誰家可能會招致災禍。因此,規劃中橋頭對著的人家極力反對建設方案。一個自然村一百多戶村民,有八九戶自認為自家的風水受到了影響,要求調整橋的方向,並以不同意徵地方案為談判籌碼,建設進度因此受到影響。

實際上,橋的方向是無法調整的。趙培林首先從自己的父母和岳父母入手,希望老人們顧全大局,不要跟那幾戶一起鬧,繼而又做老黨員的工作,並發動黨員做親戚的工作,“我清楚村裡各家各戶之間的關係,可以安排村民信任的人去勸說,也沒有別的技巧,就是得反覆做工作,不然他今天想通了,過幾天又不同意了。”

“這麼多年,來找我幫忙的村民我都會盡力幫,在村裡還是很受尊重的。”趙培林說,他既熟悉村裡的情況,也能跟主管部門搭上話,在調解過程中跟住建部門保持了密切溝通,並儘可能為村民多爭取補償,取得了本村人的信任,這是其他下派幹部所不具備的條件。

為家鄉拉資源

答應回村任職之前,趙培林先跟水務局局長談好了條件:“我是局裡派下去的,局裡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

蘇中地區河網縱橫,水務部門手握河道工程修建大權。回村後,趙培林理直氣壯地找局長要項目,將轄區內1.9公里的河道整治納入市局年度規劃。

“治理河道屬於水務局常規工作,我還向局裡申請再資助村裡修條450米長的水泥路,局長也答應了。”趙培林很自豪地說。

趙培林的仕途起步於河失鎮,不少鎮領導都是他的老部下,鎮裡在分配一些專項資金時也會給趙培林的老家予以照顧。“老領導的工作,鎮裡當然盡力支持。”一名鎮領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市委組織部對鎮政府和回村幹部實施綁定考核,若回村幹部的考評為優秀,可以為該鎮的組織工作加分,所以他們在分配資源時會考慮向回村幹部所在村傾斜。

利用原單位的資源反哺家鄉,正是泰州設計幹部返村制度的初衷之一,“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幹部具有人脈、信息、資源等方面優勢,鄉賢回鄉必然帶動要素回鄉,一定能為鄉村振興拓寬新思路,注入新活力。”“我們希望利用回鄉任職的制度,將為家鄉拉資源的行為透明化、正當化”,毛戴軍說。

泰州市工商局退休幹部李亞平回到姜堰區橋頭鎮三沙村任職後,帶去的資源就遠遠不止原單位的了。

聽說他回村當了書記,水利局、住建局的朋友都主動到村裡看望他,他順勢帶朋友考察村道和河道,先後要來了路燈、步橋和河岸整治項目。

過去跟市場主體接觸比較多的李亞平坦言:“如果要讓我拉幾十萬元資助,的確不是什麼難事,但村裡需要的是一些能造血的產業。”他對村集體投資興辦企業格外慎重,除了請認識的企業家朋友給村委會會議室捐了幾臺空調,李亞平沒有向企業開過口。他的遊說對象是與村子一河之隔的姜堰經濟開發區。

李亞平跟開發區幹部原本並不熟悉,但如今已和他們打成一片。“找個中間人介紹認識之後,一回生二回熟,他們已經答應把村裡的地下管網納入開發區統一規劃建設,村集體承接開發區的環衛、配餐的計劃也正在談。”李亞平說。

“村長”比局長難當

回村幾個月,李亞平覺得自己的工作狀態回到了幾十年前,“當局長的時候,只需要跟秘書說個思路,秘書就會把稿子擬好,但如今講話稿、文件材料都要我自己來寫。”

如李亞平一樣,久居市級機關的領導幹部們回村後,都開始親力親為,多年不寫稿的報社領導重新當起了通訊員,喝了多年清茶的調研員整日忙於接訪。

退休幹部看不慣村幹部散漫的作風,“有些人把開出租車當成主業,把村裡工作當副業,我就讓他二選一。”一位回村幹部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上任後要求全員坐班,但很快感受到村幹部的苦衷,農村工作沒有朝九晚五,也沒有雙休日,“農民對星期幾沒概念,習慣了村委會每天都開著門,隨時都會來辦事。”

以前的科、處級幹部,回村後無一不感嘆村裡工作的繁雜和瑣碎——直接跟群眾打交道、工作和生活缺乏界限、面對林林總總的上級。

翻看丁曉晴的朋友圈,幾乎每天都有上級視察和各種活動。丁曉晴是泰州日報社工會主席,原籍泰興黃橋鎮,此次被派到了鄰村祁巷村當第一書記。

祁巷村是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近年獲得了省、市兩級逾億元專項投入,既不缺錢也不缺資源,就缺一個能夠對接行政系統、擅長宣傳總結的幹部。

本來也有原籍祁巷的幹部報名,“我們考慮到特色田園村需要一個會策劃、懂宣傳的幹部,所以微調了一下,把丁曉晴派到祁巷當第一書記。”毛戴軍介紹。

2019年5月10日,丁曉晴到任,隨後就接到準備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驗收材料的任務,他從泰州日報社調了五個記者,一個拍照,一個負責拍無人機視頻,另外三人做PPT,用兩天時間做了一套高標準的迎檢材料。

身材高大、面容俊朗的丁曉晴上任後,主動把辦活動和談項目的任務攬了下來。

工作到第32天時,丁曉晴發現自己頭上出現了一個硬幣大小的斑禿,他還是這批返鄉幹部中相對年輕的一位,只有57歲。

丁曉晴感嘆,“即使非常努力,但手頭的工作不會減少,始終在疊加,似乎永遠沒有全部完成的時候。”

相比丁曉晴擔任的第一書記,擔任實職村支書的錢愛林覺得壓力更大。

59歲的錢愛林回村前已在二線賦閒多年,還去兒子讀大學的城市賣了三年水果。如今,他迎來了職業生涯中掌管資金最多的一份工作——姜堰區羅塘街道城南村黨支部書記。該村賬上有五千多萬元徵地款,每年利息就有上百萬元。

對分配方案不滿的村民曾對上一任村支書大打出手,導致幹群關係緊張,拆遷徵地工作近乎停擺。

“原來的分配方案給戶口遷出的人分了錢,但錢分出去了很難再要回來。”錢愛林說,

過去幾個月,他的一小半時間都花在接訪上,兩大本接訪本上記滿了各家的訴求,沒有訪民時,他就拿著擬定的糾正分配方案挨家徵求意見,同時還要跟上級主管部門探討分配方案是否合法。

這個回村書記的角色很特別——曾在這個村長大,但戶籍早已遷走,在分配補償中沒有利益瓜葛,因此能獲得較多信任。

原本預計半年就能把村裡的事情理順,但到目前,錢愛林認為僅僅是穩住了局勢,要徹底理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錢愛林們感慨,“村長”比局長難當多了。

南方週末記者 李玉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