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智能化,引領出版融合創新發展

摘要:隨著人類進入智能時代,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技術為基礎動力的智能化出版漸成“新常態”。智能化驅動出版展現“新業態”,讓內容創作更容易,讓內容生產更便捷,讓內容傳播更精準,讓內容消費更優質。出版從業人員面對智能化機遇與挑戰,必須不忘初心,積極應對出版融合“新生態”。其中,思維轉變是前提,人才建設是關鍵,內容為王是根本,技術支撐是保障。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網絡、大數據、物聯網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動地滿足人類各種需求的屬性。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進入了智能時代,智能化成為席捲多個行業的一股潮流,出版業也位列其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分析智能化給出版業帶來的影響,積極思考出版業與智能化的融合,對出版業的發展而言十分必要。

一 智能化出版漸成“新常態”

1.人類進入智能時代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讓人類邁進“蒸汽時代”;19世紀4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人類由此開啟了“電氣時代”;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智能時代”[1]。首先,從國家層面看,世界各國都在搶先佈局人工智能,美、俄等國家的政府部門均發佈了人工智能相關戰略或規劃。2016年10月,美國國家科技委連續發佈了《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準備》《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戰略規劃》兩個重要戰略文件,將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國是最早將人工智能寫入國家戰略規劃的國家之一。2017年7月,

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目標。其次,從企業層面看,當今全球頂尖的公司都不約而同地把人工智能定為公司的核心戰略。在國外,微軟2014年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機器人“微軟小冰”;谷歌2016年發佈了AI First戰略;Facebook聘用了人工智能學界泰 鬥Yann LeCun 來創建人工智能實驗室。在國內,百度重點佈局自動駕駛;騰訊重點佈局智慧醫療;阿里巴巴重點佈局智慧城市。公開資料顯示,自 2014 年以來,BAT 圍繞人工智能的投資高達 39 次。

2.智能化出版快速發展

出版業兼具文化產業屬性和信息產業屬性,是典型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業歷史反覆證明,技術的進步不斷推動出版業向前快速發展。20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使出版載體從竹簡變為了今天使用的紙張;1000多年前,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使圖書能夠大規模地印製;30多年前,漢字激光照排技術的應用使出版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10多年前,數字印刷技術使圖書能一本起印,即需即印,綠色環保。可以想象,智能時代的到來,定會開啟出版融合的新時代。正如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為《人工智能》作序中所言,人工智能這一領域天然遊走於科技與人文之間。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智能化出版必將快速發展,這從政府政策、理論與實證研究、智庫報告、實踐活動等多個層面可見端倪。第一,政府政策層面,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在重點任務之一、五、六、七項中多次提及智能化,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深度應用和創新發展”。第二,理論與實證研究層面,關於出版與智能化、人工智能與出版、智能出版等方面的研究自2009年以來密集呈現,研究水平日漸提高、研究成果日益豐富。第三,智庫報告層面,《2018—2019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日益深化。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內容的創作、審核、流量預測、運營、推薦、交互等方面”。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發佈的《2018出版融合發展報告》指出“出版智能化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第四,實踐活動層面

,智能推送新聞消息的實現,大大節省了我們進行信息篩選的時間;智能創作、智能翻譯、智能審校、智能排版、智能印刷、智能發行等軟件系統的面世,為減少低值勞動、提升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綜上,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5G等技術為基礎動力的智能化出版新業態、新生態,已經成為並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出版業發展的新動能,因此,智能化出版漸成“新常態”

二 智能化驅動出版展現“新業態”

內容與用戶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兩大基石。一方面,出版是典型的內容產業,承載著文明傳承、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其基本價值需在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四個環節得以體現。另一方面,用戶是出版業的中心。出版業必須始終站在用戶的角度,真正基於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去打造產品,做好用戶體驗。為此,技術的變革要為出版價值的實現服務,為用戶需求的實現服務,將內容所承載的思想及時、有效地傳遞給用戶。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移動互聯、5G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有效助力出版業抓住內容和用戶兩個關鍵點,在連接內容與用戶的創作、生產、傳播、消費各環節上充分賦能,驅動出版融合展現“新業態”。

1.智能時代讓內容創作更容易

智能時代,基於深度學習、知識圖譜、自然語言理解與生成、自動摘要等智能化技術,人工智能一方面能夠基於“DGC模式”(設備驅動內容)自己進行創作,另一方面能夠基於“人機結合模式”協助作者進行創作[1]。首先,“DGC模式”方面。在新聞資訊行業,機器撰稿、新聞推薦早已是家常便飯,其生產的內容質量甚至可與人類記者相媲美。比如美聯社的AI技術平臺Wordsmith、新華社的寫稿機器人“快筆小新”能夠進行深度數據挖掘,快速、準確、生動地生成新聞報道。在追求思想和美感的文學領域,智能機器人的創作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微軟推出的人工智能作家“小冰”,從2016年開始,用了27個化名匿名投稿的詩篇多次被《北京晨報》《長江詩歌》等刊發。其次,“人機結合模式”方面。百度開發的“百家號”能利用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為作者提供寫作指導,協助作者進行創作。

2.智能時代讓內容生產更便捷

(1)內容智能策劃。內容策劃是出版業內容生產的第一關。內容策劃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內容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低。因此,出版機構對內容策劃尤其重視,最終決定立項出版前會對選題進行認真的討論研究。但傳統出版業缺乏有效數據的支撐,內容策劃更多地依靠經驗和靈感。智能時代,依託數據挖掘和深度學習技術,機器(或程序)通過對圖書數據、作者數據、銷量數據、評價數據、讀者數據、用戶行為數據以及互聯網熱門事件、熱點詞彙傳播的頻度和熱度等進行智能分析,能洞察閱讀者的需求,制定內容策劃的初步方案,進而形成更為精準有效的選題,同時為編輯構思選題和論證選題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內容智能翻譯。出版業長期以來引進國外版權圖書的一大“痛點”就是出版時間長,通常從獲得版權到付梓出版至少需要半年。智能翻譯的出現,解決了這個“痛點”,讓引進版權圖書多語種同時出版成為可能。智能翻譯就是運用計算機語言學、人工智能和數理邏輯學科技術,通過特定的計算機程序將一種自然語言翻譯成另一種形式的自然語言。比如知識產權出版社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多語種機器翻譯系統,在科技文獻領域尤其是專利領域,實現了英、日、德等多語種與中文之間雙向的全自動機器翻譯,在專利領域的譯文達到了90%以上的準確率。網易有道公司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極簡區塊鏈》中文版圖書,也是由AI翻譯完成的。

(3)內容智能審校。當前,出版業內容審校還比較傳統和滯後。編輯審稿、校對依託的還是紙介質。因為缺乏龐大內容知識庫的有力支撐,存在大量的內容重複審校問題,工作效率較低。煩瑣的案頭工作耗費了編輯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編輯策劃創意能力的發揮。總體來看,出版業仍然呈現出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特點。智能時代,基於大數據、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智能審校技術應運而生並逐漸被出版業所使用。智能審校能將出版從業人員從大量低價值、重複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這有助於推動出版業向智力密集型行業快速轉變。比如知識產權出版社獨立研發的“中知編校”智能圖書編校排系統於2019年8月面世,這個系統能有效實現圖書審校智能化。因為首創性,其被新聞界譽為“中國首個圖書智能編校排系統”。

(4)內容智能排版。在傳統出版方式下,圖書排版流程要經歷提出版式要求、版式初步設計、確認版式效果、圖書初排、版式調整、版式確認等多個環節,排版人員和編輯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最為“痛點”的是,傳統的版式文件不能實現多種數據格式的自由轉化,這直接影響了紙質、電子、網絡出版物的同步出版、多元發佈。智能排版的出現,能大幅度提質增效,

大大減輕人工排版量。比如知識產權出版社研發的“中知編校”圖書智能編校排系統預設了數十個模板,能夠改變模板參數和定製模板;通過一鍵排版,輕鬆快速實現圖書排版。更為重要的是,基於“中知編校”排版的版式文件,能同時輸出WORD、PDF、XML、EPUB等多種數據格式,滿足多種介質同步發佈的需求,這樣就能為出版社的後續知識服務應用奠定基礎,為其真正實現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鋪平道路。

(5)內容智能印刷。印刷智能化就是將印刷數字化技術與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運用到印刷的業務管理、生產管理、印刷過程控制等整個經營活動中,以大幅提高生產服務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當前,印刷業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相對滯後,但發展方向已經形成共識,即在堅持印刷數字化、綠色化的同時,大力推進印刷智能化建設。在首個《中國印刷業智能化發展報告》中,2018年被定義為我國印刷業全面推進智能化發展元年。可以看到,印刷業正為智能化變革做好準備,蓄勢待發。比如上海奉賢的龍利得包裝印刷公司的“無人工廠”2018年正式投產。近似科幻的偌大工廠裡,只有少數幾名大學生在崗負責操作軟件。其他“員工”則是單臂機器人、AGV(自動導引運輸車)等自動化裝備,智能印廠已不再是遙遠的夢。

3.智能時代讓內容傳播更精準

當前,出版機構制定營銷傳播決策往往基於用戶的網上購買記錄。這種方式難以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閱讀需求併為他們提供精準化的內容推薦。智能時代,在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對用戶行為數據、交互數據等海量數據進行精準分析的基礎上,出版機構的營銷傳播能夠實現對用戶的精準化觸達,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推薦與解決方案。在國內,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資訊類平臺通過智能化系統為用戶實時推薦其感興趣的內容。在國外,全球著名的圖書出版商西蒙·舒斯特通過標籤聚類、智能匹配等手段,掌握讀者的喜好和需求,針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精準傳播。

4.智能時代讓內容消費更優質

在內容消費階段,人工智能融合全息投影、語音閱讀、人工智能體驗、AR/VR等技術,能全面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這種“內容+體驗”的新閱讀模式,可大大

拉近作者、出版機構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使內容消費更優化。比如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其著作《智能革命》中融入了最新的AR技術以增加讀者與書籍的互動。當讀者用手機百度或者“智能革命”APP掃描《智能革命》封面時,會浮現百度大腦的炫酷立體形象,並激活小度機器人。此外,“智能書城”所打造的智能導購、智能展示、智能營銷、智能收益結算系統等大幅提升了用戶的閱讀體驗。比如深圳龍崗的“智能書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 積極應對融合出版“新生態”

智能化出版快速發展,為內容創作方式、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及消費方式打上了新業態的烙印。智能化引領著融合出版“新生態”。面對智能時代的技術變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為此,出版業從業人員必須不忘初心,奮發有為,積極應對出版融合“新生態”。

1.思維轉變是前提

智能時代,技術的變革帶來發展的新趨勢必然是人機協同和人機交互。出版人一方面仍要堅持

“內容為王”的出版理念,咬定青山不放鬆;另一方面,積極轉變思維方式,充分理解人工智能的發展是新時代的強大技術潮流,高度重視人機協同發展理念。通過將優勢內容與人工智能技術雙維度結合和全方位融合的方式,真正打通從內容源頭到用戶市場的所有環節。

2.人才建設是關鍵

面對智能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加強出版業人才建設是關鍵。一方面,出版企業管理人員要有企業家精神,勇於探索,敢於擔當,在智能化出版方面大膽探索實踐,做“出版+AI”的創新者和引領者;另一方面,內容生產和編輯人員要認真學習人工智能知識,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推進出版業智能化創新和實踐;第三,要培養相關管理人才,搭建相應的組織機構,建立與績效掛鉤的創新激勵機制;第四,要培養和儲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面的技術人才。

3.內容為王是根本

出版業具有文化產業的屬性,輸出的是精神文化產品,也是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智能時代,技術的變革不會改變出版業作為文化產業的屬性,為用戶提供優質內容、帶來便捷高效的閱讀體驗仍然是出版業發展的本質追求。為此,出版業要堅持“內容為王”這個信條,任何時候都把優質內容打造放在首位,為用戶提供精品內容資源和精品知識服務。

4.技術支撐是保障

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必將廣泛應用於內容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各個環節,優化和完善當前傳統出版各環節中的不足之處,實現出版全流程的智能化,提高出版質量和效率,推動出版融合發展。為此,出版機構要與時俱進,對自身技術進行升級。一方面,要高度重視數據資源及數據中心的建設。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基石,是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最明顯的特徵所在。出版機構要構建自身的數據中心,包括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採集、統計、分析和畫像,以及對點贊、評論、

留言等交互數據的統計分析。另一方面,要重視人工智能軟件的應用,比如智能審校、智能發行等軟件的應用。

近年來,出版業面臨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智能時代的到來,對出版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但正如傑瑞·卡普蘭所說的,不優雅轉型,則遍體鱗傷。所以,出版業要勇於面對挑戰,實現優雅轉型[2]。內容和用戶永遠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兩大基石面對智能時代,出版業要解決好思維轉變、人才建設、內容為王、技術支撐等問題,通過將優勢內容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雙維度結合和全方位融合,真正打通從內容源頭到用戶市場的所有環節。

參考文獻

[1]孫玉玲.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前瞻[J].出版參考,2017(9)

[2]張新新.人工智能引領新聞出版轉型升級——2018年數字出版盤點[J].科技與出版,201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