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是時候給中國乳企人一個頭條了


文 | 納蘭醉天


你這輩子有沒有為別人拼過命


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通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抗“疫”成功似乎越來越近。在這場戰”疫”中,我們有痛苦,也有堅強和溫暖。


在這個過程中,有這樣一個行業,他們虧著最多的錢,卻貢獻了最大的力量,他們左肩扛著產業鏈上的上游企業,右肩擔著下游的經銷商們;背上揹負著公司的員工,還要用胸膛抵擋著“疫情”的衝擊——他們就是中國的乳企。在他們身邊,還會時不時扔來幾個炮彈說:“牛奶是偽虛求,他們捐的是要過期的奶”。


雖然,乳企人的心是寒的,但他們的行動卻是熱的。


01


這次疫情中,最為人“吃驚”的是輝山乳業。


他們捐贈的奶箱上印著一句:“牛奶是捐的,隨便喝;醫生是借的,還回來時一個都不能少”。於是,這家乳企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多少人驚呼:“這家企業現在還活著嘛?不是已經被渾水作空,快死了嘛?”


是時候給中國乳企人一個頭條了


是的,有些企業光活下去就已拼盡全力。可當別人比他們更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把自己部分的生存空間拿一部分出來幫你。


輝山乳業前後捐了七批奶,公司高層捐款20萬元,這個數據雖不算亮眼,但捐贈的背後是這家公司前幾個月才被強制退市(2019年12月底)——一個有著70餘年歷史的企業,如今連人員工資都很難結算。


另一家同樣來自東北的乳企、飛鶴乳業在本次疫情中,成為第一家捐贈1億元的奶粉企業。在全國陸續爆出寶寶要斷糧、正是飛鶴“掙大錢”的時候,飛鶴再度捐出1億元的奶粉,保證中國寶寶不斷糧。可在這樣的捐贈背後,是飛鶴從港股上市後便不斷被渾水做空,對,就是那個做空了輝山乳業的公司。


每次,飛鶴的財報出來後,都會遭到多方質疑,除了有渾水這樣的專業做空機構,還有中國部分人對我國乳企“天然”的不信任,甚至很多人說,為何渾水只做空飛鶴,為何飛鶴能成為奶粉第一品牌,飛鶴的回應是不是玻璃心。


除了這些做空的指控外,再有就是股市開盤後,多數中國企業的股價大幅度暴跌,這一億元人民幣其實夠飛鶴抵擋一段“寒冬時間”。可“雖千萬人,吾獨往矣”。或許,正是這樣的氣魄,讓飛鶴能夠在過去幾年時間裡,成為中國奶粉第一品牌。“如果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


另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是貝因美奶粉。


最近這幾年,貝因美一直陷於“摘帽子”的困境中。2018年,貝因美請來行業知名職業經理人包秀飛後,終於保牌成功。雖然貝因美不會被退市,但企業的發展不可謂不艱難。2019年,也沒到扭虧為盈的地步,

可在武漢封城後,貝因美第一時間捐贈百萬的成人奶粉,並且開通了“24小時免費諮詢醫生”。當全中國的醫生都在為“疫情”努力的時候,貝因美想到了那些抵抗力更差的嬰幼兒。


02


這個春節,損失最重的就是做禮品消費的廠家和經銷商了。


不過,快消企業的產品大多有一年至兩年的保質期,大可以讓經銷商賣到中秋節,而乳製品的保質期就短了很多,保質期半年的就算長的了,甚至還有很多產品保質期是30天。春節期間不賣,等著他們的就是虧損。


以河南區域為例,伊利的春節目標26億,蒙牛的目標與這個也差不了多少,兩個企業加起來,一個春節的銷售額是很多快消企業一年的銷量都無法達到的數字。

可今年春節,這兩家企業的動銷只在三成左右。


對於這兩家志在雙千億的企業來說,這次疫情雖然對他們來說,傷不到筋骨,但也不是“小傷”。這次疫情中,伊利、蒙牛還有光明,這三大巨頭,真的撐起了“中國良心企業”,不僅為疫情貢獻了自己力量,更是把整個乳製品行業鏈的上萬人扛在了自己身上。


是時候給中國乳企人一個頭條了


這三家企業中,爭議最大的便是蒙牛了。蒙牛的捐贈分兩部分,一部分現金、一部分實物——蒙牛捐贈了價值6.6億元的奶給全國的醫院。很多人笑蒙牛是把賣不出去的產品捐了出去。


是時候給中國乳企人一個頭條了


但老納認為,沒有真正大愛的企業是做不出這樣的事情來的。我們先說捐贈的產品日期,蒙牛有明確的保質期,不可能捐臨近保質期的產品;第二,捐的產品是高價值、高營養產品,以特侖蘇為代表。且蒙牛捐贈的產品是以出廠價捐贈,並非終端零售價;第三,對各區域醫院的捐贈,捐容易,但送貨不容易。


年前,老納曾跟某企業高管聊天,提及捐贈事宜。該企業高管說:“想捐,但沒有人配送,太危險了,員工也不太想冒險,況且公司也無法承擔風險”。說實話,這樣的擔心,每個企業都有,每個人都有。有些事兒我們事後覺得做英雄很容易,但真要“逆行”的時候,至少,老納這樣的平凡人是做不到的。


但,蒙牛的員工做到了,並且完成的相當成功。“喝牛奶,提高身體免疫力”,雖然他們不如戰鬥在一線的護士那樣英勇,但他們也是這場戰疫中的“逆行者”。


另一家乳企伊利,在本次“疫情”中除了捐錢捐物外,還表現的很細緻,甚至可以說是全方位,面面俱到。


一線醫護人員因為口罩勒耳朵,一天下來,耳朵幾乎都失去知覺。於是,伊利向醫院捐贈了一萬五千個牛奶的提手,並溫情地寫到:“你們撐起希望,讓我替你撐一會兒耳朵”。


當很多奶農因為道路不通,送不出去奶,很多奶都只能倒掉時。伊利和光明給奶農的承諾都是:不會拒收一滴奶,壓力都是自己抗。不僅如此,伊利還將提供50億元融資貸款來支持奶農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


與伊利相較的是,美團向國家申請40億貸款支援,說是為了武漢一線醫護人員提供食物,部分是支持商戶。實際上,是美團向小商戶提供高利貸,還把商戶的配送抽成提高到22個點,基本上是兩頭要餐飲商戶的“命”。


為一線勇士們考慮,為自己上游奶農考慮,當然更會為自己的員工生存考慮。伊利總裁潘剛在會議上宣佈:為伊利的員工漲薪。在整個疫情期間,老納見了太多企業以疫情為藉口裁員、降薪。


老鄉雞的老闆因為拒絕了員工的降薪請求,就上了熱搜。就連蘇寧這樣的大企業都在變相“裁員”,可伊利卻要給員工漲薪。今年,伊利難,潘剛更難,畢竟,雙千億的時間太緊迫了,可危難之際,他們沒有讓員工為難。


然而,這振奮人心的消息,除了快消垂直媒體報道了一下,卻沒有在社會上引起任何波瀾,這就是乳企人的現狀——罵乳企是一種流行,你號召抵制蒙牛、抵制伊利等,那可謂振臂一呼而英者雲集;可是,你號召學習蒙牛,學習伊利,不好意思,更多是說你:“這孫子拿了企業多少錢”。


有的人,哭一下:“再不給錢,企業要倒閉了”,於是錢來了。有的企業,把員工、奶農、經銷商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卻換不來一個公平的對待。


怎麼,承認別人的“偉大”就那麼難嘛?


03


曾經,老納很不認同一個公司,它叫中糧。擁有全中國最好的資源,卻將每個產品都做成了行業老二。什麼品牌到它手裡,結局好像都不好,這樣的企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後來,有朋友告訴我:“中糧這樣的企業,平時就是一家企業,可又不是一家企業,因為,它沒辦法完全投入到市場競爭中,它還需要維繫國家的物價體系。比如,這次疫情,中糧的員工又都忙著去全國各地調貨,防止米麵油漲價了。相應的,他們的市場化操作就要再往後推了。而這樣的事情對中糧來說太常見了。他們要防止米賤傷農,又要防止米貴傷消費者。”


是時候給中國乳企人一個頭條了


除了中糧,還有多少企業只有在“戰時”才會體現其真正的“價值”。他們除了為一線的英雄提供物資支持,還怕傷了奶農的心,傷了經銷商的心,傷了員工的心。


中國乳企、中國乳企人都太不容易了。從2008年-2020年,這12年,他們一直努力著,只想換個公平的對待。就像君樂寶,只因在創業初期與“三鹿”合作過,並與三鹿在一個城市裡,便一直逃不掉被潑髒水。


很多人不明白老納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文章,那是因為,老納發現,但凡有我們乳企為疫情捐獻的消息,就會有人發“三鹿和大頭娃娃的消息”,甚至還有觀點稱:牛奶是中國企業創造的一個偽虛求。


當蒙牛的兄弟說:“我們不是逆行者,醫生太偉大,我們只是平凡的捐一點東西”;當伊利的兄弟說:“感謝公司沒放棄這個行業的每個人”時,你會發現,大家的願望都很平凡、很簡單,他們或許就是希望未來的工作再回到曾經的平凡而己。但太難了!!


老納做過很多行業,很遺憾沒有成為一名乳企人,如今的年紀再進入這個行業就更困難了。雖然知道自己的文章不能為你們帶來熱搜,但還是寫了。


並在此向每個乳企人說一聲:“這場戰疫,兄弟們辛苦了!你們很牛!為和大家一個行業而驕傲!”


對於那些看老納文的人說一聲:我們也不要熱搜,不要贊。有時間,多喝點奶,增加點免疫力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