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社會制度、文化氛圍,以此為角度,談談唐詩為何能在唐代繁盛?

一提到詩,我們腦海中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詩,那些膾炙人口的詩篇,名垂千古的詩人也大多生於唐代,唐詩是被人們公認的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珠,代表著詩歌成就的登封造極,詩歌已經成為了唐朝的一個代名詞,唐代詩歌

質量之高數量之多普及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絕後的。那麼我們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唐代究竟有何特別之處?為何說詩歌發展到唐代達到了如此繁盛的景象?今天,本文將以唐朝的社會制度文化氛圍這兩個方面為切入點,來談談唐詩在唐代繁盛的原因。

一、唐代的社會制度

唐朝是一個詩的朝代,為何在唐代之前,漢魏隋的時代,詩歌沒有如此繁榮?為何在唐代之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詩歌沒有如此興盛?要說唐代社會制度與唐詩發展之間的關係,總是離不開科舉制度四字。

社會制度、文化氛圍,以此為角度,談談唐詩為何能在唐代繁盛?

唐朝殿試

1、科舉制度的發達

科舉,其實就是設科取士的意思,即朝廷按照行政管理的不同需求,規定不同的考試內容,文人可以按照個人智趣和文化程度自由選擇考試科目,考試通過即可進入仕途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科舉考試產生於隋而興於唐,它的進步之處就在於其打破了豪門貴族階級對國家政治的壟斷,那麼科舉制度的發達究竟與詩歌的興盛有何關係呢?借用餘冠英與王水照在《唐詩發展的幾個問題》中提到的"唐代以詩賦取士為重要內容的科舉制度,是打破士族壟斷政治,為庶族打開仕進之門的新官僚選拔制度,也是促進唐詩繁榮的直接因素",來概括最為合適。

在唐代,因其國力的強盛,在各個方面都顯示出了高度發達的狀態,科舉自不例外。進士科在八世紀初開始採用詩詞歌賦的方式,到了唐天寶元年,

用詩賦取士已經成為了固定的格局,可以說進士科的詩賦之制為唐代社會營造了重視詩賦的氛圍,南宋詞人嚴羽就在其《滄郎詩話·詩評》中說到:"唐以詩取士,故無不攻詩",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一方面,唐代科舉考詩賦是唐代詩歌自身發展的結果,詩詞的發展帶來了以賦取士的繁榮局面,另一方面,詩歌也成為了寒門士族想要步入仕途的一塊敲門磚。在那樣一個交通不便利,信息也不發達的年代,要想表現自己的才能,展現自己的報負,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寫詩來引起統治階級的注意與重視

作詩是可能改變自己仕途與命運的最佳法寶,這也就不難理解那些貧寒文人傾盡自己全部心血用以作詩歌的創作,並且在整個社會都形成了崇尚詩歌的社會風氣,因而,我們可以說唐代的科舉制度促進了詩歌在唐代的繁盛

社會制度、文化氛圍,以此為角度,談談唐詩為何能在唐代繁盛?

李白

2、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統治階級的意志與社會制度之間並不存在實然的聯繫,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由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似乎是很難理解的,但在中國古代,長達三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社會背景之下,皇帝才是國家權利的絕對掌控者,所謂國家制度的規定與確立,無一例外地體現出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因而,筆者將與唐代唐詩繁榮不無聯繫的統治者意志的體現歸到了唐代社會制度的影響之中。那麼統治者的意志糾結與唐詩在唐代的繁盛有何聯繫呢?

唐代君主愛詩,如唐太宗開設文學館,禮遇當代文士,李白正是由一首《清平調》受到玄宗的青睞,白居易去世之時,宣宗皇帝親自為其題詩曰:"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代上至太宗、中宗、睿宗、肅宗、德宗、宣宗、等數任皇帝,下至妃子宮人,無人不能吟誦,品讀詩句。

唐代皇帝愛詩惜才,對那些作出曠世佳句的詩人大加賞識,唐代詩人往往能因一部名篇甚至一句佳句受到皇帝賞識而揚名立萬,從此平步青雲的人也不在少數,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因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以是得名。在皇家貴族推崇與喜愛的社會背景下,那些因一二詩詞之工便成名士的文人不在少數,也引得無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下想要入仕的寒門子弟紛紛效法,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唐詩異常興盛起來。

社會制度、文化氛圍,以此為角度,談談唐詩為何能在唐代繁盛?

因而,我們可以說唐代統治階級重詩愛詩的意志推動了唐代作詩風氣之盛

二、高度開放的文化氛圍

我們都知道,唐代經濟實力雄厚,多民族相互融合,這些都造就了唐代高度開放的文化局面。唐朝的文人相較於其他朝代,眼界更開闊,思想更自由,社會風氣也更加開放。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造就了唐詩在唐代的一派繁榮景象

1、邊塞詩裡的王朝

古代邊塞往往是一副斷壁殘垣的破敗景象,高山大漠、黃沙古渡,承載著民族融合過程中的光榮恥辱與興衰,到了唐代,邊塞詩被詩人由毀滅復現雙重景觀呈現到大眾眼中,即詩中實際物象的殘敗與詩人內心深處對古代生活的重塑

邊塞戰爭悲壯威武,一直被統治者與文人高度重視,終唐一代,凡是頗具聲譽名望的詩人,都無一例外地作出過以邊塞戰爭為核心的邊塞詩,從詩中,便可窺探唐朝獨特的文化氛圍。

初唐國家初定,常遭侵襲,因而當時的邊塞詩中常常充斥著一種強烈的壓抑與憤慨之情。盛唐邊塞詩主要反映的是氣勢磅礴的邊塞戰爭,詩中塑造了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讚許頌揚了許多忠君愛國的行為,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頗有一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高遠志向。

社會制度、文化氛圍,以此為角度,談談唐詩為何能在唐代繁盛?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從鼎盛的巔峰滑落下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成為這一時代的代名詞,詩人常常在詩中發出沉痛的怒吼,或給庸懦的朝廷以辛辣的諷刺,邊愁思想成為詩中突出的主題,理想的光輝逐漸趨淡,現實的色彩愈加濃烈,如李愈的《塞下曲》中的一句"伏波唯願裹屍還,定遠何需生入關",就將邊塞的淒涼悲苦描寫的淋漓盡致。

由此可見,在唐代獨特的邊塞文化中衍生出的卓然獨立的邊塞詩歌

2、酒香飄灑,詩酒相伴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是不乏詩酒相伴而行的身影,論起詩與酒的結緣,當數唐代最盛。唐代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釀酒業空前發展,酒已不再是奢侈品,詩人們將飲酒與作詩兩項活動合二為一,常常借酒來激發創作靈感

。唐代真正做到了詩酒交融

唐代文人飲酒作詩蔚然成風,詩酒唐朝的詩中有痴酒如命的詩仙李白,酒中八仙之一賀知章在詩歌上的建樹也不小,唐代送別之時有酒,"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憂愁之時還有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在唐朝酒文化的影響下,唐詩中出現了不計其數的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一時期的詩人,幾乎個個都是詩酒狂客,他們用酒與詩表現出了民族精神與時代風貌,樹立了詩酒的高峰

社會制度、文化氛圍,以此為角度,談談唐詩為何能在唐代繁盛?

在唐代許多詩人心中,人生最大的快意已不再是封侯拜相,擁有無盡的金銀財富,而是能夠肆意徜徉在詩酒交融的世界中。在他們眼中,詩與酒是雙美,二者缺一不可,唐朝詩人楊秉在《南徐春日懷古》一詩中寫到的"酒腸堆麴櫱,詩思繞乾坤",就表現出了酒對詩人情思的重要作用。

再如唐朝著名詩人李白,郭沫若形容李白的一生是"生於酒而死於酒",他以飄逸、豪放著稱於世,以熱情謳歌了祖國的大好山河,他在微醺時作出的名篇名句俯拾皆是,如"星酣筆落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再如"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等等與酒有關的詩句都流芳百世。

一邊飲酒,一邊作詩,酒香飄入詩中詩意留入酒中,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中,沒有做官不會有人取笑,但如果不會作詩,那可真是要貽笑大方了,那些詩酒名家,往往為當時的人們所津津樂道。酒承載著世間的悲歡離合與詩人內心的喜怒哀樂,酒獨特的作用使它能夠

調動人內心最真摯的情感,從而激發起詩人的創作靈感。因而我們可以說,唐朝酒文化的發展同樣推動了看似毫不相干的唐詩的發展

3、時人豐富的精神世界

俗話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唐朝百姓富足的生活使得他們有更多的閒情雅緻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不得不說,唐人的精神世界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在眾多精神層面的產品之中,最吸引唐朝百姓的還是唐詩。

社會制度、文化氛圍,以此為角度,談談唐詩為何能在唐代繁盛?

當時的世人普遍愛好詩歌,詩歌不僅僅是文人的專利,從皇帝皇后到嬪妃大臣,從一般士眾到青樓女子,三教九流,男女老少皆愛詩歌,如著名女道士魚玄機就留下了"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的傳世名句。唐代詩歌的影響廣泛,與當時世人重詩的社會風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唐代科舉制度統治階級的推崇,以及獨特的邊塞文化酒文化的共同影響之下,詩歌在唐代真正達到了繁盛。唐詩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瞭解唐詩繁榮的背景,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唐詩的內涵並將其繼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唐詩經典品鑑》

2、《名家講唐詩》

3、《無詩不成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