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壮哉,中国西部地质铁军

◎孙新春 窦贤 左永峰 郭瑚 王量 郭旭/文

引子

中国西部,祁连皑皑,戈壁茫茫,黄河泱泱。

壮哉,中国西部地质铁军

有一群探索者,穿越苍茫雪域,探寻地球奥秘;有一群开拓者,翻过荒山野岭,勘探地下宝藏;有一群地质铁汉,踏遍陇原,以天地为庐,以家国为怀,找矿立功。这就是被誉为中国西部“地质铁军”的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自1999年至2019年的20年,该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地质成果和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心,以地质调查为主业,始终围绕“做一流工作、出一流人才、创一流成果、建设全国一流地调院”的目标,开拓创新,谋求实现找矿成果的重大突破,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年咬定目标事事未雨绸缪,20年砥砺前行处处科技引领,20年攻坚克难人人勇挑重担。

在20年的时间里,该院跻身于全国一流地质调查院的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地勘单位”、“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典型单位”、“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先进集体”、“优秀省级地质调查院”和“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称号。在20年的时间里,该院坚持地质主业不动摇,深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质找矿成果突出,先后承担各类地质勘查项目653个,项目优良率为100%,其中由51个项目获得奖励,全国十大找矿成果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厅局级二等奖以上32项;累计发现矿产地35处,先后提交西和大桥金矿、余石山铌钽矿、国宝山铷矿、孙家岭钪矿、杨岭铁钒矿、喜集金钴矿等大中型矿产勘查基地10余处;贵金属、“三稀”金属矿产勘查及能源矿产勘查成果显著。在20年的时间里,该院预计提交主要勘查成果资源量,金200吨、铜70万吨、铅锌60万吨、银1000吨、铁矿石1.6亿吨、钒氧化物22万吨、铌钽氧化物14万吨、铷氧化物37万吨、钪8000吨、钴1165吨、重晶石505万吨。这些勘查成果为国家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十年磨一剑 创全国一流

壮哉,中国西部地质铁军

院领导班子成员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成立于1999年,为提高竞争力,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实力超强、富有影响的地质调查队伍,该院长期倡导和坚持着“建设全国一流的地质调查院”的奋斗目标。

2004年,该院扩大建实,省编办正式下达了360人的事业编制,甘肃省地矿局党委从全局地勘单位抽调了80多名地物化遥水等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充实到院里,使之快速成为一支人员精干、技术密集、政策有利、机遇临门的综合地质调查队伍,具有人员精、负担轻、技术强、资料新等特点。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方向明确,建设全国一流地调院的奋斗目标坚定。

2005年是该院扩大建实正式运行的第一年。该院以“做一流工作、出一流人才、创一流成果、创建全国一流地调院”为宗旨,建立了多项管理制度和地质调查规范,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质量管理标准,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价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运行质量一流单位。

2006年,该院驶入创建全国一流地调院的快车道,提出并坚持“1141”的发展思路,这就是,坚持一个目标——全面提高全国一流地调院建设水平;围绕一个中心——以地质成果和经济效益为中心部署和组织各项工作;狠抓“四项任务”(即坚持以地质调查工作为主业,充分确保不动摇、不放松;努力开拓地质市场,拓宽并强化地质资料和技术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市场运作质量;加大探矿权勘查、开发和出让力度,盘活全院现有的矿权资产,增强发展实力;抓好兰工坪基地建设工作);突出一个重点——努力谋求实现找矿成果的重大突破。

2009年,该院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评估,以总分97.5的成绩成为首批全国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A级单位。

十年磨一剑,这标志着已全面实现全国一流地调院建设目标,完成了该院第一个重要阶段的发展。

发展谋跨越 找矿寻突破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在建设全国一流地质调查院的过程中,始终突出一个重点,就是努力谋求实现找矿成果的重大突破。以实现地质找矿为突破口,带动队伍建设,树一流意识,做一流工作,出一流人才,创一流成果。该院最初发展的前10年里,地质找矿成果丰硕,圈定了24处找矿靶区,新发现68处找矿线索、14处矿产地。水工环地质勘查通过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理论在甘肃会宁、陇东、河西走廊等严重缺水地区打出了涌水量大的优质饮用水,缓解了人畜饮水困难,实现了找水理论的新突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壮哉,中国西部地质铁军

全院职工参加2019迎新趣味运动会

从2010年始,该院把工作重心集中转移到“寻找具有宏观影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谋划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目标上来,由此进入第二个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通过向稀有矿种、向大型——超大型矿床转变,另辟蹊径,拓展找矿空间。从加强找矿突破战略研究着手,把北山、祁连山、西秦岭三个成矿带作为突破的重点区域,按照重要成矿带-重点调查区-重点勘查区三个层次部署开展工作,形成“发现异常与矿化点-矿产地评价-整装勘查-合理开发利用”的有序转化和良性循环的技术线路,提出带上展开,点上突破,综合研究,突出找矿。在技术方法上,该院突出勘查重点,着眼于大矿,直奔“层、体、带”,不漏“脉、线、缝”,从战略到方法再到技术,全方位地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金等优势矿种勘查取得大突破。2007年,该院普查发现了甘肃省西和县大桥金矿,其后经过10年勘查,累计提交金资源量达105.95吨,成为甘肃省又一处超大型矿床,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目前,大桥金矿日处理1500吨矿石的选冶厂顺已利竣工投产,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通过资产重组实现整体上市。2018年,大桥金矿外围深部找矿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以大桥金矿的勘查为龙头,金矿找矿全面开花,相继发现西和饮马河、阿克塞多坝沟、武都马儿沟、瓜州任家山等多座金矿床。其他矿种的勘查也呈现出万紫千红的局面。特别是在阿尔金山北山一带,通过地勘基金项目的设立,相继发现了肃北杨岭铁钒矿,墨石岭、豺狼沟、龙尾沟晶质石墨矿等具有一定影响的矿床。

“三稀”矿产资源找矿实现新突破。该院相继发现了余石山铌钽矿、国宝山铷矿、孙家岭钪矿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矿产地,这批具有超大型规模前景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是甘肃继镜铁山铁矿、白银厂铜矿、金川铜镍矿、西成铅锌矿之后,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重大找矿成果,有望成为国家级稀有金属勘查开发基地。

余石山地区发现了大型铌钽稀有金属矿,勘查出南北两个铌钽稀有矿成矿带,圈定3个铌钽稀有金属矿体。目前,在该区的金、银、铅锌、铜、刚玉等找矿上也取得很大进展。

北山地区实现了铷及稀有金属矿系列性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国宝山、刘家河铷矿产地2处,孙家岭、黑山梁、延龙山钪矿产地3处,特别是孙家岭钪矿选冶试验成果顺利通过了院士及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类型钪矿是能够通过冶金手段开发利用的资源。

能源等关键性矿产勘查成效显著。近5年来,该院顺应矿业经济发展新形势,在拓展地质勘查新领域,探索能源等关键性矿产勘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敦页1井的实施,发现两层含油层、75.47米厚的含气层以及62层沥青,现场解析气甲烷含量达99.62%,为优质气源,首次在甘肃省发现了高品位氦气资源。

立足服务社会 引领转型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地质勘查资金投入减少,地质勘查工作进入下行周期。

自2014年始,该院在继续寻求新的找矿突破点的基础上,紧盯行业新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用新视角、新理念探索转型发展新方向,回归履行“立足公益、强化基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改变地质工作调查方式,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实施“地质+”战略行动,运用地学大数据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服务,地质工作的触角逐步伸入到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生态地质和环境地质中。近5年,在新领域拓展方面具有一定成效,由此推动该院进入第三个发展高峰时期。

地学大数据构建信息化建设高地。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成立地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开展基于地质大数据思维、方法的区域找矿靶区定量优选研究工作,相继完成了甘肃省三个主要成矿带的区域找矿靶区定量优选研究工作,经过对所选找矿靶区初步验证,取得了在1/3预测靶区中发现矿化的显著效果。并将地质大数据的思想、方法引用、推广到农业地质、生态环境、城市地质等相关领域,提升了研究深度和广度,其原始创新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使地学大数据信息化建设在省内占领了制高点。

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以专业技术优势,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全省自然资源基础性工作。该院完成《甘肃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甘肃省区域地质志》等全省性的重要研究项目;主持编制《甘肃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甘肃省基础地质生态地质调查规划》;参与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项目的子项目“黑色金属矿床合理勘查程度研究”;完成《甘肃省矿业权出让收益市场基准价》、《凹凸棒石粘土矿“三率”指标》的制定,为全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城市地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该院组织编制了《甘肃省城市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2018-2025)》,并由省自然资源厅下发各市(州),为深入开展全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做好了准备。“甘肃省庆阳市西峰镇幅1∶5万城市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甘肃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为甘肃省其他城市开展调查工作提供了试点示范。

农业地质提升农业产业品质。该院主动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所对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初步划分特色农业种植有利区域,编制专项实施规划和方案,并对局部地区高精度的土地质量进行了调查;开展了山丹县富硒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及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制定了富硒产品的相关行业标准,启动了甘肃省第一个1∶5万土地质量调查项目,为后续项目实施和促进特色农业突破奠定了基础;完成了兰州、白银、武威、张掖等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了多种富硒农产品品种,在特色农产品打造提升方面取得了突破。

地质遗迹调查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该院编制《甘肃省旅游资源调查实施方案》和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调查开发规划;积极推进甘肃省首批地质文化村建设选址工作,探索地学文化旅游的新领域,主导的渭源县元古堆村和东乡县杏花村两个地质文化村已被列入全国《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总体工作方案(2019-2021)》中;完成了甘肃省10个深度贫困县(区)地质环境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新发现一批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完成了甘肃迭部地质遗迹详细调查与应用和甘肃省特殊景观区典型地质剖面综合调查研究;编制了《张掖地质公园彩色丘陵成景机制研究》著作,弥补了张掖地质公园彩色丘陵基础工作研究的短板,有力支撑了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

土壤修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该院编制《甘肃省土地质量调查实施方案》,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高质量全面完成了“甘肃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野外样品采集工作,建立部、省两级土壤样品库1座;组织实施了“甘肃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信息采集”项目,为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生态环境规划及影响评价等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各级政府土地分级管理、分类治理以及开展土壤修复、监测提供了基础资料。

壮哉,中国西部地质铁军

研究中心揭牌

水文地质工作保障用水安全。该院建立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典型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结合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方案,为水资源合理利用、促进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国土资源综合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查明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地层地下水系统空间分布与结构、输入输出时空特征、地下水运移与赋存规律;全面评价了地下水资源,为能源基地建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依据,为大型盆地地下水勘查评价提供了示范。另外,在全省部分地市开展高氟地下水调查及地下水供水安全调查项目,解决了数十万人的生活饮用水困难,有效地保障了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凝聚精气神,谱写新篇章

20年山高路远风雨沧桑,跻身于全国一流地调院;20年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20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转型升级华丽亮相。可谓是20年艰苦奋斗风雨兼程,三大步神采风流谱新篇。

理念是前进的定力,精神是前行的动力。甘肃省地质调查院20年三个阶段的发展说明,信念推动发展,精神凝聚力量。20年来,每届党委都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定理念信念,推动地勘经济持续发展,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在每个发展时期,院党委及领导班子都能戮力同心,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和“甘肃地矿铁军”精神,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奋发图强。

面对未来,全院干部职工信心满满。在刚刚闭幕的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第三届一次党代会上,该院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政治责任”。紧紧围绕传统地质调查精深、自然资源调查深广、生态环境调查成熟、水工环地质调查壮大的“四大发展目标”。始终坚持提供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提供地质专业技术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支撑防灾减灾工作的“五个职能定位”。着力构建完善甘肃省地学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地矿局院士创新研究中心、甘肃省地矿局自然资源调查院、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中心、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中心、生态环境调查研究中心、自然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等“八个平台建设”。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同时,通过坚持地质勘查主业地位、优化地质找矿布局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做好“地质+”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作,夯实地质勘查主业地位,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通过研判市场形势结合“需求”做“供给”、履行服务职能强化担当作为和服务生态文明拓展服务领域,拓展“大地质”业态延伸,积极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通过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地质科学理论创新,加快地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着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陇原找矿,怀壮志而无畏;祁连树碑,历风霜而弥坚。新时代呼唤新风采,步改革前沿;大地质需要大队伍,当建设先锋。行走大地,谁说山高路远;踏遍陇原,何惧地老天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