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37.《戶縣村落記憶》草堂鎮之草堂營

37.《戶縣村落記憶》草堂鎮之草堂營

主編:段景禮

[村名來歷]

  據傳,唐武德九年(626年)高祖李淵於太平宮避暑時,御林軍於此安營,文武百官朝拜之前在此聚集,故名“官庭營”。清末民國初,以村居草堂寺東南,更名為草堂營。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草堂寺鐵鐘鑄有“官庭營”名,乾隆四十二年《鄠縣新志》鄉村欄記有“官亭營”,民國二十二年《重修鄠縣誌》鄉村欄有“草堂營”村名。 下注有“一名官亭營,西北有棲禪寺,一名草堂寺、逍遙園;西有長興寺。村東南有高冠河”。

37.《戶縣村落記憶》草堂鎮之草堂營


37.《戶縣村落記憶》草堂鎮之草堂營


37.《戶縣村落記憶》草堂鎮之草堂營


37.《戶縣村落記憶》草堂鎮之草堂營


37.《戶縣村落記憶》草堂鎮之草堂營


37.《戶縣村落記憶》草堂鎮之草堂營


  [村落紀事]

  沿 革 明朝屬萯陽鄉太平裡。清朝末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實行區操制,全縣成立5個區分管13操。轄於三區(區公所駐爐丹村)太平北操太平裡。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廢區操制改為聯保制,屬太平南聯(聯公所駐龐光鎮)一保。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聯保製為鄉(鎮)保甲制,屬太平鄉(鄉公所駐龐光鎮)一保。1949年6月屬太平區第一鄉。1950年4月屬三區(太平區)一鄉(草寺鄉,駐草堂營)。1956年6月(全縣縮編為縣直轄、羅什區、秦渡區、大王區)屬秦渡區草寺鄉。1958年8月廢區鄉制,全縣成立八個人民公社,屬太平人民公社(初稱紅旗人民公社,為時數月)草寺管區。1961年5月屬宋村人民公社。1984年3月屬草堂鎮。人民公社時稱草堂營大隊。

  草堂寺 創建於西晉時,初名大寺,又稱大石寺。北魏時即有草堂寺名稱,唐宋金元歷代均有較大規模建築。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回漢衝突,寺毀於火。光緒七年(1881年)又為山水沖毀,幾成廢墟。民國時期終無改觀,僅有佛殿五間,廂房四間,鞍房五間,住僧七人,院內半為荒草,瘡痍滿目。

  建國後,戶縣人民政府對寺院修復,建碑廊、碑亭、舍利塔亭,對文物進行保護。1956年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2年設立草堂寺文物保管所,由省文管會管理。相繼建山門、煙霧井亭,修圍牆,綠化環境。1984年草堂寺移交僧人管理。現有殿堂房舍百餘間,由南至北依次為天王、大雄、大悲和法堂諸殿;左有臥佛、三聖、地藏、祖師諸殿以及僧房、禪房、廊廡等。茂林修竹,陰翳其中。2001年6月25日寺內鳩摩羅什舍利塔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歷代碑石25通(方),其中唐代《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元代《宗派圖碑》,清代《敕封大智圓正聖僧禪師僧肇碑》,以及歷代重修碑和詩碑等較為有名。寺藏《影印宋版磧砂大藏經》和《飛天圖》壁畫彌足珍貴。

  草堂營小學 民國初年草堂營有所小學堂,校址在村大廟(也稱老爺廟)。大廟坐西向東,門房左右兩間小屋是教師的居室,進去是一個小院子,後面是廟堂,作教室用。黑板上方掛有孫中山先生遺像,兩邊條幅是中山先生遺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校門口是通往南什子的大路,路東邊有鍾架子和鍾亭,有鐵鐘口徑1.5米有餘,高約2米。鍾架子東面是影壁,正對著北堡子城門樓。 先後在這裡任教的有閻珍軒、楊守一、李培堯等。

戶縣解放前夕,在外工作的楊俊清回村,同黃子甲商議擬辦一所完全小學,商定對村西北角的長興寺進行改建。長興寺坐南向北,周圍有圍牆,廟宇錯落有致,院中松柏參天,葡萄架、龍角藤、夜潮花等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寺院最北面是兩層的山門樓,與略偏西北的草堂寺遙遙相望。

1949年初楊俊清辭去中學教師職務,同熱心教育事業的楊彥文、楊彥武、黃子甲 、呂勝等人籌措資金,組織人員。他親自帶領大家打土坯、搬神像。其間與長興寺住持發生衝突,發動師生、村民趕跑住持。在“修廟不如興教”的口號下,“鄠縣草堂營小學”掛牌成立,並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1949年11月草堂營小學被納入戶縣教育編制,並任命鄭嶽山為校長。之後,楊俊清去周至縣武成中學任教。

救治傷員 1946年深秋的一天凌晨,李元財起床喂牛,聽見門外有腳步聲,打開院門一看:原來是一支部隊經過。他們單衣短褲扎著綁腿,整齊地行走。他又把門閉上準備打掃衛生。不一會兒有人叫門,他應聲開門。進來一個揹著長槍的士兵和一個手扶木棍的傷員。背槍的說: “我們是李先念的部下,是窮人的隊伍,因急行軍不能帶傷員,請你幫助把傷員留下。”並提出兩點請求: 第一傷員需要治療護理,第二要保證傷員人身安全。說完就要付給醫療費。他分文不要,答應了背槍人的要求。

  他把傷員扶回家清洗了已經化膿的傷口,拿來兒子的衣裳給傷員換上,安排在老房子東南角住下。他每天給傷員換藥,兒媳婦給做飯。經過李家人的精心護理,半個月後傷員痊癒歸隊,臨走時說他是興平人,姓劉,要到周至方向找部隊。李家給傷員帶上乾糧送出家門。

  跑 山 草堂營地處秦嶺北麓,東南2公里是高冠峪。高冠峪樹林茂密,自古盛產木材。解放前村子經濟落後,生活十分貧窮。村民們本著“靠山吃山”的習慣,從秦嶺梁附近經高冠峪把枋板、椽、檁等,通過羊腸小道扛往山外出賣。也有從山上砍柴、採藥出賣的。 人們將這種謀生稱之為“跑山”。

  解放前夕,在高冠峪有個木頭市場,本村晁彥芳為木頭行的行長(會長)。每個木頭行都有一個號錘(就像如今的鐵錘,在錘面上鑄有木頭行的標記),打上號錘印就能區別不同的木頭行。跑山還有寧陝縣、長安縣和戶縣其他地方的人,因而木頭市場的生意十分興盛。 要想在高冠峪跑山,都得尊重草堂營的跑山人,因為本村跑山的人較多,而且心齊。當時流傳有“七十二里腳不幹,肩扛擔挑跟後邊。跑山若惹草堂營,操心打你娃的狗慫。”的傳言。

  解放後,村民們依然沿襲著跑山的習慣。 本村當年跑過山健在的人有李滿年、邵乃群、張鵬建等人。1959年,時任草堂營村大隊長的呂勝,為改變村極度貧窮的經濟狀況,組織人住在秦嶺山中,將山中的木材加工成厚度1釐米的圓圈。(蒸籠的外沿)送到西安出售。10個圈為一套,每套售價70元,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僧人生產隊 1957年隨著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興起,政府集中全縣僧人共25人入住草堂寺,組成草堂寺農業生產隊。僧人力空繼續任住持,玄真任生產隊長,界謀任會計,宏林任出納,界壽任生產組長.按照農業生產隊模式,出勤計勞動日,年終分紅。

  僧人生產隊成立之初,因為僧人多數年老體弱,無力或者不懂種地,因而收入甚微,不能解決溫飽問題。 草堂營大隊派呂成新去指導工作。呂成新為人正直,吃苦耐勞,首先從喂牛抓起,解決種地的動力問題。 在他的指導下,糧食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住持力空非常感激,逢人就說,沒有“草堂營生產大隊就沒草堂寺的今天”。“文化大革命”期間,僧人生產隊由半停頓狀態直至結束。

大食堂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草堂營原五個初級社,都成立了大食堂要求各家各戶把糧食全部上交,實現“幹活不記工,吃飯不要錢”的政策。每到開飯時間,村民們就拿著碗筷到食堂去吃飯,吃飽為止。但是沒過多久,大食堂就出現了糧食供給的困難。只好讓各家各戶拿著盆子,按照家中人數多少憑飯票到食堂領飯,端回家分著吃。

  剛開始飯菜質量還比較好,人們也能吃飽肚子。但是沒多久,弊病百出,有些幹部和食堂工作人員多佔多拿,甚至將食堂的糧食偷回家。有的盛飯菜看人行事,關係好的就多打些,關係不好或是家庭成分不好的就故意少打。社員之間經常因盛飯發生矛盾衝突,甚至大打出手,弄得頭破血流。

  大食堂的糧食越來越短缺,後來竟發展到一天只吃兩頓飯,既沒有面吃也沒有饃吃。不得不把蘿蔔 、野菜等切碎攪拌成稀糊塗,盛給社員吃。最後實在沒啥吃了,有人就發明出所謂的“代食品” 。把包穀棒子剝下來的皮和包穀芯用白灰攪拌發酵,經過過濾,再摻到玉米麵裡蒸饃吃。許多人吃了腸道潰爛,無法下地幹活。也有把磨過面的麩子和碾過米的稻糠研碎摻到玉米麵或麥面裡,再加一些野菜蒸成“菜疙瘩”,吃後一連幾天都無法大便。 食堂化實行不到兩年,只好宣佈解散。

  農業學大寨工程  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草堂營基本上是圍著土地做文章。在沒有大型機械的情況下,人們懷著“改造山河,造福子孫”的理想,憑藉人拉鎬挖戰天鬥地 ,改造山河。當時有“白戰日頭夜戰星,日夜修地不停工” “小雨當出汗,颳風當電扇” “寧叫眼熬成焦窩窩,不讓土方少豁豁”等順口溜。

  20世紀60年代,黨支部書記黃子甲、大隊長呂勝帶領幹部群眾在村內修截滲渠,渠水的源頭在南場外頭,在此挖一面闊約30多平方米,深5米多的深潭。地下的冒眼水汩汩地流出,基本可以滿足村北及後林村的農田灌溉。由畝產三四百斤提高到七八百斤,解決了全村群眾的溫飽問題。70年代從農田基本建設入手,把草堂營昔日的“石壘遍地塊塊田,道路彎曲行走難”進行統一整修,利用高冠渠將河水引來,灌溉大部分農田,並擴大了水稻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確保農業豐收。

  [民間傳說]

  鳩摩羅什的傳說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臘月,得姚興皇帝的禮遇,安排鳩摩羅什到逍遙園講經弘揚佛法。 他一進逍遙園西明閣,卻有十個花枝招展的宮女迎了上來。 他毫不猶豫地揮手叫眾宮女下去。 姚興皇帝引經據典說: “法種如無後代,最終無法”。皇帝金口玉言,羅什無奈,心想只要講經弘法,修身養性,時間一長那些宮女耐不得寂寞,自然會回宮或者逃離。 誰知那些宮女不敢違抗聖旨,更被羅什超脫的氣度所折服,愈加精心侍候。羅什無奈只好搬出僧房另居精舍。羅什每講經前先設喻:“蓮生汙泥,各位但取蓮花,勿沾汙泥。”也許是逆反心理,偏有僧人置蓮花不顧而專取汙泥——別館藏嬌。

  羅什深感事非小可。一日他端出一缽鐵針,召集眾僧說:“大家看看,誰能像我一樣吃下這東西誰就能蓄室。 ”說罷舉缽吞嚥,像吃麵條一樣輕鬆。眾僧伸脖子睜眼睛,自愧不如,蓄室之風立止。

  當年四月八佛誕日,逍遙園人潮奔湧,爭看神佛相會:兩個裝扮神佛的僧人,步態輕盈,在高高的粗繩上行走,拱手施禮,十分險要。 觀眾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姚興皇帝找不到羅什的蹤影,就去了西明閣。只見案頭上擺滿了經卷,眾僧圍著羅什斟字酌句,埋頭譯經。姚興被羅什及眾僧的認真精神所感動。

  轉眼十三年過去了,案牘勞累,羅什漸覺身體不支,意識到不久人世。臨終前召集僧眾發誓: “如果所譯經卷無誤,焚身之後舌不焦爛。 "其後情況果真如此,驚人的是肉身焚化處,居然生出朵朵碧蓮。

  “掛不起來”鐵鐘  民間有“草堂寺敲鐘,高冠潭聽聲"的說法。在草堂寺鐘樓下放置的大鐵鐘,為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四月鑄造,重5噸,高2.6米,口徑2.2米。頂部吊環周圍有六個大圓孔,鐘身鑄有陽文五十八個村名及施主姓名,分四圈各十二塊,鍾腳周圍飾以龍、鳳、獅子及八卦等精美紋飾。反映了明代高超的冶煉鑄造水平,為我省現存稀有的古代巨鍾。這口巨鍾俗稱“掛不起來”。

  據說當年老和尚叫幾個小和尚到鄰村去化緣籌鐵。有一個小和尚來到高冠潭口的李家巖村。 人們聽說寺裡要鑄大鐘,把家裡的鐵都拿了出來。 誰知有一婦女就是不給,好說歹說都不行,小和尚氣惱地說: “修建廟宇,行善積德,將來兒孫滿堂,高官得做,像你這樣小氣鬼,將來後輩討飯吃都找不著門戶。 "婦女被說急了,衝著小和尚說:“我家就是沒有鐵;要孩子倒有一個,你們就把他領去。"小和尚一聽婦女說得厲害了,轉身回寺裡了。兒天后鐵已湊夠,匠工開始鑄鐘。誰知鑄了一次又一次,就是鑄不起來。匠工便問小和尚:“你們這幾天籌鐵遇見過什麼事,有誰說不吉利的話沒有?"一小和尚將李家巖那個婦女的事說了。匠工想了想說: “你今天將她孩子的衣服要一件回來。”小和尚去李家巖,對那婦女說: “前天你不給鐵也就算了,今天我只要你孩子的一件衣服,舊的也行。"婦

女問道: “你們要孩子衣服幹啥?”小和尚騙她說:“我們收養了一個沒爹沒孃的孩子沒衣服穿,所以來求求你。 ”那婦女信以為真,起了惻隱之心,就拿一件孩子的舊衣服給了小和尚。

  鑄鐘的鐵水化開後,匠工將那孩子的衣服扔進鐵鍋之中。 不大工夫,鍾果然鑄了起來。 老和尚叫大家將鍾掛起來,早晚各敲一次。 可誰知這鐘聲一響,高冠潭兩岸的人就聽見潭裡有孩子在哭: “狠心的娘呀,狠心的爹! 你把娃的骨頭化成了鐵!”後來人們才知道那婦女的孩子,在鑄成鐘的第二天就死了。 老和尚不願人們聽到孩子的悲哀哭聲,叫小和尚把鍾落下來,放在一間房裡,誰也不準再敲。因此這鐘叫“掛不起來”鍾。這口大鐵鐘上,鑄有草堂營原名“官庭營”三個字。

  性 格  草堂營人倔強,頑強,一根筋,“認準的道兒就要一直走到黑”,而且還“不到黃河心不死” “不撞南牆不回頭” 。除此之外,草堂營人做事認真,相信自己能幹成大事。而對“大事”的理解,與所謂的“成就”有所區別。 草堂營人說的“大事”,更多的意思是把人“活大了”。人活大了,指的是人的氣象和人的德行,不是你有多少錢就有多大名。大錢大名在草堂營人看來,不過就是碗裡多些肉而已,多也好少也好區別不大。草堂營人就像民謠唱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金疙瘩銀疙瘩還嫌不夠,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口牛,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也許,正是這樣的生命觀,才讓草堂營人額外多了幾份豁達。正是這種把錢看淡,把人“活大了”的價值觀,使村中的富人不在本村“扎勢”(擺闊的意思),並且大家都相互幫忙,一家有難,全村支援,全村有難,富人出錢。

  [村落名人]

  張亞民 1959年生,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航空兵運輸團儀表員。1979年8月29日於陝西富平縣因飛機撞山遇難。後追認為烈士。

  楊俊清 1924年生,中共黨員。1947年10月10日紀念“雙十節",在牆報上畫了幅題為《兄弟鬩牆,子孫遭殃》的漫畫,以示對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憤慨。被國民黨戶縣國民兵團逮捕,關押在省保安司令部和西華門監獄,後經多方營救才被釋放。1948年署假回到村組織熱心教育事業的楊彥文、楊彥武、黃子甲、呂勝等人籌措資金,修建草堂營小學,同時,暗地裡秘密發展中共黨員,開展黨的各項工作

  姚成慶1939年1月生,1958年5月畢業於西安電力技工技校,1959年9月加入中

國共產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在水電部電力建設總局參加“革命造反團”群眾組織,為該組織核心領導成員之一。1970年7月以群眾組織負責人任水電部革委會委員、黨的核心組成員。1973年8月出席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974年參加中央黨校舉辦的讀書班,不久任水利部副部長。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陪同水電部錢正英部長去唐山地震災區慰問。1977年8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99年3月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