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王事情


朱高煦当选明朝作死小能手应该问题不大。

朱棣把侄子拉下马后,自己登基称帝。当时他的年纪也有40多岁了,称帝后随即而来的就是立储。其中最有资格挣储的有两个:一个是体弱多病、宅心仁厚的胖子朱高炽,一个是随父南征北战、靖难救父的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身为长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宽以待人,所以得到朝中文官的拥立。毕竟自古以来做臣子的没有嫌弃皇帝脾气好的。

而作为次子的朱高煦,虽然在先天条件比不上朱高炽,但是架不住吃嘛嘛香,身体倍棒,毕竟身体就是最大的本钱嘛。这也让他对比朱高炽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朱高煦作战勇猛,一直都是朱棣的急先锋,还救过朱棣的命,所以朱棣非常喜欢他。同时作为打仗的小能手,将士们自然很拥护他。


但是,朱棣虽然中意朱高煦,还曾暗示过朱高煦继承皇位,不过最后朱棣在权衡之下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优点不多,却始终能把坚持不懈争国本当做人生信条。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是他一直没放弃,毕竟在他看来劣势是暂时的。

在立朱高炽为太子后,按照明朝制度,朱高煦就要外放地方当藩王。可以预见的是,就任藩王的朱高煦几乎不可能再回到权利中心。这是朱高煦所不能忍的,一开始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藩地在云南。朱高煦:“我何罪,处我荒徼”,拒不就藩。朱棣又把他封为青州,他又嫌青州穷。最后朱棣没辙了,就说你觉得哪好自己选吧。朱高煦贱兮兮的回道他就想在南京待着孝顺父皇,哪也不想去。最后朱棣也懒得管他了,也就随他去了。

不仅如此,朱高煦一大老爷们还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软磨硬泡,把代表皇帝的亲军“天策卫”要来当了自己的护卫。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当初就被封为“天策上将”,所以朱高煦喜欢自比李世民。之后朱高煦一有机会带着天策军出门时就洋洋得意地跟别人夸耀:嘿,小伙子,你看我像不像唐太宗啊?什么?大点声!(这不是把朱棣比作李渊了???)

朱高煦在南京期间,主要就干了两件事:一是迫害大臣,只要他看谁和太子朱高炽走得近,就进谗言陷害他们,不少人因此入狱甚至冤死;二是为非作歹,他私下招募三千兵士,四处横行不法。其中有几个士兵抢劫财物时被兵马指挥徐野驴逮住了,朱高煦居然一锤把徐野驴的脑袋开了瓢。从此他手下的士兵更如土匪般不可一世。

朱棣北伐回来后,听说了朱高煦的所作所为,气的差点没背过去,就要把朱高煦贬为庶民。这个时候还是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为他求情,才改封到山东乐安。这次也别嫌远嫌穷了,朱高煦要是再不滚,估计想滚都来不及了。



按理说,朱高煦当不成皇帝,当个富贵王爷也挺好,毕竟朱高炽不像朱允炆,说的一套背后一套。可是朱高煦是不会忘记自己的人生信条的,那就是当皇帝。

没几年,朱棣驾崩,朱高炽顺理成章地登基称帝,但是这个仁和的皇帝仅仅十个月后就因病去世,随朱棣驾鹤西去了。当时太子朱瞻基人在南京,而首都已经迁到北京,而想登基称帝需要在北京举行仪式。朱高煦这时又打好了算盘,自己的封地乐安正好在南京通往北京的路上,只要派兵截住北上奔丧的朱瞻基,干掉他,然后自己就可以趁乱进京登基。

只能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朱高煦布好了埋伏。左等,朱瞻基没来。右等,朱瞻基没来。再等,从京城传来消息,朱瞻基已经正式即位,年号宣德。what?侄子都当皇帝了,他还在这傻等?

朱高煦这时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那就是:打到北京去,称帝当皇帝。他想到了自己当初靖难之役时的老战友英国公张辅,毕竟战友情深嘛,大家来一个里应外合,皇位唾手可得。于是朱高煦派使者联络张辅,想要他做内应。张辅也不含糊,当晚就把使者绑了交给朱瞻基,连顿饭也没请人家吃。

得知朱高煦想要造反之后,朱瞻基这时刚登基称帝正青春气盛呢,于是八月八日决定御驾亲征,朱高煦听到消息后也不敢去迎战,就死命造碉堡。等大军团团围住乐安城,一顿神机铳箭射上城头,朱高煦才灰溜溜地出城投降,跪在地上磕头:“臣罪该万死,请陛下发落。”

按常理造反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是朱瞻基不知道是宅心仁厚还是压根没在乎朱高煦,不仅没杀他全家,就连朱高煦也只是把他软禁起来而已。可是,朱高煦还不改本性。有天朱瞻基跑来看望这王叔,本来挺好的,也不知道朱高煦抽了什么风,又做了一件找死的事情。


他竟然一个扫堂腿把朱瞻基绊了个跟头!!!大家都知道朱高煦打战是挺猛,但是你现在关键是绊倒皇帝想干嘛?朱瞻基脾气再好,也忍无可忍了。但他还不想对王叔动刀子,就让侍卫搬一口铜缸来把朱高煦扣在里面,打算让他消停一会。

按理说这个时候,就老老实实待在缸里等皇帝气消了也就算了,可是朱高煦竟然要玩力能扛缸,顶着个大缸在屋子里横冲直撞。此时的朱瞻基再也看不下去了,下令在缸上堆满了柴草木炭,点起火。 最后朱高煦在铜缸里被活活烤成了焦炭。


说了那么多“按理说”,朱高煦最后还是落得一个被侄子扣在缸里烤死的下场?这一切只能怪他实在是太能作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