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哥舒翰已經半身不遂了,為什麼還被唐玄宗派到潼關對抗安祿山的叛軍?

尚宮女史


《孫子兵法·軍爭篇》曾言,“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而在同一章,又記有“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而這話,說到底,便是我們熟悉的“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只可惜這條真理,在潼關之戰中並未被踐行。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一派勢如破竹,迅速佔領洛陽。而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關 。之後,大將哥舒翰接替。然而身在潼關的眾人終究還是沒能抵禦安祿山的進攻,潼關被破。而這場失敗,看起來皆因玄宗魯莽插手。

然而叛軍的得勢,哪裡僅因為玄宗在潼關戰事中的瞎指揮呢?整場安史之亂,玄宗都算得上是罪魁禍首。

安史之亂的主謀,是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的安祿山和河北節度使史思明。而“節度使”,產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原本在唐初,中央設立了六百多個折衝府,且將超過三分之一的兵力都部署在關中,用以保護都城。

可這部署到了唐玄宗手上,就變成了大量將士都駐守邊關,且高級將領中少數名族頗多。當時安祿山手上的兵力就有快二十萬,而直屬於中央的部隊,不及安祿山的一半。

也就是說,在玄宗自己的安排下,中央在兵力上基本無法對節度使形成有效的壓制。所以安祿山之流,一旦有謀反之心,便能做出謀反之舉。

而安史之亂之所以落在安祿山和史思明頭上,也算是玄宗縱容的結果。在玄宗執政早年,開元盛世到來,天下大治。因而玄宗逐漸怠政,楊貴妃也聲名鵲起。

而玄宗的懈怠,給了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可乘之機。這些為己不為民的奸臣,為了滿足一己私慾,禍亂朝綱。李林甫為了打擊文臣,鞏固自己的地位,建議玄宗重用安祿山等藩臣武將。因而身兼三地節度使這樣的好事,才能被安祿山碰上。

而楊國忠和安祿山的私人嫌隙,在玄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之中,越鬧越大。等到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乾脆以“憂國之危”,奉密令討伐楊國忠為由,於治所發兵。

而在戰爭爆發後,玄宗依舊不讓人“省心”。當時退守潼關的封常清和高仙芝,手下大軍多不是正規軍隊,而是臨時拉來的市井子弟。因而二人出於實力和戰術考量,決定死守潼關,絕不出關。

可是這時候玄宗腦門一熱,覺得宦官的誣陷很有“道理”,便一紙令下,將這二位大將處死。

群龍無首,潼關危在旦夕。玄宗又趕鴨子上架,將養病的哥舒翰送到潼關。到達之後,哥舒翰這位老將還是盡心盡力了。他依仗潼關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加強防禦。叛軍為此調集軍中老弱病殘,打算上演一出“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苦肉計。而這次,玄宗依舊我行我素地中招了。

哥舒翰和前兩位大將一樣,打算以守為主。可玄宗硬要其出兵,不停遣使逼迫哥舒翰出城。而這一出城,便中了叛軍埋伏。哥舒翰等人手下二十萬唐軍,隨後逃回城的,不過八千人。

在潼關的系列戰役中,玄宗壓根就不像是大唐帝王,而像是叛軍派來的“奸細”。潼關之戰,唐朝兩員大將被玄宗錯殺,一人被俘。大唐江山沒守住,還賠了夫人又折兵。

晚年的玄宗,真真配不上他早年的英武。安史之亂從爆發,到給大唐帶去無法彌補的損失,唐玄宗幫安祿山等人出了太多的力。韓信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大唐到了玄宗手上,便也是如此了。


鄧海春


自古以來,潼關都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戰略要地,古有哥舒翰主動出擊被安祿山大敗,後有孫傳庭主動出擊被李自成大敗。這並不是說這些將領不懂兵法,也不是他們對於敵人的誤判,以為敵人不厲害,而是因為他們的背後有皇帝在催促。正所謂用人不可以懷疑,懷疑的人不可以用,但在很多時候,一些君王就是會犯這樣的錯誤,也正是這樣的多疑使得他們會輸掉戰爭,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多疑會使得他們的霸業毀於一旦。

哥舒翰

說起這個人物,他的家族也是大有來頭的,他是突騎施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雖然在後世人的眼中,他是唐朝的一代名將,是國家的棟樑之才,但是在早年的時候,他因為家庭的優越,因為家庭條件的較好,使得他能文能武,但也正是在這樣的家庭下,使得他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紈絝子弟。他早年喜歡喝酒,常常喜歡喝到爛醉,他也喜歡賭博,可能是因為家庭生活的過於安逸,使得他想要從賭博中尋找屬於他的刺激,正是因為這兩個“愛好”,使得他雖然擁有不錯的文采,擁有一身不錯的武功,但因為意志力薄弱,始終沒有做成什麼大事。

在他40歲的時候,因為父親的去世,使得他居住在了長安,後來在長安中的時候因為被人所看不起,覺得他只是家世生的好,並被人認為要不是因為他殷實的家底,他現在就是一個在街上乞討度日,喜歡喝酒、賭博的酒囊飯袋。也正是在痛失親人,又被人看不起的情況下,他開始振作起來,最終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從一個依靠家世的紈絝子弟,慢慢的成長為了唐朝的大軍事家。

為什麼會任用哥舒翰

因為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被殺,使得當時的玄宗面對安祿山浩浩蕩蕩的大軍憂心忡忡,此時他便開始思考自己的手下還有誰可以為自己所用,還有誰可以抵擋住安祿山的攻勢。要知道,當時的封常清也是唐朝一位能征善戰的猛將,他用較為客觀的方法,分析了安祿山的起兵時間距今已經過去很久了,他們的衝勁也會隨著時間的長久,隨著勝利果實的遲遲不來,他們的軍中便會亂了陣腳。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使得當時的封常清很是自負的覺得自己只要招募到一支軍隊,就可以將安祿山擊退。在後來他確實是募捐到了一支軍隊,他便興沖沖的率領著這支軍隊迎戰,可無奈他招募的這些都是毫無戰鬥經驗的烏合之眾,而安祿山的手下卻是常年經歷實戰磨練的野戰軍,就這樣,二人士兵等級的差距使得封長清被打的連連敗退,後來又因為受到了政敵的汙衊,使得他後來被殺。

也正是因為封常清的被殺,使得當時因為喝酒積病太深而半身不遂的哥舒翰來到了潼關,負責擊退安祿山大軍的任務。一開始的時候,他覺得只要固守住潼關,再等到郭子儀大軍的戰果越來越大的時候,他便可以從潼關出兵配合郭子儀大軍,合圍安祿山,這樣的話就可以使得這樣的叛亂被鎮壓下去。

但是後來楊國忠因為和哥舒翰有一定的過節,而唐玄宗也因為楊國忠的讒言慢慢的猜忌哥舒翰私扣軍餉、消極作戰,便火速命令其放棄現有的防守,改為主動攻擊。雖然當時的他有自己的策略,但無奈因為是皇帝的旨意,這才使得他放棄了原本的固守計劃,主動出城迎敵安祿山,但因為後來中了埋伏,其部被安祿山擊垮。


木劍溫不勝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這句話當講不當講,說出來可能會有些大不敬的感覺,說不定還會被請去喝茶,但是我真的沒有別的意思,我只是想闡述一下事實而已。

算了,不說了。我們進入主題吧!

唐玄宗到了晚年的時候,變的無比昏庸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個就沒什麼好洗的了。

其實,不僅僅是唐玄宗,但凡是歷史上活得比較久的皇帝,最後都會變成這個樣。

當然,歷史上也沒多少長壽的皇帝,但是隻要是長壽的皇帝,都是這個下場,比如康熙,比如乾隆。

其實,這也算不得什麼特別的事情,只是一種正常現象而已。人都會老去,老了之後思想不清楚是很正常的,一些家裡有老人的小夥伴們肯定都知道,上了歲數的老人脾氣越發的暴躁,說什麼就要是什麼,跟著小孩一樣,完全沒有了成年人睿智,遇到事情也不會再進行思考,而是憑藉著主觀意識去判斷。



所以,也正是這個原因,別說哥舒翰半身不遂了,他就算是四肢盡廢,飯都不能吃了,唐玄宗依舊要把他派出城門去,我都覺得不算太過吃驚。

不過,哥舒翰這個人是真的倒黴,也真的讓人佩服,其實相比較這件事情,我還是非常想聊一下哥舒翰這個人,簡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雖然他年輕的時候很頹廢,但是和我們現代這些整天只知道混吃等死的肥肥可有著天壤之別。


哥舒翰出身於一個將軍世家,可以說從小就是錦衣玉食,也從來不用為自己未來擔憂。

他的父親是安西都護府的副都護,他的母親是于闐王的公主,在唐朝的時候可是非常有錢。就憑藉著這種出身,哥舒翰即使是做一個紈絝子級,依舊可以憑藉著祖上的餘蔭活得比大部分人都好。

果然,哥舒翰不負眾望,真的活成了一個紈絝子弟的樣子。平日裡喝酒賭博,在外人看來沒有什麼大出息。


一直到哥舒翰的父親去世,這時候的哥舒翰已經已經四十歲了,按照當時的禮節,他需要在長安為自己的父親守孝三年。

然而,哥舒翰這個時候竟然被一個長安尉給鄙視了,想哥舒翰是什麼人,曾經的紈絝子弟,高門顯貴,自尊心肯定要強的不行,別人鄙視了之後心裡就非常難受,然後立志發憤圖強,用實際行動來打對方的臉。

不得不說,人和人之間就是有差距,你拼死拼活的奮鬥,還不如人家隨便乾乾。不多年後,哥舒翰就受封西平郡王,官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你說氣不氣。


不過英雄氣短,本已進入暮年的哥舒翰,正逢安史之亂,原本拒收城池順由局勢發展,就可輕鬆殲滅敵軍獲得勝利,不曾想卻楊國忠卻在唐玄宗面前不斷進獻讒言,催促哥舒翰率軍出城應敵,最終慘敗後被敵軍俘虜,一代豪傑就此消亡。


木易楊0613


在安祿山攻打潼關的時候,哥舒翰已經年邁(雖然無法判斷他當時的實際年齡,但從史料記載的,他四十歲時父親去世,在長安呆了三年才投身軍旅來看,那時候哥舒翰至少60多歲了),而且已經半身不遂,可是唐玄宗居然讓這樣一個人去守潼關。最終,潼關失守,安祿山打進長安,唐玄宗被迫逃跑。

(哥舒翰劇照)

那麼,哥舒翰已經那麼老邁殘廢了,為什麼唐玄宗還要派他去守潼關呢?潼關最後失守,是不是哥舒翰老邁殘廢不能守住造成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唐玄宗為什麼會派哥舒翰這樣一個將軍出征鎮守潼關。

在唐玄宗的眼裡,哥舒翰是一個非常忠誠的,非常聽話的,又能打勝仗的人。唐玄宗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集中體現在“石堡城戰役”上。

石堡城是吐蕃集全國之力修造的一座城堡,易守難攻,城中防禦設置完善,糧草和武器都準備得非常充足。唐玄宗開疆拓土,獲取邊功的心思異常強烈,多次要求邊將把這座城攻下來。邊關大將,同時也是唐玄宗乾兒子的王忠嗣反對這樣做,他說,石堡城非常不好打,如果要把它攻下來的話,至少要犧牲好幾萬人的性命,而且就算攻下來,也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唐玄宗很不高興,派董延光去攻打,讓王忠嗣配合。王忠嗣不願意,又不敢不執行,因此只派了一部分人,並沒有用全力。最終,董延光打敗了。董延光打敗後,一下把責任推到王忠嗣頭上,說都是他不配合造成的。結果唐玄宗把王忠嗣抓起來。同時李林甫又陷害王忠嗣和李亨勾結,想把李亨扶起來當皇帝,因此唐玄宗更加生氣,要殺掉王忠嗣。

哥舒翰是王忠嗣一手提拔起來的,是王忠嗣的副手。當王忠嗣被唐玄宗抓起來並準備殺掉的時候,很多人都勸哥舒翰去長安,帶些銀兩去打點,把王忠嗣救回來。哥舒翰不以為然,說,如果天道還存在,王公(王忠嗣)就不會死;如果天道不存在了,就算賄賂也把他救不出來。

(唐玄宗劇照)

哥舒翰雖然這麼說,但是當他進京,向唐玄宗彙報了工作以後,就向唐玄宗彙報王忠嗣的事情。唐玄宗不聽,往裡面走。哥舒翰就一邊跪著哭,一邊跟著唐玄宗走,並慷慨陳詞,言辭懇切。這件事,感動了唐玄宗,覺得哥舒翰是一個特別忠義的人,因此最終沒有殺王忠嗣,只是把他貶為漢陽太守。

接著,唐玄宗派哥舒翰攻打石堡城。哥舒翰不惜一切人力物力,也不顧將士的生命,拼命攻打。雖然最終把石堡城拿下來了,但是確實如王忠嗣所說的,損失了好幾萬人,而且也沒多大的用處。

但不管怎樣,在唐玄宗眼裡,哥舒翰就是一個別人不能打不敢打,他卻能打又敢打的大將,名將,是一個又聽話又能打勝仗的人。

本來,當時是高仙芝和封常清鎮守潼關。但是,這兩個人都提倡固守,不願意出擊和安祿山打仗。同時,由於邊令誠等宦官的讒言,讓唐玄宗認為高仙芝和封常清與安祿山眉來眼去,圖謀不軌。因此,把封常清和高仙芝殺掉了。

殺掉封常清和高仙芝後,唐玄宗就要找一個又忠誠又聽話又敢打,同時還能打勝的人。因此,就算當時哥舒翰已經年邁並半身不遂,唐玄宗依然要派他去。

(高仙芝劇照)

那麼,哥舒翰鎮守潼關最後失敗,是不是因為他年邁並半身不遂造成的呢?

其實並不是的。根本的問題還是人禍,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哥舒翰自己造成的人禍。

哥舒翰去潼關鎮守後,他因為大權在握,就開始打擊那些曾經傷害過他的人。安祿山的族弟安思順就是他第一個要打擊的人。他假冒收到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讓安思順做內應的信,告給唐玄宗聽,最後唐玄宗殺了安思順和弟弟安元貞,把他們一家流放。這件事,讓楊國忠害怕了。楊國忠一向與哥舒翰關係不好,他害怕哥舒翰以同樣的方法搞他。因此,攛掇唐玄宗,讓唐玄宗力促哥舒翰出擊。

哥舒翰在潼關鎮守的半年,他一直堅持固守。認為只要固守,等到郭子儀、李光弼勝利越來越多的時候,安祿山自然會逃走。本來唐玄宗也同意他這個建議,但是,由於楊國忠不斷在一邊教唆,不斷進讒言,因此,唐玄宗不斷派使者帶信去讓哥舒翰出關打仗。

最終,哥舒翰沒有辦法,只好“慟哭出關”,很快上了安祿山的當,被打得大敗,因而潼關失守。

顯然,潼關失守的原因,主要還是人禍。如果沒有人禍,就算哥舒翰已經年邁,又半身不遂,他守住潼關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哥舒翰是二十萬唐軍鎮守潼關的統帥,即便他中風後行動不便,但又不需要他親自上陣搏殺,唐玄宗用哥舒翰原本沒什麼問題。

一、天寶末年,天下名將能和安祿山齊名的,也就是哥舒翰了,唐玄宗當然會首先想到他

唐玄宗晚年,最寵信的兩個邊將,一個是安祿山,一個便是哥舒翰,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哥舒翰身兼隴右、河西兩鎮節度使,兩個人無論從地位、還是能力方面都是齊名的,唐玄宗想到哥舒翰這並不奇怪。

二、哥舒翰中風後半身不遂,唐玄宗難道就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相信唐玄宗是認真思考過的,他需要的是哥舒翰的軍中威望和統帥能力,又不是要讓哥舒翰親自上陣搏殺。無論古代還是當代,身體不足、頭腦出眾的軍事統帥都不少,唐玄宗對哥舒翰的軍事能力還是相信的。後來的事實證明,哥舒翰那點病,指揮作戰並沒有問題。他出潼關和叛軍作戰時,就浮舟在黃河上指揮大軍,論指揮,完全沒有問題。至於他大敗給叛軍,那是唐玄宗的決策出了大問題,而不是哥舒翰的錯誤。

三、同一時期,唐玄宗除了哥舒翰,也找不出別的名將可用

安祿山在天寶十四年十一月造反,第二年正月就已經在洛陽稱帝了,他的進軍可謂十分迅猛。唐玄宗最初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封常淸抵禦安祿山,這其實是正確的,畢竟這二人都很有能力。但只因為幾場慘敗(主要是唐朝軍隊都是臨時召集的原因),唐玄宗就失去了對二人的信任,還聽信讒言處死了二人,那他還有什麼名將可用?哥舒翰曾經的上司、威震敵國的王忠嗣已經死了,後來的名將郭子儀、李光弼二人在此時還沒有什麼名聲,除了拿下名將王忠嗣也沒拿下的石堡城,讓吐蕃人膽寒的哥舒翰以外,唐玄宗還能用誰?

四、哥舒翰雖然半身不遂,但他的頭腦還是清楚的,造成潼關被攻破、長安陷落的是唐玄宗,而不是哥舒翰

哥舒翰最初堅持的,是固守潼關,不與叛軍正面交鋒,等待朔方、河東的唐軍攻擊叛軍河北老巢的消息。這個戰略,正是高仙芝、封常淸的戰略(可惜二人已經被唐玄宗處死)。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戰略是正確的。首先,郭子儀、李光弼等和河北忠心的唐朝官員一起,確實有攻下叛軍范陽老巢的機會。其二,安祿山因為其軍隊被阻在潼關,進不得戰,退又不可退,幾個月時間,讓他陷入了極度焦躁當中,乃至於身患重病,還屢屢鞭撻、辱罵屬下,造成了叛軍內部的離心離德。但是,就在此時,聽說唐軍在河北取得戰果的唐玄宗,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強令哥舒翰出關平叛。唐玄宗的想法大概是想要速勝,更考慮到他的顏面,甚至幻想能捉住安祿山來解氣。但唐軍雖有二十萬,卻是臨時拼湊的軍隊,怎麼敵得過安祿山的異族狼兵?哥舒翰的戰敗也就可想而知了。

哥舒翰戰敗後,潼關丟失,長安已經完全暴露在叛軍面前,此時的唐玄宗一心只想著逃跑,更造成戰局的完全崩壞。玄宗逃跑後,長安一片混亂,當地官員不得不主動向叛軍投降。而河北已經取得戰果的郭子儀、李光弼軍聽到消息後,也不得不撤退,最終導致叛亂長期延續下去。

因此,唐玄宗任用哥舒翰,本來沒什麼錯,但他不肯放權、還瞎指揮,最終造成了唐軍的失敗。


星火辰


唐朝在玄宗時進入鼎盛時期,玄宗皇帝在內部穩定後,開始開疆拓土,於天寶元年設置了十節度使、經略使以鎮守廣大邊疆地區。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名將,如兼任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先後任安西節度使的高仙芝、岑參在邊塞詩中幾度寫到的封大夫-封常青。不過,當唐王朝日薄西山、唐玄宗昏庸不堪之時,這些名將們的下場卻很悲慘淒涼,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哥舒翰。

放蕩不羈的貴族

哥舒翰父親是西突厥十部落中突騎施的首領,母親是安西四鎮的于闐公主,他這樣的官二代衣食無憂,年輕時喜好賭博,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時時相伴。但哥舒翰又是個文武雙全、一諾千金,擁有非凡魄力的風流貴族。

不惑之年的從戎

人到中年的哥舒翰還是一事無成,如無意外,他註定默默無聞。四十歲那年哥舒翰遭父喪,為父守孝三年後,世居安西的哥舒翰來到了長安,沒有官職、沒有軍功的他不為長安尉所禮,慨然發憤,仗劍遊河西,到河西節度使王倕賬下從軍,開始了他二十幾年的從軍生涯。



威震吐蕃的名將

哥舒翰開始斬落頭角是在王忠嗣的手下任職,天寶六年(747)年,哥舒翰任隴右節度副使,建於677年的積石軍是唐軍在河西的主要屯田區之一,每年到了麥子收穫季節,吐蕃都會來搶割麥子,沒有軍隊能抵禦吐蕃,邊人都稱“吐蕃麥莊”。

哥舒翰來了之後親率士兵設伏消滅吐蕃來犯的五千多精銳騎兵。時王忠嗣被冤枉,他隻身入朝營救,朝臣都認為哥舒翰俠義而勇壯,皇帝在華清池召見之後,封他為隴右節度使,代替王忠嗣攻取石堡城。

天寶十二年(753年)悉收九曲部落,將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線推進到青海湖以西,使唐軍在河西、隴右的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因功封為西平郡王,以致當地民謠這麼唱“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這時的哥舒翰處於人生巔峰,風頭直逼漢之名將霍去病。

並立邊疆的雙雄

天寶後期,全國十鎮節度共擁兵49萬,哥舒翰所兼任的河西7.3萬、隴右7.5萬,共14.8萬軍隊;安祿山所兼任的范陽9.14萬、河東5.5萬、平盧3.75萬,共18.39萬。

安祿山在天寶九年(750)年賜爵東平郡王,哥舒翰在天寶十二年(753年)賜爵西平郡王,成為東西並立的北方雙雄。兩人都是少數民族,哥舒翰是父親突厥人,母親于闐(雜胡)人;安祿山父親是雜胡人,母親突厥人。本應攜手共進的兩人卻因內部鬥爭,矛盾不斷。直至安史之亂爆發後,兩人徹底決裂。

英名盡毀的晚年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杜甫的《潼關吏》使本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更加名揚天下。

潼關是長安東部最後一道門戶,潼關像蜀道一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天然的防守堡壘,就像虎牢之於洛陽,在安史之亂波及長安的時候,玄宗就已先後派遣高仙芝、封常青進行抵抗,但因宦官邊令誠的陷害而使兩大名將身亡。面對岌岌可危的長安,玄宗不得不啟用身患中風癱瘓的哥舒翰。

玄宗對哥舒翰寄予厚望,把當時蕃將部隊和高仙芝敗下陣來的的近二十萬軍隊都給了哥舒翰,但晚年的玄宗早已失去了睿智的頭腦,他不認可哥舒翰閉關堅守,反而要求哥舒翰率軍出關與安祿山決戰,希望早日結束戰爭,哥舒翰無奈只能“慟哭出關”,結局是幾乎全軍覆沒。

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手下崔乾佑佔領潼關。哥舒翰見到安祿山時跪地求饒,說著“肉眼不識聖人”的話,即使這樣也難保性命,最後被安慶緒殺死,晚節不保。杜甫寫道“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遊史無終


唐玄宗天寶年間,各軍鎮的門戶之見非常嚴重。從資歷和威望上來說,哥舒翰差不多是潼關前線統帥的唯一合適人選。因此哥舒翰身患重病,還是被唐玄宗任命為潼關前線的統帥。當然事後看,這是個十分錯誤的決定。

唐玄宗天寶年間,天下有戰鬥力的軍隊集中在十大節度使手中,節度使制度開始出現不少嚴重的體制問題。嚴重的門戶之見,排斥不是本鎮出身的軍官,成為一種相當常見的現象。外來空降兵想在軍鎮內站穩腳跟,相當困難。

名將王忠嗣,最初做河西節度使時因為不是本鎮出身,也曾經出現過嚴重的不適應,即使王忠嗣當時已經是天下知名的名將,但戰功不是在本鎮取得,一開始也不被認為是自己人。天寶年間,軍鎮也已經開始了出現了一些安史之亂後驕兵的苗頭,威望稍差的節度使,不被部下認同會出現變亂。郭子儀曾經的上司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在糧草分配時出現問題,本人差點被士兵變亂毆打,幸虧被郭子儀以身護住,節度使判官被痛打一頓。

安祿山能夠長期掌握過大的軍權,一定程度也與安祿山是從平盧軍基層一路升上去的。平盧軍原本是從范陽軍分出來的,安祿山在范陽軍自然也被認為是自己人。安祿山自然有資本長期坐穩范陽節度使兼任平盧節度使的位置。

(安祿山)

哥舒翰的從軍起點是在隴右軍,隴右軍和河西軍作戰方向相同,節度使也經常兼任,一般也被視為一體。天寶後期,哥舒翰同時兼任隴右軍和河西軍節度使,下屬兵力比安祿山還稍多點。哥舒翰也被當時人視為和安祿山地位相當的人物,唐玄宗給予哥舒翰和安祿山的待遇,如安祿山被封東平郡王,哥舒翰被封西平郡王。

安祿山起兵造反前不久,哥舒翰身患重病,在長安養病。

安史之亂爆發時,邊軍倉促之下難以回援,高仙芝封常清帶的一般新招募兵力和早就失去戰鬥力的長安部隊,自然毫無懸念的慘敗。戰線在潼關一帶逐步穩固時,河西軍和隴右軍逐漸到達關中,抵達潼關前線。潼關的守軍主力變成了河西軍和隴右軍。

即使封常清高仙芝沒有被殺,兩人和河西軍隴右軍都沒有啥淵源,按當時風氣,也不適合做潼關前線統帥。與河西軍隴右軍關係密切,資歷和威望都合適的潼關統帥人選,當時其實只有兩個。一個是哥舒翰,另一個是安思順。安思順是安祿山的便宜兄弟(安祿山她媽帶著安祿山這個拖油瓶嫁給安思順他爹),大唐朝廷當然不可能去選擇安思順。安祿山叛亂後,安思順就從朔方節度使調任,失去兵權。

哥舒翰雖然身患重病,但排除掉安思順,是唯一適合擔任潼關前線主帥的人,唐玄宗出於穩定不冒險的考慮,強行任命哥舒翰為潼關前線統帥。

(哥舒翰)

事後看,這個任命十分錯誤。如果任命一位資歷和威望不合適,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的統帥,也總比任命完全沒有條件承擔軍事統帥職責的哥舒翰好。哥舒翰身患重病,基本無法理事,造成下屬軍隊內部矛盾重重,最終導致了出關慘敗的悲劇。


仁勇校尉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首流傳千古詩,說的就是唐玄宗時期名將哥舒翰,這詩充分說明了哥舒翰當年在西域的赫赫威名。哥舒翰是突騎施(突厥的一個分支)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世居安西(今新疆庫車),他母親是于闐王的公主。哥舒翰文武雙全,很快獲得了當時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賞識。當時吐蕃是唐王朝西部的最大威脅,屢次入侵。哥舒翰率軍在苦拔海大勝吐蕃軍隊,從此在軍中樹立了威名。此後哥舒翰在對抗吐蕃的戰爭中屢立戰功,他自己也憑軍功升到了右武衛將軍,充當隴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哥舒翰在西北前線的威名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於是唐玄宗把哥舒翰召到華清宮面談,談話很投機,唐玄宗很高興。所以當隴右節度使王忠嗣被李林甫誣陷叛了死刑後,唐玄宗讓哥舒翰替代王忠嗣當隴右節度使,主持唐朝西北軍務。哥舒翰為人仗義,在辭別唐玄宗的時候“力陳忠嗣之冤”,甚至提出用自己的官爵替王忠嗣贖罪。開始唐玄宗不為所動,起身就走,哥舒翰還不放棄,追著唐玄宗不停磕頭,一邊聲淚俱下。唐玄宗終於被感動,免了王忠嗣的死罪。

哥舒翰

之後哥舒翰繼續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建立軍功。天寶七載(748年),哥舒翰在青海建造神威城,後又在青海龍駒島建造應龍城,吐蕃因此不敢靠近青海湖。天寶八載(749年)六月,哥舒翰又攻下了唐玄宗執意要打的吐蕃要塞石堡城。唐玄宗十分高興,哥舒翰因軍功拜特進。由於哥舒翰的存在,唐軍在河西、隴右的戰場上佔據了對吐蕃絕對的優勢。到了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線已經推進到青海湖以西。“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兼任河西節度使,進封涼國公,食實封三百戶,不久,進封西平郡王。次年,再拜為太子太保,加實封三百戶,兼任御史大夫。哥舒翰的威望達到了頂峰。哥舒翰每次入朝,總是騎著白駱駝,一天就能行走五百里。

哥舒翰憑藉在西北戰場建立軍功,獲得高官厚祿的時候,安祿山在東北前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獲得了唐玄宗的極大寵愛。但哥舒翰和安祿山互相看不起,矛盾不小。唐玄宗試圖調解他倆的矛盾,讓他們結拜為兄弟。為此唐玄宗特意讓高力士為哥舒翰和安祿山辦了一場宴會。在宴席上,安祿山為了討近乎,對哥舒翰說:“我父是胡人,母是突厥人,你父是突厥人,母是胡人,我們族類相似,怎能不親近呢?”哥舒翰讀過不少史書,答得很有意思,說:“古人云,野狐向著自己出生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徵,因為它已忘本,兄長您要是親近我,我哥舒翰怎能不盡心呢。”安祿山認為是在譏諷他是胡人,大怒,指著哥舒翰破口大罵,“你這突厥竟敢如此說話!”哥舒翰正要起身回罵,高力士向他連使眼色,哥舒翰才停止。雙方之間的芥蒂反而更深了。

安祿山(劇照)

哥舒翰嗜酒如命,以致身虛。天寶十四載(755年)二月(安祿山就在這年的12月起兵叛亂), 在他入朝面聖的路上,因為洗澡導致突然中風昏迷,很久方才甦醒過來,落下半身不遂的後遺症,回京以後,只好在家中閉門不出。

這年的年底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因為安祿山蓄謀已久,加上他兼任唐朝東北三個節度使,手握唐朝最精銳的15萬野戰部隊。所以叛軍一路南下,摧枯拉朽,一下打到了東都洛陽,唐玄宗慌了神。正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封常清也是能打的名將,唐玄宗就問他平叛之策。封常清有點輕敵,拍著胸脯對唐玄宗說:“安祿山一路摧枯拉朽只是因為天下承平太久,只要我出馬到洛陽,開府庫,募驍勇,就能立馬把安祿山腦袋給陛下獻上”唐玄宗聽了大喜,就派封常清即日乘驛到洛陽募兵。封常清沒天真募到了六萬人,但這六萬人都是沒有任何戰鬥力的烏合之眾,怎麼能和安祿山的虎狼之師相比。所以兩軍一接觸,唐軍就一潰千里。封常清這時才看清了形勢,決定和高仙芝先守潼關。

高仙芝也時當時的名將,唐玄宗派他東征平叛。但是高仙芝和監軍邊令誠不和。於是邊令誠就在唐玄宗面前打高仙芝和和封常清的小報告。說:“封常清故意渲染敵情,高仙芝放棄陝地數百里,還盜減軍士糧賜”。由於先前封常清在唐玄宗面前已經誇下海口,把形勢說的太樂觀,結果卻是慘敗的局面,唐玄宗對封常清已經極端不信任。另外唐玄宗認為在局面一瀉千里、軍隊士氣極度低迷的情況下,需要有人出來做替罪羊,需要殺一些高級將領來整肅下軍紀。於是就很草率地下令在軍中將高仙芝和和封常清斬首。

唐玄宗自毀長城殺了高仙芝和和封常清,手邊還有誰能擔大任呢。這時只有哥舒翰了。無論從能力,還是從威望上說,哥舒翰都有資格承擔統軍平叛的重任。關鍵還有一點, 哥舒翰和安祿山不和,這點唐玄宗記得很牢。所以派哥舒翰出兵唐玄宗是放心的。所以即便哥舒翰因為中風一直在家修養,唐玄宗還是任命哥舒翰帥大軍赴潼關抵禦安祿山。哥舒翰到了潼關後製訂了穩守的戰略方針,戰局也往好的方面發展。但唐玄宗出於各種考慮,加上楊國忠不的餿主意,非要哥舒翰出潼關於叛軍決戰。哥舒翰明知出兵就會全軍覆沒,但是被逼無奈,大哭一場後帶兵出征,結果果然全軍覆沒。安祿山叛軍越過潼關,長安無險可守,唐玄宗倉皇出逃,才有了馬嵬兵變。


閒看歷史


安祿山是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寶十四年發動“安史之亂”的,之前打死也不信安祿山會反的唐玄宗,直到叛軍勢如破竹地佔了大片地盤,這才如夢方醒,匆忙組織防禦。

首先派出的雖然是封常清、高仙芝兩員名將,但因是倉促上陣,加上雙方實力懸殊,兩員名將也無濟於事,連洛陽都沒守住,被迫退守潼關,堅守不出。

潼關乃長安門戶,只要牢牢守住這個門戶,叛軍就無法越雷池一步,長安可保無虞,然後調集兵力,從四面八方合圍叛軍,未必不能反敗為勝。

而這,也是多數朝臣的看法。

圖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然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唐玄宗,無法接受堂堂政府軍出師不利這個現實,求勝心切、急於挽回面子的他,對兩人“躲”在潼關不出戰極其不滿,而唐玄宗派去監軍的宦官邊令誠,竟然一再向封、高兩人索賄,均遭拒絕後,邊令誠竟然在唐玄宗面前說:“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

唐玄宗也不管是不是讒言,將兩人同時賜死,然後起用一個“癱子”,命令他接替被冤殺的封、高二人。

這個“癱子”就是哥舒翰。

那時的哥舒翰不但年紀大了,還因常年好酒好色,把身體糟蹋得一塌糊塗,一次洗澡時不幸中風,差點見了閻王爺,昏迷了很久才醒過來,從此得了半身不遂的後遺症,站都站不起來了。

這對於一個武將來說,無異於判了死刑。

“病廢在家”的哥舒翰接到命令,不由得大吃一驚,以身體原因極力推辭,然而唐玄宗說,戰馬就是一個將軍的腿,把他抬到馬上,他不就站起來了嗎!

哥舒翰不得不接受任命,帶著行軍司馬田良丘、馬軍指揮王思禮、步兵指揮李承光等幾個唐玄宗給他配的屬將和高仙芝的二十萬舊部,開向潼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