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十年苦心经营毁于一战,清军火器为何落后于准噶尔蒙古?

肖湖乐


因清军全部是弓骑兵,而准噶尔全部是火枪兵,准噶尔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决定发展火炮,聘请瑞典军官雷纳特为教官。

蒙古高原矿产丰富,在雷纳特等欧洲人的帮助下,准噶尔成功改进了冶炼技术,制造出了放在“高二三尺,圆径三寸,驾于驼背施放”的“橐驮炮”和“高二三尺,圆径五六寸,木架上施放”的普通火炮。

在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中,准噶尔大、小策凌叔侄凭借新式火炮出色的质量和射程大败清军,趁势攻入喀尔喀蒙古。和通泊之败不仅破灭了雍正荡平准噶尔的美好愿望,还赔上了康熙三十余年的苦心经营,致使清军被迫对准噶尔采取守势。所以说清军三十年经营毁于一战!




军迷5537


三十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战应该就是清朝对蒙古各部作战史上的最大败仗清准------和通泊之战。此战清军阵亡和俘官兵达6923人,另有303人在溃逃时阵亡或被俘,总计损失7226人,清军副都统以上将领有18人参战,仅主帅傅尔丹等4人生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应该具体了解一下当时的准格尔部,地处西北地域的准格尔部并不是想我们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落后和封闭,准格尔部能够跟清政府对抗并且一度占据很大优势也是因为自身强大的力量。

1690年,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的领导下成为中亚东部的霸主,因为地处内亚和东亚交汇的要冲,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各国技术与贸易交流十分便利,加上当时的噶尔丹是一位一个有政治抱负,又有军事才能的政治家和野心家,他确实向往缔造一个如其光荣先辈成吉思汗那样的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的统一蒙古帝国,当他获得绝对的统治权力之后即着手加强军事集权统治体制。1677—1678年,噶尔丹发布了一项敕令,不允许准噶尔各爱玛克居民自由迁徙,要求所属官员不延误税赋征收,并采取一系列保证兵源,改善作战装备的措施,史载:“作小连环锁甲,轻便如衣。射可穿,则杀工匠,又使回教火器,教战,先鸟炮,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炮短枪,腰弓矢佩刀。骆驼驮大炮,出师则三分国中人相更番,远近闻之咸慑服”,使准噶尔骑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准部冷兵器不仅领先清军,更重要的是准部的热兵器在中亚地区也是比较先进的,当时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准部积极从西亚和中亚吸收了大量新的火器技术,并大量使用火器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加之准部境内矿产资源本身就比较丰富,在中亚与西域穆斯林的指点下,很快拥有了自制枪支、火药、铅弹的能力,并大量列装土耳其式火枪。同时准部得到了西方火器制造专家的大力帮助,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为准部大力发展手工业以及军事工业,教会他们如何开采铁矿、铜矿、银矿,制作呢绒,并先后制成各类西方先进水平的火炮将近20门,这样一来,准噶尔军队就有了自己的新式欧洲炮兵。

再来看看清军的热兵器装备。此时的清军普遍装备的还是弓箭,以及少量轻型火绳枪和旧式门火炮,相较于准军的滑膛枪而言,无论是射程还是杀伤力,都处于下风。激战中,清军火器性能完全不是准部火枪的对手,结果是准噶尔人从四周围着清军阵地射击,而后者却被打的抬不起头,只能在混乱中盲目还击,面对欧洲大炮、各型重型火枪与蒙古弓组成的火力网,清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归。

浅谈一下,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我是绿色征衣,期待您的关注!


绿色征衣


就人数来说,清军和蒙准军差距并不大,因为对蒙准作战的,主要还是八旗兵为主,且双方都是以弓骑为主,但清军的火炮技术较蒙准好,故前期清军胜,都是惨胜,全赖英勇。

后来蒙准从阿拉伯、欧洲引进了先进的火炮火枪技术,能与骑射结合起来,在雍正九年的伯通之战,大败岳钟麒率领的清军,并一举攻下清朝控制了三十年的喀尔喀蒙古,使康熙、雍正两朝几十年开拓北方的努力,差点毁于一旦。

但清廷还是很有魄力的,凭着强大的体量和财政实力,迅速改进了火器,研究先进的战术。清乾隆年间,又怼了回去,基本上可以说荡平了蒙准。


安平144796971


可能是十三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缘故,东西方都不约而同地在文献资料、文学作品等中将蒙古人描绘成野蛮武夫的形象。其实蒙古人的落后受生存环境限制,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学习,不然成吉思汗根本无法建立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



蒙古人对先进技术的追求丝毫不亚于自诩先进的东西方定居民族,蒙古军队很早就装备火器,并将火药和火枪传播到西方。即便是到了十七世纪,准噶尔蒙古仍能依靠先进的火器与大清帝国抗争七十年。

准噶尔部是蒙古太师的驻地,卫拉特四部之首。他们何时接触火器无据可考。土木堡事变中,明军遗落数万神机铳,瓦剌首领也先却弃之不顾,于是成了蒙古“落后”的铁证。然而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早期火器威力有限,性能极不稳定,并不适合骑兵作战,蒙古人才视其如敝履。

在也先的带领下,瓦剌逐步走向巅峰,但随着也先的去世,瓦剌在与喀尔喀蒙古的争锋中逐渐败下阵来,西部的草场也被叶尔羌、布哈拉和哈萨克等瓜分。16世纪末,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在和硕特和准噶尔部的带领下又开始崛起,巧合的是中亚的火枪也是在这时流入卫拉特蒙古的。

准噶尔是卫拉特四部中发展火器最积极的部族,俄国文献中记载准噶尔的巴图尔珲台吉为了抵抗哈萨克的进攻,多次要求俄国供应枪炮、铅弹和铠甲。火枪的加入让准噶尔部迅速从卫拉特四部中脱颖而出。1677年,巴图尔珲台吉的儿子,也就是制造了“准噶尔之乱”的噶尔丹先控制了和硕特部,后又接受喇嘛教册封,最终成为卫拉特蒙古的统治者。

在清准战争中,电视剧《康熙王朝》和各种史料都夸大了康熙以及清军的胜利。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清军很难将其主力围歼,准噶尔之乱持续七十年,反倒是大清帝国的财政差点被拖垮。

除了得益于骑兵的机动性外,支撑准噶尔对抗大清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火枪。从清朝流传下来的版画可以看出,清军全部是弓骑兵,而准噶尔全部是火枪兵。准噶尔的火枪叫“赞巴拉克”,源自奥斯曼帝国的“鹰铳”,清朝将其称之为“大鸟枪”。

鹰铳在向东方传播过程中,经波斯、阿富汗和莫卧儿等地不断被加以改良,最终形成了只有十四五斤种,适宜骑兵机动的“赞巴拉克”枪炮。按照欧洲的标准,减重后的赞巴拉克威力严重不足,连最薄的铁皮都无法洞穿,但中亚游牧民族却将骑兵的快速机动与枪炮的骑射完美结合,准噶尔的噶尔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乌尔会河之战是清军与准噶尔军的第一场大战,清军将领阿尔尼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对手火器太多,而清军火器未至。两个月后的乌兰布统之战中,康熙的舅舅佟国纲在阵前惨遭准噶尔枪手击毙。两次大战下来,康熙对准噶尔火器之利有了切身的体会,曾在给太子的信中说道:

此鸟枪乃俘虏厄鲁特者,铁甚好,试放亦好。枪鞘甚劣,已弃之。寄信问皇太子安。火药甚差。尔等造枪鞘,施放看看。

乌兰布统之战后,康熙又大刀阔斧地改编了清军的火器营,并不断派其镇戍边塞。依靠强大的火力,康熙在后来的昭莫多之战中大胜准噶尔,由汉军组成的火器营也因此成为清军劲旅,“营制至此臻于极盛”。

乌兰布统和昭莫多两战中,准噶尔的火枪虽然给了清军巨大的打击,但是他们用骆驼和火炮组成的驼阵却成了清军火炮的活靶子。清军火炮的厉害得益于西方传教士的帮助,所以噶尔丹兵败自杀后,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决定发展火炮,聘请瑞典军官雷纳特为教官。

蒙古高原矿产丰富,在雷纳特等欧洲人的帮助下,准噶尔成功改进了冶炼技术,制造出了放在“高二三尺,圆径三寸,驾于驼背施放”的“橐驮炮”和“高二三尺,圆径五六寸,木架上施放”的普通火炮。

在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中,准噶尔大、小策凌叔侄凭借新式火炮出色的质量和射程大败清军,趁势攻入喀尔喀蒙古。和通泊之败不仅破灭了雍正荡平准噶尔的美好愿望,还赔上了康熙三十余年的苦心经营,致使清军被迫对准噶尔采取守势。


星鵼下的誓言


准噶尔汗国位于中国西北地理位置优越,技术贸易往来十分便利。这使得清军所面对的这支强大的蒙古军队与过去宋、明代所遇到的完全不同。除了游牧民族的特点外,准噶尔部从西亚与中亚大量引进了新的火器技术。


准噶尔是游牧民族,草原骑兵是其主要武装。但与传统游牧骑兵不同的是,除了传统的冷武器和弓箭之外,他们装备了使用了火绳枪。噶尔丹部采取多种举措更新其武器装备,并在其军队中大量使用火器用以加强其战斗力。此外,由于准噶尔境内富含铜,铁,硝石和硫磺的矿产资源。在中亚和西域国家的指导帮助下,它很快就具备了制造枪支,火药和铅弹丸的能力。因此,在康熙时期的清军面对的就是一支装备了大量火绳枪的准噶尔军队。双方交战时,准噶尔部经常是先用步枪射击,然后发射弓箭,最后进行在进行肉搏战。除火器外,中亚式装甲也在军中很受欢迎。所用的锁甲大多是四环合一的开式防弹衣,其质量优于大多数清军从大陆工场获得的盔甲。至于在关键时刻使用的剑,由于中亚工艺和铁冶炼技术的保证,它也比清军的更好。清军的大部分军队都像是从明朝诞生的新军。明朝的步兵系统不仅被广大的绿色营地继承,甚至武器基本上都来源于明末的一系列技术引进。

无论是汉代的八旗步兵还是绿营,前明朝的大量本土火器都在一百年内被消灭。从1540年起,军队逐步装备一种被称为鸟枪的火绳枪,虽说这时当时的最好选择,但相对于准噶尔军队来说已经落后了。清军不仅热武器相对落后,而且在其部队中还存在着比例较高的冷兵器。值得一提的是,准噶尔军队使用火枪也比一般由清军继承的明式霰弹枪好。

虽说欧洲的射线枪技术很早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清军装备的明式鸟错实际上是早期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航海家带到印度与日本的早期产品。然而,准噶尔的火绳枪却起源于时刻都在战争中的奥斯曼帝国,其武器效能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