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誰知道湖南懷化新晃縣古代歷史?

用戶166364617


新晃是湖南懷化市下面的一個縣,全稱為新晃侗族自冶縣。

新晃舊稱晃州、晃縣,1956年成立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與貴州省銅仁市交界,全縣總面積1508平方公里,轄9鎮2鄉,有侗、漢、苗、回等26個民族,全縣總人口27萬,其中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86.7%。新晃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是湖南向西開放橋頭堡前沿陣地,湘黔鐵路、320國道、滬昆高速公路、滬昆高速鐵路穿境而過,距離懷化芷江機場26分鐘車程。

縣地建制前,夏商周時,新晃為禹貢荊州之城,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時屬黔中郡,西漢為武陵郡無陽縣,東漢屬武陵郡辰陽縣,三國時屬荊州武陵郡舞陽縣,晉至南朝宋時因之,南朝齊時屬武陵郡舞陽縣,南朝梁時屬南陽郡龍標縣,隋時屬沅陵郡龍標縣,唐貞觀八年,置夜郎縣,天授二年(691),改巫州為沅州,又析夜郎縣置渭溪縣,渭溪縣治在今老晃城,唐未至五代時,藩鎮割據,縣地大戶田漢權據得獎州,改獎州為晃州。北宋大觀二年至宣和二年,縣地復置夜郎縣。元至元十三年,置沅州安撫司,翌年改為沅州路,縣地隨盧陽縣屬之,明時,縣地屬沅州,置晃州驛、晃州巡檢司。清乾隆元年沅州升府,置芷江縣,涼傘坪添駐通判一員,乾隆三年裁晃州驛設涼山巡檢司,嘉慶22年,清朝庭派湖南巡撫巴、貴州巡撫文合同勘察,從芷江縣劃出六里置晃州直隸廳,屬辰沅道,民國二年廢廳置晃縣。
1949年11月7日晃縣解放,11月10日成立晃縣人民政府,屬會同專區。1952年8月,撤會同專區成立芷江專區,晃縣屬芷江專區,同年12月改芷江專區為黔陽專區,晃縣屬黔陽專區。1956年12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1981年改黔陽專區為懷化行政公署,新晃縣屬懷化行政公署。1998年懷化撤地設市,新晃縣隨屬懷化市至今。


新晃資源豐富,重晶石儲量達4.5億噸,為全國特大優質礦床。新晃黃牛、新晃侗藏紅米、新晃龍腦樟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新晃文化厚重,生態優良。儺戲"咚咚推"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縣城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有中華詩詞之鄉之美譽,龍溪古鎮為歷史上沅江有名的古商埠。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為全國綠化模範縣、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全國最佳休閒旅遊縣、全國十佳特色文化旅遊名縣。

美麗神秘的新晃歡迎你。


多彩懷化


新晃脫離貴州,禁止附夜郎,推翻湖南搶貴州名,冒名頂替,夜郎歸屬貴州


易黔道蕊


夜郎古國 新晃,湖南省懷化市一縣名。夜郎,古縣名,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走廊,即進出的過道,文中指的是新晃歷來是中原進出西南地區的必經之路。搖籃,意為事物的發源地,文中指的是探尋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寫本文的目的在於沿著古夜郎人的足跡,通過新晃這條走廊,出入於長江中上游的西南地區,由點到面,由近到遠,探尋中華遠古文明的基因。 一、新晃:考古發現表明,湖南最早發現的最初的人類遺蹟在新晃,新晃及其周圍地區是中國南方文明的發源地 湖南最早發現的最初的人類遺蹟在哪裡?在新晃。新晃是懷化市所轄的湖南省最西面的一個縣,再往西即進入貴州省。懷化市是被“火車拖出來的城市”,地處中原與西南之要衝,黔滇必經之地,古有黔滇門戶、湘黔川鄂桂五省通衢之稱,是湖南省的西大門,湘桂鐵路與焦柳鐵路、呼和浩特至北海209國道、廈門至成都319國道和上海至昆明320國道,均交匯於此。新晃正處於中原與西南地區進出“門戶”的“咽喉”之上。 人類童年的300萬年至1萬年前被稱為“舊石器時代”。湖南有沒有舊石器?考古工作者在石灰岩溶洞中搜索多年,希望能找到舊石器,但長期未如願。1987年新晃縣大橋溪舊石器地點橫空出世,填補了湖南無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空白。考古發現表明,在沅水流域,10多萬年以前湖南最初的人類用雙手揭開了湖南史前歷史的篇章。 此後,湖南舊石器考古進入了一個鶯歌燕語、奼紫嫣紅的新天地,相繼又在沅水、澧水、資水、湘水流域發現了一批舊石器遺址,其歷史年代約始於10-20萬年以前,迄於1萬年前左右。一系列考古發現表明,湖南的古人類,經過數萬年乃至數10萬年的悠悠歲月,為開拓和征服三湘四水,為創造湖南的文明,在歷史上邁出了最初的也是最艱難的一步。 湖南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的由伍新福主編的《湖南通史??古代卷》第4-5頁記載:“1987年5月,在全省文物普查中,新晃侗族自治縣發現舊石器地點八處,即江口、曹家溪、柏樹林、新村、沙灣、長樂坪、十家坪、石鳥溪,採集到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片、石梳等實物100餘件。出土舊石器的這八個地點,均分佈於沅水支流氵無水河西岸的一級階地和二級階地之上,……距今約5-10萬年前”。“自1987年新晃等地第一批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現以後,湖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又相繼普查出數以百計的舊石器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舊石器標本。遺址分佈仍以沅、澧流域為多”。其中有代表性的遺址是:會同縣境內渠水左岸連山鄉壇水牆和巫水右岸黃茅鄉沙田遺址,靖州境內渠水右岸江東鄉彭家溪遺址,麻陽境內辰水右岸江口鎮亭子溪遺址,芷江境內氵無水右岸小河口遺址。 2002年10月下旬,筆者與著名文化人類學、民俗學專家林河先生一起進行“中華文明基因與湖南”比較研究考察,從長沙出發,途經郴州——永州——桂林——懷化——黔東南,對湘江、沅江上游稻作文化、道德文化、民俗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進行比較研究,到懷化後與該市黨史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劉芝鳳同行,並應邀在新晃縣進行學術交流。 此行的比較研究考察,印證了二人曾經提出的一些觀點:“湖南是世界水稻王國和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中華文明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萬年以上”,“中華文明一萬年前的源頭在長江流域”,“長江中上游是中國南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主要依據有四個:一是湘江、沅江上游(包括黔東南)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和傳播區;二是侗族、苗族、土家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在中華遠古文明中作出過重要貢獻;三是中國最早的絲綢之路是西南通向西域的水上絲綢之路,比漢武帝時開通的西域道路——絲綢之路早1000年;四是湖南和雲貴川渝鄂的大量考古發現表明,長江中上游是中國南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新晃從古到今是中原進出西南地區的走廊。 二、夜郎:新晃曾名夜郎縣,古夜郎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古夜郎國在哪裡?夜郎是不是自大?夜郎縣在哪裡?對此,近些年來在古夜郎人生活過的地方,人們在探尋著、討論著、爭辯著。史籍記載、考古遺蹟和世代相傳的夜郎文化,正在解答這些千古疑惑。 位於湖南西部邊陲的新晃縣,曾經是夜郎縣。有人反問,是真的嗎?回答是肯定的。新晃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屬楚國黔中地,秦代屬黔中郡,漢代屬夜郎國。唐設夜郎縣,五代至北宋初為晃縣。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設晃州直隸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廳建立晃縣。1956年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新晃的建制沿革,在諸多方誌中均有記載。 清道光五年編纂的《晃州廳志》序載:“晃州,古夜郎國”。其建制沿革卷又載:晃州古黔中郡地,楚之上游而沅之北門也,在漢屬夜郎國。……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析龍標置夜郎、朗溪、思微三縣,隸巫州,縣地屬夜郎。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巫州為沅州,又析夜郎置渭溪,渭溪縣治在今老晃城一帶。 《元和郡縣誌》:“夜郎縣,天寶元年改為峨山”。《嘉慶一統志》:“唐置夜郎縣,後改曰峨山,五代時為蠻地”。同治芷江縣誌:“便水繞涼糹散寨,有夜郎故縣”。《沅州府志》:“古府(今芷江縣治)二百四十里,洞砦交錯,山深溪疾,接壤黔蠻……所載夜郎故縣,當即古晃州治。” 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出版的《辭源》和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的《辭海》對夜郎縣的說法分別是:“唐貞觀五年置,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境。五代時廢。北宋大觀二年復置,宣和二年又廢”。“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置。治所在今湖南芷江西南。” 歷史上叫過夜郎的古縣還有三個,在今貴州石阡縣西南,唐武德四年置,貞觀元年廢;二在今貴州關嶺縣境,南朝梁大寶以後廢;三在今雲南宣威縣境,漢置,南朝梁大寶以後廢。 夜郎,漢時我國西南地區的古國名。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無定論,學術界的認識分歧亦很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黔貴文化》(黃滌明著)認為:“戰國時期,除楚國黔中地、秦國黔中郡之外,黔貴地域都是大夜郎國境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夜郎文化尋蹤》(唐文元、劉衛國著)介紹:《後漢書》載:戰國時期的夜郎“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從歷代文獻、方誌的記載及解放以後考古資料的印證,史學界大多數學者認為夜郎的中心應在今貴州西部或西南部。”夜郎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貴州全省,東到今湖南的新晃,南抵今廣西的玉林、南丹,西轄今雲南的曲靖、陸良,北有今川南。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漢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 -前25年),平息夜郎王興及其親黨的叛亂,古夜郎國才告終結。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漢使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奉命到滇探尋通往身毒的道路,返途經夜郎。司馬遷《史記》載:“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大”。滇王自大,夜郎侯亦自大,史實如此。但後因喻人妄自尊大為“夜郎自大”。 隨著古夜郎的變遷,歷史上不少文人騷客因夜郎而留下千古絕唱。唐代大詩人李白聞王昌齡貶謫龍標(即今黔陽)時寫下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不朽名句:“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古夜郎,風景秀麗,山色空朦,在這塊土地上形成的夜郎文化,代代相傳,遺風猶存,使新晃成為我國當今稻作文化、鼓樓文化、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獨特的民族風情,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三、走廊:新晃歷來是中原進出西南地區的必經之路 路是由動物沿著山脈和水系走出來的,路是由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修出來的。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所以過著構木為巢,以避群獸的生活。人逐水而居,隨水而行,不斷往來行走的足跡,逐漸形成了小徑似的道路。但是,“大川名谷”仍然處於“衝絕道路”的狀態。 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堯舜禹時代,“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已是十分普遍的事。在夏代,禹帝開通了9個州的陸路和水路,其中有荊州湖北、湖南的一部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塹山填谷,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地修建馳道,以秦都城咸陽為中心,馳道延伸到全國各地。 漢代的道路建設比秦代有大的發展,出現了“海內為一,開關梁,馳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局面。 唐代在繼承古代路線佈局的基礎上,採用八個方向的輻射形式,形成了以首都長安為中心的完備道路網,全國的幹線道路(驛道)由長安伸出,輻射到各地。柳宗元分析干支道路的相互關係是:“由四海之內總而分之,以至於關,由關之內,束而合之,以至於王都”;“萬國之會,四夷之來,天下之道途畢出於邦畿之內”。 元、明、清以至民國和當代,全國的路線佈局都是在古代路線基礎上,根據新的需要不斷拓展和完善的,不同的是輻射中心點改在北京。 從古至今,中原通往西南地區的主要通道有兩條,一是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四川進入貴州、雲南,即由陝西進入四川的茂州、松潘,經瀘州、西昌到貴州和雲南;二是由武昌、長沙、沅陵經新晃進入貴州和雲南。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陽令唐蒙上書說:“誠以漢之強,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武帝令唐蒙為中郎將,帶領將兵千人,輜重萬人,從符關進入夜郎(今貴州安順)修建道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進軍夜郎時才將道路修通。 漢代到唐代,進入貴州、雲南的驛道是由四川通過的。元明清通往貴州、雲南的驛道是通過湖南進入貴州的。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月,“遣官修治湖廣至雲南道路”。 清代的雲南官路屬官馬南路,路線由北京起經正定府、開封府、武昌府、長沙府,再經貴陽府到雲南府。北京到長沙、貴陽、雲南府的距離分別為1721公里、3667公里和3936公里。 “東來荊楚行將盡,西去黔滇路轉長”。新晃能夠成為中原進出西南地區必經之路的原因在於:在雲貴高原餘脈的武陵山脈與雪峰山脈交錯之地,形成了新晃通向貴州的氵無水河谷階地,這一河谷階地就成了中原進出西南地區的咽喉要道,才使從古至今的驛道、商道、國道、鐵道,都在此發展演變而成,比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還早1000年的西南絲綢之路,20世紀70年代初期修通的湘黔鐵路,正在修建的上瑞高速公路都經過此地。


懷化安貞一哥


新晃到芷江有68公里!26分鐘到達?你開飛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