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當好糧食安全壓艙石,東三省線上線下備耕忙

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郝曉明 李麗雲

通訊員 嚴璐璐 於洲 實習生 王思聰

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

今年的三月,既是防控疫情的關鍵時期,也是春耕生產的重要時期。在東北廣袤的土地上,一場特殊的春耕備戰正在展開……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東北三省糧食產量達到2666億斤,比上一年增加了近300億斤,總產量約佔全國的20.3%。

端好中國飯碗,是東北的國家使命。面對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多部門聯合發文,多角度、重成效、全方位為春耕工作保駕護航,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讓中國飯碗更多地裝優質糧,進一步築牢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东三省线上线下备耕忙

黑龍江旱田耙雪促化

專家成“網紅”

雲課堂成農民好幫手

對於長春市的農民張春禮來說,春節過後找“下鄉”的專家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但今年卻有所不同。受疫情影響,專家指導的方式成了線上+線下,不但能在田間地頭獲得知識,也能用短視頻等新媒體隨時回看。

線上課堂的普及,也造就了一批農業“網紅”。黑龍江省孫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長、高級農藝師李霞就是其中之一。她利用農民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平臺開通了農業直播間,為廣大農民開展網絡講授農業生產技術。自2月1日開始,8天內每天晚8時準點開播,最多時吸引關注達到1400多人,累計參加人員達9550人次,答疑解惑4200多次。這樣的專家,在東北還有許多。

北大荒集團專門在快手APP開通《科技在線一幫一》互動平臺,通過搭建大小屏互動平臺,安排直播主播與科技專家在線互動解答,為廣大職工群眾提供線上線下交流的渠道。科技備耕“指尖對指尖”打通了“互聯網+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

瀋陽市福運興旺種植專業合作社現有稻田2000畝,主要為瀋陽知名品牌“沈北七星”提供優質稻穀原糧。疫情發生後,專家們雖不能現場指導,但利用遠程通話軟件及時與合作社負責人洪蘊來進行聯繫,圍繞稻田綠色種植技術,探討如何進行農資準備和人力配備,“不違農時”確保正常生產。

為在防控疫情的同時抓好農業科技培訓活動,吉林各地還利用廣播電視、網站、微信等多種平臺開展線上遠程培訓,解決農民備耕及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科技在線助春耕,不僅知識技術要準確,還要生動活潑吸引人;效果好不好,要在備春耕和當前農業生產中得到檢驗。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農業技術人員利用智慧平臺、視頻通話等遠程交流方式,為農民提供靠實的技術諮詢,保障農民群眾實現增產增收。截至目前,大同區育苗生產溫室210棟,可育各類春苗1800萬株,完全能夠滿足春棚生產需要。同時,葉菜類生產棚室261棟,生產白菜、小白菜、香菜,近300噸,果菜類生產19棟,生產茄子、番茄約25噸,供應本地市場,滿足居民需求。

“網上培訓還將繼續開展,並根據農時特點,及時更新培訓內容,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千方百計抓好示範推廣工作。”長春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东三省线上线下备耕忙

農業生產物資運輸到位

多部門聯合保障春耕物資充足

“金所長,你們來得很及時啊,春耕生產萬事俱備,就欠你們的東風給我們的設備‘把把脈’了。”看到黨員服務隊金男哲一行遠遠走來,吉林省琿春市板石鎮松哲農場場主李松哲放下手中的消毒器具,一邊說道。

為了不讓疫情防控影響春耕,國網琿春市供電公司各黨員服務隊積極聯繫備耕生產的客戶和村民, 深入各個鄉鎮的田間地頭,對排澇站、育苗大棚、蔬菜基地、農場等用戶的用電設施、工器具管理、安全風險進行隱患排查,瞭解農民需求,解決用電難題,將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全力保障春耕用電。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2月26日,遼寧省化工輕工總公司通過鐵路運輸緊急調運了1500噸化肥到瀋陽,這讓遼寧的春耕物資有了保障。截至目前,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為東北地區春耕物資運輸累計發運化肥2960車8.7萬噸,遼寧90%以上的大型肥料企業已復工。

遼寧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遼寧今年春耕生產所需的主要農資市場儲備量與上年基本持平,全省種子、化肥供應充足,正在陸續下鄉入戶中。

“遼寧省今年春播生產玉米、水稻、大豆種子預計需求量分別為8000萬公斤、2400萬公斤、500萬公斤,目前省內企業儲備雜交玉米種子約1億公斤、水稻2900萬公斤、大豆600萬公斤,”這位負責人表示。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李世潤介紹,黑龍江堅持科學備耕,面對疫情不慌亂,以視頻、講座和連線講解等方式,指導農戶對自有農機具進行檢修和保養,截至目前,柴油已到貨57.8萬噸,可以滿足春耕用油(52萬噸)需要,已經檢修農機具100.3萬臺(套),培訓農民10萬餘人次。

“黑龍江多措並舉,提高備耕質量,確保糧食產能穩定在1500億斤以上,穩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李世潤說。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东三省线上线下备耕忙

吉林琿春市保障春耕用電。於洲 攝

春耕防疫兩手抓

科特派擔當重任

疫情防控緊要時期,也正當春季備耕關鍵期。遼寧省新賓縣水稻面積達10萬畝左右,優質的稻米產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傳統優勢產業。遼寧省農科院發揮科技特派團的作用,圍繞新賓水稻產業春耕備耕及水稻生產情況開展調研分析,有針對性幫扶當地農民解決在水稻種子、育苗設施與基地建設等方面遇到的難題,並對後期產業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2019年,遼寧糧食總產量達486億斤,糧食生產創造了歷史新高,為全國糧食增收做出重要貢獻。這一年,遼寧省糧食播種面積為3489千公頃(5233.5萬畝),排地全國第14名,其中單產水平為929斤/畝,位列全國第二名。

除了“天幫忙”,更主要的是“人努力”。面對各地逐漸迎來備耕生產黃金期的農業科技工作形勢,黑龍江省科技廳向全體科技特派員發出一封倡議書,號召廣大科技特派員要全力支撐我省農業發展,做到農村疫情防控和農業科技服務兩手抓、兩不誤,努力實現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遼寧省科技廳也向全省農村科技特派團和特派員發出倡議書,希望科技特派員和農業科技工作者要率先指導農村抗疫復產、引領春耕春種春防工作、幫助村民預防營養康復,用實際行動匯聚起疫情防控和促進農業生產的強大正能量。

今年一月,在瀋陽科技局的指導下,沈北新區水稻科技特派團成立。1月21日,專家們就深入到沈北地區的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在稻穀儲藏、稻米加工、稻米包裝以及如何選擇優質高產新品種、秸稈堆肥技術等方面進行指導。

遼寧省科技廳農業農村處處長張在群表示,全省各地的科技特派團已提早與對口縣(市)區開展聯繫溝通,多種辦法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給農業生產和農村工作帶來的影響,確保今年全省農業穩產高產、實現農村全面脫貧目標。

評論

做好“壓艙石”,是東北義不容辭的使命

楊侖

一年之計在於春。想要在秋收時看到滾滾稻菽、良田萬頃,就必須在春耕上做好準備,下足功夫。近年來,東北糧倉的作用愈發凸顯。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左宗廟,右社稷”的說法。糧食就是社稷,糧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遼闊的黑土地,素有“糧倉”美譽。70年來,東北三省糧食產量穩步上升,去年僅黑龍江一省,就佔到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九分之一,東北三省糧食總產量佔全國五分之一。

做好壓艙石,是時代的呼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保春耕、穩產量,再創一個豐收年,就是給全國吃下一顆定心丸。

做好壓艙石,是長子的責任。東北資源豐富,工業化早,組織程度高,便於開展現代化農業改革。在新中國建設中,一批批來自東北的勞動模範、英雄人物,也激勵著東北人民繼續默默為國奉獻。東北有能力、有信心端好中國飯碗,完成祖國寄託的期待與使命。

在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東北同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人機、大型農業機械、北斗等先進科技手段,加速了農業現代化腳步。東北地大物博,耕地集中連片,有利於先進設備高效、快速作業,引領全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深刻變革。

綠色農業、現代化加工業的繁榮,正在促使東北從全國大糧倉到綠色大廚房的轉變;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讓農民掌握了穩糧增產的金鑰匙。

端牢中國飯碗,是東北的國家使命,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讓中國飯碗更多地裝優質糧,進一步築牢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也是東北的歷史責任。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