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以意言志,论唐宋名家笔下“鲸”意向的内涵

鲸原指河流、海洋中的一类胎生哺乳类动物。“鲸”在春秋时代就已见于典籍,汉魏时期随着诗人的笔触进入诗歌,唐宋时期,诗人们频频以“鲸”入诗,从而扩展了这一意象的内涵。期中,“鲸”意象在《全唐诗》中出现了142次,在《全宋诗》中出现了394次。

这些作品分别涉及战争、神仙道教、隐逸、饮酒、书斋生活等内容。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陆游等人所写的一些包含“鲸”意象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其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作为一种古人并不容易经常见到的海洋生物,“鲸”是如何进入诗歌的?唐宋诗歌中“鲸”意象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本文拟通过考察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陆游五位著名诗人的相关作品,对上述问题略作探析。相比较而言,陆游诗中“鲸”意象的出现最为频繁,内涵也最为丰富,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以意言志,论唐宋名家笔下“鲸”意向的内涵

一、“鲸”意象探源

不同于鲂、鲤等鱼,早期“鲸”的定义和指向相对比较模糊。先秦时期人们对鲸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体型巨大,二是生活在海中。无论是《左传》中的“鲸鲵”还是诸子笔下的“吞舟之鱼”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一方面人们对鲸感到恐惧、厌恶,以其喻不义之人;另一方面又对这能在大海中自在畅游的庞然大物感到艳羡,以此寄托自己的宏愿大志。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心理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动物崇拜,由于无法征服,原始人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会对一些动物产生敬畏与崇拜的心理。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亦有海中巨鱼的记载。大鲛鱼是方士蓬莱求仙的阻碍,始皇梦中与之交战的海神也以大鱼蛟龙为候,这又为“鲸”意象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此外,秦始皇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不仅出现了蓬莱假山,还出现了鲸的石刻。秦始皇求仙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鲸与蓬莱神话之间也因此有了关联。

两汉至魏晋时期对鲸的外貌特征及生活习性有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由唐至清,人们对鲸的了解逐渐加深,明清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沿海地区的渔民掌握了捕鲸的方法,地方志中有不少出海捕鲸的记载。除了经史典籍中对鲸的记载,唐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鲸的描绘:首先是突出鲸体态的巨大。其次是强调鲸的神性与神秘。曹植《洛神赋》描写了鲸与神女同行的场景洛神离去时有文鱼警卫,六龙驾车,鲸鲵在车旁腾跃。文鱼和龙都是传说中的动物,鲸鱼与这类动物同现,展现出它的神秘莫测。

以意言志,论唐宋名家笔下“鲸”意向的内涵

二、李、杜诗歌中的“鲸”意象

“鲸”意象进入诗歌要追溯到魏晋时期,然而这一时期此类诗歌数量极少,直至李白,“鲸”意象才第一次被大量使用,“鲸”意象在太白诗中之表现,尤具兴味。庄子《逍遥游》中借鲲鹏表现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太白诗中鲲鹏则成为远大志向的象征,展现了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飞翔精神。

众所周知,神仙道教对李白诗文的创作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李白不仅有长期求仙学道的经历,还创作了大量相关诗歌,其中“鲸”意象常作为通往蓬莱仙山的障碍出现。天宝中,玄宗耽于求仙,李白不赞同劳民伤财的求仙之举,作诗讽之。李白笔下,巨大的鲸鱼是通往蓬莱的主要阻碍,使得求仙的路途更加艰难,为整首诗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

稍晚于李白的杜甫,在其诗歌中,对于“鲸”意象也有创造性的运用。杜甫极大地扩展了“鲸”意象的使用范围。作者认为仅仅学习六朝那些纤巧的诗句是无法超越前人的,只有拥有雄健的才力和阔大的气魄才能写出好诗。

“掣鲸碧海”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阔大的诗境,还表达了作者的诗歌审美倾向。这种用法为后人吸收,韩愈《调张籍》:“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同样用征服鲸鱼来写才力之厚。

以安史之乱为界。李杜诗中的“鲸”意象发生了一次比较明显的变异。安史之乱以前,李白诗中的“鲸”意象主要与个人理想相关,虽然也写到战争场面,但用法比较多样。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诗中的“鲸”意象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常与虏、君王等词同现,明显指向安史叛军,与“鲸”相关的动词剪、诛、讨等,表明作者希望尽快平定叛乱的心情。杜甫诗中“鲸”意象的使用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在安史之乱前和平定叛乱后,“鲸”意象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的以鲸喻志,有的以鲸写饮酒,有的以鲸论诗,然而在安史之乱期间,则基本都指叛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杜两位大诗人不约而同地以“鲸”喻安史叛军,诗中的“鲸”意象类型由多样变为单一,关注的焦点由自身转向对外

,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这也是李杜关心时政,心系国家的体现。

以意言志,论唐宋名家笔下“鲸”意向的内涵

三、陆游诗中的“鲸”意象论析

李杜之后,韩愈和苏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略有创新,“鲸”意象的使用情况近似于安史之乱前的李杜诗歌。韩愈诗中常用钓鲸指实现政治理想。

对李、杜推崇备至的宋代诗人苏轼,欣赏李白不慕权贵、潇洒豁达的性情。苏轼诗中的李白常作为骑鲸的主体出现。“

鲸”意象是神仙道教、蓬莱神话中的典型意象,经过后人的加工创作,成为了谪仙李白的坐骑。与其他诗人相比,陆游用“鲸”最多,他笔下的“鲸”意象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特征:一方面,广泛吸收借鉴前人的用法,与饮酒、理想、归隐、论诗等主题结合;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鲸”意象的使用范围, 以“鲸”喻异族侵略者为其独有。

陆游爱饮酒也爱写饮酒诗,他有59首含“鲸”意象的诗,其中近一半都与饮酒有关。与“鲸”意象相关的诗句虽然化用杜甫《饮中八仙歌》,但却并非千篇一律地重复再现,而是同中有异。

有的诗句中豪饮与文采一同出现,如《思蜀》:“奇句入神闻鬼泣,巨觥如海看鲸吞。”《夜饮示坐中》:“纵酒長鲸渴吞海,草书瘦蔓饱经霜。”有的诗将“鲸吸百川”与诗仙李白相联系,如《吊李翰林墓》:“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有的诗中“鲸”与青年时期或往昔繁荣联系

,如《病后暑雨书怀》:“止酒亡聊还自笑,少年豪饮似长鲸。”一些晚年的诗中“鲸”意象则多了一丝颓唐的意味,如《春初骤暄一夕梅尽开明日大风花落成积戏作》:“年年烂醉万梅中,吸酒如鲸到手空。”《秋怀》:“灯下书如蚁,花前饮似鲸。”由于外部环境、心境的变化,陆游饮酒诗中的“鲸”意象也表露出不同的意味。他继承了以“鲸”喻豪饮的写作传统,这是陆游善于学习的表现。

以意言志,论唐宋名家笔下“鲸”意向的内涵

“鲸”象征一种自由精神,表现诗人摆脱现实的局促苦闷,自由追求人生理想的希望。其实陆游诗中自由象征之“鲸”并不多,诗人更常用“鲲”这一同类意象。诗人希望自己如鲲鹏一样,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地施展才华。如《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鲲鹏自有天池著,谁谓太狂须束缚?”《自讼》:“年少宁知道废兴,摶风变化羡鲲鹏。”《杂感五首以不爱入州府为韵 • 其三》:“鹏鲲九万里,此岂汝所及。”这些诗句中的“鲲”,都是诗人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陆游的《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作于绍熙二年,诗人罢官后回到了山阴老家。此时诗人已经六十六岁了,面对日益激烈的政治斗争,难免心生倦意。诗中描写了诗人酒半醒时所见的美景,夏夜凉风习习,月上疏林,天上群星灿烂, 寂静无声,面对此景,诗人归隐的心思越发强烈,“斥仙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和避世归隐的愿望。同类型的“鲸”在陆游诗中有很多,如《月下独坐》:“回首人间尘土恶,骑鲸聊驻水精宫。”《梦中游禹祠》:“长歌忽遇骑鲸客,唤取同朝白玉京。”这些诗句中,

神仙坐骑之“鲸”主要作为脱离现实世界的媒介出现,表明诗人心存高洁,不愿与世人同污的态度,“骑鲸”是陆游归隐情结的体现。

陆游对“鲸”意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鲸”喻异族侵略者。鲸鱼自古被认为是海中凶兽,诗中常以征服鲸鱼来塑造人物的英勇形象。《诗经 • 郑风 • 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献于公所”用徒手搏虎表现猎人的勇猛,“斩鲸”、“脍鲸”等诗句则以征服海中霸主来描绘勇者形象,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庚信《拟连珠四十四首 • 其一》:“斩长鲸之鳞,截飞虎之翼。”李白《赠张相镐二首 • 其一》:“诸侯拜马首, 猛士骑鲸鳞。”

以意言志,论唐宋名家笔下“鲸”意向的内涵

除了自身的动物意义,鲸还可以象征叛乱之人。李杜在安史之乱期间大量使用“鲸”意象指代叛军, 这些诗句中“鲸”的意义与“鲸鲵”一词的含义基本一致。相较于前代诗人,陆游生长于民族矛盾尖锐的两宋之际,他笔下的“鲸”往往与进犯并据有中原、迫使宋室南渡的金国相联系。如《泛三江海浦》:“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题四仙像》:“反虏鲸鲵世共仇,汉公勋业过伊周。”试看下面一首诗:

悲歌流涕遣谁听?酒隐人间已半生。但恨见疑非节侠,岂忘小忍就功名。江湖舟楫行安往,燕赵风尘久未平。饮罢别君携剑起,试横云海剪长鲸。

这首诗作于淳熙三年五月,陆游因主和派的攻击而被免职,诗人恢复中原的理想再一次落空,他在杜甫草堂附近开辟菜园,躬耕于此。《野外剧饮示坐中》开头就奠定了悲伤的基调,蹉跎岁月已半生,又因小人的攻讦而罢职,只能安慰自己“小忍就功名”。政治上的失意触动了诗人恢复中原的心事,虽然“燕赵风尘久未平”,但是报国无门,只能“试横云海剪长鲸”

。从这首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无奈中夹杂着焦灼和怨愤的情绪,“剪长鲸”与战场杀敌、实现恢复理想紧密相连。

再看另一首诗《剑客行》。这首诗作于淳熙四年,作者塑造了一个武艺高绝的剑客形象,他不仅有锐利难当的宝剑,武功也十分高超,能斩海中长鲸,杀鲸后喷涌而出的鲸血能使海水变色。这段关于斩鲸的描写颇为血腥,不禁让人想到战场杀敌无数、血流成河的情形。诗中“长鲸”显然与现实中侵占中原的金国密切相关。

以意言志,论唐宋名家笔下“鲸”意向的内涵

四、结语

本文通过考察历代经史典籍,对“鲸”意象入诗入赋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我们发现“鲸”意象入诗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鲸鱼自身形体巨大、行踪诡秘,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二是加诸其上的蓬莱神话的想象极大地丰富了“鲸”意象的内涵。唐宋时期,“鲸”意象频繁出现于各大诗人笔下,由于诗人性格各异,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李白多用蓬莱神话之“鲸”;杜甫致力于扩展“鲸”意象在饮酒诗、论诗诗等其他类型的诗中的使用;韩愈偏爱以“鲸”喻政治理想;苏轼将“鲸”作为李白的坐骑描绘;陆游之“鲸”类型最多,由于“鲸”与“金”读音相近,故陆游诗中以“鲸”喻外族侵略者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诗言志,诗歌抒写的是人生的体验和感悟。“鲸”意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深刻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政治时事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诗中“鲸”意象类型的转变,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直接影响了李杜和陆游诗中的“鲸”意象的使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